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林森的头像

骆林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9
分享

莘庄探梅

骆林森

我与莘庄是有缘分的,当兵的人习惯把部队驻地称之为第二故乡。当兵时间长了,经常换防,第二故乡也就多了起来。我当了37年兵,第二故乡少说也有五六个,莘庄便是其中的一个。

当兵之初,途经莘庄,虽然是擦肩而过,仍对这个江南小镇有了最初的记忆。30多年之后,来到莘庄,才发现这个小镇有两座以梅为主题的公园。除此之外,居民小区、单位院子以及河塘、道路旁的绿化美化,处处有梅,令我陶醉,也成了我来了就不想离开的理由——在莘庄安家。

在我的老家,梅花难得一见,但这并不影响老家人对梅花的喜爱。一开始,我喜欢梅是因为它香自苦寒,“俏也不争春”。在乡村中学读书的岁月,尽管还没见过梅花的样子,但我依然喜欢在出黑板报或墙报的时候把梅花绘制成报头或插图。之后有机会在南京梅花山、无锡梅园走马观“梅”,花海与人海相遇,人海与花海碰撞,恍惚之间甚至弄不清楚到底是在看花还是在看人,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印象,但也有了一些对梅的了解。居住在莘庄,人与梅相依,梅与人相伴,随时随地、随着自己的兴致去赏梅,才慢慢地对梅多了些许情感。

公寓楼下小树林的一隅,生长着品种不同的几棵梅花。每天数次往返在梅花之间的步道,渐渐地对梅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迷恋,还有不一样的情怀。那棵高大的白梅总是先于其他几株红梅率先绽放。“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其他品种的梅还在孕育着花蕾的日子,白梅已经绽放得灿若满天星辰。那年的寒冬腊月,白梅就早早地绽放出一朵朵小白花,凑巧的是这时候莘庄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我站在这棵白梅树下,既赏雪,又赏梅。雪花漫天飞舞,亮晶晶的白,给人以灵动。白梅坚守在枝头,粉嫩嫩的白,给人以宁静。雪花与白梅相遇,动静相宜,和谐和美,相辅相成。雪花的白与白梅的白,就色彩而言,又是何等的相似,难分上下。我想,面对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宋朝诗人卢梅坡的那句《雪梅》诗句是不是应当表达白梅并不“逊雪三分白”的意思。

“溪山染醉,梅海生香。”具有典型江南园林风格的莘庄公园,梅花始终是这里颇具特色的主题。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一位杨姓人家的私家花园。园子的主人植梅建园,取名“莘野梅园”。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公园,“朱砂”“宫粉”“玉蝶”“铁骨红”“徽州檀香”“素白台阁”“金钱绿萼”等梅中珍品逐渐增多。如今,公园里的梅花被划分为“梅园”“梅山”“梅花苑”三个景区。万梅丛中有松竹山石相依,有小桥流水相绕,有亭台楼阁相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莘庄公园都要在梅花的最佳观赏期举办梅花节。这个时候,走进莘庄公园,会发现梅花绽放得浩浩荡荡,犹如人间仙境。一树一风景,一蕾一风情,一花一风光。置身梅海,静下心来,你会慢慢地体会到梅香浮动,沁人心肺,芬芳让身心愉悦,让精神提振……

被称之为莘庄公园镇园之宝的两株“双碧垂枝绿萼梅”,墨绿色的树干,青绿色的树枝,嫩绿色的树芽,更别具一格、光彩夺目的是蕾绿得丰满,萼绿得神秘,花朵绿得透白、透芳、透雅,令人惊艳。倒映在池塘里的绿萼梅,好似精心梳洗、略施妆容的妙龄少女,亭亭玉立,但花期较晚,是赏梅的压轴大戏。几十年来,无数痴迷者,好似情人约一般,如期而至,目睹其与众不同的芳容,呼吸其与众有别的芳香,尽情地表达着绵绵情意,临别之时还会恋恋不舍。

比起园中梅,我更喜生长在郊野中的梅。唯有大自然中的梅,更能展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品格。淀浦河、春申塘岸边绿地中生长着的梅,没有受到过分的呵护,没有遭遇过度修剪,生长得顺其自然,无拘无束,完全靠自身力量的抗争,经受住了苦与寒的种种磨难。这里的梅,绽放出的花朵更有光泽,更加清纯,更显生机与活力。并且,赏梅的人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梅对话,与梅共舞。迎着朝霞,你可以零距离观赏到晶莹剔透的露珠让梅的花蕾尽显羞涩;月光之下,你可以席地而坐静静地聆听梅花开放的声音。一阵阵春风拂过,落在地面上的花瓣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在这里赏梅的人舍不得踩踏,只是悄悄地把相机的镜头对准它们,定格梅花回归大地的时光,留下欢快与浪漫的记忆。

在莘庄探梅,与梅相伴,其趣无限,其乐无穷。

(首发于《中国社会报》2023年3月8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