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荣
静下心来,有时会想到村南面的土围子。虽然关于土围子的一切正在变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但那曾经的“辉煌”还是让人心动。
土围子绝对名符其实,地上六七米高都是黄士,地下不知道多深也是黄土,全部都是黄土,当然就叫土围子了。
在我的记忆中,土围子四面高耸,上面还残留有青砖垒的围墙。只有西南角一条大路,和南坡上的一条小路,其它无处可上。
土围子最“辉煌”的历史是传说,但应该是真的。清朝末年捻军起义时,散兵游勇窜到昌乐,由于没有严格的纪律,经常骚扰百姓,又披散着长发,被当地人称为“毛子”。为了躲避和抗击“毛子”抢掠,钓鱼台村及周围其它村庄的村民在围子上挖水井,建房屋仓库,在围子周围挖壕沟,沟内遍插木刺,然后灌入白浪河的水,只建有一吊索桥与外界相通,保护了一方平安。
再近一段的历史就有些玄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更不用说手机了。那些年轻气盛的小子们,闲暇时就在村子的大街上,打打尜、踢踢毽子等,做着各种各样的土游戏,用来打发掉满身的“旺盛”的时光。
几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这些最幼小的小子,忽然就被一阵吆喝声吸引:“抓白兔子——”,接着就糊里糊涂地紧跟着大孩子们,哗哗啦啦地向村外追去,一直追到土围子上,一直找到土围子上的枯水井边,“白兔子跑到枯井里去了”,人们围着枯水井,叽叽喳喳地一通说道后才回家。
在村子人的印象里,那些血红的眼睛雪白的皮毛的兔子,就是“神兔子”,仿佛月宫里的玉兔,都有灵性有神通的,人们既畏惧又好奇,又感兴趣。到后来,在土围子上又发现了多口井的痕迹,应该是防“毛子”的时候遗留下的。
土围子上的地,西面的是我村的,东边的属于五图村,往往种着不同的庄稼。
土围子的东面是村里的菜园子,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专门的老式齿轮水车浇灌,有专门的人看护。北面是土场子,也是加工土基的地方。土基有两种,一种是干基,就是将半湿的土放到模子中,用石杵头打成规则的块状。湿基是先将土加水和成泥,加入打碎的麦草,然后放进模子中抹平。这两种基晒干后,就是过去农村盖屋垒墙的主要建筑材料了。制作方法虽然原始,但都很有技巧,比如,一个土基用几铁锨土?需要杵几下?人们已经磨练的又准确又省时又省力,并将动作提炼的有节奏有乐感,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喊上几声号子。
现在的人们,都用起了智能手机,海量的信息将人们浮了起来,都懒得创新探求和实践了,更是拒绝花大力气动手操作。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塞满了商品的杂货铺,只压得头疼腰痛颈椎疼,只看得眼花缭乱无主见。所以人们不但要养生,也应该养知。少扣手机多实践,实践出真知。
土围子的西面是全村的砖场。加工砖需要多个人配合,有的碎土,有的和泥,有的添料,有的脱坯,所有活都很累,并且要有专门的窑匠来完成。所有的工艺都有技术含量,还需要配合好才行。制砖的模子是用木头做的双模,一次能制作两块砖。泥坯需要凉干,不能让太阳直晒,否则砖容易开裂。
土围子的西南角是烧砖的窑场,平时准备了很多的木柴。烧窑前,人们会将砖坯按一定的规则摆放进去,一窑可以烧上万块砖。装满砖坯后,人们会将窑顶用泥土封死,只留几个出烟口,底下用木头烧。需要连续烧近一星期,会用尽大量的木柴,才能将窑里的砖坯烧透。
出窑时,生产队的青壮年劳力,每人挑着两只铁桶,排着队挑水,连续地、迅速地将水倒入砖窑,直到完全将底下的火浇灭。由于温度高,砖窑上冒出呼呼的水蒸汽,一片白茫茫的,蔚为壮观。
第二天,待砖窑中的温度降下来了以后,就可以出窑了,这时候往往出现两种颜色的砖,一种是被水浸透了的变色了的青砖,因为大量灰碳粉尘的渗入,青砖更耐酸碱的腐蚀,是合格品。那些没有浸入灰碳的红砖不耐腐蚀、是次等品。那时候,青砖是上好的建筑用材,只有房基和外墙才能用。再后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公社大型砖窑的建立,土围子的砖窑就彻底荒废了。
土围子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有无穷的乐趣。生直刺的柘树傍,人们不能靠近,像钉子一样的硬刺能穿透人的皮肉;长倒刺的酸枣林,人们很难进入,跟鱼钩相同的倒刺能划烂衣服。虰蟷在洞里隐藏,蚂蚁在树下繁忙,蜥蜴静时如同雕塑动时快如狡兔;最可怕的是沟坡上的蚂蜂,体型虽小,蛰人最疼,一旦被蛰,半身麻木,三天不消;最神奇的是在土围子里打洞的蛴螬,乳白色的身体蜷曲在土球中,有腿但不用,而是用背部蠕动着行走!
鲁迅用“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来表达他对百草园的热爱,其实,我村的土围子也很有趣。酸枣的味道百吃不厌,嫩的水角瓢又脆又甜。也有紫红的桑椹,还有黑红的胭柚,都是一样的诱人。能结瓜的瓜萎遍地都是,能解醉酒的葛藤爬满沟坡。还有树林中唱歌的小鸟,草丛中贪吃的蚂蚱。土周子就象一处原生态的公园,更是孩子们增长智慧的乐园。
过去的学生缺少课本,也没有课外书,更没有手机,脑子里常常是半空的,也可以说是“半饥饿”状态,孩子们会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追求知识。他们会到土围子周围挖远志根,刨瓜蒌根,简单加工晒干后,集合到学校,再统一送给供销社,换回铅笔橡皮和本子,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稀缺的学习用品,是孩子们心中的宝贝。
格物致知,才是真知。所有的故事和传说都有水份,电脑手机中的信息都有伪真。看的信息越广认识仿佛越浅,所以,圣人独处,面壁十年而格物一生;听得故事越多经验往往越少,所以,英雄实战,亲临战场才能运筹帷幄。古人对真理的追求,穷一生,探多世,至深才至高;贤哲对智慧的理解,格一物,致三知,因实才为真。
土围子就像一座小小的历史博物馆,孩子们耳语目染了其中的很多物事,接受了自然界的熏陶,受到了万物的启迪,受益匪浅。
后来,村里大部分的土地都承包了,土围子就成了全村的用土场所,垫院子,育圈肥,越挖越小。几十年过来,土围子几乎变成平地了,记忆中的土围子也快要消失了,以此为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