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小会的头像

黄小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4
分享

归隐于瓢岩

瓢岩天坑,一处可以作为地理探索和猎奇游历的好去处。或许,也可以当作远离喧嚣、静心研学的隐居之地!

阳溪镇阳坝村瓢岩组,因当地一处形似水瓢的悬岩而得名。当地老百姓所称的“瓢岩”,其实是一个面积约两个足球场大、四面环山的自然天坑。若干年前的地质结构变化,造就了阳坝村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大大小小的地缝、漏斗、穿洞遍布整村。最为当地人引人为傲、也让来客啧啧称奇的,当属“瓢岩”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因经久流传而为后世人津津乐道和心之向往。陶老先人文中误入桃花源的打渔者,违背誓言将那段奇遇广而告之,引得无数人去寻觅。虽历经几代也终归没有一人探得那个神秘之地,但那个神奇的桃花源却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在当今旅游业日渐发达的时代,人们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惜斥下重金,刻意去人为修建打造桃花源,试图用现代思维去还原传说中的仙境。旅游商家们绞尽脑汁,去寻找一处偏僻幽静的山林,那里理所当然必不可少的有着一个洞穴。为映衬氛围栽种出一片桃林,再求得高人提几个字,请饱学之士杜撰几个亦神亦鬼的传说,一个个的商业气息浓厚的土洋结合版、古韵新品“桃花源”诞生了!

瓢岩,处在群山环绕之中,在浓密的树丛掩映之下。没有当地人的指引,外人很难发现这个神奇之地。越过一座座高山,再爬上陡峭的山岩,只见一个灰白色崖壁展现在眼前,和周围的山石混在一起,看不出有特别的构造。山崖周边生长着的植物,有着与外界不一样的模样,就连平常所见的鸢尾花,在这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蓝紫色,那色彩有着别样的妩媚。

倘若就在山崖处流连,只顾着去欣赏和采摘鸢尾花,然后打道回府,必然会错过一处美妙风景。一直朝着山崖边走,经过一个稍微陡峭的下坡,一个惊喜顿时展现在眼前。就在山崖的最底部,一个拱形的山洞透着一片光亮展将开来,这是一个可能穿行的“穿洞”。穿洞里有明显的地下水冲刷痕迹,河床上堆积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历经河水冲击而变得通体光滑浑圆。穿洞里搭了一座石桥,高约作八十公分,桥面约五十公分,供行人通行往来。洞口边一处模糊的方形石刻上,记载了这座石桥修建于清朝嘉庆八年,为周姓夫妇所建。从当地老人的口中,没有太多关于周氏夫妇的传说,但他们的善举,连同这座石桥、这处石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同成为了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迹。

走过石桥,沿洞外小路拾级而上,路边不时有远古孑遗生长的蕨类植物。当跨上最后一级台阶,突然间眼前豁然开朗,不觉中已身处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虽杂草约有一人高,但仍然看得出农业耕种的痕迹。站在此处放眼望去,远处还有一个山洞,就处在对面高高的山崖上。环顾四周,这里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天坑,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若非对当地地形地貌了如指掌,这个天坑很难让人察觉。

瓢岩天坑,一处不被外界所知晓的自然遗迹。与《桃花源》描述的那些不知今昔为何年、朝代已更迭的古代人相比,瓢岩天坑的山洞里也有过躲避战乱的人类生活痕迹。只是桃花源里已俨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而瓢岩天坑的人类生存年代没有那么久远。但相对于桃花源的历史传说,瓢岩天坑的人类生活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山洞里至今还留存在烟熏火燎的生活痕迹,有土匪和顽寇留下的枪眼炮台。一切的迹象表明,这里曾经人繁农兴、鸡犬相闻、小桥流水,也曾经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心惊胆战。

单从抵抗外敌的角度来看,瓢岩天坑确实是一个理想的藏身之所。要进得天坑,必须要经过山崖下形似城门的穿洞。倘若处于雨量充沛的丰水期,纵有能耐也很难顺利通过穿洞内暗流汹涌的地下河。即便进入到天坑,居高临下的崖洞观察哨,也能够将天坑里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身处和平年代,更愿意把瓢岩天坑当作一处旅游佳境,以独特的视角去欣赏层峦之美,以科学态度去揭示洞府之秘,以博爱思想去寄望天下太平,祈愿世界没有战争,人类家园一片祥和安宁。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或许,瓢岩天坑已在敞开胸怀,接纳学识渊博的有志之士,归隐于这方宝地,做一名“小隐”,甘耐寂寞、潜心研学,去探究人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足迹,去探知天地宇宙未知的无穷奥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