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我的读者
王春芳
历经坎坷,到了知命之年,突然爱好山水游历,风花雪月,于是交了一帮文朋雅士,玩起了文字游戏。
这几天,微信文友群,朋友圈,千篇一律转发湖北文联主席刘醒龙的新书《黄冈秘卷》的书讯,铺天盖地。
黄州东坡赤壁景区二赋堂内,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文化论坛。整个赤壁景区人潮涌动,文学精英,荟萃于此。
刘醒龙,黄州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天行者》。
在百度里,我搜寻了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一共41部,我只读了3部,问问身边的朋友,也不过尔尔。我想,伟大如获茅奖的作品,竟然也有许多“文学人”没有捧读,那么,当下毛糙如我辈的作者中,又有谁会来读我们的小文呢?
放眼身边,手捧手机的低头阅读族,黑压压一大片。他们追八卦,猎艳奇。一个戏子的婚姻变故,会让他们津津乐道,茶余饭后乐此不彼。这也是一群阅读者,可他们是“伪读者”。读了几篇心灵鸡汤,便自认为高人一筹,说话训人振振有词,似乎离圣人只差几公里。
当然,我们也不能贬低此类朋友,毕竟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比不读书强。更何况,中国时下人均读书7.8册,“伪读者”无论如何都高于这个记录。这群读者有可能浏览一下我们的作品,但不会永久,因为我们的作品记录平凡的生活,不对他们的颜色。
2016年初,我接触了一个微信文艺平台,感觉这里是一片新天地,绿草如茵,空气新鲜,比我那小店旁边愉悦多了。
我开始出些小作品。每次作品出来面向读者,我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我终于可以借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怕的是,拙作对不起读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自作品刊发微信平台后,我就不停地打开,期待阅读量有个惊人的变化,好安慰一下这颗忐忑不安的心。可是,总难突破那个瓶颈。
我将拙作发给我的家人圈,如石沉大海,激不起涟漪。亲人们都忙着赚钱去了,谁会看这没有利润的东西呢?转发多次后,有一天哥哥姐姐们都担心地问:你出去采风的时候,爸爸的午饭怎么办呢?
我将拙作转发朋友圈,也有许多点赞的,当我向他们道谢的时候,有的朋友文不对题地敷衍了我几句,我终于明白,他们的点赞,只是出于礼貌。我想,我必须努力抬高作品的档次了,如果我能写出传世之作,不愁没有知音的。如果我的作品文艺和思想双收,他们是不会轻易怠慢的。
我开始了拜师学艺。在这阶段,我认识了散文大师周火雄,大气又有个性的王娅,温柔又多才的陶燕,辞章华美的陈文祥。他们的文字各有所长,我甘之若饴,每一篇文章读完,满满的欢喜在心头荡漾。
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给他公众号里的文章写点评,我说没有时间。我已经很少打开那些文章了,我感觉那里的含金量不是很多。那头挂了电话,我知道他的气愤,甚至有些鄙视:你很了不起吗?
我没有作解释。在经过海量阅读最初的眩晕后,我已经开始回头重读经典。当下的全民写作几乎是文字的堆砌泛滥。打开手机,逼迫你关注的网络文学泡沫,让阅读选择的困难比任何时候都艰巨。这时候理智的读者会选择清醒地拒绝,守目如玉,这是好书之幸,是纯净的读风之幸。同样,更有智慧的作者,他也在选择他的读者,这与古代乐圣摔琴之举有着异曲同工之雅韵。
我和我的朋友们拜散文家周火雄为老师。周老师之于我们,就像沈从文对待他的表侄黄永玉,不只是阅读我们的拙作,还要细改,有时候,细改的文字,达到我们作品的一半。这种“读风”,是前辈对后昆的栽培,关乎治学,勤勉,关乎黄梅文风的普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有选择的阅读。我以为味道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口味合适,越吃越有味,如果是我不喜欢的读物,读之则如嚼蜡,那简直是受罪。
我很喜欢格非,感觉他眯起的眼睛像个照妖镜,我也喜欢迟子建,她细腻的文笔总能震撼我的心。我还喜欢肖江虹,他有老鹰一样的眼睛,能掘地三尺,看清那些隐藏的罪恶灵魂。
受师友们的熏陶,我的写作开始进步。从市刊慢慢到省刊。我们相邀出书,与我的一帮志趣相同的朋友一起,共同孕育了《大地的旅痕》。
我让先生帮我校对书稿的时候,他弱弱地问了一句:你们的书出来之后,谁会去读呢?恐怕只有你们圈子内的人才会翻阅。
他的担心也是我的忧虑,沉默了片刻,如实回答:如果卖不出去,就送一些朋友,留一些给我的子孙,做个纪念。平凡人家,保持耕读习俗,接人待物,知礼数,就够了。
送书送给谁呢?当然是圈子里的好友,一群除了生活的苟且,还幻想远方的人,一群彼此珍惜,彼此鼓励的人。还有一些“自己人”,甚至有的“自己人”都可能不在意。签名送给他的书,都有可能沦落到废品收购站的一隅。一些不差钱的老板,一面书柜顶天立地,全塞的是中外名著,但只是用来承接灰尘。我的书,就不给这些人吧。
当人们选择自己口味作品的时候,我也在选择我的读者。就像一个黑红脸堂的乡村小姑娘,扎着一对麻花辫,穿着翠花的连衣裙,哼着小曲,连蹦带跳地前行。虽然土气,却淳朴,清新,沾着大自然的气息。我怎么会舍得让她明珠暗投?油腔滑调的,不着边际的,不懂她的人,永远别靠近。
这本书出来之后,你还打算出书吗?先生的眼睛盯着我。
当然!我不假思索。只要有一个读者,我都会坚定地写下去,一是为了那个知音读者,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生活。
先生含笑点头,也许他认为我有些痴,出不了名,生不了利,劳心费力,何求呢?
末了,他给我泡了一杯茶,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写吧,多写一点,等我退休了,天天读你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