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归来,孰悉的人都打问着又出去采风了,淡淡地笑笑说就是跟前转了转。假期前几个朋友就探讨着说要出去转转,几年的疫情确实也是很少出门,偶遇个能出去的时间,但也是牛行车不行,不是这个有事就是那个没空,很少能几家出去走走的机会。今年终于得以成行,就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约定好就是再走一次毗邻的榆林的沿黄县城,少走景点多看自然,少看人头多看风景,少点烦躁多点心怡,不堵不挤随意前行。那年我们出行基本是在山西那边赏景观物,这次就是要沿陕西的沿黄观光路游览瞭哨。
早早地聚齐起身,第一站是要到黄河在陕西的第一站府谷县,顺道走个神木杨家城。史传五代至宋,州刺史杨宏信,长子杨重勋和孙子杨光,世守麟州;次子杨业、媳佘太君和众子女都是宋代名将,北拒契丹,称雄一方,世人怀着对捍边英雄的崇敬心情,就将这个城称为杨家城。我在神木中学上学时历史老师讲到宋朝历史时就说杨家将就在神木北杨家城驻兵护疆,当时很有目睹之愿。车过红碱淖沿店红线一路往东,行驶在峁梁沟壑中,沿途沟沟洼洼里厂矿林立,此地资源丰富不容小觑。临近店塔镇时跨过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依崖而行,时间不长便抵临杨家城脚下。仿造出的三棵粗树突兀山间,此乃“神木”由来。沿山盘旋而上,古城烽火、祠堂雕像,岩石壁画、苍松翠柏尽收眼底。行走在杨家城的山道,观赏视野极佳,层峦叠嶂水流湍急。倚仗高山、大河、沟壑这些天然屏障,麟州城易守难攻确为兵家必争之地。想想当年杨家将忠保大宋的故事曾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受过多少感动,演义中的杨业、杨六郎、杨七郎、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等鲜活英雄形象根深蒂固,一口金刀八杆银枪出神入化血洒疆场,成为我们儿时生活中不厌其烦的谈论话题。草草游览就在我们调头准备出去的时候山上落石将路堵了,路政部门紧急抢修,按照指引从河槽下可以绕行,但在尘土飞扬中奔突了几次均无果而返重启导航绕道而出,想想当年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在我们打算离此景点而赴府谷时好友相约包头,路远人单便决定自乘火车前去,他们游玩不乱行程。合适班次所剩时间不多只能他们送我去站,原以为的西站就在县城的西边,然而导航显示近60公里得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对神木还是比较熟悉的,大脑回旋了一下想往西60公里应该是过西沟了吧,然而远远超出了我的相像,走出西沟后路折而向西北是一条不宽水泥路面,车辆稀少,通过车流量可以看出旅客不是很多。纳闷中打开百度,哇塞,车站坐落在一个叫神木市锦界镇起鸡哈浪的村子,对这名字我不陌生,离我老家不远,现在我们那里有好多人家都是从这里迁徙过去的,按距离算这里到我家也没有多少路程了,应了不走的路还走三回,名符其实的“神木西站”啊。在一个狗叫鸡鸣变地羊的村落里看到了一处建筑,东拐西绕总算找到了进站口,在多功能合一的侯车室里登上了开往包头的列车。晚上朋友的盛情相待扫净了一身的疲惫,暖暖的感情升腾在开心的相聚中,看到朋友竭尽相陪后的翻江倒海心中很是有愧,感谢亲爱的效红老兄!在晚间醉迷中同游朋友电话催促早聚早行,珍惜来之不易的假期。第二天还不太亮的时候,我就给效红老兄悄悄发了告别短信,打车到了“二旅社”的乘车集散地,拼了个去东胜的车,路无打搅到东胜时间还早,但要想和他们会合只得再坐班车跟着人听人愁的著名包府路摇筛着前去。好久没坐班车了,好久也没在陕西坐班车了,结果找回了当年坐车的感觉。因为是节假日,座位基本满了,有几个座位卖票女人说是有人电话预订了,可能好久没有这样生意了,满脸漾着微笑。