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乡村的夜晚很静谧。偶有几声狗吠,由远而近,算是对风吹草动的一点回应。零散的几盏灯光告诉人们,乡村已经处于熟睡状态。只有宋家灯火通明。媳妇的怒骂,婆婆的啜泣,此起彼伏。
乡村人家吵架,是有邻里劝架的。如果那家吵的天翻地覆,没有人上门劝架,说明这家平时不交接人,也就是难说话。
宋家不属于难说话之类。婆婆邓秋燕是个比较理性的女人,跟乡村女人相比,算是知性。她的男人宋良军,虽说有点像茅坑的石头,但不伤及他人。俩人年轻时也常常磕磕绊绊,但好面子的邓秋燕,捂的严实,还没有等到劝架人上门,家里已经偃旗息鼓,风平浪静。如今这个年龄,邓秋燕更没有吵的激情。只有默默地去做,才能让自己的心有稳妥感。
有邓秋燕在,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人们这样评价那个家。但今晚,邓秋燕的啜泣声像彗星的尾巴,长长的在夜空缭绕,有点萎靡,有点有气无力。
她的男人斜靠在床上,两只脚吊在床外,两只眼直瞪瞪地盯着天花板,但心思不在天花板上。此刻他没有声音,若在以前,他会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没有人上门劝架。这深更半夜的,鸡都叫了头边,怎好意思去敲别人的门呢。更何况,也没有山动地摇的斗殴声音,只有她家儿媳妇在隔壁房间里怒喷出的的几声“滚”子刺耳一点,在这寂静的夜,有点像利剑,戳得人心疼痛、滴血。
过完年后,邓秋燕已经去城里上班去了,怎么这么快又回家了呢?谁都知道,她家老小都指望这份工作,这份收入,她怎么丢下了这份高收入的工作呢?邻里满心狐疑,却不好意思问个明白。
鸡叫几遍后,东方的青光慢慢揭开了夜的黑纱。
时值初春,寒气袭人。太阳像个抖动的鸡蛋黄,跳过了光秃秃的树梢。一辆麻木停在了宋家的门口,司机哈着气搓手。邓秋燕已经恢复常态,好像昨晚的啜泣声只是邻里的一场梦境。宋良军耷拉着脑袋,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一包包地往麻木里扔行李,准备远行一样。
唯一的儿子倚靠着门框。邓秋燕看见儿子六神无主,无可奈何的模样,有些舍不得。她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儿子,嘱咐他善待妻儿,好好过日子,从此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自己带走的,仅仅只有一张退休工资卡。
前排房的阿霞,邓秋燕儿时的玩伴,把窗户推开一条缝,轻瞟一眼,又轻轻关严,生怕邓秋燕发现了她的举动。她双手拢了一下披散的头发,晃动着宽大的睡衣,懒洋洋地朝正门口走去。
邓秋燕看不见这些,三十年了,练就了熟视无睹的本领。
三轮车司机启动了车子,邓秋燕请求等一下。她放心不下母亲,甩一下头,像是头上有沉重的附着物,然后双手插进头毛林里,十指用力梳理一下,沉思默想了一会儿,便朝母亲的家走去。
父亲蹲在门口刷牙,瘦弱的身体弯挤在一起,像一个枯树蔸。他不理自己的女儿,也不理自己的老婆。他骂自己的妻女是一丘之貉,不认她们。女儿逢年过节送来的礼品,他都往外扔,说来路不明不干净,他不吃。四十年了,他以自己的方式恣意又纠结地活着,他跟老婆分门别房,老死不相往来。他唯一心仪的,可以短暂交流的,就只有自己的长子,一个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的小军官。小儿子他也认,但不认小儿媳。
邓秋燕没有叫爸爸,叫了也没用,他不会答应,结果只能让自己的内心徒生一丝伤痛。她斜睨一眼,看见父亲的窗台上有未晒干的鲫鱼,干瘪瘪的,铁灰色,深凹眼,惹得几只绿头苍蝇在旋转。父亲唯一的乐趣就是钓鱼。有时候钓起来的鱼,他又放下水,有时侯带几条回家,吃不完,就是臭了,也不给老婆和儿女。
她穿过父亲的家门,朝母亲的家门走去。房间里有些黑暗,只有母亲嘴边的烟火一明一灭。她喊了一声妈。母亲癔症了一下,靠在床头的身体略略转了方向,木讷地看着她,没有言语。
她说妈,我安顿好了就来接你。
母亲只是点头。邓秋燕略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嘴唇翕动,但终究咽回肚子里。她回头朝麻木走去,径自上了车斗,坐稳。麻木便轰隆一声,留下一缕白烟,哼哼唧唧不耐烦地离去。
二
阿霞看见离去的麻木,内心有说不出的失落和惆怅。三十年来内心复杂的情感,她自己也理不清。或许是越理越乱,她索性不理。
她洗漱完毕,换成正装,到农机公司上班去。
早春二月,路边桃树的花苞已经破壳,点点粉白。柳树的叶芽儿从垂直的柳丝条里开出了朵朵小绿花,一节一节的,嫩硕碧绿。当时光丝丝缕缕沦陷在岁月之中,那些幽微沉潜在心怀的记忆也愈发近前清亮。阿霞想起了童年,也是这条路上,她和丈夫徐正军,邓秋燕一起去上学的时光。这条路上密布着他们三人的足印,无论岁月的风雨怎么清洗,也洗不掉他们留下的痕迹。
人在年少的时候都盼望长大,可是成长的路上那些无法预知的荆棘刺痛了多少人。现在想起来,还是不长大的好,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和甜蜜。
邓秋燕的父亲是农场农机站的保管员。不管出现在哪个场合,都是一脸的严肃认真。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不拘言笑,衣冠整齐的习惯。衣服领子上的风纪扣,从来就不曾敞开过。
让阿霞搞不明白的是,邓秋燕的父亲为什么那么老,有点像她的爷爷,而她的母亲又那么年轻,小阿姨一样。阿霞曾问过自己的妈妈,才知道邓秋燕的爸爸参加过三年解放战争,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那崇拜英雄的年代,凯旋归家的他成了姑娘们心中的偶像。邓秋燕的母亲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她不是绝色美女,但算得上村里的一朵花。更何况她热情执着,非英雄不嫁,感动了邓秋燕的父亲。十五岁的年龄差距,更让这份感情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也难过荣誉关。何况心甘情愿唯自己马首是瞻的痴情女子。
阿霞在童年的时候是羡慕邓秋燕的。那大红丝条折叠的头花,那镶着蕾丝边的粉红连衣裙,那带蓝杠杠的白色丝袜,都是别家小女孩的梦中公主装,是可望不可即的。更重要的是,她爸爸下班后既不抱她哥哥,也不亲她弟弟,而是搂着她,逗着她,宠着她。把她放肩头上坐着,到店里买好吃的饼干和糖果。村里人都啧啧称赞道:哎呀,你家燕子真是她爸爸的心头肉啊。而同村这个年龄的小姑娘,是父母的左膀右臂,得带弟弟妹妹,抽空还得扯猪菜,更有甚者,读书的权利也被取消。
但是,邓秋燕的好景有限。就在她读初一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大变故。美好生活,向她龇出了獠牙。
阿霞不知道,邓秋燕的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候他们正读初一。她的父母一次大吵之后,她的父亲完全变了样,从此沉默不语,落落寡欢。常常在深更半夜里嘴上叼着一根烟,像幽灵一样在村里的马路上游荡。
邓秋燕的幸福戛然而止,从此像落难的公主,在家里大气不敢出。她的哥哥正读高中住校,不用被冷漠的家庭气氛浸泡。而她和弟弟每天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村里人都知道,邓秋燕的母亲每天依然做饭洗衣。但她爸爸不吃她母亲做的饭,也不让她母亲洗自己的衣服。他只吃食堂,有时候没赶上点,宁愿饿肚子。邓秋燕的母亲依然我行我素,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一阵子她的丈夫会变回来,依然回到温馨的家,依然听她发号施令,依然是孩子们的好爸爸。但是她错估了。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待到她想解释想澄清想拥有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
一年之后,单位通知他的家属,经医生检测,邓秋燕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办理病退手续。病退,只能拿正常工资的一小半,且不包含正常上班的各种补贴。
接替邓秋燕父亲职位的,是阿霞的爸爸。从一个学徒的农机手,转为农机站的正式工。
邓秋燕从温室跌落到冰窖。她不仅没有温暖的家,没有爸爸的爱,还没有读书的经济来源。
徐正军是她俩的同学。就是在这条路上,悲伤寡言的邓秋燕激起这位少男的英雄情感和骑士之心。他把母亲每天煮的鸡蛋都留给了邓秋燕,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圆规三角尺都借给邓秋燕用。甚至有时候,他们讨论完作业题,还顺手帮邓秋燕背起书包,让邓秋燕走的轻快,一蹦一跳。他希望每天能看到邓秋燕脸上的笑容。
时间和温情慢慢地抚平邓秋燕心中的颓废和伤痕,邓秋燕渐渐开心起来。她立志努力读书,走出阴霾,走向辉煌。阿霞能看出来,是徐正军托起了一个崭新的邓秋燕。
阿霞有点嫉妒,也有点恨。深夜的日记里,她是发誓要与邓秋燕断交的。但誓言一直秘密埋在日记里,早晨起来,三个人一起上学,还是昨日的原始状态,看到徐正军就在身边,一样很开心。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中考前两个月。
如果那个晚上徐正军没有感冒发烧,如果邓秋燕跟阿霞一起放学回家,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又或许,徐正军会不会成为她阿霞的丈夫?
三
三轮麻木把宋良军和邓秋燕夫妻送到离镇中心二十里路的废弃牛栏房。这里紧靠湖区,是一片广阔的湖滩地。空气新鲜,植物茂盛。原来是黄牛养殖场,划为生态保护区之后,养殖场撤销。政府把房子结构稍改一下,再粉刷一遍,虽是砖瓦结构的民房,不及家里楼房亮堂大气,但两房一厅,住人没问题。且这里远离人群,安静恬淡,屋内屋外都飘荡着自由的空气,是邓秋燕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梦想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不请自来。
牛栏房里已经住进了一对中年夫妇。邓秋燕不问也知道,住在一起的,故事的起因一定相似。那对夫妻都穿着黑色的二五式羽绒大衣,像相同的大桶里插进了不同的枯树干。邓秋燕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不用过多的话语,不想撩起相同的悲情。
她环顾房子,基本生活家居都有了,政府按照他们实际人数配置的。需要添置的,只是个人所需的生活用品。邓秋燕列了一份清单。她家还需添置一些家居,是给母亲配置的,母亲不在政府计划之列。她把清单交给宋良军,待麻木走出视线,自己则精神松弛,斜靠床头,慢慢打起了盹。她的生活走到这一步,是她始料未及的。自己一直是不改初衷,渴望建设一个美丽家园的,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她目前还有一个未尽心愿,那就是母亲。自己在外打工十来年了,母亲一直是哥嫂照顾,如今侄女出嫁生了小孩,嫂子要照顾外孙,长年累月不在家,让哥哥一个人照顾母亲,实在有点困难。弟弟夫妻两个是不问父母事的,弟媳撞见母亲像不认识一样。清官难断家务事,无可奈何。正好自己回家了,就让自己尽尽孝道吧。
春天犹如跛足的流浪汉,虽然迟缓,还是来了。太阳较冬日劲道得多。邓秋燕提提神,走出大门,眯着眼眺望湖滩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有什么能阻挡小草在春天开始新一轮生命的勃勃生机。邓秋燕很羡慕这些小草。如果人的生命能像小草一样在春风里轮回,如果自己的人生路能重来一次,她该活成什么样的姿态?她叹了一声气,笑了一下,笑自己刚才的想法很幼稚。她在门后旮旯里找了一把铁锹,准备开荒一片空地种菜,以补贴以后的生活。
手机像百灵鸟一样“吱”了一声。邓秋燕打开看了一下,脸上就有了由内而外长出来的笑容。那是东家孩子发过来的求抱抱的表情包,这是邓秋燕做十二年月嫂的第三户人家。前两户人家,孩子带到三岁上幼儿园就辞掉了月嫂。这家本来也打算这样,但孩子跟她三年,感情深厚,离不开她。从幼儿园回家没有看见她,就哭闹,不吃饭不睡觉,他的父母就依了他,一直留着邓秋燕。他家生意做得大,不在乎这一份工资。邓秋燕也一直把这孩子当着自己的孙子来疼爱,胜似血缘祖孙。
她给孩子回了几个字:邓奶奶很想你!
孩子回了一个“快乐”的表情。
都说孩子的启蒙教育来自于父母,可东家这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来自于邓秋燕。她教孩子读书识字懂礼貌,她把自己更多的情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七年的时间,她在这里既是工作又好像是居家,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自己的孙子出生的时候,护犊之心让她也想过回来带孙子。可是她回家了,家庭的收入来自哪里?盖楼房的欠账刚刚还清,家底还薄得很。儿子帮人家开车,一个月才三千多,吸烟喝酒,能有多少钱养家?丈夫呢?一辈子都没有指望过,现在这个年纪了,能指望上吗?
邓秋燕打开手机相册,孩子天真的笑颜,让她忍不住把手机屏放在脸上亲了亲。这是一部新款华为,市面价五千多。东家看见她的手机屏被孩子不小心摔了裂痕,立马借口换手机,把正在用的手机给了她。其实,原来的那部旧手机也是他给的。
突突突的麻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宋良军买回了一张床和两组柜子,乳白色,给低矮的瓦屋增添了亮光。
邓秋燕说你现在就去把我妈接过来吧。宋良军没有吭声,但低眉顺眼的样子表示没有异议。他从邓秋燕手里拿过铁锹,说你休息一会儿吧,等我把妈接来了我来挖。
邓秋燕听着这话感觉很顺心,三十多年的婚姻,只有今天才感觉这人像丈夫。但顺心不等于暖心,三十多年了,心冷透了,早把这个人当着空气一样的存在。
四
没有父母的家显得空落落的。邓秋燕的儿子宋远一整天都坐在父母的房间里,走出这房门的那一刻,有一脚踩空的恐惧感。
彩霞满天的黄昏,流金溢彩,美如梦境。人家都在团团圆圆地吃晚饭,一家人有说有笑,为什么他家散落两地?
他的老婆喊他吃饭,他回答“不饿”两个字,声音平静而冷漠。他在想,我家这手牌起步跟人家差不多啊,如今打的这么烂,错在哪里?
他的老婆牵着孩子站在他面前怒目瞪着他:你什么意思?你发谁的脾气呢?是我让你爸妈得病的吗?
可是这病主要是血源传播,我爸妈住在家里对我们有妨碍吗?宋远的脚底似乎有一股勇气升起来,怒目以对他的老婆,针尖麦芒,以牙还牙。
他老婆轻蔑地哼了一声,乜斜宋远,牙缝里挤出一个个硬邦邦的字:你能保证蚊子咬了你爸妈以后再来咬我们不传染吗?
这句话问住了宋远,以他仅有的知识,他没有答案,更无法作出解释。他对病的恐惧跟他老婆是一样的,更何况是现代医学还拿不下来的病。再者他内心里也害怕与老婆持久顶撞。娶一个老婆不容易,花掉了妈妈一生的心血。他不敢让什么来破坏目前仅有的稳妥,就像一个穷人不敢动用自己保底的一点积蓄。
他叹口气走到厨房,给自己到了一杯酒,仰头灌下。高度酒在嗓子里燃烧着一直向下窜去,整个身体就像着了火,眼睛里却蓄满了热泪。他低下头用袖子擦一下,他不想老婆孩子看见他的泪,或许在他心里,男人流泪是耻辱。
他想念妈妈,也想念爸爸。虽然他家不富裕,爸妈也不是很恩爱,但是有他们在,他心里踏实。现在爸妈都走了,感觉自己的家就像冬天光秃秃树枝上的鸟窝,暴露在强大的西北风中和猎食者的视野中。而且爸妈这一走,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他还不曾让爸妈享一天福呢?想到这里,他又恨起了自己的老婆,做的过分。
妈妈打工去了,爸爸就在家里做四亩地的口粮田。农机代替传统手工农业的年代,爸爸的事并不多,所以村里的麻将铺就是爸爸常年蹲点的地方,爸爸去那里的时间就像工人上下班。口粮田一年的收入不够维持爸爸在麻将铺的快乐。天长日久,自己的老婆不想做无利可图的事。只要自己出车不在家,老婆每天中午十一点准时吃饭,等公公十一点半散了牌场回到家,厨房锅冷盘净。如果是妈妈这样做,爸爸早就摔锅砸盘,但这是儿媳妇。这样次数多了,自然尴尬,日子难以下继。
爸爸在家待不下去,就只能出门打工。这出门不到两年,就染了病,还不知道他染上多久了,去年疫情期间,妈妈在家待久了,也被传染。如果不是自己老婆这么惩治爸爸,是不是他的父母就不会得病?
爸爸今年刚刚退休,妈妈退休已经三年多了,作为农场职工,可以享受一份风雨无阻的退休工资,全家人都在一起,过得多开心啊。可是现在,这家分明就是一盘散沙。他情不自禁揉一揉眼睛。
儿子蹒跚向他走来,他抱起儿子放在大腿上坐着,夹起一颗青豆放在儿子嘴里,儿子瘪着嘴咀嚼,腮帮一鼓一鼓的,像吃着坚果的小松鼠。
宋远继续推理:如果家里没有背债,妈妈不会出去打工,爸爸也绝不会出门,都在家就不会得病。可是不背债就没有楼房,没有彩礼钱。乡村里没有楼房没有彩礼是娶不上老婆的。没有老婆哪有儿子?想到这里,他搂着儿子的手紧了紧,脸颊贴上儿子的太阳穴上,无比的亲切温暖。这一切得感谢妈妈,做十三年的月嫂换来的。
妻子摇摇摆摆地走进厨房,像车间主任安排工作一样:你吃完把碗洗了,把小宝带好,我跳舞去了。
宋远没有吭声,沉默便是默认。这年头,有钱的男人可以让女人服服帖帖,没钱的男人只能像罪犯一样服服帖帖服从女人监管。以前有妈妈辅佐一下,经济上有条不紊,今后靠自己孤军奋战的日子就艰难了。他又想起了父母,他的爸爸也没有钱,但妈妈从不管他,任爸爸聋子的耳朵一样。他小的时候,妈妈有时候还抱着她偷偷哭泣,后来长大了,妈妈不哭了,只是把自己当着男人一样,舍命干活,挣钱。
他洗完碗抱着儿子避开广场舞的喧嚣噪音,来到河边。夜色从四面围合了村庄。晚来的风带着初春的寒意穿过他的身体,他的大衣便鼓胀起来,犹如负重的骆驼。他踩着月光漫无目的地走着,看金黄的月亮沉睡在水里。风乍起,吹皱一河春水,金黄的月亮就变成满河金黄的羽毛,杂乱无章地纷飞,堆压,让宋远的心更加虚空、迷茫。
五
徐正军出差回来,回到镇政府办公室,听说了关于邓秋燕家的一些原委,他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似乎早在他的预料中。他不愿把自己的颓废和沮丧在单位表现出来,借故回到家里。阿霞做好了饭菜,他像嚼蜡一样,吞下了几粒饭,默默地上了无人住居的三楼阳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直到嘴唇麻木,咽喉干痛。他移过藤椅,仰躺,任头无力地垂下。夜色如墨,没有人能看见他的眼角有没有泪水,男人的哭是无声的,一滴泪的悲伤就是一条河。
中考前一个月,大家表面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的竞争波涛汹涌。不间断地熬夜,一丝一丝地抽掉了他的精神气,徐正军病倒了。咳嗽,发烧,缺课一天。晚上十点多,吃过药,加上睡了一整天,精神状态好转,他又坐起来准备复习,这时候邓秋燕家传来吵架声,凶狠,愤怒,间或有拳击和棍棒的噗噗声,还有女人惊恐的哭泣声。徐正军来不及更换睡衣,趿拉着拖鞋赶过去,看到班主任陈老师的双手绕后按抚自己的腰,嘴角流着鲜血。
邓秋燕的父亲手上拿着木棍,嘴里愤愤骂着:我打死你这个老流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我女儿的主意。说完棍棒再一次甩过来。徐正军一个箭步冲上去拦腰抱住邓秋燕的父亲,叫声陈老师快走。陈老师迈着蹒跚的脚步,缓慢地离开。邓秋燕的父亲还挣扎着叫骂:你这个老流氓,看我不劈死你。
看着陈老师走远,徐正军放开了邓秋燕的父亲。由于用力过猛,邓老爹还在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他一手杵着木棍,一手指着墙角的邓秋燕说:你如果走你娘那条路,我就把你沉猪笼。徐正军这才看见墙角里瑟瑟发抖的邓秋燕,一抽一泣尽是哀嚎。他皱着眉头上前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邓秋燕说她有三道数学题做不来,下晚自习后请教陈老师,等陈老师讲完三道题,已经到了十一点。陈老师担心她路上害怕,送她回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徐正军叹声气,望着患有忧郁症的邓老爹,无言地摇头。
第二天上午,邓老爹又去学校闹,校长无奈,只得劝邓秋燕退学。而含羞蒙辱的她,知道陈老师牙齿脱落,腰部受伤,住进了医院,再也无脸踏进校门,无颜见同学,只想早点离开。
当年的中考,徐正军和阿霞双双过线高中。
进入高中的徐正军,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邓秋燕。第一个寒假,他捎回了(水浒传)和(聊斋志异)给邓秋燕,告诉她读书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读起。邓秋燕读完了聊斋志异,水浒传只看了一半,她读不下去,不喜欢那一帮草寇。后来到了暑假,徐正军又捎回了红楼梦。这非常符合邓秋燕的口味,她来来回回读了四遍。其中的诗词,她都能背诵如流。她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哭泣,喜欢史湘云的豪爽和直率,同情宝钗的无奈。但小说树倒猢狲散的大结局,让她的心里十分空茫。
徐正军读完高三的上学期,回家过寒假,听说邓秋燕订了婚。未婚夫是本村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宋良军。那是一位颇有心机的青年,比邓秋燕大七岁,善于钻营的人,算盘打得叮当响。当了三年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家里盖起了两间两层的砖瓦结构的楼房。这在当时是阔绰的家庭,许多女孩子引颈向往,提亲的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毛遂自荐的村妹。但宋良军提名要邓秋燕,非她不娶。
邓秋燕心中住着徐正军,容不下第二个人。周末,她找各种借口去徐家,看看徐正军回来没有;寒暑假,她和徐正军交流读书心得,笑声不断,其乐融融。一个人独坐的时候,她常常看着天空发呆。出去干活的时候,人家谈笑风生,她像是聋子,什么也听不见,心里只想着徐正军。只要和徐正军在一起,她就忘记了所有烦恼。
出门观天,进门观脸。邓秋燕能看出来,徐家父母不欢迎她。没有一次和颜悦色的笑脸,没有待客的一杯茶水。甚至在她进门,叫一声阿姨的时候,徐正军的母亲都装着没听见,借故离开。
随着徐正军的长大,徐家的父母一天比一天紧张。儿子都高三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鲤鱼跃龙门?邓家女儿紧紧黏着儿子,对儿子的学习肯定有影响呀。再说了,她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父母,还有传说中她和老师的闲言碎语,谁家愿意娶这样的媳妇上门?
