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占功的头像

程占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1
分享

恩师王宝善


                                         程占功



                                    

  他像松柏正直高洁,他像长辈宽厚慈祥,他是我的恩师王宝善。


  1928年王宝善生在河南新野,19岁考上河南大学水利系,毕业后在河南大学校刊编辑部工作几年,后去武汉大学水利系继续深造,1955年毕业来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学校(后为黄河水院)连续任教几十年,离休后仍然为学生授课多年,把一生都献给了治理黄河和国家治水的教育事业,直到近九十岁高龄病逝。他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培养的人才遍布黄河上下,流域内外,深受大家的尊敬。他多次被评为学校和上级有关单位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


                                 红军会师地  初见王老师


  上世纪三十年代,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吴起与刘志丹创建的西北红军会师,消灭了尾追的敌人,结束了长征。吴起{也叫吴旗},是我的家乡。1973年秋天,我在县里一个公社(现为镇)电影队当放映员已近两年。此时,全国许多专业院校面向各地招收工农兵学员,大致要求是,应招者自愿报名,当地群众推荐,有关组织批准,学校审核。我符合报名条件,便认真看了许多院校的有关资料。我了解到,黄河水利学校是治理万里黄河的流域管理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的专业学校,黄委老主任王化云曾兼任该校校长。这个学校还被誉为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对万里黄河心驰神往,于是,毫不犹豫报考黄河水利学校。当时的基础课考试题并不复杂,我全答对了,还有一篇作文,要求内容是叙述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心得体会。我根据近两年为机关、学校、各队、各村干部、学生、农民放映电影的工作实践,同时不断向他们学习的经历,很快写了出来,自我感觉写的还不错。


  为便于报考黄河水校,我向电影队请了假,住在县电影院楼上刘世棣师傅给我安排的他的办公室(我们电影队业务和培训由县电影院管理)。考过试,我找到代表黄河水利学校从开封来到吴起招生的王宝善老师,向他表达了我对万里黄河的向往,和上黄河水校的愿望。王老师和蔼地笑了笑,没有正面跟我谈这个问题,而是问我,你在电影队放了哪些影片?我说,革命样板戏比较多,如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国产故事片有《南征北战》、《奇袭》、《英雄儿女》等。王老师又问,有外国影片吗?我说,朝鲜故事片多一些,如《卖花姑娘》、《南江村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还有苏联故事片《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然后,我对他说,王老师,我想请您吃顿饭,尝尝我家乡的荞面饸饹。王老师仍然笑了笑,说,为了公平公正,我们不能吃考生及其家长的饭,请理解。我又说,晚上电影院有电影,我请您看场电影。王老师说,我有些忙,准备去延安,就不看了。我告别了王老师,虽然有些失落,但理解他说的公平公正,仍然对他心生敬意。第二天,我回了电影队,继续放映电影。不久,我收到一封挂号信,是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高兴地来到古色古香的宋都开封,走进了心仪的黄河水校大门。


                                  他是严师   亦是慈祥的长辈


  上黄河水校不久,由于我的数理化基础比较薄弱,在听这些课时颇为吃力,心绪烦闷。有一天,我见到了王宝善老师,他问我,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吗?我便说出了自己的苦闷,尤其是数学课的“微积分”,听不明白。王老师说,掌握数理化基础知识,是对治理黄河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你要认真听授课老师讲课,勤做笔记,努力学习,不懂就问,除了问授课老师,还可以到实验楼制图教研室来问我。此后,我在听有关数理化授课时,专心致志听讲,不懂就问,也常常找王宝善老师求教,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给我讲解。


  一个星期天中午一点左右,我从学校附近的拆除旧房工地上干完活回校,遇上加过班的王宝善老师从大门出来。他问我,你到哪里去了,怎么满身尘土?


  我说,我在一个工地干活拆旧房,挣点钱,不给家里增加负担。王老师叹口气,说,陕北贫穷,孩子们却能吃苦!旋即,他问,中午饭怎么吃?我说,早上我在学校食堂打的馒头和咸菜还有呢!他说,你别吃冷饭,我午饭也没吃,你到我家跟我吃点热饭。我不去,但王老师执意要我到他家,吃了顿大米炒菜热乎乎的饭。


  黄河水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甘肃陇东,在野外工作8年,1983年调到郑州,先从事有关编志修史的工作,几年后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报黄河报社任编辑记者。在编辑报纸时,我经常给王宝善老师寄黄河报,请他点评指导我编的版面。王老师对黄河报、特别是我编的版面看得很仔细,常常在电话或通信里与我沟通,表达他的看法。有时表扬说,那些文章选题和文笔不错;有时批评说,那些文章缺乏特色和深度。特别是有一次,他把我寄的报纸、在我编的版面上标出三处错误,写下意见后,将报纸给我寄了回来。三处错误是,一、本应用“地”字,用成“的”;二、本该用分号,用成逗号;三、该用引号处,引号少了一半。王老师在标出错误的旁边,写了几句话:“小程,黄河报是公开发行的报纸,你责编的文化版,不应出现这些差错,要引以为戒。”随后,我给王老师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后,也向他解释,我们编辑规则是,每个版允许有万分之三差错率,超出后才会受到处罚。王老师停顿一会儿,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可能把工作做细致才对。尽管一个版允许有万分之三的差错,但你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我连忙说,谢谢王老师提醒,我一定细心细致编辑、校对,尽可能消灭差错,努力提高版面质量。

                       

                                多才多艺  古道热肠


  王宝善老师在教育事业上颇有建树,一生获得荣誉称号无数,其成绩和事迹不在这里叙述,只说他多才多艺,古道热肠的方面。

  王宝善老师不仅在书法、绘画领域很有造诣,而且,二胡也拉得蛮好。此外,无论对学生,还是对邻里,他都有一副热心肠。任教期间,当他得知学生有了病,便赶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如有困难,帮助解决。他离休后,已是高龄的高级知识分子,却担任起家属院的院长和居民楼楼长,热心为大伙儿服务。王老师的儿子王润中告诉我,在特殊年代,本校一位老革命武克明和夫人薛剑秋老师蒙受冤屈,双双失去自由,家中三个年幼的孩子吃饭都成了问题。父亲王宝善和母亲马秀兰想方设法,送去食物,给予照顾。


  王宝善恩师,不仅是一个好老师,更是一个好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