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人的头像

秋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9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又见补锅匠》


“补锅啰——”

楼下一声裂竹撕帛吆喝,一个男人,灰棉帽,黑围裙,挑着一头似大饼一样铝制材料另一头是凳子铁锤剪刀的行头经过。

“补锅匠。”我脑子里弹出这个词。不是新奇,而是这吆喝如无形的手一下把我拉回岁月隧道,再见补锅这一古老行当。

“菜锅饭锅水锅补啰——”又是一声裂竹撕帛,典型湖南口音,故人往事就像一只腿色坐标浮出水面,越发清晰了。

我想起了故乡古镇和古镇上的补锅匠。

溯湘江支流灌江而上,约行百余里,两岸青山叠翠,古镇林立,典型湘桂民居,砖石木结构,高墙厚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街道青石平铺,两边木板铺面和吊脚木楼,中间经营客栈、酒楼、茶庄、药店、布店、水产、山货、食杂,两端剃头铺、裁缝铺、铁匠铺、织造店、染布坊、拳馆、弹棉坊、算命馆、补鞋店、豆腐坊、煮酒铺、说书坊、戏楼、烟馆、青楼、赌坊、棺材店、木匠铺,夹杂弹曲唱调刻章撰联跑江湖卖药者,补锅匠就在这三教九流之中。

这些补锅的,都是从湖南过来的锅伙。他们在古镇一角租低矮简陋瓦房,挂铁皮补锅招牌,起炉子,摆风箱,呼嗤叮当开张营业。

像沙漠骆驼,湖南人是最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他们从事的工作最累最苦又最下贱,替人打砖、烧窑、砍柴、割草、掏粪、打井、抬轿,不贪报酬,只求日有三餐夜过一宿。我看过一些清民时期老照片,在时间纵深里搜索和浏览腿色历史;也接触过现实世界中许多湖南人,木匠、石匠、砌匠、瓦匠,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不要小看这些湖南人,许多鬼斧神工的奇雕异刻都出自他们之手,画坛泰斗齐白石就是木匠出身,这说明湖南人又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这些能把破锅修旧如新的补锅匠即是如此。

补锅匠既在镇上营业,也到周围乡村招揽生意。若干年前,我还是一个流鼻涕穿开裆裤孩子的时候,就认识了许多从湖南过来的补锅匠。那时,我们农村贫穷荒凉,孩子缺吃少穿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在寒冷冬天,我们最希望听到的就是补锅匠那带着炭火般温暖气息的吆喝,裂竹撕帛打破乡村死一般寂静。

“补锅的来了!”我们这些又冷又饿的孩子欢呼雀跃,丢下牛绳,丢下草镰,丢下父母呵斥,像闻到稻谷气息的麻雀一样从田头地角荒山野岭坑头炕角连奔带跳飞向村里破旧祠堂。祠堂里堆着各家柴草和猪牛粪,关着各家牛羊。补锅匠在那里摆开火炉、风箱、耐火锅(烧铁水的锅)、焦炭。补锅匠到村里吆喝招揽生意去了。他的徒弟,一个和我们一般大小的孩子守在那里,轻车熟路帮他师傅安炉子,装风箱,烧焦炭。补锅匠对徒弟要求很严,在他吆喝招揽生意回来之时,徒弟必须要把风箱安好,将炉子烧红起来,否则轻要呵斥,重要责罚,还会用火拨子劈他。是什么人家如此狠心,让亲生骨肉背井离乡,小小年纪流落江湖受人间苦难?

听到“菜锅饭锅水锅补啰——”吆喝,村里大人也高兴呢,他们在床角炕尾寻找破锅烂灶,因为这不仅能将废弃炊具修复利用起来,还能到祠堂凑热闹打发寒冷无聊的冬日。

补锅匠在村里每吆喝一声,祠堂里小徒弟就打一个寒颤,他是害怕师傅回来时补锅工具还未装好受责罚,于是我们一拥而上,烧炭的烧炭,拉风箱的拉风箱,不一会儿就把炭火烧得红彤彤呼呼燃烧起来。这时,补锅匠就好像是算好了时间,提着铁夹子(一是为了揽生意做招牌,二是为了防狗咬)回来了。徒弟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抹着头上汗,把风箱拉得呼呼响;补锅匠见徒弟做得不错,脸上愁云也散了一半,嘴里还哼出两句花鼓调。