徐正军的母亲找到邓秋燕,求她放过自己的儿子,徐家唯一的根苗是不能有一丁点儿闪失的。
邓秋燕没有说二话,躲在庄稼地里哭得撕心裂肺,她掏出揣在怀里的一张照片,那是她和徐正军,阿霞三人的合影,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照片,读初一的时候,三人一起入团的合影照。照片中的她梳着一对小麻花辫,流着斜刘海,咧开嘴傻笑着,一副不知愁为何物的青涩模样。她把照片贴在膝盖上,摸了又摸,最后决定剪下自己,劝自己接受宋良军。
她的决定伤了徐正军,误认为她薄情寡义,贪恋钱财,不求上进。憎恨和鄙视的同时,徐正军把自己弄废了。整个高三的下学期,徐正军都失魂落魄,恍恍惚惚,最后的高考成绩下来,他只是考上了中专,学的是财会。
两年以后中专毕业,徐正军被分配回到家乡工作,工作认真负责,从一名出纳,做到了副镇长。这期间他才知道,邓秋燕的婚姻,是自己的母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心十分惭愧。徐正军不看好宋良军。认为他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眼高手低,善于投机取巧,喜欢不劳而获。更不看好邓秋燕的婚姻,认为宋良军把邓秋燕带到了地狱,直到现在,灵魂仍然被扣押在地狱中,不得翻身。
六
阿霞泡了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送到三楼阳台的茶几上,看到仰睡在藤椅上的丈夫,没有过多的打搅。她知道丈夫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有点执着。这让她十分痴迷。从自己稍稍懂事的那天起,她就十分看好他。看好他的才俊,他的善良,他的睿智,他的深情。高中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她顶替父亲做了农机站的保管员。
在邓秋燕结婚以后,阿霞就觉得徐正军是自己的,再没有人可以与她分享。在徐正军读中专的两年里,她把自己当做候补的官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常常去看望徐家父母,帮忙洗晒,深得徐家母亲的珍爱。两年后徐正军中专毕业,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阿霞记得,她和徐正军高中还没有毕业,邓秋燕就在那年的五一嫁给了宋良军。婚礼在乡下属于高规格,邓秋燕穿着大红的新娘礼服,头戴霞帔,坐着大红花轿,高调嫁过去的。
婚后的邓秋燕,仍然喜欢看书,但已经没有分享读书快乐的对象。她只得自娱自乐,时而沉思,时而发呆。时而独自欢笑,时而掩面哭泣。渐渐的,她发现她床头柜上的书常常没来由地断页,徐正军送给她的书,甚至整本失踪。丈夫兄弟两个,小叔子不进她的房间,公婆更不问她的事情,她就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事情的原委。她不想吵架,不想有矛盾。她急急忙忙地嫁出来,一是让徐正军的母亲安心,二就是害怕娘家那沉闷的空气。但宋良军是爱邓秋燕的,无论从哪里回家,都带回邓秋燕爱吃的龙酥饼。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去河边钓鱼,他知道邓秋燕喜欢吃鱼。
枕边人虽不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也不是高山流水般的心有灵犀,但平凡人的日子还是正常过。新婚的甜蜜,婆家人的疼爱,经济上的松弛,让她不再焦虑愁闷。邓秋燕怀孕之后,宋家人更是对她呵护备至,她又回到了掌上明珠的时光。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阿霞受徐正军之托,去看望新婚不久的邓秋燕,当时宋良军也陪伴在场。阿霞劝宋良军好好珍惜邓秋燕,说她读书的时候是个才女,是个渴望知识好求上进的女青年。阿霞以为宋良军听后会如坐春风,点头如捣蒜,哪知他乜斜着眼,轻蔑地哼一声,带着鄙视的口气说:我最讨厌人家说她会读书,有什么用?能换钱吗?阿霞像被电击了一样,惊愕地看了他一眼,心想这样无耻的话,他怎么说得行云流水般自然?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次探望不欢而散,阿霞回家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徐正军,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他们现在的日子都难以为继,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意识里没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位子,无论是事业和家庭,都没有未来的。他告诉阿霞,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不用再踏进宋家大门。
徐正军一语成谶。
当年的年底,生产队里盘账,巨大的亏空和来路不明的账单让愤怒的焦点聚集在宋良军的身上。那是八十年代的末期,淳朴的乡亲还没有想到送他去牢房,但他的队长兼会计的职务立即被罢免。
得到消息的宋良军愤愤不平,带着兄弟要找大队书记打架,但被挺着大肚子的邓秋燕拖住了大腿。她哭着说,我们有错在先,孩子要出世了,请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要让孩子出世就见不到爸爸。
被撤职的宋良军没有悔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在抱怨命运不公的日子里一蹶不振,整日游手偷闲。他躺床上睡觉,坐河边吹风。他看不起种地的几个辛苦钱,自认为怀才不遇,但似乎也没有其他可以让别人欣赏的大本事。一个稍微懂点财务的人,有这样的污垢前科,也没有私人企业敢用。他于是晃荡着。邓秋燕心想,儿子的出世,也许能提醒他面对现实吧。哪怕早出晚归抓泥鳅摸黄鳝也能弄钱啊,乡下的男人不都是这样么?可宋良军认为,这是苟活于世的人干的,他是干大事的人,不屑一顾这些低等男人的低级活法。
做了母亲的邓秋燕急,孩子的哭声像猫爪抓心。
徐正军在小镇干了两年出纳,被提起来做计生局的局长。那几年计划生育抓得紧,他骑着摩托车,各个分场来来回回地跑,常常看见大热天,邓秋燕背着药桶喷洒农药,而宋良军常常在路边的树荫下跟人聊天。邓秋燕打完药需要再次添加药水,宋良军也只是提一下药桶帮邓秋燕上肩。徐正军看见一座小山似的药桶压在瘦小的邓秋燕背上,心像被重击了一下。他好想停下摩托,上去给这个男人两个耳光,但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公德都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怎么才能帮助邓秋燕呢?她是喜爱读书的知性女人,又生了一个儿子,乡下人的习俗,她不会强行生二胎了,那就让她做个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吧,一年可以补贴三千块钱,在当年,这是一笔大收入,可以补贴家用的。
两年时间里,邓秋燕做的很出色。她为人温婉,对想超生的家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守法的独生子女家庭,把优惠政策和福利亲自送上门。她管理的生产队没有一个家庭超生,没有发生因计划生育打架闹事的悲剧。
徐正军和镇里的其他领导都看到了她的成绩,计划生育在当时的乡村是最艰难的工作。怎么照顾生女户,转变生女户的观点,以及帮助女孩的读书和就业,邓秋燕都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提拔到分场做妇女主任吧,大家一致这样想。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邓秋燕走马上任分场的妇女干事。
开会,协助领导工作,邓秋燕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有一妇女离家两个月了,有人举报她躲着生二胎去了。异地追踪,蹲守,花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妇女劝回,也可以说是押回。
这半个月的时间,宋良军的心里像住进了刺猬,难以形容的情绪如暗流涌动,他想象的画面像手机里黄色网站上的一帧帧照片在脑海里移动,他的内心开始不安,他疑神疑鬼,怀疑邓秋燕是不是跟哪位领导在外面过了半个月。
邓秋燕走进家门的那一刻,他用网状的眼神在邓秋燕的身上搜寻,像警察在寻找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先是在家跟邓秋燕吵,没有得到回应,接着就是跟踪,侦探,逮住邓秋燕在办公室跟徐正军汇报工作,就破门而入,斗牛士一样堵在办公室门口。他甚至找到徐正军的家,骂他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邓秋燕的出色表现,也让阿霞的内心再起波澜,她害怕她和徐正军再次并驾齐驱,害怕他们旧情复燃。她想阻止,但没有说得出的理由,宋良军的闹腾,让阿霞有理由不再沉默。
你得考虑一下你的个人名声和政治前途。阿霞正色训斥自己的丈夫。
邓秋燕的管理能力,政治命运,昙花一现。又回到了村庄。
像有一列火车碾过她的心。她的心中有痛,有恨。她想逃,可是儿子已经十五岁,在叛逆期,又是中考的关键时间段,迈动的双脚被黏住了。
日子进入两千年,打工的大军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天南地北,走出土地的农民,在大中城市里,凭着一身力气,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相比于这些男人,宋良军的存在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所以邓秋燕家的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当年鹤立鸡群的砖瓦结构的小楼房,此时在鳞次栉比的楼房群里,显得猥琐,卑微,且常常受到风雨的同时光临,也受到晴天时阳光的青睐。
两千零二年,阿霞所在的农机公司解散,承包给私人,阿霞是两个股东中的大股东。由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农机和配件的需求量增大,也由于诚信经营,公司效益良好,两年回本。到了以后几年,几乎日进斗金。
徐正军仍然想帮助邓秋燕,跟阿霞商量,给邓秋燕送十万元钱去。徐正军捏着阿霞的手说:人拗不过命啊,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就没有阿霞父亲进入农机公司的机会,更没有阿霞以后顶替父亲得到这份工作。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她就会正常享受教育的权利,她会顺利地走入大学的校门。如果自己的母亲没有从中作梗,邓秋燕不会嫁到宋良军家,凭她的能力,还是在生活的正常轨迹上。他请求阿霞看在发小的情分上,帮邓秋燕一把。
阿霞听了丈夫的分析,内心虽然不爽,但还是被丈夫的大义折服。丈夫当着她的面提出这件事,说明他为人的光明磊落,也是对她的尊重。如今,在徐家,十万元钱不是大数目,但在宋家,足可以把她家那楼房推到,重新做一栋挺直的砖混结构的楼房。
阿霞带着现金支票,在棉花林里找到了邓秋燕。汗流浃背的她,正在摘棉花。阿霞说明了来意,惊愕的邓秋燕看着阿霞像是长出了翅膀的金雕,她扑扇翅膀的声音让她的双耳轰隆作响,同时心里绞痛般地难受。她说声谢谢阿霞的好意,但拒绝了接受支票,没有任何犹豫。母亲的一生被人猜测,她不想自己的一生被人议论。
这一切让徐正军有触手无策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痛。
阿霞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让邓秋燕有低人一等的羞耻感,她不了解邓秋燕。邓秋燕不想被人怜悯,更不想被徐正军夫妇怜悯。她要改变这个家,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找到一个久在外面打工的姐妹,参加了三个月的月嫂培训班,顺利拿到月嫂上岗证。
七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宋良军,邓秋燕和岳母三人在牛栏房度过了三个月。季节已是初夏,太阳提高了出勤率,无论庄稼还是野草,正是比赛疯长的季节。
这荒无人烟的湖滩,只住着几户人家,都是患病安置在这里的人。虽然政府免费提供药品,但那几家孩子还没有长大,生活比较贫困。只是贫也罢富也好,几家人的日子不用攀比,吃的可以填饱肚子,穿的可以遮羞,就可以。
相比之下,宋良军的日子就相对优裕一些,毕竟三个人都是农场职工,可以享受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有保障。其余三家,都没有到退休年龄,靠政府的接济,杯水车薪。旱涝保收的退休工资让宋良军体会到了人上人的生活,有几分志得意满的自信。由于好心情,他干活也有劲,早起晚归把一片菜园伺候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他常常想,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职务,他干什么都不带劲,外人鄙视他,说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可他却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干不得繁重的庄稼活。没想到现在带病干的很舒畅。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喜欢上了这片菜园地。
他隔三差五给儿子送菜去,但儿媳妇不领情,把菜往门外扔,说有病毒,叫他从银行卡转钱给她就行。他气得哼哼,但也只能殃殃地逃回牛栏房那个家。邓秋燕也从不跟他有过眼神交流,她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有时候她缥缈的眼神注视远方的天空,宋良军永远读不懂。
他唯一可以找到安慰的地方就是儿子那里,儿子不轻看他。入住牛栏房到第二个月,他第一次拿到了退休工资2300元。他从银行柜员机转账1500元给儿子,这是他第一次给儿子钱,听到儿子在电话那头说声谢谢爸爸,他五脏六腑都十分熨帖,他把银行发过来的转账短信放大看了一遍又一遍,似乎这则短信里藏着他做父亲的尊严和自豪。细想起来也愧疚,从儿子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到结婚成家,他确实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如果不是那些人整我,罢免了我的队长和会计,那我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仍然咬牙切齿。
他又想起了一年前,第一次出门到九江市的一个工地干小工,月底领到了四千多块钱,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的职务,他一直没见过这么多钱。他看见工友们拿了钱进了酒吧间,回来都眉飞色舞,内心也咚咚敲起来。邓秋燕在外打工十多年了,他也囚禁了自己十多年。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酒吧间门口徘徊几次,有站在悬崖边晕眩的感觉,但终于被里面的风景吸引,迎着耀眼的霓虹灯,踅进了低劣的酒吧间。旋转的彩灯在他身上织下了七彩的格子,暧昧的眼神从他面前一次次撩过,他眼花缭乱,早已迷失了自己。有漂亮妹子拍了他肩膀,他僵硬了一下,感觉有股力量从脚底冲到头顶,想起久不在家的妻子,摸摸兜里的钱,他想,今晚该做一回大男人了。
有了第一次的疯狂,就不缺第二次。以后每个月发工资,他都要犒劳自己一下,才半年时间,六次啊,怎么就染病了?是哪一次染的?有性病还有无法根治的艾滋病?
他的内心,一直是爱着邓秋燕的。婚后这么多年,是没有给予邓秋燕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在情感上,他是没有越轨的,一直把邓秋燕当着心中的正神。他的内心是感激邓秋燕的,心想等退休了跟邓秋燕好好享受生活,谁知道就遭遇不测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呀!
深秋,气温一天天下降,岳母的哮喘病再次发作。几十年烟龄让她的肺像破棉絮一样,千疮百孔。可她听不进劝告,她说饭可以不吃,烟是不能不抽的。宋良军和邓秋燕日夜伺候在老太婆的床前,在北风裹着冷雨拼命敲打窗棂的那个夜晚,母亲的呼吸像拉锯一样尖叫着,像大水冲破了拦水坝,母亲终于咳出一口鲜血,倒在床头,脸色腊一样白。
邓秋燕流着泪看着受难的母亲,她好想问一声母亲,五十面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是否真的和小舅出轨?这一辈子,是母亲背叛了父亲还是父亲冤枉了母亲?为什么自己没有做错事,却要承担后果?如果时光跳过了那罪恶的一夜,没有父亲的生病,她的人生将是什么样的光景?
小舅是母亲的同村老乡,为寻找活路,和父母一起背井离乡来到农场。他独身一人,常常来家与父母叙旧,也常常来家蹭饭,有时候给她姊妹仨买点零食。那次父亲出差,早晨到家,懵懵懂懂的弟弟告诉爸爸,小舅昨晚睡在家,刚刚走。父亲听后,像中了魔咒一样定住了,脸色迅速变白。可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他住另外一个房间,跟小弟弟睡。不懂事的小弟弟再次说,他睡着了,不知道。 这一晚疑惑是父亲心中的结症,是一辈子军人形象的他无法接受的耻辱,是这个家庭灾难的开始。
邓秋燕的眼光再次回到母亲脸上,母亲气若游丝,渐渐出气多于进气,抓着邓秋燕的手突然无力地松开下垂。邓秋燕知道,母亲的魂魄已经离开。她没有哭泣,自己的生命也已经走过了53个春秋,最灿烂的年华都已在黯然中流失,像来自山中的泉水流进了污水坑,并在那里沉淀了良久,如今也是病入膏肓的暮年,那一夜的真相还有意义吗?就让它成为一个谜吧,给母亲留一点尊严,让她把迷带进坟墓。邓秋燕告诉自己不哭,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母亲终于把所有的苦难都清空。三生石畔,她也许会回头望一眼,这一眼她是飘向父亲还是飘向儿女,邓秋燕不知道,待她喝下孟婆汤,她将会忘记人世间所有的爱恨,开始新的生活,她真心祝福母亲幸福快乐。
八
送走了母亲,邓秋燕了却一桩心愿。年关将近,新年的气氛浓郁,那是从店铺和行人的脸上长出来的,是冷酷的北风无法吹散的。她希望大年三十能回家去跟儿孙吃一顿团圆饭。她把自己的想法电话告诉儿子,儿子很高兴,满口答应。
她一个人在超市转了几圈,想起往年,她作为一家女主人为家人置办年货,腌制腊鱼腊肉,炸油果,忙的团团转。儿子围着自己,要这要那,日子不算幸福但是充实!今天她拿着一把钱,看着孙子喜欢的零食,忍不住撕下一张塑料袋,往里装食品,但转而一想,儿媳一定会嫌弃,不舍地放下。低头走出超市,心想这年头这身份,支付不如转账讨人欢心。从手机转一万块钱过去,让儿媳自己置办年货比较好。
腊月二十四,灰蒙蒙的天空撒下雪粒,大地上只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密密实实,诡异得很。邓秋燕回到了自己千辛万苦建起来的家,却有一股深深的陌生感,她像是走错了门,进了别人的家。
儿媳带着孙子在电取暖器旁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邓秋燕的进门,除了大门的一开一合,门口光线的一明一暗,没有引起其他的任何变化。儿媳妇目不斜视地盯着电视屏幕,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邓秋燕,见她脱下外套,拿起扫把做卫生,儿媳急忙戴着橡胶手套夺过扫把,说妈,你别动,否则这房子我都不敢住了。邓秋燕顿时像喝下了一碗冰水,心再次下沉。她转头看了一眼孙子,天真的孩子歪着头喊声奶奶,妈妈说你身上有毒,真的吗?她的嘴唇蠕动一下,看不出是伤心还是想挤出微笑。她伸出手想摸摸孩子的脸,扬起的手臂在停留在空中。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生命和亲情已经完全被切割,她留在这里没有一丝意义。默默地拿起自己的手提袋,一头扎进寒风中,竟然忘记了沙发上的外套。
跌跌撞撞步行到达湖区的牛栏房,已经是傍晚五点。进屋没有言语,雪粒在薄薄的羽绒袄外结成一块硬板。宋良军问她吃饭没,她没有回答。脱下外衣,钻进被子,捂头睡觉。朦朦胧胧中,感觉自己在天空飘移,在云端漫步。
她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幼年时期靠在村小卖部的门口,可怜巴巴地看着柜台里的食品,她流泪。想走出这个家门的想法又被扼杀了。
她看见了徐正军,那昂首阔步的英姿,那挺直的腰身,那宽厚的胸膛,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她好想去靠一靠,哪怕是一刻钟也满足。
她看见了东家的孩子,坐在她的对面,瞪着好奇心眼神,缠她讲故事。讲到惊险之处,就躲到她怀里,自己的孙子一样。
这些人物和场景交替出现在她的脑海,让她感觉亲切,似乎在昨天,又似乎很遥远,好像上辈子的事。
她又突然看见了医院的化验单,结论是血液中有AIDS。那一刻,她想撞墙而死。
宋良军端杯热水来到床边,摸摸她的额头,开水一样烫手。丈夫坚持要送她去医院,她迷迷糊糊地说,如果再让她去医院,再抽血化验,她宁愿现在就死。
宋良军触手无策,只好静静坐在床沿,看着邓秋燕拉风箱一样艰难地呼吸。东方的鱼肚白渐渐变红,大雁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展翅高飞,叫声高亢,苍凉。搏命一样。邓秋燕请求宋良军扶她去屋外,她要看看大雁,她欣赏这不屈的精灵,她要卸下这躯壳,把魂魄交给大雁,向着东南,向着温暖,飞去。
邓秋燕身子像煮熟的面条,软弱无力,搭在宋良军肩上的双手瞬间向下坠落,宋良军哭了。自卑了一生的男人摆不出什么仪式感,但内心却是撕心裂肺地疼痛,他大喊着:燕子,燕子,我随你去了,等等我!
