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海的头像

贾海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6/21
分享

关于《那片海》的解读

——贾海散文集《那片海》序

 

置于案牍的,是作家贾海近两年来创作的散文,计45篇,这也是他在文学旅途中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记录下来的心血汇编。虽然不多,却耐读耐品,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生活的气息,也渗透着一种晶莹的光泽。

和贾海结识,屈指算来已好些年头。总体来说,他当算是性情中人,和其相处,不觉得太累。而且有时,你会感觉到他有些童真。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活得坦诚而率直。率直就好,因为创作,尤其是我们散文创作,需要的就是那一份坦诚,将内心的世界,明明白白展现给受众。从文这些年,也结识过一些文朋诗友,聊聊文章,谈谈文化,也看了些读本。总体感觉,其间的不少创作者,为诗为文是越来越差,而非一步步朝前迈进。这样说,可能不少人会不以为然。这一点,我倒并非是有所指,而是对此现象的感慨。以自身为例,也同样如斯。原因何在呢?这倒不是对文学的理解已开始迟钝,而是我们生存的环境,让世故和圆滑,闯入了我们纯真而剔透,曾干干净净的内在灵魂,从而影响到创作心境。但贾海没有。他的文章一层不染,让你看到的,永远是明快,就如清澈见底的溪流,唱着欢歌,正奔往通向春天的路途。我想,这点主要是得益于他教师的身份,也得益于他淡然的心态。

《那片海》共分为四辑。在第一辑《故园的梦》中,《家乡的雨》淅淅沥沥,《家乡的燕子》在思绪中掠过,《家乡的折耳根》是那般爽口。渐渐《远去的坝坝电影》,又撩拨起读者童年的记忆,和漫漫岁月的《一抹乡愁》。在第二辑《透明的水》中,作者讲述了《父亲的算盘》《大姑的刀削面》,和他《农村亲戚》的家常;而其生命当中的《小黄》,又带给我们别样的温馨,呈现出另类体温和爱意。人生就是厚厚的《字典》,写满了亲情,写满了友情。于时光中《品茶》,你会在《不一样的春节》,感受到一种《亲情的速度和长度》。在第三辑《岁月的河》中,有《报纸杂志一生情》,有《滑竿悠悠》的过往,和《在异乡的寒冷里》,对一盏《盖碗茶》由衷的怀念。看过之后,你不能不为《没有雨伞的孩子必须奔跑》的故事感动;而对作者本人来讲,令《我喜欢》的,却依旧是《动人的指甲花》,和《旧衣柜,那最柔软的记忆》。在第四辑《川北的景》中,《春是纤柔》的;《低坑瀑布的水打在脸上》,会带来《夏日随想》的清凉;《秋天,是一种开始》后又能享受到漫天飞雪的《冬韵》之美。此辑作品中,每一篇,都当是一种流动的情绪,回味无穷,而令读者浮想联翩。可以说,这部名为《那片海》的散文册子,是作家贾海用蓝色的基调,为读者朋友所营造的梦境——关于昨天,关于今天和未来的诗意的梦境。是在我们青春渐逝后,供我们追忆,供我们怀想的集体式记忆。个人认为,如果这本集子的读者,能够从这样的一种角度去介入和赏析,则定能从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想,这也是文集能带给我们的价值之一。

贾海撰文,走的是一种传统路子。他追求意境但不赶时髦,文笔流畅而不耍“花枪”。很多篇什,都带有“五四”或当代新时期散文的笔调。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及受新文化运动之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建国初期的一批作家,为其提供的创作养分。鲁迅的凝练、茅盾的细腻、朱自清的诗情画意,和巴金的质朴、冰心的明快……凡此总总,对贾海而言,就如春花园中的群芳,让他得采百卉之蜜而唇齿流香。

闲暇之时,我也好读“五四”的文章,这大抵是一种潜在而固执的观念所致。古代散文,曾经出现过两座高峰。一是诸子和史传散文,二是在唐宋,由“八大家”们树立的标杆。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骈文,主张学习先秦和两汉,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新文化运动,虽然用白话替代了文言,却并未扬弃对传统的继承,虽个性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平易浅显,实而不华,通过在继承基础之上的革故鼎新,从而开启了现代散文的崭新天地。而贾海的散文也正是如此。他的作品虽讲求技法,却显得自然,而无半点雕琢的刻痕。文贵含蓄,也贵质朴,作为中学语文教员,贾海应当是深谙此道。易懂耐读,那就该是好文章!

贾海的创作,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即学会了观察。“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他注重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去寻求一种原汁原味的生活之美,而这样的细节,既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有人们的群体体验,故而往往能打动人心。

可以说,贾海的创作,已基本解决了语言问题。他力求自己的语言干净,易读易懂且流畅自如。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次笔会上,我曾谈到过对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其中一点,即创作首先要解决语言。不通语言学,这就好比一个画家用不来彩色,一个木匠不会用刨子,是很难想像的。中外文坛,莎士比亚这样的作家,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我们提到他们的作品,首先想到的是语言精美。有好的思想,有深厚的情感,而无美妙的语言表达,谁能知道其思想与情感是怎样个好法?我们写文章,要一看就知是谁的手笔,风格独特,才“文如其人”。有的朋友,作品写了一辈子,但始终没有自己的个性,蒙上姓名,你就不知那篇是他的。没有风格,创作方面就吃了大亏。也许,文章的主旨都很好,内容也丰富,但语言不好,读者也就不爱读,或看过之后毫无印象,写作的价值就难以彰显。经典名著能传之久远,就在它有好的思想,同时也有独到的笔法。贾海的这部散文集子,大多写得清新隽永,也写得活泼,写得生动,这就是风格。

最后,再谈谈其创作的不足之处。从这本集子的内容来看,生活的气息是很浓郁的,也颇有情调,一草一木,都能触动作者的心思,萌动那些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关于自然的美的遐想。但总体来看却深度不够,还缺乏一种更深层次的把握和思考。在此方面,其游记散文中是有所表现的。这当是缘于个人阅读的习惯使然。从事散文创作的朋友,阅读的书籍一定要杂。要文史哲兼备。文为载体,是文章的外壳。语法通了,运笔就能行云流水;修辞通了,文句就能顿然生色。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史,特别是那些游记文章,有了史料,有了史实,你的文章才有嚼头,才有丰富的信息含量。而哲学则是顶层设计。立意的高远,思想的深邃,所靠全然是哲理。

好了,就此打住吧,这样的谬论,或许对也或许不对;或许全不对,也或许是全然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唠唠叨叨这么多,不知贾海兄,以为然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