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林森的头像

骆林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09
分享

稻谷飘香

蝉鸣阵阵的日子远去,有了浓烈的丹桂芳香,有了安静的满塘荷香,还有了诱人的葡萄、苹果、梨子等果香……来到了“秋香”满世界奔跑的季节。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稻谷飘香。

选择这个时候回到老家,就是为了享受稻谷香飘的老家味道。漫步在稻田间的小路上,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稻谷随风飘过来的香浸入心肺,令人陶醉,也让人痴迷。

于我来说,稻谷的香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清晰的是删除不掉的童年记忆,朦胧的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只觉得,这种香是平淡的,平淡得你稍不留意或不细心体会,它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但它淡淡的香足以让食人间烟火者都能够接受,并且非常习惯地享用。这种香是直白的,直白得既不张扬,又香飘万家,会让人一见钟情,恋恋不舍,乃至不离不弃,总想把它拥入怀里,含在嘴里,化在心里。这种香又是富有激情的,使人感觉神清气爽,宽广胸怀,倍增精神。

飘香的稻谷,展示着一幅完美的动态画图。田野里丰满的稻穗,已经非常谦虚地弯腰点头,随风起舞,汇合成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浪。有几只喜鹊在不远处的稻田岸边窃窃私语,有三三两两的蜻蜓在稻浪之间往返穿梭,还有不少只燕子在空中的高压线上欣赏这醉人的美景。现在,已经不是秧苗醒来伸腰的日子,不是稻子茁壮成长的日子,也不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节,而是秀色添香,丰收在望,希望已经成为现实。

其实,稻谷飘香画图的背后,蕴藏着一种生命的艰难。

从稻种萌芽到稻谷收割,通常需要经过180来天的生长周期。还记得,小时候听长辈告诉我:“一粒大米需要七斤四两水的灌溉才能长得饱满。”生活在乡下的岁月,经历过水稻生长的全部过程。最初选种,稻种在河塘里浸泡发芽,在秧母田里育苗,尔后拔秧,在水田里栽秧,再不停地除草、施肥、打药除病虫害,这样才能换来秧苗生长,拔节孕穗,抽穗扬花,最后补水灌浆,等待稻谷完全成熟后收割、脱粒、翻晒入仓。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闪失,否则就会影响收成。遇大的自然灾害,或重的病虫灾害,丰收也难免大打折扣。

记忆中的老家种水稻,最初水源主要靠牛拉水车或人工脚踩水车来解决,水田犁地、平整主要靠老牛,耕作方式原始,因而水稻种植偏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老家通了电、修了水渠,水稻才开始大面积种植,但耕作方式依然靠人工。农民不仅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光着脚下到水田里劳作,双脚还经常会被坚硬的物体伤得鲜血直淌,又有蚊虫虰咬,蚂蝗钻肉吸血……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弯着腰栽秧与收割,时间一长,腰就不能马上站直。持续几天下来,没有听说哪个不腰酸腿痛的。经历过这些生活的人们,对“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一定会有着不一样的体会与解读。

没有劳作者的辛勤耕耘,也就没有稻谷飘香的无限喜悦。记得还在老家村子里小学念书的那年,从生产队稻田捡回剩余的两把秧苗。于是,有了在家里自留地里种水稻的想法。我和弟弟把靠近河边的三、五平米土地挖掘平整,用小水桶到河里提水,再把一颗颗秧苗栽下去。之后,就天天为秧苗供水,早早晚晚地看着秧苗长高、长大、长壮,慢慢地长出稻穗,吐出稻花,再后来稻粒一天天饱满,最终成长为成熟的稻谷。当然,这非常稀少的稻谷也香飘四方,受到家人和路人的称赞。

走在田埂上,遇见一位穿着时尚的少女。她正在打开涵洞里的堵塞,让稻田里的水排到河里,利于稻子更加成熟,也方便日后的稻子收割。与之交流后,才知道这位邻家姑娘远在千里之外的城里工作,留守在老家的母亲一个人种了7亩地水稻。稻谷飘香的日子,她像燕子一样飞了回来,帮母亲搭把手,减少母亲的劳累,同时分享稻谷丰收的快乐。

稻谷飘香是稻谷成熟的标志,更是水稻生命光芒的绽放。稻谷飘香,即将变成飘香的米饭、米酒、糕点……它标志着它这一茬稻子即将完成这一茬的使命担当。其奉献一生的品质,不失为人生的有益借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