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山下攻坚忙
——深度贫困村石志走笔
秦 岭
土坪,在道真、正安至遵义的道上,一条蜿蜒曲折的二级公路从土坪延伸过去,连接重庆、四川,是贵州东北片区入川渝的交通要道。从土坪场口右側分路,经过一条羊肠小道,七弯八拐,三四十分钟的车程,便到了我要去采访的目的地,正安唯一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石志村了。对于石志村,我并不陌生,前前后后,去过好多回,去多了,就有了一些情感。2014年,我在市疾控中心做主任的时候,曾经对口帮扶过石志村小,和县疾控中心共同出资二十多万元,帮助学校建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当时这个村的状况非常的不乐观,青壮年人几乎倾巢而出,留下大批的老人和孩子,许多留守儿童无家可归,无人看管。基于此,我们为几十名儿童建立了这个“家”,新买了电视机、洗衣机,设立了图书室,添置了了娱乐用品和运动器材,使得这些飘零不定的孩子有家可归,有人可依,有吃有住。我们还把最困难的十名儿童列入重点帮扶,每年给予六百到一千的补贴,一直到六年级毕业。
这次前去采访,心里忐忐忑忑。我将电话打给了镇长赵颖。赵颖三十多岁,精明能干,风风火火,充满朝气,是个年轻有为、干事创业的基层干部。赵镇长在电话里热情地对我说,欢迎你来石志村采访,石志村这一年大变样了,有看头,有写头,还是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的帮扶点,你过来看看,会找到兴奋点的。我对赵镇长说,你安排人陪我去一趟,你忙你就不一定陪我。赵镇长说,那可不行,你周末都不休息,深入我们贫困村采访,我一定要陪你去走走,看看我们基层干部在一线的艰辛,替我们做一下宣传。
我说行。就这样说定了。
8月11日上午,阳光特别耀眼,蔚蓝的天空几乎没有一朵云彩。我驱车前行,在土坪场口与赵镇长汇合。从土坪场口左转,便进入前去石志的村道上。上午十一点左右,我在赵镇长的陪同下,到了石志村委会。我离开疾控中心后已有两年多没来石志了,这次来的感受,确实觉得石志已经不是前几年破破烂烂的样子,映入眼帘的是满目青山,猛溪河流水潺潺,清浅涟漪,流注阡絔。溪流两边的稻田里谷穗已出头,迎着朝阳点头微笑。在溪流畔,山脚下,土坎上,一片片高粱红了,弯了腰,实了果,迎风摇曳。公路两旁、山间林地、田畴中央,一幢幢青砖瓦房拔地而起,村庄整洁有序,环境优美舒适,一幅幅小康图景展现在眼前。进得村来,突然之间就豁然开朗,心绪便被这山这水、这情这景感染的轻松愉快,惬意畅快起来。
我情不自禁地驻足在村委会院落的宣传栏前,一一浏览上面的脱贫攻坚图片和有关信息。看完宣传栏目,好多的信息已进入脑子,心中对这次石志之行,能否写好文章有了几分的把握。
在村委会简陋狭窄的会议室里,赵镇长一一向我介绍村支两委的负责同志。我对他们的初步印象,感觉他们都非常年轻,精力旺盛。说起脱贫攻坚那些事,一个个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充满激情。觉得他们只有全身心融入了这山这水,融入了这里的百姓当中,才有如此厚重的情感流于言表。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你一言我一语,生怕落下了自己知道的故事。我只好不断地打断他们,粗略地做着记录。我说,你们慢慢讲,一个个来,把你们的感人故事,你们的所思所想都讲述我听。
村支部书记马超说,我来先给秦主任介绍一下石志村的基本情况。
马超,这个年轻人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错,不光是年轻帅气,语言表达能力好,主要是干练稳重,有思想,思路清晰,头脑灵活。2017年7月,石志村被列入全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后,8月份他才从县委办到村任支部书记。下来刚好一年,对村的情况了如指掌,8个村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都清清楚楚,基本叫得出贫困户的名字,头脑里储存着每一户、每个贫困人口的信息。在马超书记简明扼要的介绍当中,我对石志村的村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石志村,坐落于有名的佛教名山金钟山下。金钟山,地处正安和绥阳交界,海拔高度1700多米,水系发达,芙蓉江的几大支流发源于此山,包括赤尾河、猛溪河等。山上植被茂密,云雾缭绕,如梦如幻。《遵义府志》载:金钟山,在旺里。五峰秀立,名五峰顶,弥姮正、绥,周二三百里,九溪出其下,流注鳖江,凿岳峦岫,中峻五峰,双岑特锐,匹敌并端睨,相隔丈许。光绪年间,有道士置鼎兹山,为铁索桥以通双椒,往来天空,自下观之,埽霓半汉,若天仙散游于云衡间也。山中庙宇,高下棋置,正、绥民祈祷无虚日。道光年间遵义举人洪应奎《游金钟山》是这样描述金钟山的:昔闻金钟山,雄甲绥正境;今日造其颠,果然絶凡岭;曲径如羊肠,梵宇上云影;松竹皆参天,泉眼极情冷;僧雏三五人,破纳不完领;见客颇欢心,汲甘煮新茗;西日若不待,催去意耿耿;回望但苍苍,本末见塔顶。
