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荆洪
海南本土学者水雄给我打电话说:“刘老师,黎族船型屋调研,想邀请你参加。”海南本土画家少灵打电话给我说:“刘教授,南海油画院画家建举、新奇、符建等画的船型屋作品,发到你的邮箱里,请你写评论。”
黎族船型屋是古老的民居建筑,据考证,这是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形状建造住屋,船型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有高架船型屋与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它用红藤、白藤扎架,呈拱形的屋顶,覆盖厚厚茅草,低垂到地面,远远看去,就像一艘倒扣的船。
我写长篇小说《南海神话》,曾经描写过船型屋的传说:丹雅公主因触犯家规,父王不忍心直接处死她,便将她置于一条没有舵的船上,带上粮食,带上一条狗,让女儿听天由命。丹雅公主顺海流到了一个孤岛,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上山砍来几根木桩,竖立在海滩上,然后把小船拉上岸,底朝天放到木桩上做屋顶。后来船板烂了,她割来茅草盖顶,这就是如今黎族船型屋的来历。船型屋具有船的特性,黎族村落中最古老的一种住房形式——高架船型式,就犹如一条倒扣起来的船。
现在,我为了完成船型屋课题调研,撰写船型屋油画评论,我与洋静老师、水雄先生、少灵画家等,先后驾车去了几个黎族自治县——琼中、白沙、昌江、五指山、保亭、东方。发现一些黎族村寨,船型屋虽然渐渐消失,但新建的砖瓦房屋,依稀可以看到船型屋的文化印记。
我们在白沙,见到海南省人大代表、白沙黎族妇女符小芳,她曾经去白查老村调研,她对我说过,海南热带雨林是黎族主要的传统聚落地,海南黎族聚落传统建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黎族传统建筑船型屋,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承载着黎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情感,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是黎族文化的象征。东方白查老村,被誉为海南省最后的黎族船形屋古村落,你可以去那里,探寻船型屋的踪迹。
海南一些学者的船型屋论文,多次提到船型屋与白查老村。海南油画家,喜欢到白查老村进行船型屋写生。海南摄影家,纷纷到白查老村摄下船型屋的图片。我为主编《黎族传统文化》教材,曾经驾车去过白查老村。
我与水雄、少灵、洋静,驾车来到白查老村。白查老村是东方市江边乡美孚黎聚居的传统村寨聚落,三面环山;绿水青山,环抱其间;生态聚落,浑然天成。白查村口,设在村落西南侧,与村道衔接,便于村落内外的交通。村口伫立一块黎族风格牌匾,散发着黎风雅韵的古朴美。两个黎族姑娘挑担子的形象,格外生动。镌刻的“白查传统村落”六个大字,匠心独具。相传,白查村的先民原居在尖峰岭上,100多年前,为了逃避一种黎语叫“白防劈”的飞虫的侵害,三易其址,最后落户至此。村边有一片烂泥田,田边长着很多厚皮树,“白查”,在美孚黎系方言中叫“别岔”,黎语“别”是有水的烂泥田,“岔”是厚皮树。故村子就按黎语音译称为“白查”。
水雄说,由古至今,村民们对于居住场地的选择,有“山、水、村、田互为融合”一说。出于防台风、防动物侵害、防晒、用水便利,不占用农田的考虑,形成选址的原则,可归纳为“三靠一净”,所谓三靠,一是靠近耕地,种粮食方便;二是靠近溪流,饮水方便;三是靠近森林,燃料及建筑用材方便。
我问,“一净”是指什么?水雄回答,既要避免野兽及虫害等对农作物的破坏,又要防止对村民生活的侵扰。我观察发现,白查村聚落四面环山,白石岭、跳帕天、欧堂岭,村寨聚落环境,林木苍翠葱茏,船形屋建造用材方便。多条溪水,环绕聚落,便于生活饮用及灌溉农田。白查村靠近山岭及森林,利于防台风袭击,亦便于伐木狩猎。
洋静说,黎族先民,在群山环绕之中,紧邻溪流,选择平缓坡地,营建船型屋。坡为基,背着山,前流河,间梯田,是黎寨典型的布局原则。这种居住方式,可谓随形就势,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既是原始生活状态的映射,也是古老文明的精神遗存。黎族先人因地制宜,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难以与外界交流,经济相对落后。现在,村级公路的发展,白查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变得富裕起来。
水雄说,海南黎族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文字可考最早是在宋代。当时,黎人住房建筑的形式有二种:第一种为巢居,据《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中记载:“有夷人,无城廓,殊异居。……号曰生黎,巢居洞深”。宋代黎人巢居,是从晋代“珠崖人皆巢居”沿袭而来的。
第二种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又称“麻栏”,是南方百越民族较为普通的一种居住形式。据《魏书﹒僚传》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简言之,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为:上处人,下养畜。这种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棚”,故又称作“棚屋”。
