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文的头像

宋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27
分享

记忆中耀州的原

               记忆中耀州的原

                        .宋文

        早上,打开微信,浏览我最喜欢看的《沮水微澜》公众号上登载的文章,我被姚中文老师写的《巍巍文王山》这篇文章感动了!姚老师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和贴切优美的文字,热情讴歌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石柱原,以及守护家乡的文王山。那如画的美景和梦幻般的意境,让我回忆起第一次登上文王山的感受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激发起我这个锦阳川人想写耀州原的冲动。

        在我小时候,就知道除了家乡美丽的锦阳川,耀县还有三个比较大的原。一个是紧挨锦阳川东面的,我们叫它东原,也叫石柱原;一个是西面的,我们称它为西原,也叫下高埝原;再一个就是去照金路过的小丘原。对于这三个原,我最熟悉的是西原,因它是耀县最大,最平最宽阔的原。还因为这里有我父亲的姨姨,我叫姨婆的家就位于下高埝原中心村——白家村。小时候每年都来给姨婆拜年,姨婆瘦瘦高高的,慈眉善目,对我们非常热情,因为她是我未曾见面的祖母唯一的妹妹,也是父亲舅家唯一的亲人,是我父亲很敬重的长辈。虽然这里离我们村子远一些,但来的回数多,对这里就比较熟悉了。

        记得在白家村的老窄巷子里的一间敞厦房下,有口深水井,井很深,坚固的木井架上有上下的双辘轳绳,就是这边盛满水的桶,绞上来了,那边的空桶同时就放下去了,那时我感到很新奇,也很疑惑,因为我们村井上都是单辘轳绳。现在想他们那样做,大概是为了省时间吧,因为水井太深了,绞一桶水上来得半天。那时候,国家经常搞战备,提倡“深挖洞,广积粮”,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各村都挖地道,白家村虽然在平原,也在村子底下挖了地道,地道口就好像在村口,我和姨婆家的小叔是同龄人,吃过饭我们就在一起耍。记得有一次,他领着我和几个男孩子钻地道,地道里面黑咕隆咚的漆黑一片,他们就用干柴点着火把照明,我很害怕的跟在他们后面,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一个地道口,这里有点微弱的光,原来这个口通往村子里的深水井的半腰,大家小心翼翼的从那个小口探出头,往下看井底很深,往上看,能看见井口一小点圆圆的亮光,我们从这个口出不去,就又一窝蜂似的按原路返回,呼啦一下跑出来了,那惊险刺激的画面,就永远的镌刻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再有一次,来下高埝塬,是我上高一的那年暑假,哥哥在交通局工作,那时耀县正在修通往五七五的水泥路,哥哥是负责这个工程的技术员,就让我勤工俭学,挣学费。大姐也跟那些农民工一起干活,我年龄小,重活干不了就干轻活:就是民工干活时,我给他们站岗放哨,如果有车辆来了,我就摇彩色旗子给他们信号,让他们停下来避让。那时我住在程家堡子的农民家里,吃工队灶上的饭,干了一个暑假,等路修到玉皇阁的时候,暑假结束了。开学时,除过报名费,哥哥还给交了一口袋粮,给我换了饭票。那年在下高埝原上劳动很开心,原上视野开阔,那新修的平展展,一往无际的水泥路,一眼看不到边!那时耀县的乡村水泥路很少,人们看见这条穿过下高埝平原的笔直道路,甭提有多高兴了!特别是骑着自行车走在上面,那种放飞自我的感觉,不亚于现在开着豪车兜风。但遗憾的是,整个暑假,我没有看过一天书,也没有复习过一课!尽管来时我带着要复习的各科书本。每天晚上,累的眼都睁不开,加上夏天蚊子比较多,我休息不好,也没有精力看书,到后半年上高二,前面学的都忘光了。这是苦难生活给我的印记,也是我跟下高埝原的,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哥哥负责修路的技术监理工作,很认真,要求很严格,路修成后质量很高,非常结实。三十多年过去了,有次坐新区的公交车,我亲耳听到坐车的下高埝人在谈话中,还在夸那条路的质量,他们骂现在的一些黑心人,建的豆腐渣工程。听他们说开发建设铜川新区,拆毁那条我们修的五七五路时,非常费力,路基瓷实的难挖的很!我听了心里很自豪,因为这条路上,曾洒下过我们兄妹三人的汗水,特别是负责施工质量的哥哥,他功不可没!后来大姐嫁到了白家村,我来这里就更多了,也对下高埝原更熟悉了。

