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庄浪卧龙实行公社制,下属23个大队,每个大队有6个左右的生产队,每个大队约1000人左右,土地、树木、牲畜等重要生产资料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使用权、经营权也属于集体。以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配备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保管。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人员统一管理调配,一起劳动,生产经营成果按劳动工分多少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组织体制上接受大队的领导,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大队接受公社的领导,是一个虚体,日常管理人员有大队支书、大队主任和大队文书三人。而公社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执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有公社书记、副书记、文书、办公室主任以及各岗位人员大约有30人左右。县直单位:邮电所、供电所、派出所、畜牧兽医技术站、粮管所、财政局、税务所、卫生院、农业银行、信用社、糖业烟酒副食品商店、百货商店、布匹棉花日杂商店、卧龙中学等。本地单位:卧龙公社、拖拉机站、三集梁大队及其小学等,均设立在卧龙三集梁。可谓功能齐全,各司其职,满足需求,多种多样。那时候卧龙三集梁单位和集市分布于从现在三集梁北面的豁陷到临近马家沟的梁顶上,大约3公里。
七十年代的卧龙人民和国家工作人员,虽干旱缺水,但有的办法;虽然贫穷,但志气不穷;虽然饥饿,但能煎熬;虽有困难,但能克服;虽然经济短缺,但精神存在;虽然物资匮乏,穿戴干净。七十年代,卧龙三集梁在人们心里确有不可磨灭的靓丽的事迹和突出人物。
一、 卧龙公社的高音喇叭
安装在卧龙三集梁的高山顶上,又加了一根30米高的电线杆。这座山很高,如果从山底到山顶要4000多米。前后左右四个大喇叭。播放器在卧龙公社专业播音员处,早晨六点开始广播新闻,中午放一阵红色革命歌曲,晚上有新闻联播和其他节目,主要是公社负责人讲话,而且多数情况下讲得时间很长。有时候讲革命形势,有时候党的方针政策,有时候传达上级文件,有时候总结今年的工作,有时候讲明年的工作计划......卧龙的千家万户都装有小广播,有的带小木头或铁制箱,有的直接用塑料泡沫制作的圆形广播,广播线用铁丝从公社拉线至各大队,各大队又拉至生产队,生产队又拉至各户人家。有的听得清楚,有的听得模糊,因为铁丝电阻太大,嘶朗朗的。偶尔白天任意时间发一个紧急通知。那时候,农村有个广播听,人们感觉非常稀罕,高兴得很啊!就全靠这样的广播传递公社、大队的信息。但是卧龙三集梁山顶上的大喇叭可响亮得很,三集梁各单位、学校、医院、商店都能听到,三集梁村民、苏家山村民、谢家庙湾村民、何家村民、石家山村民、孙家渠村民、魏家嘴村民、马家沟村民、后湾村民、张余家村民等都能听到,而且声音很大。如果有大风,声音会随风向走。有这四个大喇叭的声音,整个三集梁、苏家山山谷感觉很红火,很热闹,不寂寞,不空荡,不怕狼来。穷有穷的快乐和满足,富有富的烦恼和惆怅。1977年以后,有许许多多的卧龙学子,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从这个穷山沟走向全国的各条战线,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而城市里很多孩子由于条件优越,不思进取,不珍惜机会、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沦为啃老族,腐化堕落。
二、 卧龙公社领导晚饭后的散步