一
乡村的夜晚很静谧。偶有几声狗吠,由远而近,算是对风吹草动的一点回应。零散的几盏灯光告诉人们,乡村已经处于熟睡状态。只有宋家灯火通明。媳妇的怒骂,婆婆的啜泣,此起彼伏。
乡村人家吵架,是有邻里劝架的。如果那家吵的天翻地覆,没有人上门劝架,说明这家平时不交接人,也就是难说话。
宋家不属于难说话之类。婆婆邓秋燕是个比较理性的女人,跟乡村女人相比,算是知性。她的男人宋良军,虽说有点像茅坑的石头,但不伤及他人。俩人年轻时也常常磕磕绊绊,但好面子的邓秋燕,捂的严实,还没有等到劝架人上门,家里已经偃旗息鼓,风平浪静。如今这个年龄,邓秋燕更没有吵的激情。只有默默地去做,才能让自己的心有稳妥感。
有邓秋燕在,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人们这样评价那个家。但今晚,邓秋燕的啜泣声像彗星的尾巴,长长的在夜空缭绕,有点萎靡,有点有气无力。
她的男人斜靠在床上,两只脚吊在床外,两只眼直瞪瞪地盯着天花板,但心思不在天花板上。此刻他没有声音,若在以前,他会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没有人上门劝架。这深更半夜的,鸡都叫了头边,怎好意思去敲别人的门呢。更何况,也没有山动地摇的斗殴声音,只有她家儿媳妇在隔壁房间里怒喷出的的几声“滚”子刺耳一点,在这寂静的夜,有点像利剑,戳得人心疼痛、滴血。
过完年后,邓秋燕已经去城里上班去了,怎么这么快又回家了呢?谁都知道,她家老小都指望这份工作,这份收入,她怎么丢下了这份高收入的工作呢?邻里满心狐疑,却不好意思问个明白。
鸡叫几遍后,东方的青光慢慢揭开了夜的黑纱。
时值初春,寒气袭人。太阳像个抖动的鸡蛋黄,跳过了光秃秃的树梢。一辆麻木停在了宋家的门口,司机哈着气搓手。邓秋燕已经恢复常态,好像昨晚的啜泣声只是邻里的一场梦境。宋良军耷拉着脑袋,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一包包地往麻木里扔行李,准备远行一样。
唯一的儿子倚靠着门框。邓秋燕看见儿子六神无主,无可奈何的模样,有些舍不得。她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儿子,嘱咐他善待妻儿,好好过日子,从此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自己带走的,仅仅只有一张退休工资卡。
前排房的阿霞,邓秋燕儿时的玩伴,把窗户推开一条缝,轻瞟一眼,又轻轻关严,生怕邓秋燕发现了她的举动。她双手拢了一下披散的头发,晃动着宽大的睡衣,懒洋洋地朝正门口走去。
邓秋燕看不见这些,三十年了,练就了熟视无睹的本领。
三轮车司机启动了车子,邓秋燕请求等一下。她放心不下母亲,甩一下头,像是头上有沉重的附着物,然后双手插进头毛林里,十指用力梳理一下,沉思默想了一会儿,便朝母亲的家走去。
父亲蹲在门口刷牙,瘦弱的身体弯挤在一起,像一个枯树蔸。他不理自己的女儿,也不理自己的老婆。他骂自己的妻女是一丘之貉,不认她们。女儿逢年过节送来的礼品,他都往外扔,说来路不明不干净,他不吃。四十年了,他以自己的方式恣意又纠结地活着,他跟老婆分门别房,老死不相往来。他唯一心仪的,可以短暂交流的,就只有自己的长子,一个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的小军官。小儿子他也认,但不认小儿媳。
邓秋燕没有叫爸爸,叫了也没用,他不会答应,结果只能让自己的内心徒生一丝伤痛。她斜睨一眼,看见父亲的窗台上有未晒干的鲫鱼,干瘪瘪的,铁灰色,深凹眼,惹得几只绿头苍蝇在旋转。父亲唯一的乐趣就是钓鱼。有时候钓起来的鱼,他又放下水,有时侯带几条回家,吃不完,就是臭了,也不给老婆和儿女。
她穿过父亲的家门,朝母亲的家门走去。房间里有些黑暗,只有母亲嘴边的烟火一明一灭。她喊了一声妈。母亲癔症了一下,靠在床头的身体略略转了方向,木讷地看着她,没有言语。
她说妈,我安顿好了就来接你。
母亲只是点头。邓秋燕略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嘴唇翕动,但终究咽回肚子里。她回头朝麻木走去,径自上了车斗,坐稳。麻木便轰隆一声,留下一缕白烟,哼哼唧唧不耐烦地离去。
二
阿霞看见离去的麻木,内心有说不出的失落和惆怅。三十年来内心复杂的情感,她自己也理不清。或许是越理越乱,她索性不理。
她洗漱完毕,换成正装,到农机公司上班去。
早春二月,路边桃树的花苞已经破壳,点点粉白。柳树的叶芽儿从垂直的柳丝条里开出了朵朵小绿花,一节一节的,嫩硕碧绿。当时光丝丝缕缕沦陷在岁月之中,那些幽微沉潜在心怀的记忆也愈发近前清亮。阿霞想起了童年,也是这条路上,她和丈夫徐正军,邓秋燕一起去上学的时光。这条路上密布着他们三人的足印,无论岁月的风雨怎么清洗,也洗不掉他们留下的痕迹。
人在年少的时候都盼望长大,可是成长的路上那些无法预知的荆棘刺痛了多少人。现在想起来,还是不长大的好,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和甜蜜。
邓秋燕的父亲是农场农机站的保管员。不管出现在哪个场合,都是一脸的严肃认真。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不拘言笑,衣冠整齐的习惯。衣服领子上的风纪扣,从来就不曾敞开过。
让阿霞搞不明白的是,邓秋燕的父亲为什么那么老,有点像她的爷爷,而她的母亲又那么年轻,小阿姨一样。阿霞曾问过自己的妈妈,才知道邓秋燕的爸爸参加过三年解放战争,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那崇拜英雄的年代,凯旋归家的他成了姑娘们心中的偶像。邓秋燕的母亲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她不是绝色美女,但算得上村里的一朵花。更何况她热情执着,非英雄不嫁,感动了邓秋燕的父亲。十五岁的年龄差距,更让这份感情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也难过荣誉关。何况心甘情愿唯自己马首是瞻的痴情女子。
阿霞在童年的时候是羡慕邓秋燕的。那大红丝条折叠的头花,那镶着蕾丝边的粉红连衣裙,那带蓝杠杠的白色丝袜,都是别家小女孩的梦中公主装,是可望不可即的。更重要的是,她爸爸下班后既不抱她哥哥,也不亲她弟弟,而是搂着她,逗着她,宠着她。把她放肩头上坐着,到店里买好吃的饼干和糖果。村里人都啧啧称赞道:哎呀,你家燕子真是她爸爸的心头肉啊。而同村这个年龄的小姑娘,是父母的左膀右臂,得带弟弟妹妹,抽空还得扯猪菜,更有甚者,读书的权利也被取消。
但是,邓秋燕的好景有限。就在她读初一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大变故。美好生活,向她龇出了獠牙。
阿霞不知道,邓秋燕的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候他们正读初一。她的父母一次大吵之后,她的父亲完全变了样,从此沉默不语,落落寡欢。常常在深更半夜里嘴上叼着一根烟,像幽灵一样在村里的马路上游荡。
邓秋燕的幸福戛然而止,从此像落难的公主,在家里大气不敢出。她的哥哥正读高中住校,不用被冷漠的家庭气氛浸泡。而她和弟弟每天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村里人都知道,邓秋燕的母亲每天依然做饭洗衣。但她爸爸不吃她母亲做的饭,也不让她母亲洗自己的衣服。他只吃食堂,有时候没赶上点,宁愿饿肚子。邓秋燕的母亲依然我行我素,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一阵子她的丈夫会变回来,依然回到温馨的家,依然听她发号施令,依然是孩子们的好爸爸。但是她错估了。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待到她想解释想澄清想拥有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
一年之后,单位通知他的家属,经医生检测,邓秋燕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办理病退手续。病退,只能拿正常工资的一小半,且不包含正常上班的各种补贴。
接替邓秋燕父亲职位的,是阿霞的爸爸。从一个学徒的农机手,转为农机站的正式工。
邓秋燕从温室跌落到冰窖。她不仅没有温暖的家,没有爸爸的爱,还没有读书的经济来源。
徐正军是她俩的同学。就是在这条路上,悲伤寡言的邓秋燕激起这位少男的英雄情感和骑士之心。他把母亲每天煮的鸡蛋都留给了邓秋燕,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圆规三角尺都借给邓秋燕用。甚至有时候,他们讨论完作业题,还顺手帮邓秋燕背起书包,让邓秋燕走的轻快,一蹦一跳。他希望每天能看到邓秋燕脸上的笑容。
时间和温情慢慢地抚平邓秋燕心中的颓废和伤痕,邓秋燕渐渐开心起来。她立志努力读书,走出阴霾,走向辉煌。阿霞能看出来,是徐正军托起了一个崭新的邓秋燕。
阿霞有点嫉妒,也有点恨。深夜的日记里,她是发誓要与邓秋燕断交的。但誓言一直秘密埋在日记里,早晨起来,三个人一起上学,还是昨日的原始状态,看到徐正军就在身边,一样很开心。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中考前两个月。
如果那个晚上徐正军没有感冒发烧,如果邓秋燕跟阿霞一起放学回家,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又或许,徐正军会不会成为她阿霞的丈夫?
三
三轮麻木把宋良军和邓秋燕夫妻送到离镇中心二十里路的废弃牛栏房。这里紧靠湖区,是一片广阔的湖滩地。空气新鲜,植物茂盛。原来是黄牛养殖场,划为生态保护区之后,养殖场撤销。政府把房子结构稍改一下,再粉刷一遍,虽是砖瓦结构的民房,不及家里楼房亮堂大气,但两房一厅,住人没问题。且这里远离人群,安静恬淡,屋内屋外都飘荡着自由的空气,是邓秋燕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梦想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不请自来。
牛栏房里已经住进了一对中年夫妇。邓秋燕不问也知道,住在一起的,故事的起因一定相似。那对夫妻都穿着黑色的二五式羽绒大衣,像相同的大桶里插进了不同的枯树干。邓秋燕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不用过多的话语,不想撩起相同的悲情。
她环顾房子,基本生活家居都有了,政府按照他们实际人数配置的。需要添置的,只是个人所需的生活用品。邓秋燕列了一份清单。她家还需添置一些家居,是给母亲配置的,母亲不在政府计划之列。她把清单交给宋良军,待麻木走出视线,自己则精神松弛,斜靠床头,慢慢打起了盹。她的生活走到这一步,是她始料未及的。自己一直是不改初衷,渴望建设一个美丽家园的,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她目前还有一个未尽心愿,那就是母亲。自己在外打工十来年了,母亲一直是哥嫂照顾,如今侄女出嫁生了小孩,嫂子要照顾外孙,长年累月不在家,让哥哥一个人照顾母亲,实在有点困难。弟弟夫妻两个是不问父母事的,弟媳撞见母亲像不认识一样。清官难断家务事,无可奈何。正好自己回家了,就让自己尽尽孝道吧。
春天犹如跛足的流浪汉,虽然迟缓,还是来了。太阳较冬日劲道得多。邓秋燕提提神,走出大门,眯着眼眺望湖滩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有什么能阻挡小草在春天开始新一轮生命的勃勃生机。邓秋燕很羡慕这些小草。如果人的生命能像小草一样在春风里轮回,如果自己的人生路能重来一次,她该活成什么样的姿态?她叹了一声气,笑了一下,笑自己刚才的想法很幼稚。她在门后旮旯里找了一把铁锹,准备开荒一片空地种菜,以补贴以后的生活。
手机像百灵鸟一样“吱”了一声。邓秋燕打开看了一下,脸上就有了由内而外长出来的笑容。那是东家孩子发过来的求抱抱的表情包,这是邓秋燕做十二年月嫂的第三户人家。前两户人家,孩子带到三岁上幼儿园就辞掉了月嫂。这家本来也打算这样,但孩子跟她三年,感情深厚,离不开她。从幼儿园回家没有看见她,就哭闹,不吃饭不睡觉,他的父母就依了他,一直留着邓秋燕。他家生意做得大,不在乎这一份工资。邓秋燕也一直把这孩子当着自己的孙子来疼爱,胜似血缘祖孙。
她给孩子回了几个字:邓奶奶很想你!
孩子回了一个“快乐”的表情。
都说孩子的启蒙教育来自于父母,可东家这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来自于邓秋燕。她教孩子读书识字懂礼貌,她把自己更多的情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七年的时间,她在这里既是工作又好像是居家,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自己的孙子出生的时候,护犊之心让她也想过回来带孙子。可是她回家了,家庭的收入来自哪里?盖楼房的欠账刚刚还清,家底还薄得很。儿子帮人家开车,一个月才三千多,吸烟喝酒,能有多少钱养家?丈夫呢?一辈子都没有指望过,现在这个年纪了,能指望上吗?
邓秋燕打开手机相册,孩子天真的笑颜,让她忍不住把手机屏放在脸上亲了亲。这是一部新款华为,市面价五千多。东家看见她的手机屏被孩子不小心摔了裂痕,立马借口换手机,把正在用的手机给了她。其实,原来的那部旧手机也是他给的。
突突突的麻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宋良军买回了一张床和两组柜子,乳白色,给低矮的瓦屋增添了亮光。
邓秋燕说你现在就去把我妈接过来吧。宋良军没有吭声,但低眉顺眼的样子表示没有异议。他从邓秋燕手里拿过铁锹,说你休息一会儿吧,等我把妈接来了我来挖。
邓秋燕听着这话感觉很顺心,三十多年的婚姻,只有今天才感觉这人像丈夫。但顺心不等于暖心,三十多年了,心冷透了,早把这个人当着空气一样的存在。
四
没有父母的家显得空落落的。邓秋燕的儿子宋远一整天都坐在父母的房间里,走出这房门的那一刻,有一脚踩空的恐惧感。
彩霞满天的黄昏,流金溢彩,美如梦境。人家都在团团圆圆地吃晚饭,一家人有说有笑,为什么他家散落两地?
他的老婆喊他吃饭,他回答“不饿”两个字,声音平静而冷漠。他在想,我家这手牌起步跟人家差不多啊,如今打的这么烂,错在哪里?
他的老婆牵着孩子站在他面前怒目瞪着他:你什么意思?你发谁的脾气呢?是我让你爸妈得病的吗?
可是这病主要是血源传播,我爸妈住在家里对我们有妨碍吗?宋远的脚底似乎有一股勇气升起来,怒目以对他的老婆,针尖麦芒,以牙还牙。
他老婆轻蔑地哼了一声,乜斜宋远,牙缝里挤出一个个硬邦邦的字:你能保证蚊子咬了你爸妈以后再来咬我们不传染吗?
这句话问住了宋远,以他仅有的知识,他没有答案,更无法作出解释。他对病的恐惧跟他老婆是一样的,更何况是现代医学还拿不下来的病。再者他内心里也害怕与老婆持久顶撞。娶一个老婆不容易,花掉了妈妈一生的心血。他不敢让什么来破坏目前仅有的稳妥,就像一个穷人不敢动用自己保底的一点积蓄。
他叹口气走到厨房,给自己到了一杯酒,仰头灌下。高度酒在嗓子里燃烧着一直向下窜去,整个身体就像着了火,眼睛里却蓄满了热泪。他低下头用袖子擦一下,他不想老婆孩子看见他的泪,或许在他心里,男人流泪是耻辱。
他想念妈妈,也想念爸爸。虽然他家不富裕,爸妈也不是很恩爱,但是有他们在,他心里踏实。现在爸妈都走了,感觉自己的家就像冬天光秃秃树枝上的鸟窝,暴露在强大的西北风中和猎食者的视野中。而且爸妈这一走,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他还不曾让爸妈享一天福呢?想到这里,他又恨起了自己的老婆,做的过分。
妈妈打工去了,爸爸就在家里做四亩地的口粮田。农机代替传统手工农业的年代,爸爸的事并不多,所以村里的麻将铺就是爸爸常年蹲点的地方,爸爸去那里的时间就像工人上下班。口粮田一年的收入不够维持爸爸在麻将铺的快乐。天长日久,自己的老婆不想做无利可图的事。只要自己出车不在家,老婆每天中午十一点准时吃饭,等公公十一点半散了牌场回到家,厨房锅冷盘净。如果是妈妈这样做,爸爸早就摔锅砸盘,但这是儿媳妇。这样次数多了,自然尴尬,日子难以下继。
爸爸在家待不下去,就只能出门打工。这出门不到两年,就染了病,还不知道他染上多久了,去年疫情期间,妈妈在家待久了,也被传染。如果不是自己老婆这么惩治爸爸,是不是他的父母就不会得病?
爸爸今年刚刚退休,妈妈退休已经三年多了,作为农场职工,可以享受一份风雨无阻的退休工资,全家人都在一起,过得多开心啊。可是现在,这家分明就是一盘散沙。他情不自禁揉一揉眼睛。
儿子蹒跚向他走来,他抱起儿子放在大腿上坐着,夹起一颗青豆放在儿子嘴里,儿子瘪着嘴咀嚼,腮帮一鼓一鼓的,像吃着坚果的小松鼠。
宋远继续推理:如果家里没有背债,妈妈不会出去打工,爸爸也绝不会出门,都在家就不会得病。可是不背债就没有楼房,没有彩礼钱。乡村里没有楼房没有彩礼是娶不上老婆的。没有老婆哪有儿子?想到这里,他搂着儿子的手紧了紧,脸颊贴上儿子的太阳穴上,无比的亲切温暖。这一切得感谢妈妈,做十三年的月嫂换来的。
妻子摇摇摆摆地走进厨房,像车间主任安排工作一样:你吃完把碗洗了,把小宝带好,我跳舞去了。
宋远没有吭声,沉默便是默认。这年头,有钱的男人可以让女人服服帖帖,没钱的男人只能像罪犯一样服服帖帖服从女人监管。以前有妈妈辅佐一下,经济上有条不紊,今后靠自己孤军奋战的日子就艰难了。他又想起了父母,他的爸爸也没有钱,但妈妈从不管他,任爸爸聋子的耳朵一样。他小的时候,妈妈有时候还抱着她偷偷哭泣,后来长大了,妈妈不哭了,只是把自己当着男人一样,舍命干活,挣钱。
他洗完碗抱着儿子避开广场舞的喧嚣噪音,来到河边。夜色从四面围合了村庄。晚来的风带着初春的寒意穿过他的身体,他的大衣便鼓胀起来,犹如负重的骆驼。他踩着月光漫无目的地走着,看金黄的月亮沉睡在水里。风乍起,吹皱一河春水,金黄的月亮就变成满河金黄的羽毛,杂乱无章地纷飞,堆压,让宋远的心更加虚空、迷茫。
五
徐正军出差回来,回到镇政府办公室,听说了关于邓秋燕家的一些原委,他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似乎早在他的预料中。他不愿把自己的颓废和沮丧在单位表现出来,借故回到家里。阿霞做好了饭菜,他像嚼蜡一样,吞下了几粒饭,默默地上了无人住居的三楼阳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直到嘴唇麻木,咽喉干痛。他移过藤椅,仰躺,任头无力地垂下。夜色如墨,没有人能看见他的眼角有没有泪水,男人的哭是无声的,一滴泪的悲伤就是一条河。
中考前一个月,大家表面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的竞争波涛汹涌。不间断地熬夜,一丝一丝地抽掉了他的精神气,徐正军病倒了。咳嗽,发烧,缺课一天。晚上十点多,吃过药,加上睡了一整天,精神状态好转,他又坐起来准备复习,这时候邓秋燕家传来吵架声,凶狠,愤怒,间或有拳击和棍棒的噗噗声,还有女人惊恐的哭泣声。徐正军来不及更换睡衣,趿拉着拖鞋赶过去,看到班主任陈老师的双手绕后按抚自己的腰,嘴角流着鲜血。
邓秋燕的父亲手上拿着木棍,嘴里愤愤骂着:我打死你这个老流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我女儿的主意。说完棍棒再一次甩过来。徐正军一个箭步冲上去拦腰抱住邓秋燕的父亲,叫声陈老师快走。陈老师迈着蹒跚的脚步,缓慢地离开。邓秋燕的父亲还挣扎着叫骂:你这个老流氓,看我不劈死你。
看着陈老师走远,徐正军放开了邓秋燕的父亲。由于用力过猛,邓老爹还在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他一手杵着木棍,一手指着墙角的邓秋燕说:你如果走你娘那条路,我就把你沉猪笼。徐正军这才看见墙角里瑟瑟发抖的邓秋燕,一抽一泣尽是哀嚎。他皱着眉头上前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邓秋燕说她有三道数学题做不来,下晚自习后请教陈老师,等陈老师讲完三道题,已经到了十一点。陈老师担心她路上害怕,送她回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徐正军叹声气,望着患有忧郁症的邓老爹,无言地摇头。
第二天上午,邓老爹又去学校闹,校长无奈,只得劝邓秋燕退学。而含羞蒙辱的她,知道陈老师牙齿脱落,腰部受伤,住进了医院,再也无脸踏进校门,无颜见同学,只想早点离开。
当年的中考,徐正军和阿霞双双过线高中。
进入高中的徐正军,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邓秋燕。第一个寒假,他捎回了(水浒传)和(聊斋志异)给邓秋燕,告诉她读书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读起。邓秋燕读完了聊斋志异,水浒传只看了一半,她读不下去,不喜欢那一帮草寇。后来到了暑假,徐正军又捎回了红楼梦。这非常符合邓秋燕的口味,她来来回回读了四遍。其中的诗词,她都能背诵如流。她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哭泣,喜欢史湘云的豪爽和直率,同情宝钗的无奈。但小说树倒猢狲散的大结局,让她的心里十分空茫。
徐正军读完高三的上学期,回家过寒假,听说邓秋燕订了婚。未婚夫是本村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宋良军。那是一位颇有心机的青年,比邓秋燕大七岁,善于钻营的人,算盘打得叮当响。当了三年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家里盖起了两间两层的砖瓦结构的楼房。这在当时是阔绰的家庭,许多女孩子引颈向往,提亲的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毛遂自荐的村妹。但宋良军提名要邓秋燕,非她不娶。
邓秋燕心中住着徐正军,容不下第二个人。周末,她找各种借口去徐家,看看徐正军回来没有;寒暑假,她和徐正军交流读书心得,笑声不断,其乐融融。一个人独坐的时候,她常常看着天空发呆。出去干活的时候,人家谈笑风生,她像是聋子,什么也听不见,心里只想着徐正军。只要和徐正军在一起,她就忘记了所有烦恼。
出门观天,进门观脸。邓秋燕能看出来,徐家父母不欢迎她。没有一次和颜悦色的笑脸,没有待客的一杯茶水。甚至在她进门,叫一声阿姨的时候,徐正军的母亲都装着没听见,借故离开。
随着徐正军的长大,徐家的父母一天比一天紧张。儿子都高三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鲤鱼跃龙门?邓家女儿紧紧黏着儿子,对儿子的学习肯定有影响呀。再说了,她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父母,还有传说中她和老师的闲言碎语,谁家愿意娶这样的媳妇上门?
