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仁爽的头像

王仁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4
分享

粽香,故乡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一锅热腾腾的粽子,一坛腌制的自产鸭蛋,一些艾草和菖蒲,便是端午节的全部。

端午节临近的时候,母亲都会带着我去湖堤上打苇叶爬墙面包粽子。

蒹葭苍苍,临水而居的人不会缺少新鲜的粽叶。岸上,水边,到处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在夹杂水汽的风中招摇。

母亲总是嘱咐我不要乱动,但我不听,每次手都会被粽叶锋利的边角划破,看到鲜血渗了出来,我就会嚎啕大哭,不是有多痛,而是向母亲暗示我要吃更多的粽子,这样我就会好了。妈妈这时总会安慰我,不要哭了,粽子煮熟了让你多吃点。

摘粽叶也是有讲究的,不能胡乱摘,黄叶不要、看上去有岁月年轮、硬邦邦的老叶不要、太大或是太小、有虫洞的叶都不要、只摘那种大小刚好、看上去鲜嫩的叶子,更不能折断枝干,这样来年才能长出新叶。

粽叶打回家来,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母亲首先将翠绿的粽叶和马兰草洗干净,然后将它们放进烧开的水中煮一会儿,捞出,放进准备好的凉水中待用。然后端出盆里早已泡好的糯米和红枣。这时候邻里的嫂嫂和婶婶们收到妈妈的邀请来到了家里。我和小伙伴们坐在一旁看她们包粽子,第一步是把粽叶靠近叶尖那一半折成三角兜状,手心向上用拇指压住折过来的叶尖部位,其余四指拖住下部,然后在里面放入一颗红枣,再放入一层糯米,用手压一压,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把这个三角兜差不多填满,留一点空隙是因为糯米蒸熟了会“发胖”。最后用马兰草扎好,这样就大功告成。她们边包粽子,边说家长理短。不一会儿,已经满满包了一大缸。

过一会儿,再用小火煮。关于火候以及时间,母亲是驾轻就熟的,这也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以及别人的经验。

小火煮完后就不用添柴火了,用余温将粽子焖一个晚上就好了。母亲为了煮粽子,熬到很晚才睡觉,我知道她是无怨无悔的,这些辛苦只为了换取我们嘴里,心里以及脸上的甜。

物资不充裕的时候,不是每个端午都能吃到蜜枣馅的粽子,大部分吃到的粽子里面只有糯米。

家里吃粽子一般会沾糖,白糖或者红糖都可以。剥上几个粽子放在碗里,撒上一些糖,翻滚几下,粘个均匀,就用筷子戳着吃,吃得满嘴都是糖粒和黏黏的糯米。

除了粽子,端午节家里的餐桌上还会多一种食物,就是自产的鸭蛋。

因为我们是生活在海边,渔产丰富,鸭子在近乎天然的环境中成长,鸭蛋的质量就比较高,虽然没有高邮鸭蛋那么出名,但是在本地也小有名声。

端午节之前一两个月,母亲会挑选一些品相好的鸭蛋,洗净后用草木灰腌制。

一个个白花花的鸭蛋在草木灰里滚一圈都变得脏兮兮,小时候甚至还有些嫌弃,长大后才懂得这是美味产生必不可少的步骤。

到端午节的时候,鸭蛋就腌制的差不多了,随时拿去煮了吃。鸭蛋会在洗净身上的草木灰之后重新露出原本白净的样子。

我不喜欢吃鸡蛋清,但是很喜欢吃鸭蛋黄,我们这儿的鸭蛋黄用筷子也能插出滋滋的油来,蛋白也足够细嫩,不发干不发涩。

鸭蛋的平常吃法是没有拘束的,直接敲个开口,用筷子一点点掏着吃。晚饭时候,村里的道旁树下,多的是蹲在那儿一手拿筷子,一手拿鸭蛋和馒头的农人。

倘若家里来了客人,鸭蛋可就要对半切开,精美排盘,摇身一变成为待客的佳肴。

端午节还有个习俗就是悬挂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嘛。

在端午节的头一天姐姐们的任务去野外割艾叶和菖蒲。艾叶和菖蒲生长的地方,我们是提前就知道的。但如果去晚了,就可能被别人割走了。所以,每次割回来的艾叶和菖蒲,都还带着露水。

待我逐渐大的时候,便能跟邻居家小朋友一起去采艾蒿了。记得第一次我去采艾蒿,因为不认识艾蒿,采回了一筐柳蒿芽,给大人们乐了半天,我都成大小伙子的时候,村里一些老人还拿这事调侃我呢。

现在的农村家庭,大多是些留守老人,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很少有人再去割艾叶与菖蒲,悬挂在门上驱蚊避灾。

倒是有个别人,以此为商机,把艾叶和菖蒲带到城里去,卖给那些对传统节日还有些想念的人,借此挣一些辛苦钱。

传统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承,需要仪式感。渐行渐远的仪式感,让人感到端午的味道越来越淡。

我们这个年龄,小时候最期待过节,可以吃鸡蛋,鸭蛋,吃粽子,挂五彩线,有的人家会做那种小笤帚和一块红布,给孩子戴着,特别羡慕。

那时候做的小笤帚特别好,现在小孩戴的都是买的,没人做那些了。

随着年龄地增长,家里的端午节的节味越来越淡了。似乎包粽子的热情也淡了很多……

姐姐们出嫁了,我在城里工作了,再到端午时,母亲便提前几天包好粽子,假如我们一回家,到家便能吃上热腾腾的粽子。

再后来,我工作成家,端午节很少回家了,都是提前买粽子礼盒给他们寄回去。

爸爸常常叹气说:“你们都不在家,我们两双筷子也吃不了多少,如果你妈妈爱包就包点,不想包的话,就不包了,有你们寄过来的也够吃了。

如今,爸爸已过世了,我八十五岁的老母亲仍固执地坚守在老房子里,而我,只能在远方遥寄一份思念与祝福。

端午节,对我而言,不再只是一个节日,它是我对家的渴望,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盼。

每逢端午,就会想起“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的诗句以及粽子出锅,散发着满堂祥和之气的场景,那浓重的情意,纯真的情感,绵长的思念。

在这个充满粽香的日子里,我将心中的情感化作文字,让这份深情厚意穿越时空,飘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