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吐口唾沫砸个坑,尽管为说话讲信用的程度作了形象比喻,还不如成语一诺千金说得到位。一诺千金,是规范人言行诚信的标签,在古贤大德身上表现得尤为实在。
春秋时期辅佐秦穆公成为一方霸主的大夫百里奚,家境贫寒,在妻子杜氏的鼓励下外出谋事。临别送行,杜氏毫不犹豫地宰杀了家中仅有一只老母鸡,炖鸡的烧柴不够,杜氏就把门闩劈了烧火,为的是让丈夫饱餐一顿。夫妻俩执手相看泪眼,杜氏反复叮咛富贵不相忘;百里奚百感交集富贵不生二心。不久,百里奚在楚国放牛被秦穆公设计用五张羊皮换到秦国并封为丞相,已经七十岁,还是孤身一人。杜氏当年带着儿子逃荒,辗转流离也流落到了秦国。听说百里奚当上国相,杜氏就自愿到相府做洗衣工,想找个机会认认这个百里奚是不是当年吃门闩烧火炖老母鸡的百里奚。一别40余年,时过境迁,百里奚已经今非昔比,自己又是垂垂老妪,当年说的话还算不上数呢?堂上的百里奚正在与客人应酬,忽然听到堂下传来一个女人的歌唱声:“百里奚,五张皮,忆当年,别离时,烧着门闩炖母鸡。忆昔日,你离家时我哭泣;看今时,你坐高堂我洗衣。富贵不二心,永远不忘记,当年离家语,如今可还是-------”歌声停,往事现。百里奚撂下客人跌跌撞撞冲到堂下一看,唱歌的正是朝思暮想的发妻杜氏。老夫妻当堂抱头痛哭。海誓山盟,信誓旦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孔门弟子曾参,为人极为讲信,即使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曾子之妻上街买东西,为了不让儿子跟路,就戏称回头杀猪给儿子吃。儿子马上破涕为笑。曾子之妻从街市回来,到家门口就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曾子正准备杀猪呢!曾妻好生奇怪,不年不节,杀什么猪!曾子说,是你答应孩子杀猪的呀。儿子也证明是他妈妈许诺的。曾妻这才想起来似乎有这件事。但是,她说:我是顺口一句哄孩子的话,你怎么还当真啦!曾子把孩子支开,对妻子说:不能同孩子说假话开玩笑。小孩子懂什么,他们成天在学大人说话办事。若是向孩子说谎,那就是叫他们说谎,孩子长大了也会向别人说谎的。妻子点点头,夫妻俩合力把猪杀了,让儿子晚上按时吃到了猪肉。曾子并非不明白妻子说的玩笑话,但是他却当真地杀猪,这许诺就得兑现。杀头猪事小,孩子的诚实守信的教育成长却是大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他们俩生者守约死者守信的故事更令人唏嘘。年轻的钟子期垂危之际,要求他的父母将他埋在离家二十多里的马安山那边的江边。父母有些不解。钟子期用微弱的声音说:去年中秋,他在那里遇到俞伯牙,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俞伯牙来钟子期家看望他。钟子期承诺,到时候到江边去接俞伯牙。可是,不能活着去接,死了也要到江边去,为的是信守约言。钟子期的父母虽有些将信将疑,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转眼到八月十五了。俞伯牙头顶一轮圆月,乘舟来到去年八月十五遇见钟子期的江边。俞伯牙心情激动地站在船头张望,却迟迟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于是就在船头弹起琴来。从月在中天弾到东方既白,并未见钟子期来迎接。随从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年前的约定谁还能记得。俞伯牙说,:我了解钟子期,一定是家中遇上了不能脱身的事。于是直接到钟子期家去。走出十余里,俞伯牙迎面遇到一个龙钟老者,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指着俞伯牙来的路上那座离江边不远的新坟,泣不成声地说“那,那就是他、他在那里接你!”俞伯牙闻言,大叫一声昏倒在地。醒来之后,来到钟子期坟前,不禁放声痛哭。他取出瑶琴,盘膝坐在坟前挥泪弹奏。泪水随着琴声就像涌泉。一曲弹完,俞伯牙双手举起瑶琴往坟前祭台用力摔去,口中喊道:贤弟啊,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你接到我了!从今以后,我不再弹琴。
董仲舒在建立儒家道德规范的框架时,只用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后代各朝代统治者极力推崇的道德“五常”。“常”就是恒常、根本,“五常”就是五种根本的道德准则。”五常”中的“信”,从人从言,就是信守诺言,诚言无欺,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或许,董仲舒对“信”的解读更加直接。他认为,为信有三,一是不叛盟;二是不掩过;三是不信则伤万事之本。讲求信誉,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值千金。个人立身,民族繁荣,国家强盛,莫不与此相关。那些口是心非,信口雌黄的行为,即使一时收效,终不免落进身败名裂的悲剧之中。
传统文化认为,信是人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如果人不讲信,不具备信的品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著名的几句话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 事实上,古贤大德守信的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的恒常,无论在夫妻关系、子女教育还是朋友交往等方面,是经得住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