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晚秋,我踏浪西行,经过长时间的颠簸航行,终于在秋天最后一天的中午,跨入了梦寐以求的军营大门。
(一)新兵分配
我和大家在篮球场上列队,等待如东县征兵办公室与部队办理交接手续。
此时,篮球场上十多名身姿挺拔、昂首挺胸的军人,他们和门口刚才列队欢迎场地上的官兵一样,都戴着鲜红的“五角星”帽徽和“红旗”领章。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这么多“三点红”军人,紧盯着他们的目光不愿离开。发现他们在年龄上有差距,军装颜色上有深浅,衣着款式上有两个口袋与四个口袋的区别,但他们在气质上都是一样的阳刚威武、精神抖擞。我像做梦一样,心里羡慕着他们那样子的气质,暗自下决心要早一天成长为他们那样子。大家的内心都不平静,相互之间谈论着途中的感受和道听途说的各种消息,做着或大或小的军旅梦。一声哨响,惊醒梦中人,大家全都静下来。一位穿着四个口袋军装的军人对照名册点名,同时下达分配到新兵连的命令。
我和其他几十名新兵被带到营区大院西南角一幢青砖青缝青平瓦、红门红窗红屋檐的“人”字顶苏式“筒子楼”前空地,面向西排成横队站立。我望着山墙中间通风孔边上的一个圆形白底黑色数字“24”字样瞬间迟滞,猜想这个数字也许是楼房幢号的标识吧。整幢楼有上、下两层,楼内正中间是走廊,走廊尽头是大门。大门外墙左右两侧分别有块黑板,左边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写着“热烈欢迎新战友”等宣传标语,右边黑板上白色粉笔写着通信地址。在这幢楼的北侧和东侧、东北侧,分别有同样风格、同样长相的楼房。他们整齐划一、对称排列,充满着“兵味道”;他们简洁大方、素雅厚重,又颇具些“书香味”。
(二)六班宿舍
“王军”,恍惚间隐约听到队列前军人点我的名字,我立即答“到”。旁边同来的小个子新兵低声细语:我俩同班,都在二排六班!大家提着行李,跟着自己的班长步入楼内,沿着一楼的走廊去六班宿舍。这是一个大房间,东西长约是南北宽的两倍,面积近四十平方米。从开门和开窗的位置和屋顶横梁看,原先可能是两个独立的房间,只不过中间隔墙被打通了,或者原本就这么设计建造。每个玻璃窗都很大,是三扇可向外推开的平开窗。房间内有上、下两层的木板床铺,挨着东墙边首尾衔接摆放着两张,西墙边同样摆两张,中间并列摆放两张。整个房间床铺摆放的形状,俯看有点像擦去竖笔躺着的汉字“巨”。每张床铺外侧脚下都放着小方凳,床板铺着棕垫。床头柜,像士兵队列一样整齐地站在南墙边。班长在西南角位置的下铺,虽然他的上铺空着,但没有放置任何物品。其他人的上下铺都有人,我被安排在宿舍东北角的下铺。
大家在班长的指导下,打开自己的行李包,把县征兵办发的白色床单和棉垫铺在棕垫上,努力把军被叠成班长的那样的方块放在床头,换洗的内衣和袜子、一本笔记簿、信纸、信封和钢笔放入床头柜,一双解放鞋、一双拖鞋,放在床底托架,鞋跟朝外摆齐。全班人的脸盆统一放在一只上下排列的脸盆架上,毛巾对折一次后再对折,将对折边朝外摆在脸盆边沿,上下一条线;所有脸盆内漱口杯内牙膏、牙刷朝向一个方向放置,上下还是一条线。个人的水壶和背包带挂在指定的南墙挂物钩上,其它什物一列放入自己的拎包,集中存放到二楼的储藏室。
我拎着包去储藏室,途中随意一瞥,发现其他班的宿舍,与我班也完全一样,整洁、大方。所有房间色彩简单、搭配和谐,内墙立面、天花板屋顶、日光灯罩以及脸盆、毛巾、桌单是白色,床、柜、桌、凳等木质营具是深黄色,门、窗、地面和踢脚线等是深红色,军被、军衣、水壶、背包带等是绿色。所有物品放置有序,几乎全是一个模式的复制、粘贴。目光所及之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在自己宿舍里暗自找茬,竟没有发现一处有“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地带,也没有发现有一个角落模糊不清、拖泥带水,或者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脏。
(三)新战友间的交流
