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应该感谢的“仓官”
于世涛
农历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是民间老百姓的传统节日,也有把“填仓节”叫做“天仓节”的。
相传在古代夏朝的少康年间,我国北方遭遇连年大旱,满目赤地千里,庄稼颗粒不收,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靠野草树皮充饥,浑身浮肿,瘟疫横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可封建帝王完全不顾老百姓死活,照样横征暴敛,弄得百姓怨声载道,社会危机四伏。这时,有一个掌管国家粮仓(天仓)的朝廷命官——仓官,毅然打开天仓,救济灾民。他知道此举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为了避免朝廷的追查,这位仓官把空空如也的粮仓点燃付之一炬,他自己也跳进了熊熊大火中自焚,这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仓官,人们把正月二十五定为天仓日,也叫天仓节。因为“天”和“填”声韵一致,而“填”是动词,人们用“填仓节”替代“天仓节”,仅一字之差,寓意深刻。填仓节,是人们往谷仓里填充粮食,既有怀念那位开仓放粮的仓官、为他填满粮仓减轻其私开粮仓罪过之意,又有填满粮仓、丰衣足食之愿望。
记得有一年正月二十五这天,我在舅舅家串亲戚。清晨,舅舅早早起来,在灶坑里掏出许多柴灰,用洗脸盆把柴灰端到院子里,把柴灰撒成圆圆的一个圈,舅舅说这是“打囤”,就是建粮仓。舅舅又从仓房里取出一些苞米、高粱、谷子、糜子、小麦等五谷杂粮撒放到“粮囤子”里,象征着五谷丰登。然后,舅舅又让我帮忙找来许多石头瓦片,压在粮食上面,说是给粮仓“封顶”。看着舅舅像个孩子玩儿游戏似的认认真真地“填仓”,我在旁边感到很好玩儿,也觉得很可笑。舅舅一脸严肃地说:“别嬉皮笑脸的,这是正事!”
是的,在当时那个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把人们都饿怕了。妈妈常说,屋里有粮食,过日子心里才有底。由此看来,填仓节就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粮食丰收,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的祈福日。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饱肚子已经不再是大事。尤其是现在,党中央做出免交农业税的历史性决策,种粮不光不交税,国家还给农民补贴金。这使农民靠种地也能发家致富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使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真正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一大难题。
所以,填仓节作为传统节日沿袭到今天,“填仓”习俗已经失去,因为人们已经明白,真正值得感谢的“仓官”是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但填仓节习俗却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它是人们对心系百姓的清官的怀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