刘荆洪
一
我从武汉来到椰风海韵的海口,进入海经院当老师近20年了,我一直关注黎族非物质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黎族竹竿舞。竹竿舞顾名思义,是舞蹈者以八根竹竿为道具的舞蹈。八根长竹竿,两根为一组,平行排放成四行,每两根竹竿,合着音乐鼓点节奏,一开一合。舞蹈者,紧跟竹竿节奏,踩着锣鼓节拍,在变幻莫测的竹竿间,灵巧蹦跳,舞步潇洒。
我记得,有一年“三月三”活动前夕,我作为民建海经院支部负责人,带领几个会员老师,有艺术学院舞蹈副教授杜老师,有旅游学院讲师张老师,有旅游学院兼职教授高级导游祁老师,有经济学院副教授韩老师,我们结伴驾车去五指山、白沙、琼中等地的黎族村寨采风,并参加“三月三”活动。
我们来到白沙,黎族百姓为了欢迎我们,邀请我们看竹竿舞。舞前,黎族同胞在晒谷场,平行置放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或木条作垫架,间隔为2.5米半左右,其上横放着4对八根3.5米半长的竹竿作跳杠。舞时,两边各蹲4人,各人双手握住竹竿的末端,按照一定的节奏,在垫架上张合敲打,声音响亮悦耳。黎族青年男女,趁各对竹竿一张一合的间隙,两脚不断地替换,敏捷地上蹿下跳,前冲后躲,左转右闪,在避过双竿张合击打的同时,跳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持竿者手舞足蹈,不断发出“嘿! 呵嘿!”的声音,豪迈洒脱的场合气氛,给人激情彭拜的感觉。
我们几个老师,忍不住要尝试竹竿舞。韩老师因为步态不熟练,被竹竿夹住脚。张老师怕被竹竿夹住脚而胆怯,结果也被夹住脚。杜老师毕竟是舞蹈老师,步态轻盈。我呢,因为脚步缓慢,被竹竿夹到,站立不稳,一屁股坐在地上,让游客哄堂大笑。我既觉得惭愧,又觉得好笑。此刻,我羡慕跳竹竿舞的黎族小伙子,像猴子一样,机灵敏捷,在竹竿面前,应变自如。
张老师说:“这竹竿舞不是纯粹的舞蹈,好像是游戏活动。”杜老师说:“竹竿舞是舞蹈,竹竿开合中,身着节日盛装舞蹈者,随着锣鼓节奏,形式变幻,或慢或快,声响整齐,节奏感强,是老少咸宜的舞蹈。”我呢,同意张老师的看法,竹竿舞应该不是纯粹的舞蹈。
二
我们驾着小车来到海南琼中,走进彩旗飘飞的“三月三”主会场。我们看到了会场上的竹竿舞表演,大开眼界,我才意识到竹竿舞是真正的舞蹈艺术。只见八根竹竿,一张一合敲打,颇有节奏感。四个穿着节日盛装的黎族男子,四个身穿黎族服装的黎族女子,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交替,上跳下踏,在竹竿舞的过程中,举止潇洒自然,动作十分美妙,舞蹈引人入胜,反响颇为热烈。我望着竹竿舞的舞蹈者们,在竹竿之间来回穿梭,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双腿跳,似青蛙跳跃;单腿跳,像金鸡独立。侧身跳,如鲤鱼跳龙门;腾跃跳,龙腾虎跃一般。
祁导游是海南本土高级导游,他介绍我们与海南省人大代表、黎族妇女符小芳认识,符小芳说:“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歌舞,魅力独特。竹竿舞的主要特点,节奏感强、韵律优美,是促进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文体活动,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2005年,黎族的竹竿舞被确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竹竿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祁导游介绍,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村寨长辈为了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竹竿舞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就会被打到,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胆大、心细。竹竿舞的动作,从“磨刀”到“割稻”,从“打鹿”到“青蛙跳”,从“男女青年恋爱”到“情侣结婚”,竹竿舞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具有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符小芳补充说,竹竿舞,或跳跃,或转身,动作分外协调,展现和谐美感。据考证,竹竿舞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源远流长,魅力独特。外国游客看过竹竿舞,称其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三
竹竿舞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祁导游说,有人说,竹竿舞来自劳动,黎族同胞建造房屋时,竹竿不断从山上滚下,他们得不断地跳跃躲避竹竿,这就是竹竿舞的起源。有人说,竹竿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每当黎家人辛勤耕作,迎来新谷归仓,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村里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举行祭祀活动。
舞蹈学院的杜老师说,你们发现没有,竹竿舞舞蹈姿势,独特多样。舞蹈者们,按照一定的节奏,在竹竿之间跳跃穿梭。舞蹈动作,灵活多变。单人独舞,舞步优雅。多人群舞,协调一致。舞蹈者灵活应对竹竿变化,展现优美舞姿。竹竿舞的打击乐器鼓、锣等,音乐节奏明快,韵律富有力量感;舞蹈者们,随着音乐节奏,跳跃舞动,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
祁导游说,有学者认为,竹竿舞最初是模仿稻谷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舞蹈,通过舞蹈,祈求风调雨顺。还有学者认为,竹竿舞起源于狩猎文化,人们模仿穿越竹林、躲避竹刺的动作,逐渐演变成舞蹈。我认为,无论竹竿舞起源如何,竹竿舞已经成为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喜爱传承。
