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海的头像

贾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0
分享

滑竿悠悠

滑竿悠悠(散文)

                   贾海

滑竿,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子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这样,一副滑竿便制成了。中国西南各省山区面积广,滑竿较为盛行。特别是峨眉山上的竹椅滑竿流传了几千年。滑竿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一种体现。

滑竿通常由两人抬扛,在抬扛时不断地前后传话,被称为“报点子”,就是前面的人告诉后面的人前方路面的情况。一喊一答,加上四川特有的地方话,特别的好听!如,前面路很平,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去,滑竿不仅是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在抗战期间还成了抗日战场上的担架。我们在抗日影视剧中看到的抬伤兵的担架,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滑竿,只是没有椅子罢了。据说,周恩来总理在重庆也抬过滑竿呢。1936年,校长张伯芩前来重庆,在沙坪坝选了一块地,创办了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正好是南开中学40周年校庆。10月17日这天,又正好是张伯芩的生日,于是合在一起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来自全国的南开校友齐聚重庆南开中学,这其中就包括周总理,还有一人是国民党常委张厉生。周总理和张厉生都是张伯芩的学生,见院内正好有一个滑竿,周总理和张厉生一时兴起,一起抬着老校长绕着院子走了一圈。这件事虽然只是两个校友为老校长的祝寿之举,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一时传为国共合作的佳话。

我也有坐滑竿的经历。那次是学校组织教职工到雅安碧峰峡旅游。在碧峰峡游玩时,会时常听到“滑竿、滑竿”的招揽声,那粗犷的音调和着清脆的流水声长长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下坡路,轿夫的腿,轻捷得连他自己也不能够止住,他们蹒跚地控制着狭小的山路。一到爬坡的时候,轿夫的脚步便不响了。他们开始喘息,汗珠在他们头发上静静站着,他们走得就出奇的慢。坐在滑竿上,我随着轿夫沉重的脚步的起伏在一升一落。在那么多的石级上,若有一个石级不留心踏滑了,连人带滑竿要一齐滚下山涧。滑竿悠悠,虽然有些怕,但坐在滑竿上观赏沿途秀美的风光,别有一番感觉,滑竿队伍在碧峰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桥夫为游客送去了便捷的服务,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着山里人的价值。

我的老家川北南充农村,过去也有抬滑竿的习俗。由于当时没有修公路,交通不便,遇到有人生病,没法坐车,更不用说坐救护车,只好生滑竿。滑竿由当地身强力壮的村民来抬,一般安排几个人换着抬。山路陡峭崎岖,抬滑竿的大汉往往是汗流浃背,肩膀红肿。就是这颤悠悠的滑竿,帮着山里人走出山村,去山外医治病痛。而如今,山里修了公路,交通方便,一遇到病人,都乘车到城里,再也不坐滑竿了。滑竿渐渐在农村消失,成为了历史。人们怀念滑竿,喜爱滑竿文化,不仅仅在于当年滑竿对交通的贡献,更能让人们深感巴蜀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聪明才智。

抬着滑竿的两个人,像轻飘飘的两盏灯。那两盏灯忽闪忽闪的,永远在山涧亮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