她是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好的生意,否则也不会那会儿在站门口费半天的口舌让我坐她的车上。车出站后司机便开始长按着喇叭一直咕咕长鸣,这种声音好像在我们这里很久没听到了。间或有人在街边等车,司机停车按开车门,卖票的就问去哪呀,是不是提前订好的?路边人若答道没有预订,则回复说今天车满了,一会儿还有一趟过来呀,你等等,然后则友好的挥挥手慢慢启动。如果上来的是预订过的,让票钱便宜点,这老婆便扭眉弯眼说好你了吧她姨姨的,这两天人多钱是少不了,要是放在平时我少点钱算甚了,孩伢(神木话小孩)票我从来不收。都笑笑互相理解了,其实看看这阵势也知道免不了的,只不过是习惯了就想碰个运气,因为你不坐后面还有人等着了,早点回去早见亲人多呆一会儿也值得了。一路崎岖一路颠簸,班车在密麻的煤车、轿车中摸索着终于到了我们会合的地方,因为我的原因一路沿着黄河的想法没得成行,便取道高速直抵佳县再投沿黄观光线继续前行。
抵达佳县沿黄路时已是下午时分,不知道路上时间长短便退掉了晚上预订吕梁的酒店,就想走哪住哪随心所欲。陕西的沿黄路真是观光的好道,行行枣树在河畔上是最大的风景,路边整齐栽着棵棵小白杨。路一直紧随左边的黄河蜿蜒,对面的山西乡村及黄河边的美丽景色直扑眼帘。左边是黄河母亲及自然风景,右边就是沿途独到人文风景和奇山巨石。在《今日头条》里曾有《从吴堡到佳县的沿黄公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沿黄》一文,今日一见果不其然。过佳县不远时看到有个村庄迎河而建,偌大的牌楼宏伟壮观,停车驻足顿觉古色古香,这里是木头峪村。村里老人散坐于大树下纳凉聊天,或者看着来往的行人,也有的在家里洗衣做饭忙着家务,看到游人进院友善一笑。石路蜿蜒,街巷曲折,石基泥墙蓝砖青瓦建筑倚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四合院古建筑群布局雅致合理,别具一格,民居渗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每院的大门皆悬挂门匾,上刻代表主人身份和道德追求的文字,介绍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和主人的生平经过;文字记载这里自古以来尊师重道、尚德崇文,我看到村落里的功德碑上有不少是学生对老师恩泽怀念所立;这里也是一块红色革命的土地,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这里走出了不少革命者,也曾发动了几次武装起义,当年八路军的机关和单位也先后迁在木头峪办过公,戏台旁的凉亭侧壁上,木头峪一个个英雄的事迹让人敬佩感动。游了这个村庄继续赶路,也路过了经常抖音里看到的赤牛坬民族风俗村,按照指示还需往山里走6公里,对于走山路我们都不在行,也不知道进去得走多长时间,所以我们放弃此景点继续前行。滚滚黄河水花红柳绿景,欣赏着沿途美景倾听着车载音响里的陕北民歌,浑身的细胞都在释放着舒心愉悦。
时间不长便进入吴堡界,这里不同于内蒙的旗县之间要驰行好长时间,县区之间距离不大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抵达。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一处巍峨的雕塑在黄河岸边出现,不少的游人停车参观游览,这里是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则塔渡口,是毛主席1948年3月东渡黄河的渡口,隔河相望对岸的山西临县是当年毛主席东渡的落脚点,车行人忙看得出现在也是紧锣密鼓地建设着景点。巍峨的纪念碑诉说着当年领袖的伟大胸怀和惊人魄略,清澈的黄河水告诉如今平静的表面下当年也曾险象环生。