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小会的头像

黄小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9
分享

无畏施

佛道禅理中布施分三类:财施法施无畏施。简单理解,以己之财施与他人,是为财施;讲经说法开悟他人,是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以已之苦抚慰他人令其无畏,是为无畏施。

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读了两遍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第一眼看到封面上“此生未完成”的“成”字缺了一半。根据书的题面猜想,这绝对不会是编辑审稿排版印刷上出了问题,一定有着某种喻示和意义。没有过多猜测,细细地逐页逐句逐字阅读。

在看到此书之前,我对书的作者一无所知,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年轻女博士、复旦大学讲师的生命竟然如此短暂而充满苦痛。短短三十三个春秋,她经历了求学、出国、硕士、博士、回国、任教,一切都是她努力的结果,一切都在得到回报。同万千普通人一样,经历着结婚、生子、购房、买车。这些经历,好比一颗石子扔进了大海里,没有人会去特别在意追寻其影踪。淹没在生活的汪洋里,家长里短,平淡琐碎。

一石激起千层浪,莫如于娟见到医生第一面即被宣判死刑,那种用“晴天霹雳”“平地见炸雷”也难以形容的恐怖场面,是无论谁人、有何等超脱,也无法接受的现实。在生命逐渐走向消逝的过程中,于娟以难以让人置信的坚强,一次一次地挺了过来。经历十八次痛苦的化疗,三次被医生和家人从死神那里抢夺回来。她经受的病痛,非常人所能忍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是一位直面生死的无畏者。

尽管有着博士的渊博学识,有着复旦优秀青年讲师的头衔,在疾病面前,于娟仍旧同普通病员一样,显得无奈无助甚至是无知。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医学学科面前显得一无是处。也同普通大众无异,同样的对疾病缺失正确认识,同样的怀疑医疗技术的可信程度。在不断的求医历程中,对生命的渴望,让很多重症患者不断地广纳良方,不惜重金寻访所谓的神医妙药,接受和尝试近乎玄幻的治疗方法,最终贻误治疗、人财两空、死不瞑目。可悲的是,连于娟这样的高知都无从避免的要去遍访经丹神药,置现代医学技术于不信任之地,寄希望于民间偏门左道,何况一众普通人乎?!

所谓经历大风浪才能求得大平静,在经过痛彻心扉的领悟后,在亲历死生的痛苦后,于娟大彻大悟,抑或理解为大痴大癫,在众人窃窃私语的惋惜和深切的同情中,一个小女子表现出宏大的力量,让人们认识了一位“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的生命强者。她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患病以来的所思、所闻、所见写出来。

在有限的生命里,于娟用她手中的笔,记录下治疗疾病、忍受痛苦、寻医问药的一系列过程;以自身的经历,警示病患正确面对生病、治疗,合理调整心理,正确地面对各种风险;以自身的经历,告诫人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去感悟人生的欢乐,去享受生活中那些不一般的精彩。

在有限的生命里,于娟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她的家庭,记录她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她爱她的家人,爱她的父母、爱她的丈夫和只有两岁不谙世事的儿子;她不舍得她为奋斗的三尺讲台、不舍得一手创办的生态林研究项目。

在有限的生命里,于娟从未停止过思考,只要能够拿得动笔,她就坚持每天更新微博,写下供他人浏览的博文,这是一篇篇用血和泪书写的生命日记。从她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去真正了解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心声,感受于娟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对人世的留恋和不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仅以敬仰二字,无法表达和形容对她的怜悯,感慨命运的悲戚和不公。

人的一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无不避免地要去见证生命的消亡,也更加能够体会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里程里,紧贴实际,才能正视生存的价值。

人活一世不能一味索取而是需要付出,需要做出奉献,即参透“三施”。财施,需得有余财,普通人有心无力不能及;法施,需得有大道法力,非大德之人不能及;而无畏施,在于直面自己的痛苦,把那些不愿提及、不想提及、不能提及的委屈和痛苦,“从见证他人的艰难处境,在内心深处分沁出“小巫见大巫”的甜,从而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自己的痛不算什么,自己正在经历的那些如山挫折其实无非蚁丘而已”。

无畏施,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有可能就存在于每一个人柔软的内心。那里柔劲清平,却力量无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