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月羊的头像

三月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5
分享

醉人的桑葚

五六月间,正是桑葚成熟的日子。津津甜甜的味道漫上喉头,忽然就坐不住了。中午顶着烈日到野外寻找桑树。在田头沟边还真找到了几棵,都是野生的。树高冠阔叶茂枝盛。两棵树上没枣,地上也无遗迹,看来还没坐果;有一棵老树残枣密垂,红紫泛黑,根周围泥土类似酱色,分明熟枣落地太多,显然是过景了。看树梢上挂着些似熟非熟的枣,可摘枣人爬树的时光早己成了昨天的故事,无奈悻悻而归。

朋友圈内有人说邻镇王村桑园桑葚正盛,顿时喜出望外。伙了两个亲戚,驾车前往。果然,王村万亩蚕桑园内绿叶成荫,枝叶间桑葚密布,青红黑紫,触目新鲜。三三两两的游人,手提红塑小方篓,身穿遮挡桑葚汁液的塑布白披,飘逸着走进桑林。人工培植的湖桑,树干不高枝条扶苏,叶沃,恰好漫过人头,伸手就能摘到枣。桑蚕己成当地农业经济的一项产业,也是文旅经济的一张名片。园内地面铺有小小火车道,供游人乘车游园收纳桑林绿意。园门外正兴建小筑,亭台楼阁,碑石勒字,内容有茧音,绸舞,丝吟等,题字的大都是本土熟悉的文化人士,好生亲切。家门口的田园风光如此清新,激活我的游兴,真的没想到。

一直称桑葚叫桑树枣子,知道桑葚时己经告别少年,告别乡村。桑葚不单单是童年的味道,更象征文化与爱情。《诗经》里说,“其叶沃若”,桑叶在成熟掉落之前,非常茂盛润泽,有如年轻女子周身充满了活力。桑叶养蚕,蚕又吐丝,自然与诗歌联姻。一张绿叶,被蚕娘酿成丝,缠住了老夫子,留下一部古老的情歌,于是发育爱情。桑葚由青到熟恰如一串缩微的葡萄,葡萄熟了,种葡萄的姑娘心儿也熟了。桑葚熟了,更比葡萄醉人。那只曾经播种桑树的小鸟或许在饱食桑葚之后一醉未醒。少年时期我与发小看到桑树根旁一只僵硬的麻雀,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解剖了它。麻雀食嗉囊里满满实实全是桑葚果肉酱。从此,我吃桑葚再不敢尽兴,不再吃得把嘴唇像是抹了大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早就谆谆告诫过痴情女子,不要轻易沉溺于爱情的甜蜜之中,一旦深陷其中,很难自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的比兴手法,我曾经一度迷茫不解,是醉死的麻雀使我醍醐灌顶。

向树上摘了几颗紫色桑葚,吹吹表皮上的灰,放入囗中轻轻一抿,甜甜的汁液立马渗进咽喉,童年的感觉瞬间再现。桑葚的甜不同于一般水果,这是一种纯净的甜,不深不浅不浓不淡。桑葚果肉细腻软糯鲜嫩多汁,入口即化。以抿代嚼的技巧还是童年练就的,用起来还是得心应手。谚语说幼学如漆,果然。野生的桑树俗称雀桑,是禽鸟偷吃了桑葚后把种子遗在田头沟边长成的。雀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木质深棕色细密结实,是牛倌制作犁辕的首选木材。雀桑的枣子比枸杞稍大,甜度不输人工培植的湖桑。

桑葚花果一体,青涩是花,成熟了就是枣。成熟时的枣子由红变紫,转黑标志着熟透了。若不及时釆摘,就从枝头自行脱落,把树根四周的泥土浸润成一圈红紫,如印泥似油膏。常令人想起初春夜雨中的落花,玉兰或海棠沉醉春风。

桑树枣子是方言俚言,打着深情的乡村烙印;桑葚是文化人的书面用语,彰显浓郁的书卷气息。称名不同,本质就是树枣,有营养的树枣。放入玻璃瓶,用高度白酒浸泡月余,日饮一杯,一醉诗百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