在纪念馆里倾听着导游的解说看着文字说明,我们了解当年东渡地址选择在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群众基础好,水流平稳,渡口相对安全,距出发地和目的地都比较近,周边枣树林立,有特殊情况也易于隐藏,为了保证绝对安全东渡前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进行过很多准备和演练。东渡胜利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观点的胜利。沿路前行没多远就到了“黄河二碛”,这里黄河河道紧缩,河流湍急。隔河相望的是山西碛口古镇,残阳夕照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发出多彩光芒,停车场里仍然挤挤簇簇,古镇里人头攒动,河边也有不少游人在赏景戏水。前两年我们曾走过这里,领教过那里的熙熙攘攘观览过那里曾经的繁华。日已沉西没有太多逗留我们急赶吴堡,进入那两条细长的街道时,临街两侧早已停满了车,河岸边的烧烤摊营业火爆。这时候停车调头这些营生根本无法操作,只能被后车挤着催着慢慢往前移,在一处拐岔空隙处将车暂停下来,然而问询着好几家宾馆都已住满。带着希望再走一处迎河酒店时,吧台回答得勉强说正好够,并且随时就会被人抢走。在房价高得出奇的情况下没有商量余地住了下来,也在河堤边的停车场解决了泊车之难,这就是疫情多年把人憋出来的散心困难。时间不早沿河找了个饭店,生意也挺红火,美美地品尝了诸如洋芋擦擦、抿节、黑楞楞、鸡蛋爬漏粉此类特色小吃。次日凌晨,我和同宿老赵早早走到酒店门口的吴堡文化广场,在我印象里当年文化广场尚未建成,街边只有一排排卖菜的小商摊,河的沿岸现在修建成美丽的文化长廊。我俩快速地行走在沿河步道欣赏着黄河的风光和广场的文化美景,文化长廊有大量的彰显吴堡人文风貌的剪纸、河堤石刻壁画等,宣传着吴堡的过去、现在、人文、风俗、革命、名人……每个行者都会用心地领会,无形中理解吴堡厚重的历史文化。广场中心柳青雕塑更吸眼球,他背对滔滔黄河,满脸朴实、握笔凝神的文学巨将形象留于世人,他创作的《创业史》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柳青是路遥敬重的老师,称他为“文学教父”,在写作中为他指明了方向。路遥多次在作品中提起过他,也在他墓前拜谒过、祭扫过、痛哭过、构思过。高建群在文章里这样说过:以柳青学生自居的路遥,似乎驾驭长篇的能力更强一些。从此可见路遥为柳青的学生在作家圈是知道的。时间尚早,感觉同行的还未起床,我俩便向北拐入蜿蜒而上的小道,地势越来越陡,石板路走着很费力气,我们就讨论着山上老人如何进城,半山居民如何取水这些对我们来说很费脑筋的事。崎岖的山路东转西绕,两边均为民居,冷不防冒出简易建筑便是高山厕所。一路攀爬一路汗水,间或在房边有块土地也被耧耙的平整种上了作物。爬上山顶时极目远眺,视线完全飞跃高层,县城一览无余,旧城新城各有特色,高层低建混搭相交,黄河像一面镜子镶嵌在群山的环抱中,山城自有独特景色!注目了半山豪华石窑洞建筑,看到好似水房的门上挂着十余把铜锁环环相扣,与从山上下来割了半把小葱的老乡闲聊日常……
收拾行囊再出发,下站地点选在了清涧的袁家沟,因为这里是毛泽东《沁园春·雪》诞生地,也是出过四个省委书记的小山村,相商随即慕名而去。继续沿着沿黄观光路前行,出吴堡进绥德,道路也慢慢偏离了沿黄观光路进入了山林间,山大沟深的地貌。导航屏幕上的路线图刹那间变成了一条蚯蚓状九曲十八弯盘绕在山梁沟峁,犹如一根长面滑落于案板后无序散放之状,开车老杨瞬间傻眼,这是怎样的勾魂路啊?道路不再平坦,沟里峁顶不断盘旋,放眼沟底,沟壑纵横梯田枣林。向上斜瞅,峭壁林立孤树山尖。正值假期路边硷畔的门前都停着车,回来了平时出门在外的亲人。不时看到硷畔的石板上坐着老人和年轻人做着手头营生拉着话的温馨场面,可能老人在盘问着孩子们的生活,也会是孩子们在安顿老人着日常注意,看着这些总会想起《人生》里巧珍在硷畔对着加林深情唱着“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瞭哥哥”的场景。