金钟山在明代以前,这里的香火就很旺盛了。明代以前这里就建了四十八座寺庙,唯铜鼓寺最有名。曾经是川南、黔北一带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之一,仅次于我眉山的香火。古时候,大凡到珍州和绥阳任职的官员,都要爬山涉水,绕道而来烧香磕拜,祈求官运亨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座被人们淡忘了的名山,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可惜地处偏僻一隅,对外鲜有人知。
石志村的地形,恰是一把扇子。从村委会到各个组,一出村委会,就沿着四周的山峦向上攀沿,道路曲曲折折,东拐西弯。最远的村子,开车也要走一个多小时,步行的话,四五个小时,来回就得花一天功夫。全村国土面积2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5%。辖8个村民组,757户,321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7户、1311人,贫困人口比例占41%。去年被列为深度村以来,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注入大量资金,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已经脱贫132户633人。还有155户678人生活在贫困当中,贫困率21%。省市县投入公路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修通并硬化了到八个组的通组公路,地势险要处还添加了护栏。投入电力改造1000多万元,新增了10台变压器,改造线路3万多米,家家户户用上了电。水利设施投入300多万元,新修水池14个,修建水渠4.3万米,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的电,通信畅通,道路四通八达,着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群众居住环境,实施“四改”工程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马超一一向我道来,我在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不时的插话,其他同志也抢着补充,采访氛围很好。
马超说,去年我到村里任书记后,县委高顿重视,派遣了县委宣传部文产办主任张国济挂任村第一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张勇分管扶贫工作长期在石志村蹬点指导,市水务局挂帮石志村,水务局副局长朱敏亚挂任镇党委副书记,统筹村委会扶贫工作。过去由于村委班子涣散软弱,百姓怨声载道,原来的村委会主任被迫辞职。今年年初,村支委补选了村委会主任,从海选中,刚满40岁的郑建国脱颖而出,担当起了村委会主任的重任。补选了41岁的朱德强作村委会副主任。
这是一个年富力强、战斗力强,充满朝气蓬蓬的村委班子。通过一年的磨合,班子团结一心,统一指挥,目标一致,协同作战,心中装着的都是石志村的脱贫。班子组建之初,大家都分赴各个村民组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召开院坝会、田坎会、家庭会、小组会,听取百姓意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第一次村支两委会上,大家集思广益,认真分析村情、组情,分析贫困原因,找准症结所在,认真把脉,对症下药,制定出适宜石志村发展的规划措施。石志村之所以被列入全市34个深度村之一,导致的主因有四点:一是群众受教育的程度普片偏低,缺乏技能技术。全村文盲半文盲占31.5%,小学文化占33.1%,初中占29.2%。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缺乏文化和技术的占58.1%;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70%的村民组吃不上自来水,有个别的组不通电,大多数组用电不稳定,全村只有一条14年前修建的通村水泥路,坑坑洼洼,行走艰难。