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荆洪的头像

刘荆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0
分享

面窝的故事

刘荆洪

面窝是武汉地道的特色著名小吃之一 ,面窝的特点是四周厚而中间薄,有时候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形状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面窝配料讲究,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配上香麻油、葱花、芝麻、姜末,投入油锅,香味四溢,吃起来,焦脆适度、香酥并重。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豌豆面窝”、“红薯面窝”、“苕面窝”,各种面窝,风味不同,香味一样诱人。

我与我的中小学同学,从小就爱吃面窝。大约是在六十年代,我上小学,每天吃早点,或是4分钱买一个面窝,或是8分钱买两个,我吃完了,舌头直舔嘴唇,口水还在流淌。没有吃够。以前,面窝是武汉人早餐“过早”的早点,后来,居然演变成为饭点,被摆在中餐或晚餐的餐桌上,最后,有的菜肴剩下了,面窝却一个也没有剩下的。

面窝的历史悠久,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叫昌智仁的师傅,他用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觉得别有一番风味,昌智仁称之为面窝。

武汉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三镇大街小巷的摊点。比较出名的面窝还有一些,比方说,谢氏面窝,这是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师傅做的面窝,用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配上香麻油、葱花、芝麻、姜末,配料讲究,投入油锅后,香味四溢,吃在口里,感觉焦脆适度、香酥并重。

还有一家面窝很有特色,武汉三镇的顾客都晓得,汉口沈阳菜场附近的熊桂凤炸的面窝,松软可口,香脆适度,颇有特色,号称熊阿姨面窝。吃熊阿姨面窝,要排很长的队,报纸上也曾经有报道。有一年,海南高校放暑假,我回到武汉,对儿子说,我想吃熊阿姨面窝,儿子告诉我说,熊阿姨已经去世两年了,武汉三镇很多吃过熊阿姨面窝的人,十分难受,相互发送微信:“面窝女王走了,熊阿姨面窝走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心头有几分沉痛。难忘十年前,我去汉口青岛路公安外事管理部门办理护照,孙子与我一道,路过沈阳路口,他说想吃面窝,正好合我意,我看见一个炸面窝的小摊点面前,好多人在排队,一打听,说这炸面窝的女人叫熊桂凤,她炸的面窝地道、正宗、价格实惠。这是我第一次在熊阿姨那里买面窝。我几岁的孙子淘气,指着油锅问:“面窝奶奶,这是在炸面窝吗?”胖胖圆圆脸庞的熊桂凤,和气地笑道:“是的,小朋友,这是炸面窝,不能够站得太近,小心油烫着你了。”

熊阿姨对人说过:“炸面窝首先要真心的对顾客好,注意把握火候,做的好一点,油换勤一点,作料给好一点。”难怪熊阿姨面窝享誉武汉三镇,顾客不仅有汉口的,汉阳的顾客,武昌的顾客,专程前来买面窝。

炸制面窝首先需要将大米和老黄豆洗净,注意大米和黄豆配比,然后磨成米浆,加入葱、姜、食盐调味。但材料搭配合适不掺假,钱就赚得少,为顾客着想的熊阿姨,力求价廉物美,炸的面窝,金黄透亮,是面浆与黄豆及辅佐料搭配恰当的缘故。

熊桂凤是湖北武汉黄陂人,据说她14岁开始做面窝,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大半生。熊桂凤在武汉沈阳路城区一带炸面窝多年,美名不胫而走,武汉三镇喜欢吃面窝的市民美食家,不怕车船劳顿,只求品尝熊阿姨面窝。人们之所以喜欢吃熊阿姨面窝,拿在手里,分量很足;吃在口里,味道很香。

熊阿姨炸面窝有一个特点,随时乐呵呵根据顾客需要,量身订制。难忘我在熊阿姨店买面窝,她笑眯眯地问:“先生,你想吃怎样的面窝?”我说:“不要炸成圈圈,要松软一点还香脆一点。”其实,我提出的要求,是一个矛盾的难题,松软与香脆有点矛盾。本来,我的身体也是一个矛盾体,身体健康无三高,但满口牙齿不好。熊阿姨不厌其烦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她炸好金黄色面窝,用大火钳夹起,放在油锅的铁网上,我用竹签挑起来,先观赏一番色调,再品尝一口,松软好吃,再咬上一口,香脆可口。

每一个排队的顾客,都可以向熊桂凤提出自己独特的要求。这个说:“熊阿姨,给我炸一个大面窝。”那个说:“熊阿姨,给我炸个小面窝。”不管你是要吃大的,还是想吃小的;你是想吃厚的,还是想吃薄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了油锅面前,老人提出:“我牙口不好,要炸松软的面窝。”熊阿姨在铁勺里画了一个圈,放进油锅,一个火候正好的面窝圈,被夹上来搁在油锅上的铁丝网上,这牙口不好的老人,用竹签取下面窝放进嘴里品尝,感到入口就化,松软可口,边吃边点头说:“太好吃了”。一位满脸朝阳灿烂的年轻人来到面前,提出:“我要炸香脆的面窝。”熊阿姨一会就炸出又薄又脆的面窝,那青年人抓起来就吃,口里发出清脆的响声。

熊阿姨炸面窝还不忘尊老爱幼,一个年轻人,对熊阿姨说:“阿姨,我与你是熟人,先买行吗?”熊桂凤说:“还是站队吧,熟人与生人一样,远近都是客。”熊阿姨看见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载后面排队,就说:“你们几个年轻人,是不是让老太婆先来买面窝。”

金黄香脆、外酥里嫩的面窝,是一道唤起武汉人怀旧情结的老字号美食。熊阿姨在武汉炸了十多年的面窝,每天凌晨五点开始开门做生意。熊阿姨每天炸的面窝,供不应求,她与丈夫必须完成两大桶面浆才够卖,这样,长年累月,累得熊阿姨有时候直不起腰。有人劝她,你辛苦大半辈子,熬到三个儿子大学毕业了,不要太累了,熊阿姨说,我也想离开油锅休息,但想到武汉三镇很多顾客专程来吃我的面窝,我就舍不得离开炸面窝的油锅。

我悄悄用手机给熊阿姨炸面窝的场面拍照,只见她在油锅旁边,挥舞勤奋灵巧的双手,一会儿,她手掌铁勺往里面灌装米浆;一会儿,她手持大火钳灵活地给面窝翻面。她神情专注,满面笑容。我想,她这是在进行武汉面窝文化的挖掘,她这是在完成武汉味道工艺的塑造。她像画家一样善于辨认面窝变化的色泽,她像诗人一样能够把握面窝翻腾的节奏。

我感叹,熊阿姨多年的探索,能够根据油锅里的面窝色泽,判断其香脆与松软,堪称面窝魔术师。她站在油锅边,一边将调好的米浆灌入勺子中,浸在热油炸,一边用大火钳夹着面窝翻面,面窝的色调由白泛黄,变成金色,熊桂凤就将面窝用火钳夹起,将金色的面窝搁在锅上的铁网里。排队的食客,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熊桂凤手中的火钳与铁勺,盯着油锅里翻腾歌唱的面窝。

我感慨,这些顾客是在鉴赏武汉面窝的地方美味,是在感受武汉面窝的文化蕴涵。熊阿姨在油锅边用火钳铁勺辛勤劳作,演绎朴实的理想人生。面窝看人品,从香脆可口分量充足的面窝里,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善良、朴实与勤劳。

熊阿姨与熊阿姨面窝的美名,在武汉三镇长江两岸传播,熊阿姨的平凡人生也是非凡人生,她是老百姓口碑中的面窝女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