徐正军的母亲找到邓秋燕,求她放过自己的儿子,徐家唯一的根苗是不能有一丁点儿闪失的。
邓秋燕没有说二话,躲在庄稼地里哭得撕心裂肺,她掏出揣在怀里的一张照片,那是她和徐正军,阿霞三人的合影,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照片,读初一的时候,三人一起入团的合影照。照片中的她梳着一对小麻花辫,流着斜刘海,咧开嘴傻笑着,一副不知愁为何物的青涩模样。她把照片贴在膝盖上,摸了又摸,最后决定剪下自己,劝自己接受宋良军。
她的决定伤了徐正军,误认为她薄情寡义,贪恋钱财,不求上进。憎恨和鄙视的同时,徐正军把自己弄废了。整个高三的下学期,徐正军都失魂落魄,恍恍惚惚,最后的高考成绩下来,他只是考上了中专,学的是财会。
两年以后中专毕业,徐正军被分配回到家乡工作,工作认真负责,从一名出纳,做到了副镇长。这期间他才知道,邓秋燕的婚姻,是自己的母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心十分惭愧。徐正军不看好宋良军。认为他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眼高手低,善于投机取巧,喜欢不劳而获。更不看好邓秋燕的婚姻,认为宋良军把邓秋燕带到了地狱,直到现在,灵魂仍然被扣押在地狱中,不得翻身。
六
阿霞泡了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送到三楼阳台的茶几上,看到仰睡在藤椅上的丈夫,没有过多的打搅。她知道丈夫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有点执着。这让她十分痴迷。从自己稍稍懂事的那天起,她就十分看好他。看好他的才俊,他的善良,他的睿智,他的深情。高中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她顶替父亲做了农机站的保管员。
在邓秋燕结婚以后,阿霞就觉得徐正军是自己的,再没有人可以与她分享。在徐正军读中专的两年里,她把自己当做候补的官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常常去看望徐家父母,帮忙洗晒,深得徐家母亲的珍爱。两年后徐正军中专毕业,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阿霞记得,她和徐正军高中还没有毕业,邓秋燕就在那年的五一嫁给了宋良军。婚礼在乡下属于高规格,邓秋燕穿着大红的新娘礼服,头戴霞帔,坐着大红花轿,高调嫁过去的。
婚后的邓秋燕,仍然喜欢看书,但已经没有分享读书快乐的对象。她只得自娱自乐,时而沉思,时而发呆。时而独自欢笑,时而掩面哭泣。渐渐的,她发现她床头柜上的书常常没来由地断页,徐正军送给她的书,甚至整本失踪。丈夫兄弟两个,小叔子不进她的房间,公婆更不问她的事情,她就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事情的原委。她不想吵架,不想有矛盾。她急急忙忙地嫁出来,一是让徐正军的母亲安心,二就是害怕娘家那沉闷的空气。但宋良军是爱邓秋燕的,无论从哪里回家,都带回邓秋燕爱吃的龙酥饼。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去河边钓鱼,他知道邓秋燕喜欢吃鱼。
枕边人虽不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也不是高山流水般的心有灵犀,但平凡人的日子还是正常过。新婚的甜蜜,婆家人的疼爱,经济上的松弛,让她不再焦虑愁闷。邓秋燕怀孕之后,宋家人更是对她呵护备至,她又回到了掌上明珠的时光。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阿霞受徐正军之托,去看望新婚不久的邓秋燕,当时宋良军也陪伴在场。阿霞劝宋良军好好珍惜邓秋燕,说她读书的时候是个才女,是个渴望知识好求上进的女青年。阿霞以为宋良军听后会如坐春风,点头如捣蒜,哪知他乜斜着眼,轻蔑地哼一声,带着鄙视的口气说:我最讨厌人家说她会读书,有什么用?能换钱吗?阿霞像被电击了一样,惊愕地看了他一眼,心想这样无耻的话,他怎么说得行云流水般自然?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次探望不欢而散,阿霞回家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徐正军,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他们现在的日子都难以为继,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意识里没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位子,无论是事业和家庭,都没有未来的。他告诉阿霞,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不用再踏进宋家大门。
徐正军一语成谶。
当年的年底,生产队里盘账,巨大的亏空和来路不明的账单让愤怒的焦点聚集在宋良军的身上。那是八十年代的末期,淳朴的乡亲还没有想到送他去牢房,但他的队长兼会计的职务立即被罢免。
得到消息的宋良军愤愤不平,带着兄弟要找大队书记打架,但被挺着大肚子的邓秋燕拖住了大腿。她哭着说,我们有错在先,孩子要出世了,请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要让孩子出世就见不到爸爸。
被撤职的宋良军没有悔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在抱怨命运不公的日子里一蹶不振,整日游手偷闲。他躺床上睡觉,坐河边吹风。他看不起种地的几个辛苦钱,自认为怀才不遇,但似乎也没有其他可以让别人欣赏的大本事。一个稍微懂点财务的人,有这样的污垢前科,也没有私人企业敢用。他于是晃荡着。邓秋燕心想,儿子的出世,也许能提醒他面对现实吧。哪怕早出晚归抓泥鳅摸黄鳝也能弄钱啊,乡下的男人不都是这样么?可宋良军认为,这是苟活于世的人干的,他是干大事的人,不屑一顾这些低等男人的低级活法。
做了母亲的邓秋燕急,孩子的哭声像猫爪抓心。
徐正军在小镇干了两年出纳,被提起来做计生局的局长。那几年计划生育抓得紧,他骑着摩托车,各个分场来来回回地跑,常常看见大热天,邓秋燕背着药桶喷洒农药,而宋良军常常在路边的树荫下跟人聊天。邓秋燕打完药需要再次添加药水,宋良军也只是提一下药桶帮邓秋燕上肩。徐正军看见一座小山似的药桶压在瘦小的邓秋燕背上,心像被重击了一下。他好想停下摩托,上去给这个男人两个耳光,但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公德都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怎么才能帮助邓秋燕呢?她是喜爱读书的知性女人,又生了一个儿子,乡下人的习俗,她不会强行生二胎了,那就让她做个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吧,一年可以补贴三千块钱,在当年,这是一笔大收入,可以补贴家用的。
两年时间里,邓秋燕做的很出色。她为人温婉,对想超生的家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守法的独生子女家庭,把优惠政策和福利亲自送上门。她管理的生产队没有一个家庭超生,没有发生因计划生育打架闹事的悲剧。
徐正军和镇里的其他领导都看到了她的成绩,计划生育在当时的乡村是最艰难的工作。怎么照顾生女户,转变生女户的观点,以及帮助女孩的读书和就业,邓秋燕都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提拔到分场做妇女主任吧,大家一致这样想。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邓秋燕走马上任分场的妇女干事。
开会,协助领导工作,邓秋燕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有一妇女离家两个月了,有人举报她躲着生二胎去了。异地追踪,蹲守,花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妇女劝回,也可以说是押回。
这半个月的时间,宋良军的心里像住进了刺猬,难以形容的情绪如暗流涌动,他想象的画面像手机里黄色网站上的一帧帧照片在脑海里移动,他的内心开始不安,他疑神疑鬼,怀疑邓秋燕是不是跟哪位领导在外面过了半个月。
邓秋燕走进家门的那一刻,他用网状的眼神在邓秋燕的身上搜寻,像警察在寻找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先是在家跟邓秋燕吵,没有得到回应,接着就是跟踪,侦探,逮住邓秋燕在办公室跟徐正军汇报工作,就破门而入,斗牛士一样堵在办公室门口。他甚至找到徐正军的家,骂他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邓秋燕的出色表现,也让阿霞的内心再起波澜,她害怕她和徐正军再次并驾齐驱,害怕他们旧情复燃。她想阻止,但没有说得出的理由,宋良军的闹腾,让阿霞有理由不再沉默。
你得考虑一下你的个人名声和政治前途。阿霞正色训斥自己的丈夫。
邓秋燕的管理能力,政治命运,昙花一现。又回到了村庄。
像有一列火车碾过她的心。她的心中有痛,有恨。她想逃,可是儿子已经十五岁,在叛逆期,又是中考的关键时间段,迈动的双脚被黏住了。
日子进入两千年,打工的大军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天南地北,走出土地的农民,在大中城市里,凭着一身力气,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相比于这些男人,宋良军的存在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所以邓秋燕家的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当年鹤立鸡群的砖瓦结构的小楼房,此时在鳞次栉比的楼房群里,显得猥琐,卑微,且常常受到风雨的同时光临,也受到晴天时阳光的青睐。
两千零二年,阿霞所在的农机公司解散,承包给私人,阿霞是两个股东中的大股东。由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农机和配件的需求量增大,也由于诚信经营,公司效益良好,两年回本。到了以后几年,几乎日进斗金。
徐正军仍然想帮助邓秋燕,跟阿霞商量,给邓秋燕送十万元钱去。徐正军捏着阿霞的手说:人拗不过命啊,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就没有阿霞父亲进入农机公司的机会,更没有阿霞以后顶替父亲得到这份工作。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她就会正常享受教育的权利,她会顺利地走入大学的校门。如果自己的母亲没有从中作梗,邓秋燕不会嫁到宋良军家,凭她的能力,还是在生活的正常轨迹上。他请求阿霞看在发小的情分上,帮邓秋燕一把。
阿霞听了丈夫的分析,内心虽然不爽,但还是被丈夫的大义折服。丈夫当着她的面提出这件事,说明他为人的光明磊落,也是对她的尊重。如今,在徐家,十万元钱不是大数目,但在宋家,足可以把她家那楼房推到,重新做一栋挺直的砖混结构的楼房。
阿霞带着现金支票,在棉花林里找到了邓秋燕。汗流浃背的她,正在摘棉花。阿霞说明了来意,惊愕的邓秋燕看着阿霞像是长出了翅膀的金雕,她扑扇翅膀的声音让她的双耳轰隆作响,同时心里绞痛般地难受。她说声谢谢阿霞的好意,但拒绝了接受支票,没有任何犹豫。母亲的一生被人猜测,她不想自己的一生被人议论。
这一切让徐正军有触手无策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痛。
阿霞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让邓秋燕有低人一等的羞耻感,她不了解邓秋燕。邓秋燕不想被人怜悯,更不想被徐正军夫妇怜悯。她要改变这个家,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找到一个久在外面打工的姐妹,参加了三个月的月嫂培训班,顺利拿到月嫂上岗证。
七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宋良军,邓秋燕和岳母三人在牛栏房度过了三个月。季节已是初夏,太阳提高了出勤率,无论庄稼还是野草,正是比赛疯长的季节。
这荒无人烟的湖滩,只住着几户人家,都是患病安置在这里的人。虽然政府免费提供药品,但那几家孩子还没有长大,生活比较贫困。只是贫也罢富也好,几家人的日子不用攀比,吃的可以填饱肚子,穿的可以遮羞,就可以。
相比之下,宋良军的日子就相对优裕一些,毕竟三个人都是农场职工,可以享受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有保障。其余三家,都没有到退休年龄,靠政府的接济,杯水车薪。旱涝保收的退休工资让宋良军体会到了人上人的生活,有几分志得意满的自信。由于好心情,他干活也有劲,早起晚归把一片菜园伺候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他常常想,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职务,他干什么都不带劲,外人鄙视他,说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可他却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干不得繁重的庄稼活。没想到现在带病干的很舒畅。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喜欢上了这片菜园地。
他隔三差五给儿子送菜去,但儿媳妇不领情,把菜往门外扔,说有病毒,叫他从银行卡转钱给她就行。他气得哼哼,但也只能殃殃地逃回牛栏房那个家。邓秋燕也从不跟他有过眼神交流,她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有时候她缥缈的眼神注视远方的天空,宋良军永远读不懂。
他唯一可以找到安慰的地方就是儿子那里,儿子不轻看他。入住牛栏房到第二个月,他第一次拿到了退休工资2300元。他从银行柜员机转账1500元给儿子,这是他第一次给儿子钱,听到儿子在电话那头说声谢谢爸爸,他五脏六腑都十分熨帖,他把银行发过来的转账短信放大看了一遍又一遍,似乎这则短信里藏着他做父亲的尊严和自豪。细想起来也愧疚,从儿子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到结婚成家,他确实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如果不是那些人整我,罢免了我的队长和会计,那我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仍然咬牙切齿。
他又想起了一年前,第一次出门到九江市的一个工地干小工,月底领到了四千多块钱,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的职务,他一直没见过这么多钱。他看见工友们拿了钱进了酒吧间,回来都眉飞色舞,内心也咚咚敲起来。邓秋燕在外打工十多年了,他也囚禁了自己十多年。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酒吧间门口徘徊几次,有站在悬崖边晕眩的感觉,但终于被里面的风景吸引,迎着耀眼的霓虹灯,踅进了低劣的酒吧间。旋转的彩灯在他身上织下了七彩的格子,暧昧的眼神从他面前一次次撩过,他眼花缭乱,早已迷失了自己。有漂亮妹子拍了他肩膀,他僵硬了一下,感觉有股力量从脚底冲到头顶,想起久不在家的妻子,摸摸兜里的钱,他想,今晚该做一回大男人了。
有了第一次的疯狂,就不缺第二次。以后每个月发工资,他都要犒劳自己一下,才半年时间,六次啊,怎么就染病了?是哪一次染的?有性病还有无法根治的艾滋病?
他的内心,一直是爱着邓秋燕的。婚后这么多年,是没有给予邓秋燕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在情感上,他是没有越轨的,一直把邓秋燕当着心中的正神。他的内心是感激邓秋燕的,心想等退休了跟邓秋燕好好享受生活,谁知道就遭遇不测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呀!
深秋,气温一天天下降,岳母的哮喘病再次发作。几十年烟龄让她的肺像破棉絮一样,千疮百孔。可她听不进劝告,她说饭可以不吃,烟是不能不抽的。宋良军和邓秋燕日夜伺候在老太婆的床前,在北风裹着冷雨拼命敲打窗棂的那个夜晚,母亲的呼吸像拉锯一样尖叫着,像大水冲破了拦水坝,母亲终于咳出一口鲜血,倒在床头,脸色腊一样白。
邓秋燕流着泪看着受难的母亲,她好想问一声母亲,五十面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是否真的和小舅出轨?这一辈子,是母亲背叛了父亲还是父亲冤枉了母亲?为什么自己没有做错事,却要承担后果?如果时光跳过了那罪恶的一夜,没有父亲的生病,她的人生将是什么样的光景?
小舅是母亲的同村老乡,为寻找活路,和父母一起背井离乡来到农场。他独身一人,常常来家与父母叙旧,也常常来家蹭饭,有时候给她姊妹仨买点零食。那次父亲出差,早晨到家,懵懵懂懂的弟弟告诉爸爸,小舅昨晚睡在家,刚刚走。父亲听后,像中了魔咒一样定住了,脸色迅速变白。可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他住另外一个房间,跟小弟弟睡。不懂事的小弟弟再次说,他睡着了,不知道。 这一晚疑惑是父亲心中的结症,是一辈子军人形象的他无法接受的耻辱,是这个家庭灾难的开始。
邓秋燕的眼光再次回到母亲脸上,母亲气若游丝,渐渐出气多于进气,抓着邓秋燕的手突然无力地松开下垂。邓秋燕知道,母亲的魂魄已经离开。她没有哭泣,自己的生命也已经走过了53个春秋,最灿烂的年华都已在黯然中流失,像来自山中的泉水流进了污水坑,并在那里沉淀了良久,如今也是病入膏肓的暮年,那一夜的真相还有意义吗?就让它成为一个谜吧,给母亲留一点尊严,让她把迷带进坟墓。邓秋燕告诉自己不哭,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母亲终于把所有的苦难都清空。三生石畔,她也许会回头望一眼,这一眼她是飘向父亲还是飘向儿女,邓秋燕不知道,待她喝下孟婆汤,她将会忘记人世间所有的爱恨,开始新的生活,她真心祝福母亲幸福快乐。
八
送走了母亲,邓秋燕了却一桩心愿。年关将近,新年的气氛浓郁,那是从店铺和行人的脸上长出来的,是冷酷的北风无法吹散的。她希望大年三十能回家去跟儿孙吃一顿团圆饭。她把自己的想法电话告诉儿子,儿子很高兴,满口答应。
她一个人在超市转了几圈,想起往年,她作为一家女主人为家人置办年货,腌制腊鱼腊肉,炸油果,忙的团团转。儿子围着自己,要这要那,日子不算幸福但是充实!今天她拿着一把钱,看着孙子喜欢的零食,忍不住撕下一张塑料袋,往里装食品,但转而一想,儿媳一定会嫌弃,不舍地放下。低头走出超市,心想这年头这身份,支付不如转账讨人欢心。从手机转一万块钱过去,让儿媳自己置办年货比较好。
腊月二十四,灰蒙蒙的天空撒下雪粒,大地上只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密密实实,诡异得很。邓秋燕回到了自己千辛万苦建起来的家,却有一股深深的陌生感,她像是走错了门,进了别人的家。
儿媳带着孙子在电取暖器旁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邓秋燕的进门,除了大门的一开一合,门口光线的一明一暗,没有引起其他的任何变化。儿媳妇目不斜视地盯着电视屏幕,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邓秋燕,见她脱下外套,拿起扫把做卫生,儿媳急忙戴着橡胶手套夺过扫把,说妈,你别动,否则这房子我都不敢住了。邓秋燕顿时像喝下了一碗冰水,心再次下沉。她转头看了一眼孙子,天真的孩子歪着头喊声奶奶,妈妈说你身上有毒,真的吗?她的嘴唇蠕动一下,看不出是伤心还是想挤出微笑。她伸出手想摸摸孩子的脸,扬起的手臂在停留在空中。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生命和亲情已经完全被切割,她留在这里没有一丝意义。默默地拿起自己的手提袋,一头扎进寒风中,竟然忘记了沙发上的外套。
跌跌撞撞步行到达湖区的牛栏房,已经是傍晚五点。进屋没有言语,雪粒在薄薄的羽绒袄外结成一块硬板。宋良军问她吃饭没,她没有回答。脱下外衣,钻进被子,捂头睡觉。朦朦胧胧中,感觉自己在天空飘移,在云端漫步。
她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幼年时期靠在村小卖部的门口,可怜巴巴地看着柜台里的食品,她流泪。想走出这个家门的想法又被扼杀了。
她看见了徐正军,那昂首阔步的英姿,那挺直的腰身,那宽厚的胸膛,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她好想去靠一靠,哪怕是一刻钟也满足。
她看见了东家的孩子,坐在她的对面,瞪着好奇心眼神,缠她讲故事。讲到惊险之处,就躲到她怀里,自己的孙子一样。
这些人物和场景交替出现在她的脑海,让她感觉亲切,似乎在昨天,又似乎很遥远,好像上辈子的事。
她又突然看见了医院的化验单,结论是血液中有AIDS。那一刻,她想撞墙而死。
宋良军端杯热水来到床边,摸摸她的额头,开水一样烫手。丈夫坚持要送她去医院,她迷迷糊糊地说,如果再让她去医院,再抽血化验,她宁愿现在就死。
宋良军触手无策,只好静静坐在床沿,看着邓秋燕拉风箱一样艰难地呼吸。东方的鱼肚白渐渐变红,大雁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展翅高飞,叫声高亢,苍凉。搏命一样。邓秋燕请求宋良军扶她去屋外,她要看看大雁,她欣赏这不屈的精灵,她要卸下这躯壳,把魂魄交给大雁,向着东南,向着温暖,飞去。
邓秋燕身子像煮熟的面条,软弱无力,搭在宋良军肩上的双手瞬间向下坠落,宋良军哭了。自卑了一生的男人摆不出什么仪式感,但内心却是撕心裂肺地疼痛,他大喊着:燕子,燕子,我随你去了,等等我!