全班新兵来自苏、皖两省,分别是先我县到达的江苏响水的张、汪,滨海的周,安徽的怀宁的李、桐城的赵、池州的苏,加上我县的从、管以及与我刚才说话的小个子陈和我共十人。十人没有同姓,没有千年前是一家的缘分。班长是浙江余杭人,姓赵。他在新兵连结束后,回自己的步兵连队。
来自不同地域的战友,乡音各异。我感觉大家的普通话讲得都比较好,尽管有人带着浓浓的乡音,有人尾音拖得很长,但他们讲话的频率不高,语速适中,我绝大多数能听懂。而我小学一年级原本就没读几天,后来又没有系统补习汉语拼音,更没有认真学习练说普通话,加之语速连珠炮似的,自以为的标准发音,却让外地战友听不懂,老乡战友听不清,真正成了别人耳中蹩脚别扭的彩色普通话。班长善意提醒我说话不能像“机关枪”,要降低语速,新战友们更是毫无保留、及时一词一字地帮助我纠正发音,一周后我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己讲述一遍,班里班外的战友都能听明白我表达的意思。
全班10名新兵,有6名高中毕业,除我是两年前毕业的外,5人要么是几个月前刚毕业,要么是一年前毕业,他们属于刚走出校门或走出校门不久,又进军营的那种内心有更高期待的有志青年!时光流转到1986年秋季,我和李、张、周同时考入同一所军校,张XX和我又是同班同舍,周XX和我是同一个区队,真缘分!据当年私下粗略统计,我们六班考上军校的人数约占当年两个新兵连考上军校总人数的一半。赵,后来直接提干;陈,先转志愿兵后升为职员。现在想起来,六班人才济济,名副其实。
(四)围绕军被的作业
安顿好自己的物品,想向父母写信说一下旅途见闻和通信地址,然后躺下休息,消除两天旅途疲劳。“大家都过来”,传来班长的声音。我和大家成半圆形围拢在班长所在位置的床铺边,刚才还慈眉善目的他,此刻非常严肃起来,一脸认真地说:
“同志们,无论行军打仗,还是野外驻训,背包都得随身携带,部队才能保持战斗力。叠军被不仅使室内美观整洁,还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体现和精神风貌的展示。因此,作为新战士必须尽快熟练掌握打背包和叠被子两项基本技能。下面,大家开始学习。”
他先教打背包。分别用“单龙式”“双龙式”和“挂角式”三种方式,传授背包“三横压两竖”的打法和技巧。他一边做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边提要求:“结实紧固不能散是基础,速度快、时间短是追求,盲打是必须掌握的本领。”
大家从简单的学起,睁大眼睛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进行练习,这个相对比较简单。班长看着大家练习了一阵子都能掌握时,自己让人蒙上双眼,演示盲打背包。看着他手上似乎长着眼睛,一会儿就熟练打好,这让我内心惊叹不已。接下来每两人一组,一人盲打,一人监督计时,非必要不帮助,然后互换。这次练习可能有半小时,但不太理想。班长提醒大家平时放置物品时,要熟记放置的位置和状态,在要求大家今后挤时间再自己练习后,进行叠军被技能的传授。
他再一次解开自己的军被摊开抹平,左、右手张开各一拃,并将左手中指尖衔接着右手拇指尖,测量比划军被折叠的位置,一边叠、抹、压、捏做示范,一边详细解说每一个步骤的经验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强调叠好的军被应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要横平如水、竖直如墙,侧看平行线、正看是平面,必须像方正坚实的豆腐块。大家按他刚才的讲解,进行折叠练习。他挨个巡回指点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家动作基本正确,但未完全掌握其精髓,加之新军被的棉花弹性蓬松,叠成的军被松松垮垮的有点像鼓鼓的面包,缺形少神。
我心里有点儿沮丧,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急躁,一方面是因为内心质疑叠军被这么严苛的意义。班长一眼看穿我的心思,看了我一眼后,面对大家进一步讲道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叠军被是其中之一,它锻炼大家眼力和耐心,磨练大家的毅力和恒心,培养做事认真精细的品格。打背包和叠军被是我军光荣传统,也是军人的基本内功。希望大家挤出业余时间反复练习,一周内所有人必须达标,后面连排会检查评比。”班长的话让我和大家都冷静下来,纷纷摊开军被,又耐心练起来,并各自在心中领悟体会着折叠技巧。