杜老师说,竹竿舞是海南黎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自娱性舞蹈,主要表现黎苗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与理想。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黎苗同胞会表演竹竿舞。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淡化,竹竿舞成为文化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活动。改变过去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创新为“男女混合打跳”。“三月三”作为黎寨节庆活动,增进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友情的搭档”,架设“爱情的鹊桥”。
记得体育学院熊老师邀请我看过学生表演竹竿舞。熊老师一边欣赏竹竿舞表演,一边对我说,现在,竹竿舞经过专业文艺、体育工作者的加工整理,发展成为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的跳竹竿比赛。竹竿舞的动作,能够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竹竿舞的舞蹈服饰,具有民族特色。舞蹈者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佩戴各种饰品,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服饰的多样性和华丽度,体现了舞蹈者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追求。
四
竹竿舞的艺术魅力四射。竹竿舞一般是在地坪上平行摆开碗口粗的竹竿做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坐或蹲在垫架两旁,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端,来回滑动,使竹竿有节奏地合击与分开,在分合的瞬间,跳竿者在竹竿之间,敏捷地进退跳跃,还能够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舞姿。
小伙子穿着木鞋,节奏有力,欢乐奔放,头戴彩帽翻跟斗,做着各种高难动作。姑娘们手持红绸,舞步轻盈,在竹竿上表演各种优雅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的跳竹竿比赛,种类丰富,表演赛、邀请赛;友谊赛、选拔赛。跳竹竿比赛,以集体协作为基础,队员分为打竿者和跳竿者,跳竿者可以是双人、六人、八人以上。
活动主持者提出,国内外游客都可以参加竹竿舞,俄罗斯的几个青年男女上场了,他们居然步态灵活,看来,他们已经熟悉竹竿舞。祁导游说,随着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竹竿舞不仅被文艺工作者搬上了艺术舞台,而且还成为海南欢迎中外来宾和游客的礼节与仪式。普普通通的竹竿,与舞蹈艺术结合,成为海南旅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象征符号。竹竿舞逐渐演变成独特的民间舞蹈,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
我多年来对黎苗村寨传统文化的调研分析,使我对竹竿舞有所认识。竹竿舞常常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和节日庆典中。例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人们会跳竹竿舞来欢庆佳节、祈求丰收和平安。此外,竹竿舞也常作为婚礼、丰收仪式等场合的表演节目,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竹竿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化蕴涵和象征意义。竹竿舞通过音乐舞蹈动作,模仿稻谷生长、狩猎等动作,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祈求,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我多年来对竹竿舞的观察与思考,使我对竹竿舞有所感悟。竹竿舞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韵律感能促进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竿舞的祭祀、娱神色彩逐渐消失,成为一种极具娱乐和健身功能的休闲活动。每逢“三月三”,千百位黎苗族青年男女,以竹竿舞来庆祝民族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竿舞的景象。竹竿舞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竹竿舞除了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在一些地方,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竹竿舞比赛,以示庆祝新春佳节。舞者们手持竹篙,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起舞,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竹竿舞通过音乐韵律和优美舞姿,传递欢乐喜庆的精神,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竹竿舞逐渐走出原始环境,成为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的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家们,通过对竹竿舞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竹竿舞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国民族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