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宝荣的头像

宋宝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20
分享

臭活

我上小学的时候,周六周日以及各个假期,除了拔草,拾麦子,挖药材,学生们还有一项重要的活——拾粪。

秋冬季节,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孩子们就睡不着了,迅速地穿好衣服,拿上一把长柄的铲子,背上一个大人用的粪篮子,独自或者与几个相约好的伙伴,一起摸黑出发了。

粪篮子口处有一个用木棍弯成的硬长把儿,有一根绳子连到粪篮子的底部。平时走路、运粪,都是一个肩膀斜背着。拾粪时,一只手拿着弯曲的粪篮子把儿,一只手拿着粪铲子,将粪“扒拉”到粪篮子中。看似简单,而又奇异的工具,大人用着还较合理,孩子们背起来就吃力多了。虽然如此,孩子们依然走的飞快。

天上的星星还在依稀眨眼,月亮的眸子有时也瞅在天边,太阳还没完全睡醒,只在东边的天空抹上一缕明亮的晨曦,脚底下也能隐隐约约看的清了,这正是拾粪的好时机,再晚些,近处的粪就让他人抢走了。

那时候的农村,牲畜多,狗啊,羊啊,牛啊,驴啊等不一定在什么地方就“方便”了,这谁能管得了,就看谁会找了。好在时间长了,孩生们也就找着规律了:房前房后,菜园子边角儿是狗羊大便的地方;坡里路边儿地头儿,是牛驴大便的地方;沟底树丛是人们大便的地方。找着规律了,就省事多了。

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先将村庄内的粪扫荡一空,然后迅速扩展的村外,将坡里的角角落落都寻一个遍,绝不留下一丁点。在他们眼里,臭烘烘的粪就是宝贝。

拾粪的不止孩子,还有大人,他们也在为自留地里准备肥料,那时还见不到化肥,没有肥料,庄稼就无法丰收。所以,大人和孩子们暗地里是在竞争,然而,孩子们并不落下风。

孩子们拾粪不是为了自家种地,而是为了换取学习用品。他们拾粪,拔草卖给生产队,挖药材卖给供销社可以换取铅笔,橡皮,本子等,对他们来说,学习的这些工具更是宝啊。再说,粪拾的多少,也是关系到“面子”的问题,甚至是能力的问题,他们怎能不积极呢?

他们拾的粪称过重量后会被集中到生产队的育肥场,在那里,这些粪会与各种青草、庄家的桔梗、树叶按比例混杂在一起,堆成一个个粪堆,或者倒入一个个粪池,然后浇上水,用黄泥密封起来进行发酵,制成绿肥,以备生产队种地施用。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也只能这样了。

拾粪很脏,这不用说了,也很累,你想,小小的身躯,背个那么大的粪篮子,里面又装着几十斤的粪,连续走上几个小时,容易吗?有时,肩膀都磨破了皮,生疼生疼的,但孩子们依然兴趣盎然。

现代人肯定不明白,直到多少年后,我才似懂非懂,其实,对于某个工作的兴趣主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这项工作的价值,其次是对这项工作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最后关键是舆论的合理导向。那时候,如果谁家的地里堆的粪多,谁家就会受到青睐,“你看这家子,真能过日子,地里的庄稼要大丰收了。”

孩子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在这种气氛下,虽然吃苦受累,干着最脏的活,仍然快快乐乐地长大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