(五)就餐时的规矩
忽然传来“嘟…嘟…嘟…”的哨音,我愣了,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也不知道要自己做什么。
班长一声“集合,放下一切跟我走!”大家停止练习,顺着走廊内的人群,跟着走向24号楼西门外一块空地,按班长的招呼,面向东排成横列。大家按照值班班长“稍息”“立正”的口令指挥声中稀稀拉拉地、机械地完成动作后,他跑步到排长面前,立正,向排长敬礼后大声说:“报告排长,全排集合完毕,是否去食堂,请指示。”在排长的肯定指示后,他说“是”,然后又是立正敬礼,再跑步到队列前下达了“向左转”“齐步走”,大约百米左右的路程,中间不断听到他喊着“1-2-1”统一调整步伐的口令。饭堂在24号楼北侧隔一幢房子,到了饭堂前门,队伍按口令“原地踏步”“立定”执行完毕。值班班长要求大家一起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他在队伍前,一边张大嘴巴大声领唱,一边双手用心指挥着。唱毕,他又请示排长“是否进饭堂,请指示”,在得到明确指示后,值班班长下令各班依次进饭堂。
大家进入一楼餐厅,里面约二十多张四方桌,方桌的每边有双人长条凳,每张桌上摆着盐水鸭、豇豆炒肉丝、麻辣豆腐、青菜共四大盘菜。每四张桌之间的中心位置有两个木头架子,其上分别放着一大盆米饭和一大桶西红柿蛋花汤。班长带着大家按序就坐,剩余的3人编在我排的最后一桌。并要求今后就餐就这么坐,不准自由调整。班长让大家各自按需去盛饭或舀汤,不准吃剩倒掉浪费。吃饭时,班长小声吩咐大家不准在吃饭时交头接耳,更不准议论饭菜口味;即使吃不惯或有特殊要求,也要等回到班里再提,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再听连首长安排;还吩咐吃完饭自行回宿舍,晚上有班务会,不准自行离开宿舍。
(六)晚点名和班务会
用完餐,大家回到宿舍,趁班长去楼上参加连排会议的间隙,有的抓紧时间给家里写信报平安,有的七嘴八舌小声介绍着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旅途见闻。大约半小时,又哨音响,值班班长在走廊里喊“二排晚点名”。
大家不知“晚点名”是什么意思,又该怎么做,都愣在原地。走廊里响起“出来,西门集合”的声音,大家小跑到西门外,我班班长已经就位。这次值班班长按饭前集合时请示报告那样重复了一次,细微变化有两处,一处是“去食堂”改成了“晚点名”,一处是增加的报数,弄清实到人数。值班班长一丝不苟地讲评当日各班情况,特别点评了晚饭前集合站队和晚餐中存在的问题。他对大家提出的标准很高,要求很严,话说得比较重,让人听了似乎缓不过气来的紧张和压抑。接下来,排长跑步到队列前讲话,他自我介绍后,首先肯定了值班班长的点评,然后话风一转简短地讲了一些内涵丰富、鼓励性实足的话语。排长姓张,安徽凤阳人,讲话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音清脆宏亮,人长得挺拔俊朗,棱角分明,是标准的大帅哥。待到1997年部队分配集资房时,我和他成了门对门的邻居,当然他已不再是排长,我也不再是新兵,这是后话。
回到班里,班长召集大家开班务会。第一项内容是正式的做自我介绍,谈谈参军的目的和心愿。第二项内容是传达本周安排:学条令,练队列。第三项内容明确规矩。为尽快完成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转变,班长从一点一滴的作风养成开始讲起,向大家宣布一日生活、言行举止、出入宿舍请销假等一系列的规定。例如:每天五点半起床,听到号响,立即起床穿衣整装;听到哨响,迅速跑步门外集合,出操完毕再整理个人内务。要求熄灯号响必须迅速关灯睡觉。规定除夜间睡觉外,平时不准坐床铺,更不准躺床铺;学习、写字时坐小板凳,床铺就是书桌。规定出门必须戴帽,进门必须脱帽;穿军装时必须系紧风纪扣,内衣必须扎入裤腰。离开宿舍楼时必须请假,非必要不得窜入别的班排宿舍,不得乱拉关系。所有物品摆放要统一有序……事无巨细,真正的感觉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班务会的最后内容是大家分别表态,基本上一个腔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战士。
