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情缘
文/于世涛
初春时节,看见路边的地摊上有卖苦菜的,就上前询问价格,打算买点吃个新鲜。一打听把我吓了一跳,6元钱2两,相当于30元钱一斤,敢情比猪肉的价钱还贵!
苦菜有两种,一种是苣荬菜,又叫“亲妈菜”,据说是因为五六十年代挨饿的时候,是苣荬菜救活了老百姓,所以才被老百姓称之为“亲妈菜”。还有一种苦菜是野苦苣,又叫苦麻菜。
苦麻菜一般生长在荒野上,尤以坝上、壕塄边、河滩旁居多。苦麻菜一般早于苣荬菜出土,一簇簇生长,叶子窄而长,边缘呈大锯齿状。长大后的苦麻菜开有黄色和白色的小花。妈妈说,苦麻菜药人,不能食用,可以用来喂猪。但现在的苦麻菜也已经登上了餐桌,只是苦得很。
苣荬菜大都生长在农田里,单株生长,叶子比苦麻菜宽而短,边缘呈微锯齿状。农历三月初三苣荬菜就出土了。所以民间有“三月三,苣荬菜钻天”的说法。但这个时候的苣荬菜只能叫菜芽。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们整整一个冬天没有见到绿色了,天天上顿下顿吃冬储菜,萝卜,白菜,土豆,酸菜,咸菜,有的人家连这些菜都没有。那时的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人们等苣荬菜刚刚冒芽,就迫不及待地顶着春寒到大地里猫腰弓脊地剜苣荬菜芽。刚刚出土的菜芽只有两三片叶子,呈淡紫色。剜菜时左手轻轻捏住菜叶,右手把剜菜刀在菜根部约2公分左右的土层下把菜根割断,到手的菜芽叶绿微紫,菜根雪白,好看极了。这些菜芽,就成了当时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种完地,一场春雨过后,头茬苣荬菜就长出来了。那时的孩子们,上山剜菜是必须的“功课”。因为有的人家粮食不够吃,需要用苣荬菜掺粮食填饱肚子;有的人家养猪,而苣荬菜是喂猪的最好饲料。所以,放学后,我和二哥经常挎着柳条筐去地里剜菜。到现在我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苣荬菜。一大片一大片的,几乎把垄沟垄台全都给覆盖上了。
当柳条筐装满实实成成的苣荬菜时,我和一群小伙伴们便如战士凯旋般,挎着菜筐一路欢歌而归。到了家门口,大老远就喊起了妈妈。妈妈小跑着到大门外接过我的菜筐,看见我的小胳膊被菜筐勒的都是血印子,妈妈心疼地说,咱家有粮食吃,下次剜半筐菜就回来。
妈妈把筐里的菜倒在地上,把嫩菜挑出来洗干净蘸酱吃,鲜嫩苦香;把没有虫子嗑过的菜摘洗干净,用开水焯了,攥干,裹黄豆面蘸酱吃,香中有甜;其余大部分苣荬菜用来喂猪,妈妈说,把猪喂胖了好过年杀肉吃。
那年月,人们吃苣荬菜是为了节省粮食,为了填饱肚子。现如今,人们大米白面可劲造,鸡鸭鱼肉都吃腻了,把吃苦菜当做改换口味,当做一种时尚。因此,饭店里的苦麻菜、苣荬菜都被当做纯天然绿色食品而价格不菲!遗憾的是好象没有童年时期吃起来那么可口了,不知道是没有母亲当初做得好,还是现在的口味高了。
但不管怎样,餐桌上那一抹浓绿、清香、苦味十足的苦菜,让我想起了原野的田埂,想起了坡上的狂风,想起了童年的歌谣,想起了母亲的笑容......
苦菜,是我永远的乡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