一
乡村的夜晚很静谧。偶有几声狗吠,由远而近,算是对风吹草动的一点回应。零散的几盏灯光告诉人们,乡村已经处于熟睡状态。只有宋家灯火通明。媳妇的怒骂,婆婆的啜泣,此起彼伏。
乡村人家吵架,是有邻里劝架的。如果那家吵的天翻地覆,没有人上门劝架,说明这家平时不交接人,也就是难说话。
宋家不属于难说话之类。婆婆邓秋燕是个比较理性的女人,跟乡村女人相比,算是知性。她的男人宋良军,虽说有点像茅坑的石头,但不伤及他人。俩人年轻时也常常磕磕绊绊,但好面子的邓秋燕,捂的严实,还没有等到劝架人上门,家里已经偃旗息鼓,风平浪静。如今这个年龄,邓秋燕更没有吵的激情。只有默默地去做,才能让自己的心有稳妥感。
有邓秋燕在,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人们这样评价那个家。但今晚,邓秋燕的啜泣声像彗星的尾巴,长长的在夜空缭绕,有点萎靡,有点有气无力。
她的男人斜靠在床上,两只脚吊在床外,两只眼直瞪瞪地盯着天花板,但心思不在天花板上。此刻他没有声音,若在以前,他会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没有人上门劝架。这深更半夜的,鸡都叫了头边,怎好意思去敲别人的门呢。更何况,也没有山动地摇的斗殴声音,只有她家儿媳妇在隔壁房间里怒喷出的的几声“滚”子刺耳一点,在这寂静的夜,有点像利剑,戳得人心疼痛、滴血。
过完年后,邓秋燕已经去城里上班去了,怎么这么快又回家了呢?谁都知道,她家老小都指望这份工作,这份收入,她怎么丢下了这份高收入的工作呢?邻里满心狐疑,却不好意思问个明白。
鸡叫几遍后,东方的青光慢慢揭开了夜的黑纱。
时值初春,寒气袭人。太阳像个抖动的鸡蛋黄,跳过了光秃秃的树梢。一辆麻木停在了宋家的门口,司机哈着气搓手。邓秋燕已经恢复常态,好像昨晚的啜泣声只是邻里的一场梦境。宋良军耷拉着脑袋,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一包包地往麻木里扔行李,准备远行一样。
唯一的儿子倚靠着门框。邓秋燕看见儿子六神无主,无可奈何的模样,有些舍不得。她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儿子,嘱咐他善待妻儿,好好过日子,从此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自己带走的,仅仅只有一张退休工资卡。
前排房的阿霞,邓秋燕儿时的玩伴,把窗户推开一条缝,轻瞟一眼,又轻轻关严,生怕邓秋燕发现了她的举动。她双手拢了一下披散的头发,晃动着宽大的睡衣,懒洋洋地朝正门口走去。
邓秋燕看不见这些,三十年了,练就了熟视无睹的本领。
三轮车司机启动了车子,邓秋燕请求等一下。她放心不下母亲,甩一下头,像是头上有沉重的附着物,然后双手插进头毛林里,十指用力梳理一下,沉思默想了一会儿,便朝母亲的家走去。
父亲蹲在门口刷牙,瘦弱的身体弯挤在一起,像一个枯树蔸。他不理自己的女儿,也不理自己的老婆。他骂自己的妻女是一丘之貉,不认她们。女儿逢年过节送来的礼品,他都往外扔,说来路不明不干净,他不吃。四十年了,他以自己的方式恣意又纠结地活着,他跟老婆分门别房,老死不相往来。他唯一心仪的,可以短暂交流的,就只有自己的长子,一个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的小军官。小儿子他也认,但不认小儿媳。
邓秋燕没有叫爸爸,叫了也没用,他不会答应,结果只能让自己的内心徒生一丝伤痛。她斜睨一眼,看见父亲的窗台上有未晒干的鲫鱼,干瘪瘪的,铁灰色,深凹眼,惹得几只绿头苍蝇在旋转。父亲唯一的乐趣就是钓鱼。有时候钓起来的鱼,他又放下水,有时侯带几条回家,吃不完,就是臭了,也不给老婆和儿女。
她穿过父亲的家门,朝母亲的家门走去。房间里有些黑暗,只有母亲嘴边的烟火一明一灭。她喊了一声妈。母亲癔症了一下,靠在床头的身体略略转了方向,木讷地看着她,没有言语。
她说妈,我安顿好了就来接你。
母亲只是点头。邓秋燕略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嘴唇翕动,但终究咽回肚子里。她回头朝麻木走去,径自上了车斗,坐稳。麻木便轰隆一声,留下一缕白烟,哼哼唧唧不耐烦地离去。
二
阿霞看见离去的麻木,内心有说不出的失落和惆怅。三十年来内心复杂的情感,她自己也理不清。或许是越理越乱,她索性不理。
她洗漱完毕,换成正装,到农机公司上班去。
早春二月,路边桃树的花苞已经破壳,点点粉白。柳树的叶芽儿从垂直的柳丝条里开出了朵朵小绿花,一节一节的,嫩硕碧绿。当时光丝丝缕缕沦陷在岁月之中,那些幽微沉潜在心怀的记忆也愈发近前清亮。阿霞想起了童年,也是这条路上,她和丈夫徐正军,邓秋燕一起去上学的时光。这条路上密布着他们三人的足印,无论岁月的风雨怎么清洗,也洗不掉他们留下的痕迹。
人在年少的时候都盼望长大,可是成长的路上那些无法预知的荆棘刺痛了多少人。现在想起来,还是不长大的好,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和甜蜜。
邓秋燕的父亲是农场农机站的保管员。不管出现在哪个场合,都是一脸的严肃认真。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不拘言笑,衣冠整齐的习惯。衣服领子上的风纪扣,从来就不曾敞开过。
让阿霞搞不明白的是,邓秋燕的父亲为什么那么老,有点像她的爷爷,而她的母亲又那么年轻,小阿姨一样。阿霞曾问过自己的妈妈,才知道邓秋燕的爸爸参加过三年解放战争,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那崇拜英雄的年代,凯旋归家的他成了姑娘们心中的偶像。邓秋燕的母亲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她不是绝色美女,但算得上村里的一朵花。更何况她热情执着,非英雄不嫁,感动了邓秋燕的父亲。十五岁的年龄差距,更让这份感情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也难过荣誉关。何况心甘情愿唯自己马首是瞻的痴情女子。
阿霞在童年的时候是羡慕邓秋燕的。那大红丝条折叠的头花,那镶着蕾丝边的粉红连衣裙,那带蓝杠杠的白色丝袜,都是别家小女孩的梦中公主装,是可望不可即的。更重要的是,她爸爸下班后既不抱她哥哥,也不亲她弟弟,而是搂着她,逗着她,宠着她。把她放肩头上坐着,到店里买好吃的饼干和糖果。村里人都啧啧称赞道:哎呀,你家燕子真是她爸爸的心头肉啊。而同村这个年龄的小姑娘,是父母的左膀右臂,得带弟弟妹妹,抽空还得扯猪菜,更有甚者,读书的权利也被取消。
但是,邓秋燕的好景有限。就在她读初一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大变故。美好生活,向她龇出了獠牙。
阿霞不知道,邓秋燕的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候他们正读初一。她的父母一次大吵之后,她的父亲完全变了样,从此沉默不语,落落寡欢。常常在深更半夜里嘴上叼着一根烟,像幽灵一样在村里的马路上游荡。
邓秋燕的幸福戛然而止,从此像落难的公主,在家里大气不敢出。她的哥哥正读高中住校,不用被冷漠的家庭气氛浸泡。而她和弟弟每天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村里人都知道,邓秋燕的母亲每天依然做饭洗衣。但她爸爸不吃她母亲做的饭,也不让她母亲洗自己的衣服。他只吃食堂,有时候没赶上点,宁愿饿肚子。邓秋燕的母亲依然我行我素,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一阵子她的丈夫会变回来,依然回到温馨的家,依然听她发号施令,依然是孩子们的好爸爸。但是她错估了。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待到她想解释想澄清想拥有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
一年之后,单位通知他的家属,经医生检测,邓秋燕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办理病退手续。病退,只能拿正常工资的一小半,且不包含正常上班的各种补贴。
接替邓秋燕父亲职位的,是阿霞的爸爸。从一个学徒的农机手,转为农机站的正式工。
邓秋燕从温室跌落到冰窖。她不仅没有温暖的家,没有爸爸的爱,还没有读书的经济来源。
徐正军是她俩的同学。就是在这条路上,悲伤寡言的邓秋燕激起这位少男的英雄情感和骑士之心。他把母亲每天煮的鸡蛋都留给了邓秋燕,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圆规三角尺都借给邓秋燕用。甚至有时候,他们讨论完作业题,还顺手帮邓秋燕背起书包,让邓秋燕走的轻快,一蹦一跳。他希望每天能看到邓秋燕脸上的笑容。
时间和温情慢慢地抚平邓秋燕心中的颓废和伤痕,邓秋燕渐渐开心起来。她立志努力读书,走出阴霾,走向辉煌。阿霞能看出来,是徐正军托起了一个崭新的邓秋燕。
阿霞有点嫉妒,也有点恨。深夜的日记里,她是发誓要与邓秋燕断交的。但誓言一直秘密埋在日记里,早晨起来,三个人一起上学,还是昨日的原始状态,看到徐正军就在身边,一样很开心。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中考前两个月。
如果那个晚上徐正军没有感冒发烧,如果邓秋燕跟阿霞一起放学回家,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又或许,徐正军会不会成为她阿霞的丈夫?
三
三轮麻木把宋良军和邓秋燕夫妻送到离镇中心二十里路的废弃牛栏房。这里紧靠湖区,是一片广阔的湖滩地。空气新鲜,植物茂盛。原来是黄牛养殖场,划为生态保护区之后,养殖场撤销。政府把房子结构稍改一下,再粉刷一遍,虽是砖瓦结构的民房,不及家里楼房亮堂大气,但两房一厅,住人没问题。且这里远离人群,安静恬淡,屋内屋外都飘荡着自由的空气,是邓秋燕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梦想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不请自来。
牛栏房里已经住进了一对中年夫妇。邓秋燕不问也知道,住在一起的,故事的起因一定相似。那对夫妻都穿着黑色的二五式羽绒大衣,像相同的大桶里插进了不同的枯树干。邓秋燕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不用过多的话语,不想撩起相同的悲情。
她环顾房子,基本生活家居都有了,政府按照他们实际人数配置的。需要添置的,只是个人所需的生活用品。邓秋燕列了一份清单。她家还需添置一些家居,是给母亲配置的,母亲不在政府计划之列。她把清单交给宋良军,待麻木走出视线,自己则精神松弛,斜靠床头,慢慢打起了盹。她的生活走到这一步,是她始料未及的。自己一直是不改初衷,渴望建设一个美丽家园的,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她目前还有一个未尽心愿,那就是母亲。自己在外打工十来年了,母亲一直是哥嫂照顾,如今侄女出嫁生了小孩,嫂子要照顾外孙,长年累月不在家,让哥哥一个人照顾母亲,实在有点困难。弟弟夫妻两个是不问父母事的,弟媳撞见母亲像不认识一样。清官难断家务事,无可奈何。正好自己回家了,就让自己尽尽孝道吧。
春天犹如跛足的流浪汉,虽然迟缓,还是来了。太阳较冬日劲道得多。邓秋燕提提神,走出大门,眯着眼眺望湖滩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有什么能阻挡小草在春天开始新一轮生命的勃勃生机。邓秋燕很羡慕这些小草。如果人的生命能像小草一样在春风里轮回,如果自己的人生路能重来一次,她该活成什么样的姿态?她叹了一声气,笑了一下,笑自己刚才的想法很幼稚。她在门后旮旯里找了一把铁锹,准备开荒一片空地种菜,以补贴以后的生活。
手机像百灵鸟一样“吱”了一声。邓秋燕打开看了一下,脸上就有了由内而外长出来的笑容。那是东家孩子发过来的求抱抱的表情包,这是邓秋燕做十二年月嫂的第三户人家。前两户人家,孩子带到三岁上幼儿园就辞掉了月嫂。这家本来也打算这样,但孩子跟她三年,感情深厚,离不开她。从幼儿园回家没有看见她,就哭闹,不吃饭不睡觉,他的父母就依了他,一直留着邓秋燕。他家生意做得大,不在乎这一份工资。邓秋燕也一直把这孩子当着自己的孙子来疼爱,胜似血缘祖孙。
她给孩子回了几个字:邓奶奶很想你!
孩子回了一个“快乐”的表情。
都说孩子的启蒙教育来自于父母,可东家这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来自于邓秋燕。她教孩子读书识字懂礼貌,她把自己更多的情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七年的时间,她在这里既是工作又好像是居家,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自己的孙子出生的时候,护犊之心让她也想过回来带孙子。可是她回家了,家庭的收入来自哪里?盖楼房的欠账刚刚还清,家底还薄得很。儿子帮人家开车,一个月才三千多,吸烟喝酒,能有多少钱养家?丈夫呢?一辈子都没有指望过,现在这个年纪了,能指望上吗?
邓秋燕打开手机相册,孩子天真的笑颜,让她忍不住把手机屏放在脸上亲了亲。这是一部新款华为,市面价五千多。东家看见她的手机屏被孩子不小心摔了裂痕,立马借口换手机,把正在用的手机给了她。其实,原来的那部旧手机也是他给的。
突突突的麻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宋良军买回了一张床和两组柜子,乳白色,给低矮的瓦屋增添了亮光。
邓秋燕说你现在就去把我妈接过来吧。宋良军没有吭声,但低眉顺眼的样子表示没有异议。他从邓秋燕手里拿过铁锹,说你休息一会儿吧,等我把妈接来了我来挖。
邓秋燕听着这话感觉很顺心,三十多年的婚姻,只有今天才感觉这人像丈夫。但顺心不等于暖心,三十多年了,心冷透了,早把这个人当着空气一样的存在。
四
没有父母的家显得空落落的。邓秋燕的儿子宋远一整天都坐在父母的房间里,走出这房门的那一刻,有一脚踩空的恐惧感。
彩霞满天的黄昏,流金溢彩,美如梦境。人家都在团团圆圆地吃晚饭,一家人有说有笑,为什么他家散落两地?
他的老婆喊他吃饭,他回答“不饿”两个字,声音平静而冷漠。他在想,我家这手牌起步跟人家差不多啊,如今打的这么烂,错在哪里?
他的老婆牵着孩子站在他面前怒目瞪着他:你什么意思?你发谁的脾气呢?是我让你爸妈得病的吗?
可是这病主要是血源传播,我爸妈住在家里对我们有妨碍吗?宋远的脚底似乎有一股勇气升起来,怒目以对他的老婆,针尖麦芒,以牙还牙。
他老婆轻蔑地哼了一声,乜斜宋远,牙缝里挤出一个个硬邦邦的字:你能保证蚊子咬了你爸妈以后再来咬我们不传染吗?
这句话问住了宋远,以他仅有的知识,他没有答案,更无法作出解释。他对病的恐惧跟他老婆是一样的,更何况是现代医学还拿不下来的病。再者他内心里也害怕与老婆持久顶撞。娶一个老婆不容易,花掉了妈妈一生的心血。他不敢让什么来破坏目前仅有的稳妥,就像一个穷人不敢动用自己保底的一点积蓄。
他叹口气走到厨房,给自己到了一杯酒,仰头灌下。高度酒在嗓子里燃烧着一直向下窜去,整个身体就像着了火,眼睛里却蓄满了热泪。他低下头用袖子擦一下,他不想老婆孩子看见他的泪,或许在他心里,男人流泪是耻辱。
他想念妈妈,也想念爸爸。虽然他家不富裕,爸妈也不是很恩爱,但是有他们在,他心里踏实。现在爸妈都走了,感觉自己的家就像冬天光秃秃树枝上的鸟窝,暴露在强大的西北风中和猎食者的视野中。而且爸妈这一走,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他还不曾让爸妈享一天福呢?想到这里,他又恨起了自己的老婆,做的过分。
妈妈打工去了,爸爸就在家里做四亩地的口粮田。农机代替传统手工农业的年代,爸爸的事并不多,所以村里的麻将铺就是爸爸常年蹲点的地方,爸爸去那里的时间就像工人上下班。口粮田一年的收入不够维持爸爸在麻将铺的快乐。天长日久,自己的老婆不想做无利可图的事。只要自己出车不在家,老婆每天中午十一点准时吃饭,等公公十一点半散了牌场回到家,厨房锅冷盘净。如果是妈妈这样做,爸爸早就摔锅砸盘,但这是儿媳妇。这样次数多了,自然尴尬,日子难以下继。
爸爸在家待不下去,就只能出门打工。这出门不到两年,就染了病,还不知道他染上多久了,去年疫情期间,妈妈在家待久了,也被传染。如果不是自己老婆这么惩治爸爸,是不是他的父母就不会得病?
爸爸今年刚刚退休,妈妈退休已经三年多了,作为农场职工,可以享受一份风雨无阻的退休工资,全家人都在一起,过得多开心啊。可是现在,这家分明就是一盘散沙。他情不自禁揉一揉眼睛。
儿子蹒跚向他走来,他抱起儿子放在大腿上坐着,夹起一颗青豆放在儿子嘴里,儿子瘪着嘴咀嚼,腮帮一鼓一鼓的,像吃着坚果的小松鼠。
宋远继续推理:如果家里没有背债,妈妈不会出去打工,爸爸也绝不会出门,都在家就不会得病。可是不背债就没有楼房,没有彩礼钱。乡村里没有楼房没有彩礼是娶不上老婆的。没有老婆哪有儿子?想到这里,他搂着儿子的手紧了紧,脸颊贴上儿子的太阳穴上,无比的亲切温暖。这一切得感谢妈妈,做十三年的月嫂换来的。
妻子摇摇摆摆地走进厨房,像车间主任安排工作一样:你吃完把碗洗了,把小宝带好,我跳舞去了。
宋远没有吭声,沉默便是默认。这年头,有钱的男人可以让女人服服帖帖,没钱的男人只能像罪犯一样服服帖帖服从女人监管。以前有妈妈辅佐一下,经济上有条不紊,今后靠自己孤军奋战的日子就艰难了。他又想起了父母,他的爸爸也没有钱,但妈妈从不管他,任爸爸聋子的耳朵一样。他小的时候,妈妈有时候还抱着她偷偷哭泣,后来长大了,妈妈不哭了,只是把自己当着男人一样,舍命干活,挣钱。
他洗完碗抱着儿子避开广场舞的喧嚣噪音,来到河边。夜色从四面围合了村庄。晚来的风带着初春的寒意穿过他的身体,他的大衣便鼓胀起来,犹如负重的骆驼。他踩着月光漫无目的地走着,看金黄的月亮沉睡在水里。风乍起,吹皱一河春水,金黄的月亮就变成满河金黄的羽毛,杂乱无章地纷飞,堆压,让宋远的心更加虚空、迷茫。
五
徐正军出差回来,回到镇政府办公室,听说了关于邓秋燕家的一些原委,他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似乎早在他的预料中。他不愿把自己的颓废和沮丧在单位表现出来,借故回到家里。阿霞做好了饭菜,他像嚼蜡一样,吞下了几粒饭,默默地上了无人住居的三楼阳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直到嘴唇麻木,咽喉干痛。他移过藤椅,仰躺,任头无力地垂下。夜色如墨,没有人能看见他的眼角有没有泪水,男人的哭是无声的,一滴泪的悲伤就是一条河。
中考前一个月,大家表面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的竞争波涛汹涌。不间断地熬夜,一丝一丝地抽掉了他的精神气,徐正军病倒了。咳嗽,发烧,缺课一天。晚上十点多,吃过药,加上睡了一整天,精神状态好转,他又坐起来准备复习,这时候邓秋燕家传来吵架声,凶狠,愤怒,间或有拳击和棍棒的噗噗声,还有女人惊恐的哭泣声。徐正军来不及更换睡衣,趿拉着拖鞋赶过去,看到班主任陈老师的双手绕后按抚自己的腰,嘴角流着鲜血。
邓秋燕的父亲手上拿着木棍,嘴里愤愤骂着:我打死你这个老流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我女儿的主意。说完棍棒再一次甩过来。徐正军一个箭步冲上去拦腰抱住邓秋燕的父亲,叫声陈老师快走。陈老师迈着蹒跚的脚步,缓慢地离开。邓秋燕的父亲还挣扎着叫骂:你这个老流氓,看我不劈死你。
看着陈老师走远,徐正军放开了邓秋燕的父亲。由于用力过猛,邓老爹还在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他一手杵着木棍,一手指着墙角的邓秋燕说:你如果走你娘那条路,我就把你沉猪笼。徐正军这才看见墙角里瑟瑟发抖的邓秋燕,一抽一泣尽是哀嚎。他皱着眉头上前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邓秋燕说她有三道数学题做不来,下晚自习后请教陈老师,等陈老师讲完三道题,已经到了十一点。陈老师担心她路上害怕,送她回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徐正军叹声气,望着患有忧郁症的邓老爹,无言地摇头。
第二天上午,邓老爹又去学校闹,校长无奈,只得劝邓秋燕退学。而含羞蒙辱的她,知道陈老师牙齿脱落,腰部受伤,住进了医院,再也无脸踏进校门,无颜见同学,只想早点离开。
当年的中考,徐正军和阿霞双双过线高中。
进入高中的徐正军,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邓秋燕。第一个寒假,他捎回了(水浒传)和(聊斋志异)给邓秋燕,告诉她读书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读起。邓秋燕读完了聊斋志异,水浒传只看了一半,她读不下去,不喜欢那一帮草寇。后来到了暑假,徐正军又捎回了红楼梦。这非常符合邓秋燕的口味,她来来回回读了四遍。其中的诗词,她都能背诵如流。她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哭泣,喜欢史湘云的豪爽和直率,同情宝钗的无奈。但小说树倒猢狲散的大结局,让她的心里十分空茫。
徐正军读完高三的上学期,回家过寒假,听说邓秋燕订了婚。未婚夫是本村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宋良军。那是一位颇有心机的青年,比邓秋燕大七岁,善于钻营的人,算盘打得叮当响。当了三年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家里盖起了两间两层的砖瓦结构的楼房。这在当时是阔绰的家庭,许多女孩子引颈向往,提亲的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毛遂自荐的村妹。但宋良军提名要邓秋燕,非她不娶。
邓秋燕心中住着徐正军,容不下第二个人。周末,她找各种借口去徐家,看看徐正军回来没有;寒暑假,她和徐正军交流读书心得,笑声不断,其乐融融。一个人独坐的时候,她常常看着天空发呆。出去干活的时候,人家谈笑风生,她像是聋子,什么也听不见,心里只想着徐正军。只要和徐正军在一起,她就忘记了所有烦恼。
出门观天,进门观脸。邓秋燕能看出来,徐家父母不欢迎她。没有一次和颜悦色的笑脸,没有待客的一杯茶水。甚至在她进门,叫一声阿姨的时候,徐正军的母亲都装着没听见,借故离开。
随着徐正军的长大,徐家的父母一天比一天紧张。儿子都高三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鲤鱼跃龙门?邓家女儿紧紧黏着儿子,对儿子的学习肯定有影响呀。再说了,她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父母,还有传说中她和老师的闲言碎语,谁家愿意娶这样的媳妇上门?
