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喜欢交朋友,且希望有好朋友,知心朋友俞多俞好。交友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一旦逢着知己,其乐无穷。酒逢知己千杯少,很形象地概括了与知心朋友相处的心情。中国的先哲们关于交友之道有许多精彩的说道,早已深入人心。老子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小国寡民的极端,实在不可取;但是老子的交友之道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交友原则,就是交友要有距离,只不过这个距离也太大了些。儒家就不一样了,交友之道“亲则疏”,告诫人们交朋友不宜过分亲密,到了不分你我,天长日久,过于亲密肯定要生出摩擦,生出矛盾。最终出言不逊,你长我短,鸡犬不宁。生活中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
庄子关于交友的观点,道出了交友的真谛:“君子之交淡如水”。此言得之。意思很明确,交朋友要细水长流一般,不过亲也不太疏,这就是若即若离。人活着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有君子有小人,有善慈有恶煞,需要有交友的智慧。“小人之交甘如饴”,也是道家交友的警示语,说的太精彩。两个朋友亲若饴糖一般粘住对方,形影不离,割头不换,时间久了,热情淡去,关系就会疏远。因为互相之间粘在一起。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审美的回味。道家的这个观点恰好佐证了儒家交友之道“亲则疏”。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也是距离产生美的原因。即使是好朋友,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势必产生审美疲劳。从远方来的朋友,空间与时间上都恰到好处,所以才有“不亦乐乎”的喜悦。但是,仅仅是时空上的距离还不足以维系持久的朋友关系。若即若离的交友之道,还表现在朋友间的关系上。这是交友的秘诀。孔子早就告诫我们:朋友之间“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就是说,朋友有了错,要诚心地加以忠告劝导,如果对方听不进去就作罢;说多了,会自讨没趣。既然是好朋友就得尽朋友之道。明知道朋友犯错,而熟视无睹或装聋作哑,这样的人是不配做朋友的。
若即若离还表现在朋友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朋友之间的确需要温良恭俭让的谦和与礼让,这样能使好朋友之间常有如坐春风的温馨。但事情往往过犹不及。因为顾及朋友的关系,一味的打躬作揖自贬而崇人,将会适得其反。不强行交结,也不要草率断交,不能面誉,不可苟合。有一副对联叫做:“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也可以借来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儒家的交友原则:君子为人,和而不流。至于那些酒肉穿肠过,笑意脸上浮的酒肉朋友,则是不适合的。
人都希望有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事实上,真朋友是少儿又少。鲁迅就感叹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交好一个真朋友还真有点难!实在交不到,就和自己交朋友,不仅执着且有操守;和自己交朋友,富贵面前也不低头;和自己交朋友,西出阳关不觉愁,自在一杯酒。学会都和自己交朋友,或使浮躁的性情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