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与喝酒不同。喝酒图的热闹,即使醉眼朦胧也还是个热闹。果真一个人喝闷酒大多是借酒浇愁。喝茶图个清静,即使几个人坐在茶座里,还是图个清静,更多是独自抱着茶杯自己喝。一杯茶,一部手机,构成一道风景,半天光阴一晃而过。喝茶的名声好过喝酒。习惯上,好酒的称酒徒,好茶的叫茶客。冲这说项,喝茶也比喝酒有文化。大致上喜欢喝茶的人都爱静,茶生智。
我不饮酒不抽烟独好喝绿茶,且汤汁要浓,一杯茶中半杯茶叶。早上起床洗漱毕先泡茶,白天一杯一杯连一杯,像一个抽烟的瘾君子烟头接烟尾;晚上睡觉前也还把杯子残茶喝干,也没觉得睡不着,一搭上枕头就鼾声如雷。
什么绿茶都喝,不是不讲究,讲究不起。说是好茶,还没到品的境界。喝茶的家伙什除了茶叶罐稍稍客气些,还有一只挑茶叶用的小木匙,避免不净之手抓撮,也只是除除疑。倒是茶杯换得勤。玻璃的,塑料的,不绣钢的;前年流行钛合金杯,据说是保温无异味,泡茶不酸。结果并不是那回事,时间长了口感照样酸里叭叽的,广告语是万万不可当真的。喝功夫茶的茶盘及壶杯也有,用起来太费功夫就放在冰箱头上落灰尘去。
喜欢逛茶叶店,感受些茶文化的氛围。专业卖茶叶的店铺里,如今都摆着一张古色古香的茶座,茶座上摆有精美的茶具。店铺的规模品位不同,茶具的档次有异。细腻脱俗的瓷杯,古拙大方的陶壶,风格各异的茶具,赏心悦目的茶叶罐。卖茶叶的店家举手投足透着生意人的精明。不管你买是不买,总邀请你坐下来,泡一杯请你尝味。店家把小巧精致的杯子洗净,在泡好的茶水里反复汰几个来回,斟大半杯茶客气地放你面前。杯子只有大酒盅大小,也就一大口茶。茶含在嘴里还没品出滋味来,店家就连声催问茶味如何如何了,只好含糊地点点头。不要小看茶道,其文化渊源深远着呢!我不太懂,在书里读到过。中国的茶道是传统文化,包括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道礼序,选用生长在深山的野茶,用清冽的井水烹煮。茶烹就,主人持紫沙壶依次至宾客面前,各注茶半杯,宾主互相鞠躬,这叫献茗与受茗。然后双手捧杯至鼻子嗅之良久,后徐徐放下,这叫闻香。接着凝视杯中观色,回味所闻之香,所观之色,悟其妙趣之后,双手捧杯,微饮半口。这半口又一分为二,一半咽下,一半含口中,细细地品辩,待品出茶之真味,方徐徐咽下。所注的半杯清茶,要像这样连啜四次,才能饮完,叫做尝味。这之后,来宾把空杯覆盖碟中,向主人致谢,就茶事开始随意交谈,这叫做反盏。至此,茶道的六道礼序全部完成。茶道如此复杂,基本失传。现代人即使懂得,大概也没有这份闲心的,平时喝茶确实也没有必要这样斯文。因此开茶叶店甚至茶肆不知情就见怪不怪了。既然坐下来尝味了,店家一颦一笑的热情,叫你真不好意思甩手而去,多少总要买一点。但总象少了点什么。从古籍里知道,古人卖茶叶,生意成了,店家会送上一尊茶圣陆羽的瓷像呢,想像一下那是多么的惬意。
好茶须得好水煮,水是茶之魂魄。据说苏东坡受王安石之托,带一壶三峡中峽的水试茶。苏东坡一路欣赏风景,轻舟不知不觉过了中峽,才想起王安石的水来,回舟己不可能。苏东坡想就用下峽的水吧,莫非这王荆公真的能尝出来。谁知道王安石煮茶尝了一口就说非中峽之水。并且对苏东坡大谈水之于茶的好处。苏东坡佩服的哑口无言,连连认错赔礼。文人逸事真伪不必计较,旨在印证好水才能煮好茶。水对于茶的意义,红楼梦中那个妙玉最在行,她给贾宝玉煮茶用的是腊月的雪水。有句老话叫做“风流茶说合”,至少说喝茶是份高雅的爱好。也正因为如此,喝茶比喝酒更加普及。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家,没有一家拒绝茶,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这个层面上说,懂点茶文化对于修养身心锻炼品行其善莫大。
读过不少古人饮茶的诗词,大都没有入心记不周全了。王安石似乎说过"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的话,可见饮茶成瘾的古来有之。“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疲惫的时候茶饮一杯,口角盈香,神清气爽,烦恼烟消云散;更何况活到茶寿是古今人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