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杏花雨的头像

杏花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1
分享

腊八粥,记忆深处的回味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这一天的乡下,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吃,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香甜味美的粥,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大人则一边品尝美味,一边默默许愿,祈求佛祖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安康。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便年。”小时候,腊八节的前一天下午,妈妈搬来一架梯子,登上西厢房的小阁楼,摸索半天,瓷盘内便盛满了各色的豆子:有红豆、绿豆、黄豆、黑豆和芸豆五种颜色的豆子,妈妈用清水洗净,滤掉水,把豆子倒进小木盆内。我问妈妈:“怎么只有五种料呢,腊八粥不是要凑够八种料吗?”妈妈露出慈祥的笑容:“傻孩子,你爸爸早买来了红枣和莲子,加上自家种的花生,还有糯米,已经有九种了。”只见妈妈拿出一个小布袋,敞开口给我看,里面躺着一堆红枣和莲子。妹妹嘴馋,小手一伸,抓一颗红枣就往嘴里塞。见状,妈妈给我和姐姐一人两颗红枣:“给你们尝尝鲜,不许贪吃!不然明早就吃不上腊八粥了。”妈妈说完就走进厨房忙活去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妈妈就起床了,厨房里开始响起锅碗瓢盆乒乒乓乓的声音。想起马上就要吃上腊八粥了,我再也睡不着,早早起床,来到厨房窜来窜去。妈妈熬制腊八粥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先在大铁锅里舀上适量的清水,灶堂内架起劈柴,松针引火,火烧得亮堂堂。等到水沸腾了,妈妈把备好的豆类倒进锅里。半个小时后,各种豆子在水里咧开了嘴,变得绵软,熟烂,随着沸水上下翻滚。袅袅白气弥漫,盈盈香气扑面而来。灿烂的火苗舔着锅底,照亮了灶前那堵红砖砌成的墙,映红了妈妈堆满笑意的脸庞。熬制腊八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武火烧开,停火焖焐,文火熬煮。每一步都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不能掉以轻心。每隔几分钟,妈妈就用小木柄铜瓢在锅底搅动几下,以防食材变焦变煳。文火熬煮时,放一些糯米进去,用来增加粘稠性。在停火焖焐时,妈妈揭开锅盖,撒上几撮葱花,加入几勺冰糖。那沁人心脾的香甜味刺激着我的味蕾,令我垂涎三尺。一个多小时后,腊八粥煮好了,妈妈舀好几碗,给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妈送去,给他们送上吉祥和温暖,送上美好的祝福。朝阳升起,金色的阳光爬上窗台,洒向堂屋精美的画屏。我们全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一人一碗腊八粥,咂巴着嘴,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爷爷、奶奶和爸爸不住称赞妈妈的厨艺好,让人不得不佩服妈妈的心灵手巧。姐姐和妹妹边吃边笑,问东问西,爸爸不停地给她们释疑。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渲染着堂屋,惊得门前树上的小鸟唱起欢快的歌。只有我知道,这香甜味美的腊八粥,凝聚着妈妈的智慧和汗水,让妈妈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家人的心里愈来愈高大。

 “吃完腊八粥,说话有讲究。”妈妈告诉我,祖宗传下古训:吃完自家的腊八粥后,就快过年了,这段时间是不许讲脏话的。谁家小孩要是不小心讲了脏话,大人会狠狠地打屁股,并寻来带粪便的厕纸,揩其嘴巴,以示惩戒。上学路上,我们边走边谈论自家腊八粥的美味,比一比谁家腊八粥食材种类更多,花样更丰富,相互吹嘘,就是不敢爆粗口,唯恐有人告发,真的要遭受那不堪的惩戒。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纪念牢狱之灾的日子,还有人说是为了悼念秦朝修长城饿死的民工。传的最多的版本是“佛粥”一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前,曾经苦修,饿得瘦骨如柴,昏倒在地,路遇一牧羊女送乳糜食用,救了他,恢复了体力,便端坐菩提树下入定,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后来腊八成了佛教节日,并经印度传入中国,各地开始兴建寺院,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百丈清规》记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果珍馐,以申供养。”各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仿效牧女献乳糜之法,用香谷果实熬粥供佛,名为腊八粥。并广施佛粥给善男信女和当地的穷人,据说吃了佛门施舍的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或许这就是腊八节这天,为什么乡下老家的大人们边吃腊八粥,边祈求佛祖保佑的原因吧?虽然这带有迷信色彩,但体现的是乡民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愿望。在中国,吃腊八粥的风俗最早始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儿时,我全然不懂这些,还是上中学时听老师讲的。

 高中毕业后,我在村小学做代课教师,还能每年享受到妈妈做的可口的腊八粥,直到妈妈病重去世,鲜美醇厚的腊八粥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只能在梦里回味。后来,我外出务工,在异乡漂泊的日子,岁月洗净了沧桑。每逢腊八节,我就会想起妈妈亲手熬制的美味腊八粥,那种浓郁的香,那种醉人的甜,那种软糯粘稠的口感,那种温馨的氛围,我再也感受不到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惆怅。出租屋内,我和妻子学着熬制腊八粥,无论我们怎么费心费力,却再也做不出当年妈妈的味道,吃起来仿佛有一种缺憾,这种缺憾,或许就是那一抹浓浓的乡愁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