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月羊的头像

三月羊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21
分享

老家老风俗

老家的老风俗实在太多,单是生老病死,民间就设计出若干为童叟定制的风俗,并且赋予其浓厚的文化底色。

童年中若干名目的风俗,通过礼仪的形式固定下来,让人情世故变得有案可稽。人达耄耋老境,敬养的事日夕萦怀。看着操劳一生的父母须发尽白,腰背弯曲,儿女们忽然发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关切才渐为密切起来。真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后悔就晚了。不过养老距离孝敬还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

孩子出生了,要请三朝饭,满月酒,头生日,一岁三庆。有了这些个名目,亲戚朋友就得看宝宝包封子,送月礼,做生日。经济不富裕的地方,人情关目更多。人情不是债,头顶锅盖卖的民谚,印证民间对于人情往来多么无奈。在村里包个红包五毛钱,手大的至亲也就一块钱。一个工日几毛钱的当年,五毛钱也是个钱。并且,还要送月子礼。三五斤馓子加一斤红沙糖。吃满月酒的那天,还得出礼,早先三五块,后来拾来块,再后来五十上百块。而今早就上千了。亲戚朋友人情应酬放不下,不舒心也得硬撑着应酬。大人的事有时找借口充楞,孩子的事万万不可造次。弄璋之喜弄瓦之庆,都是冲大人的面子。瓦周瓦的老子情,说的就这个理。

老人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远不如重视生老病死。像父母给孩子瓦周马虎不得一样,老人八十、九十寿诞,力争庆祝。活过百岁的人瑞自然大庆,不仅后代子孙亲戚乡邻来磕头,县乡村三级政府也有人到场贺寿。

老人生病了,亲友探病,或多或少会带些礼品,尽量合老人口味。早先无非是糕点饼干,再后来一律给钱。给的钱基本上是家人公用了,即使放在老人的身边,终归用于老人生老病死。老人热丧期间,儿女们会向宗室亲友发丧信,接受吊唁。一般人家依俗请来乐队吹鼓手吹吹打打制造热闹。丧事仿照喜事办理,吹奏曲不分红白,花钱买人哭灵,哭灵的老淮调抑扬顿挫如数家珍,让活着的人感受人间走一回,也是对社会有个交待。讲究人家请道士摆个茶祭。花多少钱得看与逝者关系亲疏及平素来往情况。同宗兄弟姐妹,姨姑舅表各持标准,不攀比。亲戚朋友亲疏落在丧仪薄上白纸黑字泾渭分明,辈分尊卑全在孝帽及白披布上。头七到五七一般由居家及周围的小字辈来磕个头,保证七七添丁,人员有增无减。六虞之期,来吊丧的须到位给死者牌位磕头。主丧人请个剃头匠来为留七头的后辈理发,尽个风俗仪式。剃头匠也是敷衍了事,三二十人的头发流水般一剪咔嚓,拿了主人的红纸封子走人。有些人家做六七比热丧还要重视。老人归天了,伤心的氛围完全消散,儿女的心情变得从容,借机周旋一下人际关系,提升主人亲友圈知名度。当真应了俗语,吊纸吊的儿女纸。为逝者超度做佛事的基本是乡土中的土居士,一个三脚猫手艺罢了。民谚说六七至百日越去越远,说的是死者留在人心中的影响日渐疏远,也指亲戚关系随之淡薄。因此,死者百日周年三年之期及除灵,并不讲究,主要亲戚看自己来往的亲疏决定是否应酬。若是每个仪式都出席经济与精力确是不小的负担。几年前有人家改革了红白事仪规。热丧结束,发一条红毛巾,不留七头,跟着烧了牌位。风俗从简,儿女省事亲友不烦。死了死了,百事皆了,连同曾经守孝的习俗。春节贴对联,也不再循俗三年依次为白,黄,绿三色。对联内容也不再一律“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仪规改革后,当年还原红门联。

老人于病重期间,还有人家依俗为老人准备行头,而且当喜事郑重其事。实行殡葬改革后,打棺材装喜材的少了,提前做寿衣还在流行。有一种风俗叫做复寿纸,赶在老人活着,预先叠好烧纸,一部分烧成灰烬缝进一个小小布口袋,赶在老人咽气前穿寿衣时系在打腰带上,说是给老人过奈何桥的买路钱,民间称做梢马子。

说是仪规其实是陋俗,彬彬有礼的残忍。更有过份的是为了后辈儿孙的吉祥福报,在老人弥留之际,长幼兄弟为争父母遗体归属地权不惜矛盾丛丛;甚是离奇的有趁老人清醒,对话老人挑个吉时离世。

流风余俗绝非一朝一夕形成,春秋代序时过境迁,风俗也在不断变易更新。积习成俗,一旦入俗即有文化传承,天性趋惰,不要企求一朝一夕得以彻改。生老病死既成流风余俗,即是文化传承。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应风适俗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以搏社会褒评。

遗风馀俗所以一时难以革除,归根到底是敬畏生命。古语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千岁忧就是身后事。明知道这个忧虑多余,就是放不下。不过,遗风馀俗大都演绎成了文化,也有规范人言行老吾老幼吾幼的社会道德功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