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鹏的头像

鲁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7
分享

灯盏粿,盛一场清明

灯盏粿,盛一场清明

(北京四中  徐一)

 

墨绿欲滴的灯盏粿,像极了古代青铜灯盏粿皮盛着满满的馅料疏密有致立在竹制蒸笼里,黑墨鱼、白笋丁、青毛豆、碎肉末晶亮的红薯粉把它们温柔地拥抱在一起,在炉火上香气蒸腾,撒上一点红辣椒末愈加勾得人垂涎三尺、馋虫挠心拿起筷子轻轻一夹,心急的用手抓起,咬一口圆滑糯嫩馅汁四溢,咸鲜爽口,回味无穷它盛起的不仅是佳肴,更是一场关于清明遥思。

又到清明,一个清凌凌的日子,大地吐芬,空气温润。这个时节,我们是必须要跟着爷爷英将乡祭祖的,那里是我们的祖族所在。而清明节的前一天,这里的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制作传统小吃——“灯盏粿,以祭祀祖先、迎接春耕,采青蓬、磨米浆捏粿剁馅、蒸煮无论走入哪一家哪一户,都是惊人相似的劳作场面即使岁月更迭,这一习俗却从未改变。

英将乡地处江西上饶市铅山县的东南部山区,三面环山,清澈英将河淙淙蜿蜒流淌,河边是成片的白墙黛瓦,因为来这里旅游的人少之甚少,这些古老宅屋似乎被世人遗忘,乡村长年累月地被嘹亮鸡鸣唤醒,又枕着淙淙溪水沉寂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静静地聆听着时间行走的声音,与世无争地延续着水肥土沃的丰饶带来种种美好。

每到这个时节,细丝般的春雨也总是很会应景,应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景,轻轻盈盈款款落下。飘到脸颊湿润又清凉,钻入泥土中,则让漫山遍野的青蓬草迸发出蓬勃生机,唤醒了这些绿色的生灵去完成这一节气里的重要使命。

清晨,淋了一夜的春雨在继续,空气中饱胀着水汽把整个英将乡笼罩成一幅烟雨空蒙的水墨画。爷爷撑起家里那把古老油纸雨伞拎起篮子准备出门青蓬草。我接过篮子,跟着爷爷,没走几步,挨不过密如牛毛的春雨,也缩进爷爷那古老又宽大的油纸伞里,小心翼翼地在湿滑的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

阡陌田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青蓬野草,叶面如绿菊,柔嫩肥大的叶子尽情地吮吸着大自然的恩泽,沐雨后的青蓬光鲜地散发独特的气味叶面上的小绒毛竟然也被雨丝儿裹出了晶亮的水灵

制作灯盏粿是离不开青蓬草,萃取出青蓬草汁,加入到雪白大米浆里青色即刻就能浸润米汁,制成灯盏粿历经几番高温蒸煮,灯盏粿的粿皮仍然翠色欲滴。我和爷爷蹲在地上用剪刀剪下青蓬草最肥厚的茎叶,轻轻抖落青蓬身上的泥土,扔进篮子里。满眼的绿色让不禁敬畏祖先的智慧,他们究竟是如何发现这种植物的,用它成就了清明时节独特风物多少世纪过去了,青蓬草仍然紧紧扎根在这片土地,朴实,不起眼,却以它的生命,昭示着这一方土地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爷爷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大石其实爷爷中有,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有。在现代化的今天,最原始体力劳作也许是对传统习俗最好的承。

孩提时,常常仰视着它,常常惊叹它的巨大、沉重。爷爷、爸爸和叔伯们,一推动它,隆隆声就响一阵子,大人们磨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围在旁边等着。既想用手托起一些从磨盘上留下来的雪白米浆或是青绿的草汁,尝尝滋味,亦或是收集起来玩过家家,可是害怕巨大的石磨真会压到自己,兴许是从小到大,大人们口头总是挂着小心压到手这石磨特别重等等话语吓到吧,往往碰一下就跳开于是,在石磨旁边总一群欢呼雀跃怡然自乐的垂髫小儿清明时节的快乐就这样印在脑海里

现如今,推动巨大石磨的木把子已被更换了一个又一个,磨盘缝隙因承载了多少次大米的轮回,两圆盘之间不整了,得缝隙有些大了。爷爷把浸泡过的大米缓缓倒入磨眼,几圈转动后,纯白的米浆顺着夹缝慢慢流到石盘上动作娴熟又轻松。记得曾经问过爷爷,为什么不用机器取代手工磨米。而爷爷坚持只有手工磨,才灯盏粿最纯正的味道。我也是他记忆中的味道吧!爷爷作为一个农民,恪守着对食物最本真味道的执著坚守着世代劳作,喜欢这种亲力亲为的纯朴与敦厚,也已经习惯了乡村安定与缓慢的生活方式

爷爷笑着反问我,等他磨不动了,我们这些孩子会接着磨吗?奶奶看着我们笑了,抱起木柴,点灶烧火。柴火舔着铁锅,米浆散发出大米和蓬草的清香,锅内迅速凝聚搅拌成米团,起锅,米团有些烫手,但是为了成型的粿皮不留下裂痕,即使烫手,也已被迅速捏成一个个灯盏状。也有把粿皮成饺子形状,沿边压出折痕填上馅料,蒸熟,墨绿的灯盏粿升腾起浓郁的香味。 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又一次在相差无几的时间里飘荡出缕缕炊烟,白烟一多,整个英将乡似被白云笼罩,越发映衬出这里房子、河流、山岭、农田俊秀多姿

祭祀结束,我们一家围坐一起,孩子们大快朵颐着灯盏粿,大人们边吃边谈论着清明后的春耕。清明的乡俗里裹挟着人们团聚欢乐,这种习俗已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亲情的传承。这种传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守,因此也早就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中,成为了勤劳的中华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灯盏粿,自然愈加历久弥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