(七)洗漱间的热闹
班务会后,大家继续练习盲打背包和叠军被。也不知道多久,“嘟嘟嘟”,又响哨音,大家又陷入莫名其妙中,班长招呼大家洗漱,十五分钟后熄灯睡觉。
大家纷纷端起自己的脸盆去我们六班宿舍隔壁的盥洗间。盥洗间、淋浴间和厕所共三间房,盥洗间似乎与宿舍一样,是连通的两间房,淋浴间和厕所共用一间,其内进行了巧妙的、功能齐全的分隔。
盥洗间开有三个门,南门和北门都是对开门,分别是从走廊进出和出入晒衣场的通道;西门是比较窄的普通单扇门,是去厕所和淋浴间的通道。盥洗间的正中间有两排相向并在一起的水池、水龙头,挨墙的三个侧面有一圈水池和水龙头。一层楼的人,同一时间段挤到一起,一样的毛巾,一样的漱口杯,差不多的动作,非常兴旺热闹,这是电影镜头在现实中的再现,原本冰凉的水洗在脸上也感觉不到冷。
我弯腰前倾,一边刷牙、洗脸,一边想着后续难题的解决办法。我在家每天睡觉前有用水洗身、洗脚的习惯,现在仅一只脸盆一条毛巾,如何用水、如何抹干?再买一只脸盆、一条毛巾,班长肯定不会同意,再说也没地方存放。如果冲淋浴吧,天气有些寒冷,冻成感冒可不行。如果改变习惯吧,肯定夜间睡不好,一时难适应……正在我尴尬为难时,也在洗漱的班长凑近我耳跟如此这般地传授了经验做法,难题迎刃而解。
(八)熄灯后的内心较量
大家洗漱完毕回到宿舍后,有的继续练盲打背包、有的练叠军被,还有个别的继续写信。没多久,连值班员在过道里吹响军哨,喊道“就寝时间到了,五分钟后熄灯。”大家立刻停止手中一切,利索地脱掉外罩衣躺上床,把军被摊盖在身上。
我望着白色的床单,想起退伍老兵说过它,人活着躺在它上面,死了躺在它下面,是现代版“马革裹尸”的马革。我在发愣的瞬间,听到班长催促“动作快点”的声音。我鼻子一酸上床盖上军被,向左翻转半边身,再向右翻转半边身,让军被裹紧身体。平时躺下就能睡着的我,当晚紧闭双眼却怎么也睡不着。
木板床有点硬,家里的床,在棉花絮的下面还垫有一些软硬适中的东西……不太喜欢熬夜的父母亲此刻睡下了嘛,田间正在进行秋播秋种,他们身体能行嘛……
“不要想家”母亲临别时的话此刻再次提醒着我,现在想家有用嘛?我暗骂自己“没出息!”
体检时“合水”,地方征兵办公室领导说我是“水兵”,可现在大家领的是陆军被装,穿的是陆军军装,见到的也都是陆军军人。唯独伙食很好,属海类标准灶,荤素搭配的菜比家里品种多、比家里好,但口味比家里的咸,还有点辣。美中不足的是大米饭硬硬洒洒的,没有家里的粘糯香软,口感不太好;又想起了家,我再次暗骂自己“没出息!”
军营曾是我梦寐以求的向往,虽说来之不易,但今天终得以实现!心里满足的同时,对今天半天的军旅生活,在我心里由衷佩服的同时,也有些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先前早有耳闻,也早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但一些细枝末节上的严格和繁琐,甚至达到苛刻范畴,超出我的预期、理解和想象。此刻,内心真有点发憷。
忽而心头飘过曾经“沙场点兵应有我”的担当,想起曾经“血洒疆场染山河”的慷慨,回味着当初出发前的志向和格局,与当下心里的小九九,格格不入,天壤之别!晚点名时领导讲“人家能的,你也一定能;人家行的,你也一定行。相信自己!”我再次体悟这句话的道理。
现在已经踏入军营,再犹犹豫豫,岂利于成长?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只有每一时刻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细微处的养成开始训练自己,尽快形成习惯,早日完成“民转军”,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窗外和室内,悄然无声。我咬咬牙,心终于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