有人调侃他:“伙计哥,你会掐指算法啊?”一语道破天机,说明补锅匠不仅对小徒弟严,也有一份用心良苦的爱。

补锅匠无声笑了。

村里大人陆续拿着破锅烂灶到祠堂来了。补锅匠见有了生意,脸上气色好了许多。他是一个老头,破棉帽露出棉絮,下巴一撮山羊须,颧骨凸出,皱纹密布。这么一个干瘦老头,能有那样裂竹撕帛声音?他拿出烟盒包来,分旱烟丝给大人抽,自己也从腰上取下旱烟竿装了满满一锅,凑到火上去烧,狠狠吸进,白色浓烟从鼻孔喷出,呛了,哐哐猛咳,痰从嘴角流出,随手抹了揩在鞋底上。

祠堂里男人叫,女人笑,小孩子追追闹闹。老补锅匠抽完烟开始干活。他把一只破锅砸成碎片,放在耐火泥做成的杯子里,用铁钳夹到炉子里去烧。铁水烧红后,又夹出来把铁水倒在一只泥窝里,一只手用隔热材料托住锅具露洞的底部,一只手把泥窝里的铁水反扣在露洞上,顺势抹平,破锅上就出现了一条蜈蚣,歪歪扭扭。之后,他用铁锉和砂石耐心把蜈蚣磨平,一口破锅就被修旧如新了。

时光如水,晃眼到了七十年代,我离开古镇到城里读书去了。偶尔回家,看到那座旧祠堂,会想起补锅匠。问补锅匠还来补锅没?村里人说现在到处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他怎么还敢来?我默默无语。一个被视为下九流的补锅匠,一门小小技艺,却不能被社会容纳,只能说明这个社会无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谈兴邦振业富国强民?难怪农村那么贫穷,古镇那么破败,这就是那个时代经济萧条民生聊倒的原因。

八十年代,我高中毕业回到古镇,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湖南出了一部叫《补锅》的电影,讲述一个女儿和一个女婿共同教育妈妈娘(岳母)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不要看不起补锅匠。妈妈娘最后认识到补锅也是一种应该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的服务行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就是靠补锅这样不起眼服务行业推动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这部电影受到老百姓欢迎喜爱,连三岁小孩都会唱:“妹把风箱拉,哥把锅来补。”

这时候古镇上又出现了补锅匠,还是从湖南过来的。更有喜剧色彩的是这位补锅匠是一位年轻小伙,拉风箱的是一位年轻漂亮姑娘。他们轰动了古镇,大家怀疑会不会就是电影《补锅》原型。经过交谈,我认出来这位年轻的补锅匠就是十多年前随师傅来古镇补锅的那位小徒弟。故人相见,感慨万千。小徒弟师傅早不在人世了。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师傅传授了他手艺,终身受益,这时才体会到师傅对他恩重如山。

“一荣俱荣,一废俱废。”社会兴衰关系民生消长,这个道理在补锅匠身上曲折体现出来。

“补锅啰—”还是那裂竹撕帛,又把我从时间隧道拉回来。我看见邻居们都把破损锅具拿到楼下,补锅匠已经摆好摊子,开始补锅了。

我也找了一只破锅,开门下楼。补锅匠一边干活一边和我交谈。不出我所料,他也是湖南人,来我们这里有好些年头了,在县城开了一家补锅店。有时叫徒弟守店,他自己挑着行当到外面去招揽生意。说着,他递了一张名片给我,上面写着“湖南补锅店”,还有电话和微信号。这倒出乎我预料,一个走村串巷的补锅匠,竟还玩起了名片和微信,可真敢与时代接轨啊。想想也不奇怪,如今社会发展快,买棵白菜都可以扫码付款了。再说人家虽然是个补锅匠,但同样可以玩名片和微信啊,这正说明了人与社会在与时俱进。

我问补锅匠,以前大家都用的是铁锅,坏了舍不得扔掉,补锅生意肯定很好;现在大家都用电器,炊具至少也是钢精锅,不易坏,即使坏了也会扔掉,或当废铁卖掉,补锅生意可能会不如以前了。他说,电器和钢精锅也会坏。何况现在国家提倡节能,而且老百姓也体会到了节能的好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就连以前财主的万贯家财都是细出来的呢,所以补锅生意还是很好的。我问他会修电器吗?他白我一眼,意思是他连电脑都会玩,玩转个把电器算什么。他告诉我为了避免生意单调,他就开了家以补锅为主兼营补鞋、修伞、整锁、修电器的综合店。这叫与时俱进嘛,他有些骄傲地说。

我沉默不语。江河长流,泥沙俱动,该沉的会沉,该浮动会浮,这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然而念我深思的是,是这个补锅匠不简单,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不简单?也许人与社会在共同发展,这个真理将会更加得到充分体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