        它是耀州的白菜心,是耀州主要的产粮区。因有桃曲坡水库的水,经过于此,能浇灌大部分农田,自古靠天吃饭的旱原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更是翻番,农民富裕起来了。因为在平原上干活,不用上坡下河,干农活很省力,让我们出门不是下河就是上坡的川道人很羡慕。这里土地广阔,有高干渠的水浇地,又远离工业污染,日光充足,适合粮种培育,所以曾经耀县的粮种培育场就选择在这里。在历史记载上,因为有两次陨石掉落于此,所以此原也叫“落星原”,人们认为这是吉祥之地。从古老的农耕社会,到计划经济,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很强,下高埝原面积很大,宽阔平坦,土地肥沃,人们一直看的很金贵,曾把它称做“天心地胆”,因为它就是耀州人民的饭碗啊!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昔日开阔平坦,一望无际,麦浪滚滚的下高埝原,像变魔术一样,短短二十多年的功夫,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道路纵横,四通八达,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新区牡丹园景色优美,牡丹盛开,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大唐养生园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湖水碧波荡漾,鸟儿嬉戏飞翔;申河香谷,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薰衣草飘来阵阵花香;植物园里鱼儿畅游,万物竟长,生机勃勃……这儿成了最宜居幸福的养生城市,高速路把它和祖国各地连在一起,我们幸福安逸的生活在了这里。

        原上南北两头,还未被城市占用的村子,大力发展果业,农民发家致富。如今下高埝原最南端陈坪村的大樱桃已经获得国家地理认证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个大、色红、味甜的大樱桃,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驱车来到这里,参观、品尝、选购。北边野狐坡村也不甘示弱,大面积种植葡萄,每年夏末秋初的时候,葡萄就上市了,那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晶莹水灵,惹人喜爱。摘一颗放嘴里,咬一口满是甜蜜的汁水,让人觉得生活是那样幸福美好!

        对于其它两个原,我很陌生,只从大人的口中知道,石柱和小丘原上,隔三差五有农贸集会,我们川道里产的蔬菜和用芦苇编的席子可以去那里卖,只是路途很遥远,去石柱一直都是上坡,很累人。去小丘要翻两个大沟,所以去那里跟会的人也很少!我从来没有去过石柱原,但吃过石柱原上种的乌洋芋,特别好吃,又面又沙。所以记忆里石柱总是和洋芋连在一起,也和干旱冰雹连在一起。

        小丘原离我们更远一些,压根没有印象,只听过名字。随着交通道路的发展和家用轿车的普及,及近几年红色照金的开发,小丘因为离照金近,是去照金的必经之路,所以有更多的人走近了它,了解了它。传说中要翻越的两个大沟,上面都修了宽阔的大桥,天堑变通途,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再也不用翻沟了。聪明的小丘人,也借开发照金红色旅游的东风,让小丘的刀剺面,小丘的下地窑,丘隅花海,走进人们的视线,留住人们的味蕾,也留住人们的脚步和惊喜的目光。这里建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海升集团草莓基地,全部玻璃大棚,自动温控,绿色无污染,草莓销往世界各地。我们近水楼台,每年春节前就能吃上新鲜草莓。还可以自己带着家人进去亲手体验采摘的乐趣,听着都让人馋。记得有一年秋天,大伯哥从南京回家,我和老公陪着大哥和大姐,去照金薛家寨游玩,路过小丘原。那时正值金秋时节,宽阔笔直的大路两旁,高大的行道树叶哗哗的响,仿佛在夹道拍手欢迎我们,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硕果累累,金灿灿的玉米露出了笑脸,人们在田野里忙着收获秋庄稼,釆摘苹果,也为耕种麦子翻着田地,深耕施肥,等着来年的麦子丰收。我们摇下玻璃尽情向远处张望,远处山峦叠嶂,郁郁葱葱,连绵起伏。晴朗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天高云淡,凉爽的秋风吹进车窗,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车载音响里,播放着优美的曲子,兄弟姊妹谈笑着,享受着生活难得的惬意时光。那种一晃而过的小丘原美景,就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后来又有一次,记得是个节日,我的闺蜜从西安回家,我们一起去小丘镇游玩,专门逛了小丘集市,去品尝了习大大吃过的刀剺面,站在玉皇阁大桥上,观赏申河香谷的美景,一起拍照片,留住美好瞬间。那情那景至今让我难忘!但对小丘下地窑,草莓大棚,美丽花海,我只在微信图片上看过,至今还没有亲自参观过,它也在吸引着我,等哪天有时间一定结伴去看看。

