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世涛的头像

于世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22
分享

走近庐山

走近庐山

文/于世涛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庐山。

上小学的时候,我是在古诗当中知道庐山的。对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中关于庐山的千古绝句,让我对庐山产生了神驰遐往。

上中学的时候,正赶上全国性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毛主席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关于《我的一点意见》的讲话时,我和我的同学们都知道了庐山会议和庐山斗争;更知道了“庐山炸不平,地球照样转”的亘古道理。几次中共中央“庐山会议”上的残酷斗争,给庐山凭添了许多浓郁的政治色彩和神秘感。而当我真正登上庐山之巅的时候,心情却如此地平静。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都早已面向公众开放,而今天我能登上庐山,那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据导游小姐介绍,庐山,古称匡庐。传说在周朝的时候,有姓匡的兄弟两人上山修道,广施善行,普度众生,得到百姓拥护。周王得知后,求贤若渴,立即派人上山寻找匡氏兄弟,以求其帮助周王治理天下。但差人寻遍高山峻岭,找不到这兄弟俩的踪影。据说匡氏兄弟已经修炼成仙,得道升天了。仅留有一间他们曾经居住过的“茅草屋”在山坡上。而古代的“茅草屋”称之为“庐”。为纪念匡氏兄弟,此山被后人称作“匡庐”。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做了大宋天子,因其名字当中含有“匡”字,“匡”在民间就成了“讳语”。自此,就把“匡庐”改称“庐山”了。这些仅是传说而已,并无史料记载,但在当地却一直流传下来,从侧面引证了“庐山”的来历。

庐山的中心,其实就是我们脚下的牯岭街(又叫牯岭镇)。

牯岭的原名叫牯牛岭。因其南面卧有一岭,状似公牛(古称公牛为牯牛)而得名。牯岭街位于庐山山顶,常年云缠雾绕,是真正意义上的“云中山城”。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大帝曾把牯岭御封为“天池寺”,列为皇家禁地,严禁百姓采樵放牧。致使此地一直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较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传教。1886年夏天,英国传教士李德利(音译),乘船顺长江而下,远远看见长江边上的庐山,气势磅礴,怪石林立,雾腾云绕,森林茂密,一定是个极佳的避暑胜地。李德利当即徒步登上庐山,来到山顶上的牯牛岭,看中了这里的凉爽气候和怡人的景色。于是,李德利通过各种手段打通关节,又通过英国领事馆的干预,得到了当时中国官府的租契,把牯牛岭辟为“英租界地”,并根据英文单词cool(形容词,凉爽的,清凉的),加后缀—ing而构成英文cooling(名词,凉爽)的音译,而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从此,庐山顶上的牯岭,先后有十几个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商人以及中国各界富豪权贵,争相到牯岭投资兴建避暑别墅。这些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峻岭险峰之间的中、西式建筑,形成了牯岭特有的城市田园风格,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正如旅游小姐介绍的那样,庐山的早期开发,牯岭的早期建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铁证。中国近代大文豪胡适也曾说过:“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今晚我们就住在这牯岭街了。

晚饭后,我们一行人到街里观光。只见如今的牯岭,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鸟语花香;两侧店铺林立,霓虹灯光闪烁;商家经营繁忙,顾客摩肩擦踵;路面不宽,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井然有序,但却始终看不见有警察或协勤人员执勤的影子。真是来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