徐正军的母亲找到邓秋燕,求她放过自己的儿子,徐家唯一的根苗是不能有一丁点儿闪失的。
邓秋燕没有说二话,躲在庄稼地里哭得撕心裂肺,她掏出揣在怀里的一张照片,那是她和徐正军,阿霞三人的合影,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照片,读初一的时候,三人一起入团的合影照。照片中的她梳着一对小麻花辫,流着斜刘海,咧开嘴傻笑着,一副不知愁为何物的青涩模样。她把照片贴在膝盖上,摸了又摸,最后决定剪下自己,劝自己接受宋良军。
她的决定伤了徐正军,误认为她薄情寡义,贪恋钱财,不求上进。憎恨和鄙视的同时,徐正军把自己弄废了。整个高三的下学期,徐正军都失魂落魄,恍恍惚惚,最后的高考成绩下来,他只是考上了中专,学的是财会。
两年以后中专毕业,徐正军被分配回到家乡工作,工作认真负责,从一名出纳,做到了副镇长。这期间他才知道,邓秋燕的婚姻,是自己的母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心十分惭愧。徐正军不看好宋良军。认为他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眼高手低,善于投机取巧,喜欢不劳而获。更不看好邓秋燕的婚姻,认为宋良军把邓秋燕带到了地狱,直到现在,灵魂仍然被扣押在地狱中,不得翻身。
六
阿霞泡了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送到三楼阳台的茶几上,看到仰睡在藤椅上的丈夫,没有过多的打搅。她知道丈夫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有点执着。这让她十分痴迷。从自己稍稍懂事的那天起,她就十分看好他。看好他的才俊,他的善良,他的睿智,他的深情。高中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她顶替父亲做了农机站的保管员。
在邓秋燕结婚以后,阿霞就觉得徐正军是自己的,再没有人可以与她分享。在徐正军读中专的两年里,她把自己当做候补的官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常常去看望徐家父母,帮忙洗晒,深得徐家母亲的珍爱。两年后徐正军中专毕业,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阿霞记得,她和徐正军高中还没有毕业,邓秋燕就在那年的五一嫁给了宋良军。婚礼在乡下属于高规格,邓秋燕穿着大红的新娘礼服,头戴霞帔,坐着大红花轿,高调嫁过去的。
婚后的邓秋燕,仍然喜欢看书,但已经没有分享读书快乐的对象。她只得自娱自乐,时而沉思,时而发呆。时而独自欢笑,时而掩面哭泣。渐渐的,她发现她床头柜上的书常常没来由地断页,徐正军送给她的书,甚至整本失踪。丈夫兄弟两个,小叔子不进她的房间,公婆更不问她的事情,她就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事情的原委。她不想吵架,不想有矛盾。她急急忙忙地嫁出来,一是让徐正军的母亲安心,二就是害怕娘家那沉闷的空气。但宋良军是爱邓秋燕的,无论从哪里回家,都带回邓秋燕爱吃的龙酥饼。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去河边钓鱼,他知道邓秋燕喜欢吃鱼。
枕边人虽不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也不是高山流水般的心有灵犀,但平凡人的日子还是正常过。新婚的甜蜜,婆家人的疼爱,经济上的松弛,让她不再焦虑愁闷。邓秋燕怀孕之后,宋家人更是对她呵护备至,她又回到了掌上明珠的时光。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阿霞受徐正军之托,去看望新婚不久的邓秋燕,当时宋良军也陪伴在场。阿霞劝宋良军好好珍惜邓秋燕,说她读书的时候是个才女,是个渴望知识好求上进的女青年。阿霞以为宋良军听后会如坐春风,点头如捣蒜,哪知他乜斜着眼,轻蔑地哼一声,带着鄙视的口气说:我最讨厌人家说她会读书,有什么用?能换钱吗?阿霞像被电击了一样,惊愕地看了他一眼,心想这样无耻的话,他怎么说得行云流水般自然?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次探望不欢而散,阿霞回家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徐正军,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他们现在的日子都难以为继,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意识里没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位子,无论是事业和家庭,都没有未来的。他告诉阿霞,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不用再踏进宋家大门。
徐正军一语成谶。
当年的年底,生产队里盘账,巨大的亏空和来路不明的账单让愤怒的焦点聚集在宋良军的身上。那是八十年代的末期,淳朴的乡亲还没有想到送他去牢房,但他的队长兼会计的职务立即被罢免。
得到消息的宋良军愤愤不平,带着兄弟要找大队书记打架,但被挺着大肚子的邓秋燕拖住了大腿。她哭着说,我们有错在先,孩子要出世了,请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要让孩子出世就见不到爸爸。
被撤职的宋良军没有悔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在抱怨命运不公的日子里一蹶不振,整日游手偷闲。他躺床上睡觉,坐河边吹风。他看不起种地的几个辛苦钱,自认为怀才不遇,但似乎也没有其他可以让别人欣赏的大本事。一个稍微懂点财务的人,有这样的污垢前科,也没有私人企业敢用。他于是晃荡着。邓秋燕心想,儿子的出世,也许能提醒他面对现实吧。哪怕早出晚归抓泥鳅摸黄鳝也能弄钱啊,乡下的男人不都是这样么?可宋良军认为,这是苟活于世的人干的,他是干大事的人,不屑一顾这些低等男人的低级活法。
做了母亲的邓秋燕急,孩子的哭声像猫爪抓心。
徐正军在小镇干了两年出纳,被提起来做计生局的局长。那几年计划生育抓得紧,他骑着摩托车,各个分场来来回回地跑,常常看见大热天,邓秋燕背着药桶喷洒农药,而宋良军常常在路边的树荫下跟人聊天。邓秋燕打完药需要再次添加药水,宋良军也只是提一下药桶帮邓秋燕上肩。徐正军看见一座小山似的药桶压在瘦小的邓秋燕背上,心像被重击了一下。他好想停下摩托,上去给这个男人两个耳光,但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公德都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怎么才能帮助邓秋燕呢?她是喜爱读书的知性女人,又生了一个儿子,乡下人的习俗,她不会强行生二胎了,那就让她做个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吧,一年可以补贴三千块钱,在当年,这是一笔大收入,可以补贴家用的。
两年时间里,邓秋燕做的很出色。她为人温婉,对想超生的家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守法的独生子女家庭,把优惠政策和福利亲自送上门。她管理的生产队没有一个家庭超生,没有发生因计划生育打架闹事的悲剧。
徐正军和镇里的其他领导都看到了她的成绩,计划生育在当时的乡村是最艰难的工作。怎么照顾生女户,转变生女户的观点,以及帮助女孩的读书和就业,邓秋燕都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提拔到分场做妇女主任吧,大家一致这样想。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邓秋燕走马上任分场的妇女干事。
开会,协助领导工作,邓秋燕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有一妇女离家两个月了,有人举报她躲着生二胎去了。异地追踪,蹲守,花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妇女劝回,也可以说是押回。
这半个月的时间,宋良军的心里像住进了刺猬,难以形容的情绪如暗流涌动,他想象的画面像手机里黄色网站上的一帧帧照片在脑海里移动,他的内心开始不安,他疑神疑鬼,怀疑邓秋燕是不是跟哪位领导在外面过了半个月。
邓秋燕走进家门的那一刻,他用网状的眼神在邓秋燕的身上搜寻,像警察在寻找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先是在家跟邓秋燕吵,没有得到回应,接着就是跟踪,侦探,逮住邓秋燕在办公室跟徐正军汇报工作,就破门而入,斗牛士一样堵在办公室门口。他甚至找到徐正军的家,骂他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邓秋燕的出色表现,也让阿霞的内心再起波澜,她害怕她和徐正军再次并驾齐驱,害怕他们旧情复燃。她想阻止,但没有说得出的理由,宋良军的闹腾,让阿霞有理由不再沉默。
你得考虑一下你的个人名声和政治前途。阿霞正色训斥自己的丈夫。
邓秋燕的管理能力,政治命运,昙花一现。又回到了村庄。
像有一列火车碾过她的心。她的心中有痛,有恨。她想逃,可是儿子已经十五岁,在叛逆期,又是中考的关键时间段,迈动的双脚被黏住了。
日子进入两千年,打工的大军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天南地北,走出土地的农民,在大中城市里,凭着一身力气,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相比于这些男人,宋良军的存在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所以邓秋燕家的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当年鹤立鸡群的砖瓦结构的小楼房,此时在鳞次栉比的楼房群里,显得猥琐,卑微,且常常受到风雨的同时光临,也受到晴天时阳光的青睐。
两千零二年,阿霞所在的农机公司解散,承包给私人,阿霞是两个股东中的大股东。由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农机和配件的需求量增大,也由于诚信经营,公司效益良好,两年回本。到了以后几年,几乎日进斗金。
徐正军仍然想帮助邓秋燕,跟阿霞商量,给邓秋燕送十万元钱去。徐正军捏着阿霞的手说:人拗不过命啊,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就没有阿霞父亲进入农机公司的机会,更没有阿霞以后顶替父亲得到这份工作。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她就会正常享受教育的权利,她会顺利地走入大学的校门。如果自己的母亲没有从中作梗,邓秋燕不会嫁到宋良军家,凭她的能力,还是在生活的正常轨迹上。他请求阿霞看在发小的情分上,帮邓秋燕一把。
阿霞听了丈夫的分析,内心虽然不爽,但还是被丈夫的大义折服。丈夫当着她的面提出这件事,说明他为人的光明磊落,也是对她的尊重。如今,在徐家,十万元钱不是大数目,但在宋家,足可以把她家那楼房推到,重新做一栋挺直的砖混结构的楼房。
阿霞带着现金支票,在棉花林里找到了邓秋燕。汗流浃背的她,正在摘棉花。阿霞说明了来意,惊愕的邓秋燕看着阿霞像是长出了翅膀的金雕,她扑扇翅膀的声音让她的双耳轰隆作响,同时心里绞痛般地难受。她说声谢谢阿霞的好意,但拒绝了接受支票,没有任何犹豫。母亲的一生被人猜测,她不想自己的一生被人议论。
这一切让徐正军有触手无策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痛。
阿霞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让邓秋燕有低人一等的羞耻感,她不了解邓秋燕。邓秋燕不想被人怜悯,更不想被徐正军夫妇怜悯。她要改变这个家,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找到一个久在外面打工的姐妹,参加了三个月的月嫂培训班,顺利拿到月嫂上岗证。
七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宋良军,邓秋燕和岳母三人在牛栏房度过了三个月。季节已是初夏,太阳提高了出勤率,无论庄稼还是野草,正是比赛疯长的季节。
这荒无人烟的湖滩,只住着几户人家,都是患病安置在这里的人。虽然政府免费提供药品,但那几家孩子还没有长大,生活比较贫困。只是贫也罢富也好,几家人的日子不用攀比,吃的可以填饱肚子,穿的可以遮羞,就可以。
相比之下,宋良军的日子就相对优裕一些,毕竟三个人都是农场职工,可以享受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有保障。其余三家,都没有到退休年龄,靠政府的接济,杯水车薪。旱涝保收的退休工资让宋良军体会到了人上人的生活,有几分志得意满的自信。由于好心情,他干活也有劲,早起晚归把一片菜园伺候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他常常想,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职务,他干什么都不带劲,外人鄙视他,说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可他却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干不得繁重的庄稼活。没想到现在带病干的很舒畅。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喜欢上了这片菜园地。
他隔三差五给儿子送菜去,但儿媳妇不领情,把菜往门外扔,说有病毒,叫他从银行卡转钱给她就行。他气得哼哼,但也只能殃殃地逃回牛栏房那个家。邓秋燕也从不跟他有过眼神交流,她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有时候她缥缈的眼神注视远方的天空,宋良军永远读不懂。
他唯一可以找到安慰的地方就是儿子那里,儿子不轻看他。入住牛栏房到第二个月,他第一次拿到了退休工资2300元。他从银行柜员机转账1500元给儿子,这是他第一次给儿子钱,听到儿子在电话那头说声谢谢爸爸,他五脏六腑都十分熨帖,他把银行发过来的转账短信放大看了一遍又一遍,似乎这则短信里藏着他做父亲的尊严和自豪。细想起来也愧疚,从儿子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到结婚成家,他确实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如果不是那些人整我,罢免了我的队长和会计,那我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仍然咬牙切齿。
他又想起了一年前,第一次出门到九江市的一个工地干小工,月底领到了四千多块钱,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的职务,他一直没见过这么多钱。他看见工友们拿了钱进了酒吧间,回来都眉飞色舞,内心也咚咚敲起来。邓秋燕在外打工十多年了,他也囚禁了自己十多年。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酒吧间门口徘徊几次,有站在悬崖边晕眩的感觉,但终于被里面的风景吸引,迎着耀眼的霓虹灯,踅进了低劣的酒吧间。旋转的彩灯在他身上织下了七彩的格子,暧昧的眼神从他面前一次次撩过,他眼花缭乱,早已迷失了自己。有漂亮妹子拍了他肩膀,他僵硬了一下,感觉有股力量从脚底冲到头顶,想起久不在家的妻子,摸摸兜里的钱,他想,今晚该做一回大男人了。
有了第一次的疯狂,就不缺第二次。以后每个月发工资,他都要犒劳自己一下,才半年时间,六次啊,怎么就染病了?是哪一次染的?有性病还有无法根治的艾滋病?
他的内心,一直是爱着邓秋燕的。婚后这么多年,是没有给予邓秋燕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在情感上,他是没有越轨的,一直把邓秋燕当着心中的正神。他的内心是感激邓秋燕的,心想等退休了跟邓秋燕好好享受生活,谁知道就遭遇不测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呀!
深秋,气温一天天下降,岳母的哮喘病再次发作。几十年烟龄让她的肺像破棉絮一样,千疮百孔。可她听不进劝告,她说饭可以不吃,烟是不能不抽的。宋良军和邓秋燕日夜伺候在老太婆的床前,在北风裹着冷雨拼命敲打窗棂的那个夜晚,母亲的呼吸像拉锯一样尖叫着,像大水冲破了拦水坝,母亲终于咳出一口鲜血,倒在床头,脸色腊一样白。
邓秋燕流着泪看着受难的母亲,她好想问一声母亲,五十面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是否真的和小舅出轨?这一辈子,是母亲背叛了父亲还是父亲冤枉了母亲?为什么自己没有做错事,却要承担后果?如果时光跳过了那罪恶的一夜,没有父亲的生病,她的人生将是什么样的光景?
小舅是母亲的同村老乡,为寻找活路,和父母一起背井离乡来到农场。他独身一人,常常来家与父母叙旧,也常常来家蹭饭,有时候给她姊妹仨买点零食。那次父亲出差,早晨到家,懵懵懂懂的弟弟告诉爸爸,小舅昨晚睡在家,刚刚走。父亲听后,像中了魔咒一样定住了,脸色迅速变白。可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他住另外一个房间,跟小弟弟睡。不懂事的小弟弟再次说,他睡着了,不知道。 这一晚疑惑是父亲心中的结症,是一辈子军人形象的他无法接受的耻辱,是这个家庭灾难的开始。
邓秋燕的眼光再次回到母亲脸上,母亲气若游丝,渐渐出气多于进气,抓着邓秋燕的手突然无力地松开下垂。邓秋燕知道,母亲的魂魄已经离开。她没有哭泣,自己的生命也已经走过了53个春秋,最灿烂的年华都已在黯然中流失,像来自山中的泉水流进了污水坑,并在那里沉淀了良久,如今也是病入膏肓的暮年,那一夜的真相还有意义吗?就让它成为一个谜吧,给母亲留一点尊严,让她把迷带进坟墓。邓秋燕告诉自己不哭,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母亲终于把所有的苦难都清空。三生石畔,她也许会回头望一眼,这一眼她是飘向父亲还是飘向儿女,邓秋燕不知道,待她喝下孟婆汤,她将会忘记人世间所有的爱恨,开始新的生活,她真心祝福母亲幸福快乐。
八
送走了母亲,邓秋燕了却一桩心愿。年关将近,新年的气氛浓郁,那是从店铺和行人的脸上长出来的,是冷酷的北风无法吹散的。她希望大年三十能回家去跟儿孙吃一顿团圆饭。她把自己的想法电话告诉儿子,儿子很高兴,满口答应。
她一个人在超市转了几圈,想起往年,她作为一家女主人为家人置办年货,腌制腊鱼腊肉,炸油果,忙的团团转。儿子围着自己,要这要那,日子不算幸福但是充实!今天她拿着一把钱,看着孙子喜欢的零食,忍不住撕下一张塑料袋,往里装食品,但转而一想,儿媳一定会嫌弃,不舍地放下。低头走出超市,心想这年头这身份,支付不如转账讨人欢心。从手机转一万块钱过去,让儿媳自己置办年货比较好。
腊月二十四,灰蒙蒙的天空撒下雪粒,大地上只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密密实实,诡异得很。邓秋燕回到了自己千辛万苦建起来的家,却有一股深深的陌生感,她像是走错了门,进了别人的家。
儿媳带着孙子在电取暖器旁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邓秋燕的进门,除了大门的一开一合,门口光线的一明一暗,没有引起其他的任何变化。儿媳妇目不斜视地盯着电视屏幕,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邓秋燕,见她脱下外套,拿起扫把做卫生,儿媳急忙戴着橡胶手套夺过扫把,说妈,你别动,否则这房子我都不敢住了。邓秋燕顿时像喝下了一碗冰水,心再次下沉。她转头看了一眼孙子,天真的孩子歪着头喊声奶奶,妈妈说你身上有毒,真的吗?她的嘴唇蠕动一下,看不出是伤心还是想挤出微笑。她伸出手想摸摸孩子的脸,扬起的手臂在停留在空中。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生命和亲情已经完全被切割,她留在这里没有一丝意义。默默地拿起自己的手提袋,一头扎进寒风中,竟然忘记了沙发上的外套。
跌跌撞撞步行到达湖区的牛栏房,已经是傍晚五点。进屋没有言语,雪粒在薄薄的羽绒袄外结成一块硬板。宋良军问她吃饭没,她没有回答。脱下外衣,钻进被子,捂头睡觉。朦朦胧胧中,感觉自己在天空飘移,在云端漫步。
她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幼年时期靠在村小卖部的门口,可怜巴巴地看着柜台里的食品,她流泪。想走出这个家门的想法又被扼杀了。
她看见了徐正军,那昂首阔步的英姿,那挺直的腰身,那宽厚的胸膛,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她好想去靠一靠,哪怕是一刻钟也满足。
她看见了东家的孩子,坐在她的对面,瞪着好奇心眼神,缠她讲故事。讲到惊险之处,就躲到她怀里,自己的孙子一样。
这些人物和场景交替出现在她的脑海,让她感觉亲切,似乎在昨天,又似乎很遥远,好像上辈子的事。
她又突然看见了医院的化验单,结论是血液中有AIDS。那一刻,她想撞墙而死。
宋良军端杯热水来到床边,摸摸她的额头,开水一样烫手。丈夫坚持要送她去医院,她迷迷糊糊地说,如果再让她去医院,再抽血化验,她宁愿现在就死。
宋良军触手无策,只好静静坐在床沿,看着邓秋燕拉风箱一样艰难地呼吸。东方的鱼肚白渐渐变红,大雁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展翅高飞,叫声高亢,苍凉。搏命一样。邓秋燕请求宋良军扶她去屋外,她要看看大雁,她欣赏这不屈的精灵,她要卸下这躯壳,把魂魄交给大雁,向着东南,向着温暖,飞去。
邓秋燕身子像煮熟的面条,软弱无力,搭在宋良军肩上的双手瞬间向下坠落,宋良军哭了。自卑了一生的男人摆不出什么仪式感,但内心却是撕心裂肺地疼痛,他大喊着:燕子,燕子,我随你去了,等等我!