        和石柱原的近距离接触是在2015年夏天,我们耀中同学准备暑假聚会,有个别同学联系不上,我们组委会的几个同学,决定去同学家里看看,有个同学家很远,在安里乡的一个村子,我们几个开车前往,从石柱原一路向北,在石柱镇吃了饭,然后再向北翻越文王山。以前站在家乡的西塬田地里,眺望远处的山峰,非常向往!西南位于富平境内的草帽山,东边的将军山,西北面的文王山、武王山都是那么的神秘,那么旷远。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它的身边,并亲自要翻越它,心情非常激动。那是大夏天,山上的林木茂盛,平坦的水泥路,随着山势蜿蜒盘旋而上,车在树荫里爬行,路边的花花草草很多,而车和行人却很少,鸟儿在树林里鸣叫,显得路上更加寂静,我们就像穿行在原始森林,凉嗖嗖的。坡道很陡,车子拐来过去,我们给开车的老同捏着一把汗!好在他驾驶技术很好,我们终于攀上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我们站在山顶停车休息,向北眺望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向南极目远眺山下的石柱原,阡陌纵横,麦子已经收割完毕,麦田里是黄褐色的,秋庄稼在夏日太阳光的强力照射下,蓬蓬勃勃生长着,绿油油的。几处村庄散落在平原各处,屋舍掩映在绿树丛中,白墙红瓦,炊烟袅袅,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幸福安详,就好像电视画面里的欧洲风情小镇,美丽如画。景色就和姚中文老师写的《魏魏文王山》文中描写的“在文王山上,北望千山万壑,情感随着山巅的逶迤而起伏不断。南眺山前,沟壑纵横,岭梁分明,坦坦荡荡,浮光跃动中,村村寨寨簇簇而出,隐隐浮现,浴光蔼气襁褓着屋舍百姓,一幅祥和的生活画卷”一模一样,他是文王山下石柱原上长大的,对其有更深的感情,当然描写的更仔细准确到位!我们大家都被远处的美景深深陶醉了,不由得啧啧称赞,大家心情格外高兴,边说笑边在路边摘着熟透了的红色的野果子吃,歇息完毕就继续赶路,去见三十多年未曾见面的老同学。

        美丽的石柱原上,有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全国有名的美丽乡村——马咀村。以前它是有名的烂杆村,位于东原西北边。村里有老公的一个姑姑,以前我们给拜过年,当时看到家里很穷,住着窑洞。没想到后来,村子在村干部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建设成了美丽乡村,村子发展大棚樱桃和大棚蔬菜,开发建设旅游项目,高起点,大手笔,有超前思维意识,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现在所有村民,都住进规划整齐,设计合理的漂亮小楼房,这里也成了有名的旅游地,因其离锦阳湖和西延高速路很近,节假日来旅游的人很多,有时候车堵的几个小时都开不出来。我们再去看姑姑时,姑姑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修高速路时,占了她的老庄子,给姑家赔了不少钱。她们住进了楼房,在大棚里,务果种菜,生活安逸幸福,姑姑和我们说话时,高兴的一直在笑,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现在东原的水浴村,也发展的很快,建设美丽富裕新农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苹果产业,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修建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路边装有崭新的路灯,在村里建有蔬菜批发大棚,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随着锦阳大桥的修通,东原人来新区更近了,更方便他们出售农产品,他们的收入会增加,生活会更幸福。

        时光如水,往事如烟。生命的航程已经过了一大半,自己所走过的路,所到过的地方,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成过往,留下的都是珍贵美好的回忆!关于家乡耀州三个原的碎片记忆,也被时常想起。因为这里面藏着我逝去的年华和真挚情感。它包含有兄弟姊妹情、亲戚情、同学情、闺蜜情。每一次回味,都让我感到幸福和温暖。宽阔平坦的原是上苍给耀州人民的恩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幸福家园,是原上子民,子子孙孙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我们应该感恩它,爱护它,建设它,愿它变得越来越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