到组的公路全市泥泞路,天晴尘土飞扬,下雨寸步难行。5个组不通手机信号,通信不畅,信息闭塞;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全村农业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玉米、土豆,产量少、产值低,经济作物少之又少。群众一年到头忙到底,脸朝黄土背朝天干到头,填饱肚子都做不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有的群众干脆破罐子破摔,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有点零碎银子也花去打酒喝了,不用来发展产业;四是独特的地形地貌,切割很深,出门便是山,海拔最高的羊井组,1708米,组与组之间的落差相差一千多米。复杂的山地特征,导致修路难、运输难,资源要素聚集难,群众卖头肥猪,卖点粮食,运输材料修房造屋都十分艰难,产业发展就更困难了。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村支两委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吸纳村干部的点子,总结提炼了“五子”工作法。
当我刨根问底,进一步探求“五子”法的具体内涵时,马超谦虚地说,其实这是张勇副书记发现并提炼概括的,我们认为很适合石志村的村情,很对我们的路。我转问张勇副书记。张勇矜持了一会说,其实这主要还是马超书记的思路,当然也是村支委集体的智慧。
我知道这些年各地在脱贫攻坚中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适合各地的路子和措施。如赤水的,习水的,等等,都是大家在苦干实干的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五子”法也是如此。建强班子,首当其冲。聚人心、得民意、生民财,能不能让群众满意,关键是班子,核心是班长,班长选好了,队伍配强了,组织有了保障,才能带兵打仗,才能取得一个一个的胜利。石志村过去村级党的组织涣散,群众之所不满,问题还是出在班子上。新的村委班子组建后,公开选举了村委会主任、副主任,还公开招考了5名扶贫村干。全村44名党员成立了4个党小组,划片包干,责任包保,每名村干包保户贫困户。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划船开大桨,有了组织保障,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矢志不渝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气概。其二是摸清底子。班子成员与所有的贫困户逐户见面,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晴雪凝,村干部头顶烈日,顶风冒雪,深入贫困户家中,摸清一户一户的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定出每户脱贫的具体措施,该发展养殖的搞养殖,该种经济作物的种经济作物。三是净化脑子。宣讲扶贫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启发群众思维,让群众了解接受,缓解干群关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最感人的一件事是,今年发展稻田养鱼青田鱼。冯村组是马超包保的组,这里有发展稻田养鱼的环境和条件,一股清泉水从大山里流出来,水资源好。但是群众不懂养鱼技术,过去也没搞过。开了几次会,大部分人都不赞成。反对最凶的是冯村组老党员郑传江。六十多岁的郑传江说,养鱼不现实,大家不懂技术不说,还有边角地带扯皮聊经的事情多得很,争抢水源问题很难协调。养啥子鱼約,不如把鱼苗款发给大家伙……郑传江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技术和水源保障两大难题确实很难突破。村委班子经过认真讨论,大家没被困难吓倒,没有退却。组织工作队逐户上门做群众工作,召集群众开了几次院坝会,通过算账解开群众心中的疑团。青田鱼没斤价格30元左右,一亩稻田放两千尾鱼苗,插秧时投放,稻谷收割时每尾都长到六七俩至一斤,卖出去每亩养鱼可收入3000至4000元。还有,因为鱼儿要生存,稻谷不能施农药,米质好,原生态,过去两三块钱一斤的米,在市场上要卖头十块钱一斤。这样一来,过去每亩地种水稻只能收入几百块,现在实施稻田生态养鱼,综合算账下来,每亩收人到达五六千元。有的群众虽然愚钝,但是算账还是明了的,对钱也不会嫌弃,郑传江终于茅塞顿开,带头参加了冯村组养殖合作社,第一个缴纳了1万元的入会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朱敏亚副局长的牵线搭桥,邀请市水产站专家到冯村对群众开展养鱼技术培训,解决了技术难题。村委会把全组群众组织起来,包了一辆大客车,拉倒湄潭核桃坝村现场参观考察、学习茶叶种植和青田鱼养殖技术。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穆德贵同志的帮助下,湄潭核桃坝村对口帮扶石志村,从核桃坝引进青田鱼苗1.5万尾,在冯村实施生态稻田养鱼97.08亩。
