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林森的头像

骆林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6
分享

老家的小路

 

老家的小路

 

骆林森

 

夏日晨起,徒步在老家的小路上,神清气爽,脚下生风。

眼前,老家的道路已经变化得让我感到陌生。与老家的小屋相距300多米,海启高速横穿而过,在村子西头与沈海高速相连,往东南直达长江入海口的那座崇启大桥。高速公路中间的绿色植物隔离带做得很精致,两侧的隔音挡板也装饰得很大气。这条穿越老家村庄的高速,平时并不显得过于繁忙。只是到了节假日,路上大大小小的车子才一下子多了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地变得热闹非凡。高速下面,各类等级公路纵横交错。与这些等级公路相连接的是前些年修建的无数条网格状的村级水泥路,尔后又像树枝层层叠叠地分叉一样,伸展出去连接着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如果说老家在外的游子好似风筝,老家的这些小路正是无数根风筝的线。游子在外,不管走得多远,待得多久,通往老家的那根风筝线一拽,他就会毫不犹豫踏上回家的征程,走在通往自家的小路上。

因为道路的变化,给村里人家的生活添加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轿车开进农家早已司空见惯。早出晚归,自驾车到都市里逛逛,也变得习以为常。老家的小路上也常常是车水马龙。好在农田间的不少小路还是多少年前的老样子,满足了我的怀旧情结。道路两则,老家人精耕细作,离家近的用于种植蔬菜,离家远的用于种植豆类植物。地皮草,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只允许它们匍匐在小路的中央。太阳钻出地平线的瞬间,老家的村子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稻田里已经开始拔节的秧苗传递来了诱人的芳香。沐浴着阳光的老家小路,也变得生机勃勃。这个时候,从老家出门不管是往哪个方向,到村子里闹中取静的小路上绕上56公里的一圈,于我而言是一种特别惬意的享受。

47年前我离开老家的时候,公社辖区内没有一条公路。也就是在这一年,公社开始修一条近10公里通往附近小镇的公路。老家是平原,没有碎石块做路基,到外地去购买又不具备条件,自力更生是当时的唯一办法。政府发动全公社的数万农民,每人捡拾500斤碎砖块,用于路基的铺垫,才于次年最终修成了一条煤渣与沙子混合路面的土公路,让公共汽车终于开进了公社所在的小镇。位于农田间的田埂多数是羊肠小道,只是主河道两侧、水渠一侧的道路稍宽一些。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路渐渐地变宽,但一般也仅限于能够通行手扶拖拉机。有一点是共同的,不管路宽路窄,全是泥土路。不少乡间小道上长满了地皮草,晴天防尘,雨天防滑,竟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就是走在这样的乡间小道上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时光。

小学的6年半,我是在家门口的一所学校度过的,上午、下午上下学需要走的路加起来也不足500米。为了好玩,常常与远路的同学结伴而行,绕上一段路程再回家。我就读的乡村中学距离我老家相距两公里。中学读书的4年,我依然是个“标准”的走读生,一天三顿在家中就餐,每天步行8公里往返学校两个来回。在我的记忆中,每天各两次上学、下学的步行,是件既需要耗费时间又轻松愉快的事情。途中,与同学说说话,谈谈学习与生活中的事,很快就上学到了教室,下学回到了家中。只是遇上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日子,步行上下学才会感到有些艰难。雨天道路泥泞,步行起来会很不方便。雨水淋湿了衣服,依然穿在身上上课也会有些不舒服。可能是“少年不知苦滋味”,也可能是这自然的风吹雨打与人生道路中的风吹雨打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因而在乡村学校读书存储着的记忆总是“感觉良好”。老师家访,也是走的这条路。老师教育培养自己的辛勤付出,护送自己步出校门,与这乡村的小路也是分不开的。原来是师生之情,同学之情,早已洒满了乡间小道,留下了幸福的回忆理所当然。

走出校门在公社机关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公社分管农业的一位领导带着我,或骑着自行车,或徒步前行,把全公社24个生产大队200多个生产队的田间地头走了个遍。走累了,在路边上歇歇脚,到村子里的人家喝口水,与父老乡亲们唠唠嗑,听听他们的想法与呼声。……也就是在那个年头,我走进了“向着太阳”的队伍,有了为老百姓多做点事的初心,也添加了我对老家小路的深深情感。

如今,走在老家的小路上,依然觉得任重道远,应当脚踏实地,继续前行。

(首发于《中国社会报》2022年8月17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