水雄说,黎族船型屋之前,人类最早的住所形式有两种,洞穴和巢居。从考古发掘上看,人类最早的住所是利用天然洞穴,由此形成远古人类的文化遗址。天然住所的利用,受限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黎族先人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过着穴居和巢处的生活,修建了最早的人工住所。据民族学数据分析,黎族人最早、最简单的人工住所是“山寮”。人们在农业生产季节砍山栏,为了看护庄稼,于是在山栏园内搭高架小茅草房,作为巡翻、休息、用餐,驱赶野兽的临时场所。
海南本土画家少灵说,我在黎寨与船型屋的写生中,观察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环绕着椰子、芒果、槟榔、荔枝、波罗蜜等热带水果的村落,理解黎族聚落自然格局,秉承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黎族民众,利用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并通过种种自然材料的运用及建筑营造方法,谋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协调。黎族保留的村落和民居文化中,黎族村落的整体布局,相对随意,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黎族住宅之间的间距,通常是宽窄不一,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水雄告诉我说,为了村民们在进村的路口设置寨门,并且挖掘防御沟。这种防御体系,可防范外族入侵,还可防止家畜跑到田地里破坏庄稼。黎族船型屋与所在地区的环境、地形地貌紧密结合,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船型屋不受外界侵蚀。比如:黎族村寨为了防台风袭击,建造在山脚下;为了防洪水侵袭,落建在小山坡上。
黎族村寨注重建筑材料原生态,流传至今的谷仓——在黎族传统村寨中,十分注意消防安全,一旦村内失火,粮食也不会被烧毁。这是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黎寨先辈曾经的船型屋,因为是低脚船型屋,山洪爆发,房屋内的家具与粮食被洪水冲走,还有,因为船型屋背后是森林,经常有蛇类动物直接进入房间。一旦不小心,蛇以为人攻击它,会咬伤黎族山民,所以,才有了高脚船型屋。
黎族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海南岛,并广泛分布于岛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黎族民居经历了从巢居、干栏到地居的建筑演变过程,体现了黎族人聚族而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文化特征。“船型屋”作为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外形像篷船,内部似船舱,以茅草铺顶,草泥糊墙,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构成了黎族聚落的场所特征。受到地形的影响,白查村房屋排列方式很有讲究。靠近谷地的船型屋,横向排列;靠近道路的船型屋,纵向排列。
白查村周边的山体、水系、耕地、林木,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环境,聚落内有着百年历史的船形屋建筑,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船型屋的演变历程,见证了黎族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最初的干栏式船型屋,到低脚船型屋,再到高脚船型屋,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船型屋由最初的依水而居的高脚式房屋建筑,逐渐演变成更加方便、利于环保的地居式船型屋。
洋静说,2008年,以白查村为代表的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以保护。在具体保护中,把茅草房改造和原始村落保护结合起来,重新选址建设白查新村,而把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船形屋、古老家园整体保留下来。
多年来,我对于船型屋的探寻、观察与思考,一股激情让我夜不能寐。船型屋是一幅油画,色彩斑斓的油画,反映黎族民众绚丽多彩幸福生活的油画。船型屋是一首史诗,优美动人的史诗,反映黎族民众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史诗。船型屋是一艘帆船,扬帆远航的帆船,行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帆船。船型屋是黎族乡愁的记忆,是承载着黎族传统文化的原始记忆,是反映黎族同胞智慧与汗水的记忆,是展现黎族同胞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的记忆。
黎族船型屋,反映了不同时期黎族民居建筑特点及文化蕴涵,显现出早期黎族社会的形态特征,展示出黎族同胞的生活习俗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完美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于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