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禅茶
王春芳
谷雨后,春深深,雨蒙蒙。
紫云山上,雨网刚刚收起,雾就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开始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轻轻抚摸我的脸颊,瞬间又淹没了一切。此刻向下看是白茫茫的云海,向上看是时隐时现的山峰。风起了,刚才相对平静的雾海滚动起来。雾浪一波接一波慢速翻滚着,犹如慢镜头中大海的汹涌。那雄狮,那骆驼,那孔雀、、、、、、,被风打散,又迅速聚拢,打着旋儿,荡着船儿,依依恋恋地飘起来。
采摘春茶的时节,我们走进了紫云山老祖寺茶园,这里海拔1200米左右,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四季云雾缭绕。深春时节,整座紫云山绿的厚重,清香扑鼻。山洼里,大片茶园一畦畦。嫩绿的芽儿从刚修剪不久的茶树上探出脑袋,齐刷刷地站立,有的长着细细的,白白的绒毛,有的大一撇,像小鸟张开的嘴巴。
采茶师傅告诉我们,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掐,只能两个指头捏住三匹叶子向上提。噢,我懂了,这高山上的精灵,远离世俗的繁杂,吸取天地的精华,沐浴山野的灵性,怎能用浊世的尘埃来污染它。
紫云禅茶,正清和雅,家族久远。早在魏晋间,中印度高僧千岁宝掌和尚东游中土,发现了“走遍八万四千州,唯有紫云好安居”的宝地紫云山,然后在这里结茅定居。他交游真人高士,传经布道,也将植茶参禅的习惯带入黄梅,这就成了紫云禅茶最早的源头,这位开山鼻祖的得道高僧享年1072岁。
唐代斐汶所著《茶述》把当时以黄梅“紫云茶”为代表的“蕲州茶”列为第一类贡品。时翰林学士钱起也这样赞美: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净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至满清时期,紫云茶更因茶品优良,风靡全国。
今日站在茶场,好似站在莲蕊上,四周七座山峰状如莲瓣,围绕老祖寺并列开放。山风徐徐,掠过山坳;泉水淙淙,灌溉茶林,汇入碧云湖。
这醉人的绿宝石似的碧云湖,躺在老祖寺的足下,记录着茶林成长的历程。这里的茶树一律人工修剪,人工除草,人工除害。承接山林树叶等天然肥料,还增施饼肥。符合生态,健康,环保等友好的现代理念,堪称免洗茶。
我绕湖漫步,细听碧云湖的来水。有的是牛眼大的一汪汪小溪,有的是拇指粗的一柱柱清泉,滴滴答答,还有水帘般的瀑布,带着刚健男子的决绝和欢乐,从高处跃下,奔向碧云湖。
这里是一片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净土。一片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土地。多少年来,传承的是生活的静修。
明朝贤臣兵部尚书汪可受,在官场摸爬滚打四十年,告老还乡退隐故里,请求皇上赐一挪步之地颐养天年,于是有了紫云山上挪步圆的来历,也是今天的避暑风景区,号称江北小庐山。汪可受的晚年在这里布衣粗食,读书种茶,交友悟禅,回归自然。
清朝黄梅才子邓文滨,号南阳布衣,科举落第之后,告别仕途,来到紫云山的万家堡著书立说。在这远离俗世的精神乐园,皈依佛门,与茶相伴,淡看天边云卷云舒,写下了警示世人的《睡醒录》。
无论时光怎么老去,尘世如何输赢,紫云山永远在云雾里,与茶携手,伴着清净,淡定,无我。
云开日出的傍晚,天空好似一张画纸,让晚霞这只神奇的笔在上面肆意挥洒。夕阳慢慢藏到山的那一边,文书台上紫气升腾,霞光映照老祖寺的飞檐斗拱时,我们来到了紫云茶厂。
未进厂区,空气中便弥漫着茶香。一盘盘大格筛的鲜嫩茶叶在立体架上晾放。炒青,杀青,烘青,揉捻,回烘提香。制茶师傅的意念都融入到茶里。一斤干茶叶要七万多个芽头,经过无数道手续,成型入装,只剩三两左右。
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青石台阶愤愤不平地对菩萨说,同是石头刻出来的,为什么人们踩着我的身体去对你朝拜?菩萨回答说:因为你的成型只要四刀,而我却要承受千刀万剐。
我轻轻撮一小把刚出炉的茶,放入透明玻璃杯,因心急倒入了温开水,我看见茶叶似枯木静浮水面,鲜有茶香。师傅揭开上下跳动的紫砂壶盖,沸水冲泡,我看见茶叶似活鱼入水,上下翻腾,几经沉浮,最后舒枝散叶,沉入壶底,归于平静。此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那味蕾上的涩涩清香,就是生命的滋味。
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氤氲,那是岁月的幽香,是经历风雨的升华,是苦尽甘来的甜蜜。茶永远保持质朴的内涵,无论经过多少变迁,都不会改变枝头的模样,清淡,内敛,纯朴。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茶在手中是风景,茶在口中是人生,那淡淡的滋味在唇齿间,永远保留着甘甜与清香。
日子如莲,平淡而安恬。茶水洗心,心如明镜。握一杯清茶,茶叶在水中舒展,静观俗世沉浮,沐缕缕春风,时光在此停留。缘分在茶中相遇,文之美,茶之韵,在心中百转千回。深林处的暮鼓晨钟,浅水间的若隐若现,都是心茶的意境。
生活的历练,有如品茶的心得。茶有浓有淡,心有喜有悲。茶如心,在许多的时候有不同的味道,每次唇齿间的萦绕,最终能入心田的,一定是割舍不掉的。
心静若水,一颗被清茶温润过的心,有清泉潺潺流过的简单,也有茶香氤氲的静美。在简清安宁里,一花一叶皆有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