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玉红的头像

华玉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3
分享

微尘之光----------读《微尘》有感

冬日午后,读书倦了,索性将视线移至窗前。有一缕阳光至窗棂间穿过,轻盈地跃起,温柔地落下。薄透的光线中,清晰可见众多尘埃挤挤挨挨,悬浮或倒立,升起或落下,好不自在。没留神窗外一阵风袭来,一个踉跄,手忙脚乱地又一起散落在桌子上,瞬间没了影。“细看斜日隙中尘”我一时竟看得入了神,手边刚刚合起的《微尘》,又被风一页一页地吹开。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作家陈年喜在他的《微尘》中这样说。

没读这本书前,我不认识陈年喜。只知道青岛有一个叫“微尘”的公益组织。他们是个充满阳光的正能量群体。每次做完好事后,问及姓名,答复多为“微尘”、“微小尘”“微微尘”等。

俞敏洪老师推荐的《微尘》是一本书的名字。作者陈年喜是一名有着十六年矿山爆破工龄的矿山工人。从事这一行业的劳动者,都是将命扛在肩上跑的人。他们在危险与希望、烟尘与轰鸣中谋生。你很难想像,这篇充满感人与忧伤,平静诉说生与死,常令人欲哭无泪的文章出自一双粗粝如石的手。故事的主角,多为作者的同伴。他们常上一分钟喝酒打闹,下一分种便生离死别。那些鲜活的生命,竟如同山里的岩石,上一分种还坚不可摧,下一分种便化为尘土飞扬。作者巧妙地将“我”藏起,以述事的方式,带我们走近一个鲜少接触的行业和从事这个行业的一群人。

这本书的作者说“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但从来没有沮丧过。”的确,平地生活的人们,常不知深山的远和难。我常想,只有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行至逼仄处,与内容产生对应,才会有作者这般节制、隐忍的语言风格。而在这样的语言之外,又分明可以感受到一股如暴风雨扑面而来的沧桑和沉重。

周大明,作者的朋友。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常喜欢一起喝一杯。周大明是位出色的“炼金师”,家中有三台铁碾子,三个浸化池,专为偷出的矿石加工。在那个年代,生存令炼金人与偷矿人之间 有着最大的默契。他与作者的交集,如同一条河流,相聚又分开,为了生计不停奔波。而周大明的命运,早在文章的开始便打下伏笔。由于长期的浸化冶炼提金,氰化物与汞也似一条毒蛇游进了他的身体。作者说“像一棵再也拨不出来的芦苇,根须扎满塘底,这是大多数炼金人无可逃避的一天”。当我读到“那天我从矿上下来,从床上抱起他,像抱一个婴儿。我闻到他身体里散发出一股苦杏仁的香味,淡淡的,刺鼻、沁心”时,蓦然沉默。

儿时常见老人聚在一起,议论庄西那位杀牛官,突然莫名其妙地死去时,总悄悄说:这是因果报应。如果以万物皆有因果来验证,周大明怕也是被大自然收去处罚吧。

只是这样的处罚,似乎又太过沉重。书里的人物多以这样的方式登场或退场。淡淡的笔触,举起的却是千金重石。大家以命相搏,顽强生活。山里人有山里人的坚韧,山里人又有着山里人的宿命。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可能会找不方向,不走出大山,则会丢了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翁在《哈姆雷特》的第三幕中这样拷问。而同样的问题,也丢给了山里人。

或许有一天,他们终会如尘土般或附身大地,或跌入河流,消失不见。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文字为出口,释放人世间的悲欣。陈年喜记录下他目睹或熟识的普通人的挣扎与悲欢。在时间和命运面前,每个人都经历过丰茂,也面临过迅速枯萎。但无疑,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在文字里得以延续。也许这正是作者的用意,如他所说——“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文学都是挽歌,挽留西沉的落日,也挽留东去的泥沙。”

我又想起余华的《活着》。这两本书在时空中交错重叠。人们在时代的流沙中翻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运的方式。虽说命运微小如尘,谁又会以一己之力给这个无限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解答呢?

16年的爆破生涯,陈年喜习惯了荒山的孤独。他理解人性的悲欣,却无法纵容掘金者的贪婪和暴戾。他笔下的人物,虽是平凡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生活细节。他们努力生活从不低头,他们以不屈的姿势,向命运宣言:微尘虽小,却始终有光!

陈年喜笔下的人物,是散落的尘。无论是遥远的大山,还是我们的身边,总会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这对中年夫妇说"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我们只想平静地做些该做的事。”

2019年,随着疫情的爆发,我们的生活在一夜之间被迫按下暂停键。大家毫无怨言,听命令,守规矩。哪里疫情重,哪里就有援助的身影。奔赴各方的物资车队、医护人员、自街头巷尾走出的志愿者、以及我们身边社区群体的共同努力。这些人或者事,微小如尘,却始终闪闪发光。

新京报书评周刊一位叫甘甜的编辑答复一位诗人说:生活不必总是像诗,比起诗意,我们更加应该拥抱的,是真实。感谢陈年喜,他的文章里有诗歌,更有真实的人生。如果说有的文字是一把匕首,那么他的文字则是一束光,在光里,我瞧见飘荡的尘,它们微小却坚强。倘若现下还有人对生活不满,找不到方向,不妨来读读这本《微尘》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