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撒灯花
于世涛
正月十六撒灯花,是彰武农村欢度春节的民间习俗之一,是乡亲们继除夕夜之后的又一个“狂欢夜”。在我童年的时候,曾经亲历过两次撒灯花,后因“文革”开始,撒灯花被当做“封建迷信”活动而禁止了。
当一轮圆月升起在天空,大地上洒满一片银辉,各家各户屋檐下的红灯笼已经亮起的时候,从生产队的大院里敲锣打鼓地涌出一队人马。前边是四个虎背熊腰,头裹白羊肚手巾,一袭黑棉袄黑棉裤,腰扎红腰带的年轻小伙子。这四个人像抬花轿似地抬着一口大号铁锅,锅里面盛放着用煤油浸泡的棉花籽和锯末子。旁边有一位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是此行的领队,和四个小伙子一样的打扮,他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拎着一把长柄铁铲。火把指向哪里,队伍就向哪个方向行进。最后边是敲锣打鼓吹喇叭的乐队和一群跟着看热闹起哄的村民们。
这队人马就是撒灯花的人们。他们每经过一个路口,由领队用铁铲从锅里铲出一铲子棉花籽撒在路口,然后用火把点燃。在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口,也要撒灯花,只是不管到了谁家,这家的主人都要往锅里倒一盏灯油。那时村里还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照明,所以家家都有煤油。当领队往地上撒灯花的时候,锣鼓震天,唢呐悦耳,看热闹的人群欢声如潮,场面非常火爆。
撒灯花的队伍沿街走了一遍,再顺原路返回,给将要熄灭的灯花添料,这时已经有大半夜了。茫茫夜色中,满山村里灯花朵朵,火光熊熊,仿佛整个山村由火龙缠绕,把夜幕笼罩下的村庄照得通明,宛如白昼。尤其是每一朵灯花旁,都围拢着几个人在蹦跳,他们一边看护灯花避免失火,一边欢呼雀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这神奇的灯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惊叹,就好像进入了仙境,像妈妈讲过的天女散花。这些散落人间的灯花,在山坡上,小路旁,土屋前闪烁耀眼,牵动着我童年的每一根神经。远远望去,像天上的星星,但比星星更贴近;像家里的煤油灯,却比灯光更温暖;像春天的野花,却比满山的野花更漂亮。
此时,空中的月亮,天上的繁星,地上的灯花,窗前的灯笼,交相辉映在一起,把乡村的夜晚装扮得如梦如幻,把山村人们淳朴的心映照得更加亮堂。
自从“文革”之后,我再也没看见过正月十六撒灯花活动,也不知道现在的撒灯花活动是否得到恢复。现在看来,除夕之夜热闹,但那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聚会;而正月十六撒灯花是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欢庆活动,属于集体项目,有利于促进村民团结和邻里和谐。至于为什么有正月十六撒灯花的习俗,我无从考证。我想,人类先祖从钻木取火到崇拜火种,到后来的祭火神、建火神庙,那么撒灯花活动就应该是现代人对火神的祭祀,或者是现代人敬献给先祖的火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