四是选准路子。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按照“一长两短”思路,长线产业主要考虑规模化、集约化、整村推进。主要有三大产业,一是种植正安白茶900多亩,覆盖8个组,309户。二是新发展方竹产业3000亩,在水井、羊井两个组实施。加上金钟山原有的1万亩野生方竹改造,引进正安顶箐方竹公司建厂房,实现公司+基地+农户,集约化发展。三是发展野木瓜500亩、经果林300亩,覆盖石泉组、石场组、沿河组。短线产业主要解决目前百姓增收问题。在冯村组等村民组实施生态稻田青田鱼41亩,覆盖22户贫困户107人,绿壳土鸡1.5万只,覆盖贫困户85户417人。在羊井组、坪上组、水井组种植蔬菜1万亩,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收购做成酸菜产品卖向市场,在石泉组由是红旅集团和浙商集团帮扶,浙商集团计划投入110万元,发展肉牛养殖220头,覆盖66户贫困户。在其余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调减玉米种植300亩种植高粱,订单收购。同时双管齐下,对居住在“四不通”偏僻山区的39户195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在交谈的过程当中,张勇副书记说,他1991年起就在土坪工作,土生土长。但是到石志村工作后,才真正感受到这里的穷,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他举例说,去年他来到石志村,到石泉组去摸底,公路不通,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村民的房子七零八落散布在山间。有一个院落并排三列房子,破旧不堪,就有三个光棍,四五十岁都没结婚。因为地处山嘎嘎,穷山恶水,居住环境恶劣,本组的姑娘全部外嫁,外地的根本就不愿嫁进来,有的小伙子外出打工,好不容易谈了个女朋友,只要带回来一次,就全部跑掉,实际是被恶劣的环境和贫穷吓跑了。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长期患腿疾,行走不便,不能去水井担水,接屋檐水吃,时间一长,水变绿、长蛆。将情况带回来汇报后,镇党委书记郑松和镇长赵颖立即联系县水务局,临时架设水管,解决老人饮水问题……
在脱贫攻坚道上,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觉得我们的基层干部,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为打好这场攻坚战,他们怕苦,不怕累,顾不了家,顾不了孩子,孝敬不到老人,有的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甚至还要受很多委屈。他们心中的苦,身心的累,谁又能理解呢?采访中了解到,他们没有公车,有没有补贴,走村串户,都得自己驾车,自己加油,安全这根弦随时蹦得紧紧的。有的干部下组去出了车祸,受了伤还得自己医,车碰坏了自己修。
位卑未敢忘忧民,他们只记住了自己的责任。但是一年下来,他们的付出没有枉然,汗水没有白流。金杯银杯,抵不住老百姓的口碑,群众脱贫了,和干部的情深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也越走越近了。
采访就要结束了,我有点依依不舍地要和他们告别。我对朱敏亚副局长说,你好久没有回遵义了,我捎带你回去看一下年迈的老人如何?他说,走不了啊,明天约好的去凤冈,带领石泉组和羊井组的村民到花坪镇东山村领能繁母牛呢!
斜阳朗照,山河景明。金中山在远方伫立,山下到处是忙碌的身影。猛溪河畔,红红的高粱已经熟透,稻谷正在欢喜地抽惠。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攻坚的路上,他们马不停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