一
乡村的夜晚很静谧。偶有几声狗吠,由远而近,算是对风吹草动的一点回应。零散的几盏灯光告诉人们,乡村已经处于熟睡状态。只有宋家灯火通明。媳妇的怒骂,婆婆的啜泣,此起彼伏。
乡村人家吵架,是有邻里劝架的。如果那家吵的天翻地覆,没有人上门劝架,说明这家平时不交接人,也就是难说话。
宋家不属于难说话之类。婆婆邓秋燕是个比较理性的女人,跟乡村女人相比,算是知性。她的男人宋良军,虽说有点像茅坑的石头,但不伤及他人。俩人年轻时也常常磕磕绊绊,但好面子的邓秋燕,捂的严实,还没有等到劝架人上门,家里已经偃旗息鼓,风平浪静。如今这个年龄,邓秋燕更没有吵的激情。只有默默地去做,才能让自己的心有稳妥感。
有邓秋燕在,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人们这样评价那个家。但今晚,邓秋燕的啜泣声像彗星的尾巴,长长的在夜空缭绕,有点萎靡,有点有气无力。
她的男人斜靠在床上,两只脚吊在床外,两只眼直瞪瞪地盯着天花板,但心思不在天花板上。此刻他没有声音,若在以前,他会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没有人上门劝架。这深更半夜的,鸡都叫了头边,怎好意思去敲别人的门呢。更何况,也没有山动地摇的斗殴声音,只有她家儿媳妇在隔壁房间里怒喷出的的几声“滚”子刺耳一点,在这寂静的夜,有点像利剑,戳得人心疼痛、滴血。
过完年后,邓秋燕已经去城里上班去了,怎么这么快又回家了呢?谁都知道,她家老小都指望这份工作,这份收入,她怎么丢下了这份高收入的工作呢?邻里满心狐疑,却不好意思问个明白。
鸡叫几遍后,东方的青光慢慢揭开了夜的黑纱。
时值初春,寒气袭人。太阳像个抖动的鸡蛋黄,跳过了光秃秃的树梢。一辆麻木停在了宋家的门口,司机哈着气搓手。邓秋燕已经恢复常态,好像昨晚的啜泣声只是邻里的一场梦境。宋良军耷拉着脑袋,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一包包地往麻木里扔行李,准备远行一样。
唯一的儿子倚靠着门框。邓秋燕看见儿子六神无主,无可奈何的模样,有些舍不得。她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儿子,嘱咐他善待妻儿,好好过日子,从此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自己带走的,仅仅只有一张退休工资卡。
前排房的阿霞,邓秋燕儿时的玩伴,把窗户推开一条缝,轻瞟一眼,又轻轻关严,生怕邓秋燕发现了她的举动。她双手拢了一下披散的头发,晃动着宽大的睡衣,懒洋洋地朝正门口走去。
邓秋燕看不见这些,三十年了,练就了熟视无睹的本领。
三轮车司机启动了车子,邓秋燕请求等一下。她放心不下母亲,甩一下头,像是头上有沉重的附着物,然后双手插进头毛林里,十指用力梳理一下,沉思默想了一会儿,便朝母亲的家走去。
父亲蹲在门口刷牙,瘦弱的身体弯挤在一起,像一个枯树蔸。他不理自己的女儿,也不理自己的老婆。他骂自己的妻女是一丘之貉,不认她们。女儿逢年过节送来的礼品,他都往外扔,说来路不明不干净,他不吃。四十年了,他以自己的方式恣意又纠结地活着,他跟老婆分门别房,老死不相往来。他唯一心仪的,可以短暂交流的,就只有自己的长子,一个军校毕业,在部队任职的小军官。小儿子他也认,但不认小儿媳。
邓秋燕没有叫爸爸,叫了也没用,他不会答应,结果只能让自己的内心徒生一丝伤痛。她斜睨一眼,看见父亲的窗台上有未晒干的鲫鱼,干瘪瘪的,铁灰色,深凹眼,惹得几只绿头苍蝇在旋转。父亲唯一的乐趣就是钓鱼。有时候钓起来的鱼,他又放下水,有时侯带几条回家,吃不完,就是臭了,也不给老婆和儿女。
她穿过父亲的家门,朝母亲的家门走去。房间里有些黑暗,只有母亲嘴边的烟火一明一灭。她喊了一声妈。母亲癔症了一下,靠在床头的身体略略转了方向,木讷地看着她,没有言语。
她说妈,我安顿好了就来接你。
母亲只是点头。邓秋燕略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嘴唇翕动,但终究咽回肚子里。她回头朝麻木走去,径自上了车斗,坐稳。麻木便轰隆一声,留下一缕白烟,哼哼唧唧不耐烦地离去。
二
阿霞看见离去的麻木,内心有说不出的失落和惆怅。三十年来内心复杂的情感,她自己也理不清。或许是越理越乱,她索性不理。
她洗漱完毕,换成正装,到农机公司上班去。
早春二月,路边桃树的花苞已经破壳,点点粉白。柳树的叶芽儿从垂直的柳丝条里开出了朵朵小绿花,一节一节的,嫩硕碧绿。当时光丝丝缕缕沦陷在岁月之中,那些幽微沉潜在心怀的记忆也愈发近前清亮。阿霞想起了童年,也是这条路上,她和丈夫徐正军,邓秋燕一起去上学的时光。这条路上密布着他们三人的足印,无论岁月的风雨怎么清洗,也洗不掉他们留下的痕迹。
人在年少的时候都盼望长大,可是成长的路上那些无法预知的荆棘刺痛了多少人。现在想起来,还是不长大的好,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和甜蜜。
邓秋燕的父亲是农场农机站的保管员。不管出现在哪个场合,都是一脸的严肃认真。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养成了他不拘言笑,衣冠整齐的习惯。衣服领子上的风纪扣,从来就不曾敞开过。
让阿霞搞不明白的是,邓秋燕的父亲为什么那么老,有点像她的爷爷,而她的母亲又那么年轻,小阿姨一样。阿霞曾问过自己的妈妈,才知道邓秋燕的爸爸参加过三年解放战争,又参加过抗美援朝。在那崇拜英雄的年代,凯旋归家的他成了姑娘们心中的偶像。邓秋燕的母亲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她不是绝色美女,但算得上村里的一朵花。更何况她热情执着,非英雄不嫁,感动了邓秋燕的父亲。十五岁的年龄差距,更让这份感情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也难过荣誉关。何况心甘情愿唯自己马首是瞻的痴情女子。
阿霞在童年的时候是羡慕邓秋燕的。那大红丝条折叠的头花,那镶着蕾丝边的粉红连衣裙,那带蓝杠杠的白色丝袜,都是别家小女孩的梦中公主装,是可望不可即的。更重要的是,她爸爸下班后既不抱她哥哥,也不亲她弟弟,而是搂着她,逗着她,宠着她。把她放肩头上坐着,到店里买好吃的饼干和糖果。村里人都啧啧称赞道:哎呀,你家燕子真是她爸爸的心头肉啊。而同村这个年龄的小姑娘,是父母的左膀右臂,得带弟弟妹妹,抽空还得扯猪菜,更有甚者,读书的权利也被取消。
但是,邓秋燕的好景有限。就在她读初一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大变故。美好生活,向她龇出了獠牙。
阿霞不知道,邓秋燕的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候他们正读初一。她的父母一次大吵之后,她的父亲完全变了样,从此沉默不语,落落寡欢。常常在深更半夜里嘴上叼着一根烟,像幽灵一样在村里的马路上游荡。
邓秋燕的幸福戛然而止,从此像落难的公主,在家里大气不敢出。她的哥哥正读高中住校,不用被冷漠的家庭气氛浸泡。而她和弟弟每天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村里人都知道,邓秋燕的母亲每天依然做饭洗衣。但她爸爸不吃她母亲做的饭,也不让她母亲洗自己的衣服。他只吃食堂,有时候没赶上点,宁愿饿肚子。邓秋燕的母亲依然我行我素,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一阵子她的丈夫会变回来,依然回到温馨的家,依然听她发号施令,依然是孩子们的好爸爸。但是她错估了。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待到她想解释想澄清想拥有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
一年之后,单位通知他的家属,经医生检测,邓秋燕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办理病退手续。病退,只能拿正常工资的一小半,且不包含正常上班的各种补贴。
接替邓秋燕父亲职位的,是阿霞的爸爸。从一个学徒的农机手,转为农机站的正式工。
邓秋燕从温室跌落到冰窖。她不仅没有温暖的家,没有爸爸的爱,还没有读书的经济来源。
徐正军是她俩的同学。就是在这条路上,悲伤寡言的邓秋燕激起这位少男的英雄情感和骑士之心。他把母亲每天煮的鸡蛋都留给了邓秋燕,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圆规三角尺都借给邓秋燕用。甚至有时候,他们讨论完作业题,还顺手帮邓秋燕背起书包,让邓秋燕走的轻快,一蹦一跳。他希望每天能看到邓秋燕脸上的笑容。
时间和温情慢慢地抚平邓秋燕心中的颓废和伤痕,邓秋燕渐渐开心起来。她立志努力读书,走出阴霾,走向辉煌。阿霞能看出来,是徐正军托起了一个崭新的邓秋燕。
阿霞有点嫉妒,也有点恨。深夜的日记里,她是发誓要与邓秋燕断交的。但誓言一直秘密埋在日记里,早晨起来,三个人一起上学,还是昨日的原始状态,看到徐正军就在身边,一样很开心。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中考前两个月。
如果那个晚上徐正军没有感冒发烧,如果邓秋燕跟阿霞一起放学回家,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一切?又或许,徐正军会不会成为她阿霞的丈夫?
三
三轮麻木把宋良军和邓秋燕夫妻送到离镇中心二十里路的废弃牛栏房。这里紧靠湖区,是一片广阔的湖滩地。空气新鲜,植物茂盛。原来是黄牛养殖场,划为生态保护区之后,养殖场撤销。政府把房子结构稍改一下,再粉刷一遍,虽是砖瓦结构的民房,不及家里楼房亮堂大气,但两房一厅,住人没问题。且这里远离人群,安静恬淡,屋内屋外都飘荡着自由的空气,是邓秋燕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没有想到,梦想的生活,以这种方式不请自来。
牛栏房里已经住进了一对中年夫妇。邓秋燕不问也知道,住在一起的,故事的起因一定相似。那对夫妻都穿着黑色的二五式羽绒大衣,像相同的大桶里插进了不同的枯树干。邓秋燕点头微笑算是打招呼,不用过多的话语,不想撩起相同的悲情。
她环顾房子,基本生活家居都有了,政府按照他们实际人数配置的。需要添置的,只是个人所需的生活用品。邓秋燕列了一份清单。她家还需添置一些家居,是给母亲配置的,母亲不在政府计划之列。她把清单交给宋良军,待麻木走出视线,自己则精神松弛,斜靠床头,慢慢打起了盹。她的生活走到这一步,是她始料未及的。自己一直是不改初衷,渴望建设一个美丽家园的,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她目前还有一个未尽心愿,那就是母亲。自己在外打工十来年了,母亲一直是哥嫂照顾,如今侄女出嫁生了小孩,嫂子要照顾外孙,长年累月不在家,让哥哥一个人照顾母亲,实在有点困难。弟弟夫妻两个是不问父母事的,弟媳撞见母亲像不认识一样。清官难断家务事,无可奈何。正好自己回家了,就让自己尽尽孝道吧。
春天犹如跛足的流浪汉,虽然迟缓,还是来了。太阳较冬日劲道得多。邓秋燕提提神,走出大门,眯着眼眺望湖滩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有什么能阻挡小草在春天开始新一轮生命的勃勃生机。邓秋燕很羡慕这些小草。如果人的生命能像小草一样在春风里轮回,如果自己的人生路能重来一次,她该活成什么样的姿态?她叹了一声气,笑了一下,笑自己刚才的想法很幼稚。她在门后旮旯里找了一把铁锹,准备开荒一片空地种菜,以补贴以后的生活。
手机像百灵鸟一样“吱”了一声。邓秋燕打开看了一下,脸上就有了由内而外长出来的笑容。那是东家孩子发过来的求抱抱的表情包,这是邓秋燕做十二年月嫂的第三户人家。前两户人家,孩子带到三岁上幼儿园就辞掉了月嫂。这家本来也打算这样,但孩子跟她三年,感情深厚,离不开她。从幼儿园回家没有看见她,就哭闹,不吃饭不睡觉,他的父母就依了他,一直留着邓秋燕。他家生意做得大,不在乎这一份工资。邓秋燕也一直把这孩子当着自己的孙子来疼爱,胜似血缘祖孙。
她给孩子回了几个字:邓奶奶很想你!
孩子回了一个“快乐”的表情。
都说孩子的启蒙教育来自于父母,可东家这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来自于邓秋燕。她教孩子读书识字懂礼貌,她把自己更多的情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七年的时间,她在这里既是工作又好像是居家,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自己的孙子出生的时候,护犊之心让她也想过回来带孙子。可是她回家了,家庭的收入来自哪里?盖楼房的欠账刚刚还清,家底还薄得很。儿子帮人家开车,一个月才三千多,吸烟喝酒,能有多少钱养家?丈夫呢?一辈子都没有指望过,现在这个年纪了,能指望上吗?
邓秋燕打开手机相册,孩子天真的笑颜,让她忍不住把手机屏放在脸上亲了亲。这是一部新款华为,市面价五千多。东家看见她的手机屏被孩子不小心摔了裂痕,立马借口换手机,把正在用的手机给了她。其实,原来的那部旧手机也是他给的。
突突突的麻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宋良军买回了一张床和两组柜子,乳白色,给低矮的瓦屋增添了亮光。
邓秋燕说你现在就去把我妈接过来吧。宋良军没有吭声,但低眉顺眼的样子表示没有异议。他从邓秋燕手里拿过铁锹,说你休息一会儿吧,等我把妈接来了我来挖。
邓秋燕听着这话感觉很顺心,三十多年的婚姻,只有今天才感觉这人像丈夫。但顺心不等于暖心,三十多年了,心冷透了,早把这个人当着空气一样的存在。
四
没有父母的家显得空落落的。邓秋燕的儿子宋远一整天都坐在父母的房间里,走出这房门的那一刻,有一脚踩空的恐惧感。
彩霞满天的黄昏,流金溢彩,美如梦境。人家都在团团圆圆地吃晚饭,一家人有说有笑,为什么他家散落两地?
他的老婆喊他吃饭,他回答“不饿”两个字,声音平静而冷漠。他在想,我家这手牌起步跟人家差不多啊,如今打的这么烂,错在哪里?
他的老婆牵着孩子站在他面前怒目瞪着他:你什么意思?你发谁的脾气呢?是我让你爸妈得病的吗?
可是这病主要是血源传播,我爸妈住在家里对我们有妨碍吗?宋远的脚底似乎有一股勇气升起来,怒目以对他的老婆,针尖麦芒,以牙还牙。
他老婆轻蔑地哼了一声,乜斜宋远,牙缝里挤出一个个硬邦邦的字:你能保证蚊子咬了你爸妈以后再来咬我们不传染吗?
这句话问住了宋远,以他仅有的知识,他没有答案,更无法作出解释。他对病的恐惧跟他老婆是一样的,更何况是现代医学还拿不下来的病。再者他内心里也害怕与老婆持久顶撞。娶一个老婆不容易,花掉了妈妈一生的心血。他不敢让什么来破坏目前仅有的稳妥,就像一个穷人不敢动用自己保底的一点积蓄。
他叹口气走到厨房,给自己到了一杯酒,仰头灌下。高度酒在嗓子里燃烧着一直向下窜去,整个身体就像着了火,眼睛里却蓄满了热泪。他低下头用袖子擦一下,他不想老婆孩子看见他的泪,或许在他心里,男人流泪是耻辱。
他想念妈妈,也想念爸爸。虽然他家不富裕,爸妈也不是很恩爱,但是有他们在,他心里踏实。现在爸妈都走了,感觉自己的家就像冬天光秃秃树枝上的鸟窝,暴露在强大的西北风中和猎食者的视野中。而且爸妈这一走,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他还不曾让爸妈享一天福呢?想到这里,他又恨起了自己的老婆,做的过分。
妈妈打工去了,爸爸就在家里做四亩地的口粮田。农机代替传统手工农业的年代,爸爸的事并不多,所以村里的麻将铺就是爸爸常年蹲点的地方,爸爸去那里的时间就像工人上下班。口粮田一年的收入不够维持爸爸在麻将铺的快乐。天长日久,自己的老婆不想做无利可图的事。只要自己出车不在家,老婆每天中午十一点准时吃饭,等公公十一点半散了牌场回到家,厨房锅冷盘净。如果是妈妈这样做,爸爸早就摔锅砸盘,但这是儿媳妇。这样次数多了,自然尴尬,日子难以下继。
爸爸在家待不下去,就只能出门打工。这出门不到两年,就染了病,还不知道他染上多久了,去年疫情期间,妈妈在家待久了,也被传染。如果不是自己老婆这么惩治爸爸,是不是他的父母就不会得病?
爸爸今年刚刚退休,妈妈退休已经三年多了,作为农场职工,可以享受一份风雨无阻的退休工资,全家人都在一起,过得多开心啊。可是现在,这家分明就是一盘散沙。他情不自禁揉一揉眼睛。
儿子蹒跚向他走来,他抱起儿子放在大腿上坐着,夹起一颗青豆放在儿子嘴里,儿子瘪着嘴咀嚼,腮帮一鼓一鼓的,像吃着坚果的小松鼠。
宋远继续推理:如果家里没有背债,妈妈不会出去打工,爸爸也绝不会出门,都在家就不会得病。可是不背债就没有楼房,没有彩礼钱。乡村里没有楼房没有彩礼是娶不上老婆的。没有老婆哪有儿子?想到这里,他搂着儿子的手紧了紧,脸颊贴上儿子的太阳穴上,无比的亲切温暖。这一切得感谢妈妈,做十三年的月嫂换来的。
妻子摇摇摆摆地走进厨房,像车间主任安排工作一样:你吃完把碗洗了,把小宝带好,我跳舞去了。
宋远没有吭声,沉默便是默认。这年头,有钱的男人可以让女人服服帖帖,没钱的男人只能像罪犯一样服服帖帖服从女人监管。以前有妈妈辅佐一下,经济上有条不紊,今后靠自己孤军奋战的日子就艰难了。他又想起了父母,他的爸爸也没有钱,但妈妈从不管他,任爸爸聋子的耳朵一样。他小的时候,妈妈有时候还抱着她偷偷哭泣,后来长大了,妈妈不哭了,只是把自己当着男人一样,舍命干活,挣钱。
他洗完碗抱着儿子避开广场舞的喧嚣噪音,来到河边。夜色从四面围合了村庄。晚来的风带着初春的寒意穿过他的身体,他的大衣便鼓胀起来,犹如负重的骆驼。他踩着月光漫无目的地走着,看金黄的月亮沉睡在水里。风乍起,吹皱一河春水,金黄的月亮就变成满河金黄的羽毛,杂乱无章地纷飞,堆压,让宋远的心更加虚空、迷茫。
五
徐正军出差回来,回到镇政府办公室,听说了关于邓秋燕家的一些原委,他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似乎早在他的预料中。他不愿把自己的颓废和沮丧在单位表现出来,借故回到家里。阿霞做好了饭菜,他像嚼蜡一样,吞下了几粒饭,默默地上了无人住居的三楼阳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直到嘴唇麻木,咽喉干痛。他移过藤椅,仰躺,任头无力地垂下。夜色如墨,没有人能看见他的眼角有没有泪水,男人的哭是无声的,一滴泪的悲伤就是一条河。
中考前一个月,大家表面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内心的竞争波涛汹涌。不间断地熬夜,一丝一丝地抽掉了他的精神气,徐正军病倒了。咳嗽,发烧,缺课一天。晚上十点多,吃过药,加上睡了一整天,精神状态好转,他又坐起来准备复习,这时候邓秋燕家传来吵架声,凶狠,愤怒,间或有拳击和棍棒的噗噗声,还有女人惊恐的哭泣声。徐正军来不及更换睡衣,趿拉着拖鞋赶过去,看到班主任陈老师的双手绕后按抚自己的腰,嘴角流着鲜血。
邓秋燕的父亲手上拿着木棍,嘴里愤愤骂着:我打死你这个老流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我女儿的主意。说完棍棒再一次甩过来。徐正军一个箭步冲上去拦腰抱住邓秋燕的父亲,叫声陈老师快走。陈老师迈着蹒跚的脚步,缓慢地离开。邓秋燕的父亲还挣扎着叫骂:你这个老流氓,看我不劈死你。
看着陈老师走远,徐正军放开了邓秋燕的父亲。由于用力过猛,邓老爹还在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他一手杵着木棍,一手指着墙角的邓秋燕说:你如果走你娘那条路,我就把你沉猪笼。徐正军这才看见墙角里瑟瑟发抖的邓秋燕,一抽一泣尽是哀嚎。他皱着眉头上前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邓秋燕说她有三道数学题做不来,下晚自习后请教陈老师,等陈老师讲完三道题,已经到了十一点。陈老师担心她路上害怕,送她回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徐正军叹声气,望着患有忧郁症的邓老爹,无言地摇头。
第二天上午,邓老爹又去学校闹,校长无奈,只得劝邓秋燕退学。而含羞蒙辱的她,知道陈老师牙齿脱落,腰部受伤,住进了医院,再也无脸踏进校门,无颜见同学,只想早点离开。
当年的中考,徐正军和阿霞双双过线高中。
进入高中的徐正军,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邓秋燕。第一个寒假,他捎回了(水浒传)和(聊斋志异)给邓秋燕,告诉她读书要从中国的古典文学读起。邓秋燕读完了聊斋志异,水浒传只看了一半,她读不下去,不喜欢那一帮草寇。后来到了暑假,徐正军又捎回了红楼梦。这非常符合邓秋燕的口味,她来来回回读了四遍。其中的诗词,她都能背诵如流。她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哭泣,喜欢史湘云的豪爽和直率,同情宝钗的无奈。但小说树倒猢狲散的大结局,让她的心里十分空茫。
徐正军读完高三的上学期,回家过寒假,听说邓秋燕订了婚。未婚夫是本村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宋良军。那是一位颇有心机的青年,比邓秋燕大七岁,善于钻营的人,算盘打得叮当响。当了三年的生产队长兼会计,家里盖起了两间两层的砖瓦结构的楼房。这在当时是阔绰的家庭,许多女孩子引颈向往,提亲的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毛遂自荐的村妹。但宋良军提名要邓秋燕,非她不娶。
邓秋燕心中住着徐正军,容不下第二个人。周末,她找各种借口去徐家,看看徐正军回来没有;寒暑假,她和徐正军交流读书心得,笑声不断,其乐融融。一个人独坐的时候,她常常看着天空发呆。出去干活的时候,人家谈笑风生,她像是聋子,什么也听不见,心里只想着徐正军。只要和徐正军在一起,她就忘记了所有烦恼。
出门观天,进门观脸。邓秋燕能看出来,徐家父母不欢迎她。没有一次和颜悦色的笑脸,没有待客的一杯茶水。甚至在她进门,叫一声阿姨的时候,徐正军的母亲都装着没听见,借故离开。
随着徐正军的长大,徐家的父母一天比一天紧张。儿子都高三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鲤鱼跃龙门?邓家女儿紧紧黏着儿子,对儿子的学习肯定有影响呀。再说了,她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父母,还有传说中她和老师的闲言碎语,谁家愿意娶这样的媳妇上门?