清涧是不缺石头的,有句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足见这里石板是很有名了,就是路遥墓上的青石也是来自这里,一路不时看见山边的空地上就有石料厂在生产着。走了很长时间但看着导航显示距离竟然也没走多少路,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难以快速,可想而知毛泽东及红军在主动撤离延安到1948年由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先后辗转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镇的艰难历程。开始从山上下沟了,导航显示已经到了目的地但毫无旅游区迹象,惊诧是不是导错了,就在这时有几个老太太挎着小包提着马扎顺着路往下走,想想走的应该是没错,果不其然转了个弯便看到山间的村庄。山沟里彩旗飘飘乐声喧天。游人不是太多大都是居民,因为陕北农民的打扮还是熟悉的,我爷爷那辈人都是这样穿着的。这里群山环抱,沟壑纵横,靠山而建的二层窑洞是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对面的舞台上表演着晋剧《锄美案》,戏台下稀拉坐着几个老人,不知这样的情景下演员是否还有卖力的兴致,应该也是那点演出费用让他们硬撑着吧?人不多大都挤在那个火炬雕塑旁的摊贩前拉着话斗着笑,盘问着过往,几个年轻人还和头裹白羊肚手巾的老人调侃着。入口处的大榆树旁是个文昌庙,里面吹鼓手脸红脖子粗攒着劲的表演着。这个红火热闹场面真不像是假期为迎游客的,与值勤交警困难交流得知原来这里有三天的庙会,假期外出返回的和附近居住的村民前来赶会的多。这个村子白姓居多,我看到墙上贴着一张会务工作人员多是白姓,只有洗碗的是两个外姓女人,想必这俩女的也是白氏媳妇。折而向里有条河将村子分为两部分,两边半山腰上的窑洞里就是1936年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总部住的地方,毛泽东住在袁家沟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在那盘土炕上写下了《沁园春·雪》,并发表了《东征宣言》和《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走在每一间窑洞,都有着许多革命故事,其中白玉桂为主席做衬衣“四块红军票”感人至深,阐释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良好作风。参观着每处房屋,这里都对革命胜利做出过贡献,院里的石磨石碾立于院中,多年没有打动,好多院落也是杂草丛生。看着村子的介绍,这里一直就崇文修德,思想先进,加之当年革命走出好多青年,所以这里名人代出。黄天厚土孕育过革命培养出才人,真谓骄傲之地!起身返回往清涧的路上走过小岔则村,这里是近时热播《人生之路》中加林、巧珍相爱的农村取景地,没有再逗留,沿途一直看到有清涧县打造的人生影视城、路遥书苑的宣传广告,路遥先生知名度还在为这块生他的土地发展做着贡献。
一路疾驰临近榆林时起风了,天地间灰雾雾一片,到底是上天眷顾我们所到之处无风还是突然间各地都起风了呢,反正我们的三天是没受风沙之灾。当天早晨老赵便已经电话安排了归来伙食,补酒补肉消疲劳,又一个太阳落山的时间我们结束了行程回到了家。酒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我们用一顿饱饱的烧酒和狂卷全席的气魄结束了此次行程,不忘逗笑一路陪我们快乐的思雅和二豆两个小鬼,醉眼朦胧醉话连篇中又在规划着下次的快乐出行。
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