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腊八粥”
于世涛
小时候,刚进入腊月我就掰着手指头盼着过“腊八节”,因为“腊八节”那天可以喝上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喝“腊八粥”是腊月里最初的年味儿。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国家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过来,农村的生活非常困难,能喝上像样的“腊八粥”的人家也不多。有许多人家的“腊八粥”就是小米粥,甚至还有高粱米粥,而我家的“腊八粥”却是黄米粥,这在当时被视为最正宗的“腊八粥”。喝完“腊八粥”,我会在小伙伴中炫耀好多天。
离“腊八节”还有好几天,妈妈就开始忙活上了。她先是把生产小队分给我家的小半袋粘谷子找出来,倒在一个大簸箕里,让我和她一起往外挑砂子。妈妈说我是小孩儿,眼睛尖。然后,妈妈又让哥哥拿着一把笤扫去碾房占碾子。那时,山村里的三十几户人家,就这一个碾房,谁家要碾米、碾面得排号。排号的办法就是把家里的笤扫放在碾房里,按放笤扫的先后顺序,轮到谁家了,谁就使用碾子。
等到掌灯时分,哥哥气喘吁吁的跑回来说,轮到咱家了。妈妈就端着簸箕,叫上我和哥哥一起去碾房推碾子碾黄米。
推碾子,是我童年记忆力里最残酷的活,不光累,而且枯燥。转着圈地使劲推着几百斤重的石碾砣,总也推不完。看着小伙伴们在碾房外面踢毽子、藏猫猫玩儿得热火朝天,我急得眼红。可一想到腊八那天得喝“腊八粥”,我就不再向妈妈叫苦叫累了。
在盼望中“腊八节”到了,但妈妈说要等到晚上才能喝“腊八粥”。好不容易熬到晚上,我终于喝上了妈妈亲手制作的“腊八粥”。
粥是由小黄米、红小豆、白粳米熬制的,红、黄、白三色清晰可见,非常好看。妈妈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飘着米香的“腊八粥”,粥里放上一羹匙平时总也见不到的红糖,就着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的香油拌咸菜,我们一边喝着香甜的“腊八粥”,一边听着妈妈给我们讲关于“腊八粥”的传说。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太平,久无战乱,刀枪入库,马入南山。话说有一年腊月初八这一天,一位神仙受玉皇大帝的指派来到民间,查看太平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怎样。这个神仙装扮成一个要饭花子,来到一个农户家敲门要饭。碰巧这是一户贫苦人家,家里只有一个瞎婆婆。老婆婆听到有人来家里要饭,就把要饭花子让到屋里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我家里也没啥好吃的,就给你熬点粥,暖暖身子吧。说完,老婆婆就把家里仅有的粮食打扫一遍,集中到一起,有米,有豆,有杂粮,有干果,给要饭花子熬了一锅粥。这个要饭花子喝完粥就化作一道神光不见了。从那年起,这位神仙就开始保佑着年景风调雨顺,保佑着人们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从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民间为了纪念这位神仙,为了祈求上天保佑下年有个好收成,就把当年新打下来的各种粮食、干果放在一起,熬成一锅粥,以此供奉神灵,祈盼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妈妈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粥也早已喝完了。我躺在妈妈的怀里,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我也暗暗地祈祷着,明年一定会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天天吃净面饽饽,天天喝“腊八粥”了。
现在,社会发展了,国家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只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不再是“物质享受”了。但人们通过喝“腊八粥”,祈盼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没有变。她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将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