徐正军的母亲找到邓秋燕,求她放过自己的儿子,徐家唯一的根苗是不能有一丁点儿闪失的。
邓秋燕没有说二话,躲在庄稼地里哭得撕心裂肺,她掏出揣在怀里的一张照片,那是她和徐正军,阿霞三人的合影,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照片,读初一的时候,三人一起入团的合影照。照片中的她梳着一对小麻花辫,流着斜刘海,咧开嘴傻笑着,一副不知愁为何物的青涩模样。她把照片贴在膝盖上,摸了又摸,最后决定剪下自己,劝自己接受宋良军。
她的决定伤了徐正军,误认为她薄情寡义,贪恋钱财,不求上进。憎恨和鄙视的同时,徐正军把自己弄废了。整个高三的下学期,徐正军都失魂落魄,恍恍惚惚,最后的高考成绩下来,他只是考上了中专,学的是财会。
两年以后中专毕业,徐正军被分配回到家乡工作,工作认真负责,从一名出纳,做到了副镇长。这期间他才知道,邓秋燕的婚姻,是自己的母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心十分惭愧。徐正军不看好宋良军。认为他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眼高手低,善于投机取巧,喜欢不劳而获。更不看好邓秋燕的婚姻,认为宋良军把邓秋燕带到了地狱,直到现在,灵魂仍然被扣押在地狱中,不得翻身。
六
阿霞泡了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送到三楼阳台的茶几上,看到仰睡在藤椅上的丈夫,没有过多的打搅。她知道丈夫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有点执着。这让她十分痴迷。从自己稍稍懂事的那天起,她就十分看好他。看好他的才俊,他的善良,他的睿智,他的深情。高中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她顶替父亲做了农机站的保管员。
在邓秋燕结婚以后,阿霞就觉得徐正军是自己的,再没有人可以与她分享。在徐正军读中专的两年里,她把自己当做候补的官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常常去看望徐家父母,帮忙洗晒,深得徐家母亲的珍爱。两年后徐正军中专毕业,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阿霞记得,她和徐正军高中还没有毕业,邓秋燕就在那年的五一嫁给了宋良军。婚礼在乡下属于高规格,邓秋燕穿着大红的新娘礼服,头戴霞帔,坐着大红花轿,高调嫁过去的。
婚后的邓秋燕,仍然喜欢看书,但已经没有分享读书快乐的对象。她只得自娱自乐,时而沉思,时而发呆。时而独自欢笑,时而掩面哭泣。渐渐的,她发现她床头柜上的书常常没来由地断页,徐正军送给她的书,甚至整本失踪。丈夫兄弟两个,小叔子不进她的房间,公婆更不问她的事情,她就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事情的原委。她不想吵架,不想有矛盾。她急急忙忙地嫁出来,一是让徐正军的母亲安心,二就是害怕娘家那沉闷的空气。但宋良军是爱邓秋燕的,无论从哪里回家,都带回邓秋燕爱吃的龙酥饼。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去河边钓鱼,他知道邓秋燕喜欢吃鱼。
枕边人虽不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也不是高山流水般的心有灵犀,但平凡人的日子还是正常过。新婚的甜蜜,婆家人的疼爱,经济上的松弛,让她不再焦虑愁闷。邓秋燕怀孕之后,宋家人更是对她呵护备至,她又回到了掌上明珠的时光。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阿霞受徐正军之托,去看望新婚不久的邓秋燕,当时宋良军也陪伴在场。阿霞劝宋良军好好珍惜邓秋燕,说她读书的时候是个才女,是个渴望知识好求上进的女青年。阿霞以为宋良军听后会如坐春风,点头如捣蒜,哪知他乜斜着眼,轻蔑地哼一声,带着鄙视的口气说:我最讨厌人家说她会读书,有什么用?能换钱吗?阿霞像被电击了一样,惊愕地看了他一眼,心想这样无耻的话,他怎么说得行云流水般自然?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次探望不欢而散,阿霞回家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徐正军,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他们现在的日子都难以为继,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意识里没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位子,无论是事业和家庭,都没有未来的。他告诉阿霞,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不用再踏进宋家大门。
徐正军一语成谶。
当年的年底,生产队里盘账,巨大的亏空和来路不明的账单让愤怒的焦点聚集在宋良军的身上。那是八十年代的末期,淳朴的乡亲还没有想到送他去牢房,但他的队长兼会计的职务立即被罢免。
得到消息的宋良军愤愤不平,带着兄弟要找大队书记打架,但被挺着大肚子的邓秋燕拖住了大腿。她哭着说,我们有错在先,孩子要出世了,请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要让孩子出世就见不到爸爸。
被撤职的宋良军没有悔改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在抱怨命运不公的日子里一蹶不振,整日游手偷闲。他躺床上睡觉,坐河边吹风。他看不起种地的几个辛苦钱,自认为怀才不遇,但似乎也没有其他可以让别人欣赏的大本事。一个稍微懂点财务的人,有这样的污垢前科,也没有私人企业敢用。他于是晃荡着。邓秋燕心想,儿子的出世,也许能提醒他面对现实吧。哪怕早出晚归抓泥鳅摸黄鳝也能弄钱啊,乡下的男人不都是这样么?可宋良军认为,这是苟活于世的人干的,他是干大事的人,不屑一顾这些低等男人的低级活法。
做了母亲的邓秋燕急,孩子的哭声像猫爪抓心。
徐正军在小镇干了两年出纳,被提起来做计生局的局长。那几年计划生育抓得紧,他骑着摩托车,各个分场来来回回地跑,常常看见大热天,邓秋燕背着药桶喷洒农药,而宋良军常常在路边的树荫下跟人聊天。邓秋燕打完药需要再次添加药水,宋良军也只是提一下药桶帮邓秋燕上肩。徐正军看见一座小山似的药桶压在瘦小的邓秋燕背上,心像被重击了一下。他好想停下摩托,上去给这个男人两个耳光,但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公德都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怎么才能帮助邓秋燕呢?她是喜爱读书的知性女人,又生了一个儿子,乡下人的习俗,她不会强行生二胎了,那就让她做个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吧,一年可以补贴三千块钱,在当年,这是一笔大收入,可以补贴家用的。
两年时间里,邓秋燕做的很出色。她为人温婉,对想超生的家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守法的独生子女家庭,把优惠政策和福利亲自送上门。她管理的生产队没有一个家庭超生,没有发生因计划生育打架闹事的悲剧。
徐正军和镇里的其他领导都看到了她的成绩,计划生育在当时的乡村是最艰难的工作。怎么照顾生女户,转变生女户的观点,以及帮助女孩的读书和就业,邓秋燕都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提拔到分场做妇女主任吧,大家一致这样想。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邓秋燕走马上任分场的妇女干事。
开会,协助领导工作,邓秋燕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有一妇女离家两个月了,有人举报她躲着生二胎去了。异地追踪,蹲守,花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妇女劝回,也可以说是押回。
这半个月的时间,宋良军的心里像住进了刺猬,难以形容的情绪如暗流涌动,他想象的画面像手机里黄色网站上的一帧帧照片在脑海里移动,他的内心开始不安,他疑神疑鬼,怀疑邓秋燕是不是跟哪位领导在外面过了半个月。
邓秋燕走进家门的那一刻,他用网状的眼神在邓秋燕的身上搜寻,像警察在寻找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先是在家跟邓秋燕吵,没有得到回应,接着就是跟踪,侦探,逮住邓秋燕在办公室跟徐正军汇报工作,就破门而入,斗牛士一样堵在办公室门口。他甚至找到徐正军的家,骂他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邓秋燕的出色表现,也让阿霞的内心再起波澜,她害怕她和徐正军再次并驾齐驱,害怕他们旧情复燃。她想阻止,但没有说得出的理由,宋良军的闹腾,让阿霞有理由不再沉默。
你得考虑一下你的个人名声和政治前途。阿霞正色训斥自己的丈夫。
邓秋燕的管理能力,政治命运,昙花一现。又回到了村庄。
像有一列火车碾过她的心。她的心中有痛,有恨。她想逃,可是儿子已经十五岁,在叛逆期,又是中考的关键时间段,迈动的双脚被黏住了。
日子进入两千年,打工的大军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天南地北,走出土地的农民,在大中城市里,凭着一身力气,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相比于这些男人,宋良军的存在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所以邓秋燕家的日子还是捉襟见肘。当年鹤立鸡群的砖瓦结构的小楼房,此时在鳞次栉比的楼房群里,显得猥琐,卑微,且常常受到风雨的同时光临,也受到晴天时阳光的青睐。
两千零二年,阿霞所在的农机公司解散,承包给私人,阿霞是两个股东中的大股东。由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农机和配件的需求量增大,也由于诚信经营,公司效益良好,两年回本。到了以后几年,几乎日进斗金。
徐正军仍然想帮助邓秋燕,跟阿霞商量,给邓秋燕送十万元钱去。徐正军捏着阿霞的手说:人拗不过命啊,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就没有阿霞父亲进入农机公司的机会,更没有阿霞以后顶替父亲得到这份工作。如果邓秋燕的父亲没有得病,她就会正常享受教育的权利,她会顺利地走入大学的校门。如果自己的母亲没有从中作梗,邓秋燕不会嫁到宋良军家,凭她的能力,还是在生活的正常轨迹上。他请求阿霞看在发小的情分上,帮邓秋燕一把。
阿霞听了丈夫的分析,内心虽然不爽,但还是被丈夫的大义折服。丈夫当着她的面提出这件事,说明他为人的光明磊落,也是对她的尊重。如今,在徐家,十万元钱不是大数目,但在宋家,足可以把她家那楼房推到,重新做一栋挺直的砖混结构的楼房。
阿霞带着现金支票,在棉花林里找到了邓秋燕。汗流浃背的她,正在摘棉花。阿霞说明了来意,惊愕的邓秋燕看着阿霞像是长出了翅膀的金雕,她扑扇翅膀的声音让她的双耳轰隆作响,同时心里绞痛般地难受。她说声谢谢阿霞的好意,但拒绝了接受支票,没有任何犹豫。母亲的一生被人猜测,她不想自己的一生被人议论。
这一切让徐正军有触手无策的无奈和无能为力的痛。
阿霞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让邓秋燕有低人一等的羞耻感,她不了解邓秋燕。邓秋燕不想被人怜悯,更不想被徐正军夫妇怜悯。她要改变这个家,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找到一个久在外面打工的姐妹,参加了三个月的月嫂培训班,顺利拿到月嫂上岗证。
七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宋良军,邓秋燕和岳母三人在牛栏房度过了三个月。季节已是初夏,太阳提高了出勤率,无论庄稼还是野草,正是比赛疯长的季节。
这荒无人烟的湖滩,只住着几户人家,都是患病安置在这里的人。虽然政府免费提供药品,但那几家孩子还没有长大,生活比较贫困。只是贫也罢富也好,几家人的日子不用攀比,吃的可以填饱肚子,穿的可以遮羞,就可以。
相比之下,宋良军的日子就相对优裕一些,毕竟三个人都是农场职工,可以享受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有保障。其余三家,都没有到退休年龄,靠政府的接济,杯水车薪。旱涝保收的退休工资让宋良军体会到了人上人的生活,有几分志得意满的自信。由于好心情,他干活也有劲,早起晚归把一片菜园伺候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他常常想,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职务,他干什么都不带劲,外人鄙视他,说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可他却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干不得繁重的庄稼活。没想到现在带病干的很舒畅。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喜欢上了这片菜园地。
他隔三差五给儿子送菜去,但儿媳妇不领情,把菜往门外扔,说有病毒,叫他从银行卡转钱给她就行。他气得哼哼,但也只能殃殃地逃回牛栏房那个家。邓秋燕也从不跟他有过眼神交流,她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有时候她缥缈的眼神注视远方的天空,宋良军永远读不懂。
他唯一可以找到安慰的地方就是儿子那里,儿子不轻看他。入住牛栏房到第二个月,他第一次拿到了退休工资2300元。他从银行柜员机转账1500元给儿子,这是他第一次给儿子钱,听到儿子在电话那头说声谢谢爸爸,他五脏六腑都十分熨帖,他把银行发过来的转账短信放大看了一遍又一遍,似乎这则短信里藏着他做父亲的尊严和自豪。细想起来也愧疚,从儿子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到结婚成家,他确实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如果不是那些人整我,罢免了我的队长和会计,那我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仍然咬牙切齿。
他又想起了一年前,第一次出门到九江市的一个工地干小工,月底领到了四千多块钱,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自从被罢免了队长和会计的职务,他一直没见过这么多钱。他看见工友们拿了钱进了酒吧间,回来都眉飞色舞,内心也咚咚敲起来。邓秋燕在外打工十多年了,他也囚禁了自己十多年。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酒吧间门口徘徊几次,有站在悬崖边晕眩的感觉,但终于被里面的风景吸引,迎着耀眼的霓虹灯,踅进了低劣的酒吧间。旋转的彩灯在他身上织下了七彩的格子,暧昧的眼神从他面前一次次撩过,他眼花缭乱,早已迷失了自己。有漂亮妹子拍了他肩膀,他僵硬了一下,感觉有股力量从脚底冲到头顶,想起久不在家的妻子,摸摸兜里的钱,他想,今晚该做一回大男人了。
有了第一次的疯狂,就不缺第二次。以后每个月发工资,他都要犒劳自己一下,才半年时间,六次啊,怎么就染病了?是哪一次染的?有性病还有无法根治的艾滋病?
他的内心,一直是爱着邓秋燕的。婚后这么多年,是没有给予邓秋燕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在情感上,他是没有越轨的,一直把邓秋燕当着心中的正神。他的内心是感激邓秋燕的,心想等退休了跟邓秋燕好好享受生活,谁知道就遭遇不测呢?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呀!
深秋,气温一天天下降,岳母的哮喘病再次发作。几十年烟龄让她的肺像破棉絮一样,千疮百孔。可她听不进劝告,她说饭可以不吃,烟是不能不抽的。宋良军和邓秋燕日夜伺候在老太婆的床前,在北风裹着冷雨拼命敲打窗棂的那个夜晚,母亲的呼吸像拉锯一样尖叫着,像大水冲破了拦水坝,母亲终于咳出一口鲜血,倒在床头,脸色腊一样白。
邓秋燕流着泪看着受难的母亲,她好想问一声母亲,五十面前的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是否真的和小舅出轨?这一辈子,是母亲背叛了父亲还是父亲冤枉了母亲?为什么自己没有做错事,却要承担后果?如果时光跳过了那罪恶的一夜,没有父亲的生病,她的人生将是什么样的光景?
小舅是母亲的同村老乡,为寻找活路,和父母一起背井离乡来到农场。他独身一人,常常来家与父母叙旧,也常常来家蹭饭,有时候给她姊妹仨买点零食。那次父亲出差,早晨到家,懵懵懂懂的弟弟告诉爸爸,小舅昨晚睡在家,刚刚走。父亲听后,像中了魔咒一样定住了,脸色迅速变白。可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他住另外一个房间,跟小弟弟睡。不懂事的小弟弟再次说,他睡着了,不知道。 这一晚疑惑是父亲心中的结症,是一辈子军人形象的他无法接受的耻辱,是这个家庭灾难的开始。
邓秋燕的眼光再次回到母亲脸上,母亲气若游丝,渐渐出气多于进气,抓着邓秋燕的手突然无力地松开下垂。邓秋燕知道,母亲的魂魄已经离开。她没有哭泣,自己的生命也已经走过了53个春秋,最灿烂的年华都已在黯然中流失,像来自山中的泉水流进了污水坑,并在那里沉淀了良久,如今也是病入膏肓的暮年,那一夜的真相还有意义吗?就让它成为一个谜吧,给母亲留一点尊严,让她把迷带进坟墓。邓秋燕告诉自己不哭,佛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母亲终于把所有的苦难都清空。三生石畔,她也许会回头望一眼,这一眼她是飘向父亲还是飘向儿女,邓秋燕不知道,待她喝下孟婆汤,她将会忘记人世间所有的爱恨,开始新的生活,她真心祝福母亲幸福快乐。
八
送走了母亲,邓秋燕了却一桩心愿。年关将近,新年的气氛浓郁,那是从店铺和行人的脸上长出来的,是冷酷的北风无法吹散的。她希望大年三十能回家去跟儿孙吃一顿团圆饭。她把自己的想法电话告诉儿子,儿子很高兴,满口答应。
她一个人在超市转了几圈,想起往年,她作为一家女主人为家人置办年货,腌制腊鱼腊肉,炸油果,忙的团团转。儿子围着自己,要这要那,日子不算幸福但是充实!今天她拿着一把钱,看着孙子喜欢的零食,忍不住撕下一张塑料袋,往里装食品,但转而一想,儿媳一定会嫌弃,不舍地放下。低头走出超市,心想这年头这身份,支付不如转账讨人欢心。从手机转一万块钱过去,让儿媳自己置办年货比较好。
腊月二十四,灰蒙蒙的天空撒下雪粒,大地上只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密密实实,诡异得很。邓秋燕回到了自己千辛万苦建起来的家,却有一股深深的陌生感,她像是走错了门,进了别人的家。
儿媳带着孙子在电取暖器旁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邓秋燕的进门,除了大门的一开一合,门口光线的一明一暗,没有引起其他的任何变化。儿媳妇目不斜视地盯着电视屏幕,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邓秋燕,见她脱下外套,拿起扫把做卫生,儿媳急忙戴着橡胶手套夺过扫把,说妈,你别动,否则这房子我都不敢住了。邓秋燕顿时像喝下了一碗冰水,心再次下沉。她转头看了一眼孙子,天真的孩子歪着头喊声奶奶,妈妈说你身上有毒,真的吗?她的嘴唇蠕动一下,看不出是伤心还是想挤出微笑。她伸出手想摸摸孩子的脸,扬起的手臂在停留在空中。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语凝噎。生命和亲情已经完全被切割,她留在这里没有一丝意义。默默地拿起自己的手提袋,一头扎进寒风中,竟然忘记了沙发上的外套。
跌跌撞撞步行到达湖区的牛栏房,已经是傍晚五点。进屋没有言语,雪粒在薄薄的羽绒袄外结成一块硬板。宋良军问她吃饭没,她没有回答。脱下外衣,钻进被子,捂头睡觉。朦朦胧胧中,感觉自己在天空飘移,在云端漫步。
她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幼年时期靠在村小卖部的门口,可怜巴巴地看着柜台里的食品,她流泪。想走出这个家门的想法又被扼杀了。
她看见了徐正军,那昂首阔步的英姿,那挺直的腰身,那宽厚的胸膛,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她好想去靠一靠,哪怕是一刻钟也满足。
她看见了东家的孩子,坐在她的对面,瞪着好奇心眼神,缠她讲故事。讲到惊险之处,就躲到她怀里,自己的孙子一样。
这些人物和场景交替出现在她的脑海,让她感觉亲切,似乎在昨天,又似乎很遥远,好像上辈子的事。
她又突然看见了医院的化验单,结论是血液中有AIDS。那一刻,她想撞墙而死。
宋良军端杯热水来到床边,摸摸她的额头,开水一样烫手。丈夫坚持要送她去医院,她迷迷糊糊地说,如果再让她去医院,再抽血化验,她宁愿现在就死。
宋良军触手无策,只好静静坐在床沿,看着邓秋燕拉风箱一样艰难地呼吸。东方的鱼肚白渐渐变红,大雁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展翅高飞,叫声高亢,苍凉。搏命一样。邓秋燕请求宋良军扶她去屋外,她要看看大雁,她欣赏这不屈的精灵,她要卸下这躯壳,把魂魄交给大雁,向着东南,向着温暖,飞去。
邓秋燕身子像煮熟的面条,软弱无力,搭在宋良军肩上的双手瞬间向下坠落,宋良军哭了。自卑了一生的男人摆不出什么仪式感,但内心却是撕心裂肺地疼痛,他大喊着:燕子,燕子,我随你去了,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