晚饭后,公社一把手、办公室主任,夏天穿着白衬衣,春秋穿的外套,是中山装,那时候没有西装及领带,冬天穿着棉衣棉裤、翻毛皮鞋,慢慢悠悠,从公社院子至苏家山庄顶上,再从苏家山庄顶上至卧龙公社大院,一路上,聊天、闲语、谈工作、谈心、沟通、交流。除了周六下午回家,周日放假,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都是如此。据说公社一把手是庄浪朱店董家湾人,头发厚,发型美,肤色白,身材端正,个子1.75米,走路经常背搭手,美男子。组织领导能力强,说话干脆利索,口齿清晰,决策力判断力强,有魄力有胆识,善于团结同志,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经常和他一起散步的是办公室主任,姓郜,肤色白,精干,能干,语言表达能力强,文笔攒劲。副书记性格比较内向,低调,很少一起散步。干部有干部的做派和风格,大气,阳光,放得开。参天之木,赖其根深植地下;怀山之水,有其源八方合流。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天一天的工作里,一件一件为民办的实事里,一点一滴的奋斗里。经岁寒方知松柏后凋,行千里可见马力劲健。全国就像卧龙这样一大批基层干部,日夜坚守在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守在破烂的院落,坐在十分简陋的办公室,常年在农村田地里,访贫问苦,问寒问暖,守住人民的心,没有车却自己走路,跋山涉水,毫无怨言,对党负责,对人民忠于职守。
三、 卧龙畜牧兽医技术站
有一位站长,名叫马景科先生,早晨洗嗽完毕,吃口早餐,骑着一匹黑棕色的儿马,身体高大,大约1.8米高,4米长,毛皮光滑,英俊潇洒,气贯长虹,脖子、尾巴上的鬃毛雄动厚实,被梳理打扮的非常精神。马站长个头不太高,正常皮肤的人,穿着朴素,骑在俊马身上,一会儿奔跑,马蹄声,惊心动魄,铿锵有力,雄赳赳,气昂昂;一会慢行,稳健的步伐,昂首挺胸,趾高气扬,威武雄壮。马叫的声音:有时候嘶嘶,有时候啾啾,有时候萧萧,有时候呵呵,有时候吼吼,特别威风。马的性格,有时候温柔似水,通知人性,有时候暴跳如雷,惊恐万分,奔腾不休。从卧龙兽医站骑到石家山豁陷,又返回;中午骑着马到苏家山饮水;晚上吃完饭,还要饮水一次,又骑过来骑过去,好人配良马,确实是三集梁的一道风景线。据说马草丰盈,优等优质,加的黄豆、玉米、油渣等粮油,也是卧龙配种的优秀马。据了解马站长,畜牧兽医技术,精益求精,能给马、驴、牛诊断多种病,也会精心地指导农民如何养育这些牲口,卧龙牧业很少。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北农村,农业是第一的,马、牛、驴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亟需像马站长这样畜牧兽医技术专家,一头牲口几千元,上万元,得不起病,吃不起药,更死亡不起。
四、 卧龙邮电所
有一位所长,人称苏师傅,一年四季穿着邮电服装,他有两种职责,一是守柜台,办理寄信、收信、订阅报刊杂志、发送与接收电报、出售邮票等业务;二是每月除有集市和周日外,每天骑着专用邮电自行车和邮包给卧龙公社、卫生院、卧龙中小学、县直属其它单位送报刊杂志。这个人中等个儿,瓜子脸,浓眉大眼,对工作极端负责,卧龙三集梁,每五天一次集市,全公社近3万人,当然买邮票、寄信、发电报的是少数,但是特别忙,他坚守岗位,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服务态度特别热情。每天早晨,他洗漱了后,吃完早餐,坚持锻炼,一个人跑步,从邮电所门口一直到苏家山路口,大约3公里。跑完步后,就做体操和打太极拳。晚饭后,他一个人也是沿着这条路散步,始终穿着邮电职业服装,谁都会认出来。业余时间,院子里有一块小田地,他自己种些葱蒜、韭菜、芹菜、白菜、洋芋、萝卜、辣椒等,作为贴补生活用。营业厅、院落、自己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篮球打得好。后来有一位邮递员,专门骑着邮电专用自行车给各个大队送报刊杂志的。
五、 卧龙卫生院
有一位院长,姓张,个子不高,国字脸,皮肤特别白,喜欢喝酒,手术做得好,甚至能够做比较大的手术,这在七十年代的卧龙,还是比较罕见的,因此,比较有名气。后来来了王大夫夫妇,王大夫看病,开处方,夫人在药房取药。据说从县医院调过来的,穿着比较讲究,长得比较精神,大约四十多岁。王大夫很谦卑,无论对干部职工,还是对贫苦农民,都很客气,没有一点架子,诊断病情准确,病人说出病情以后,及时能做出判断,开出药方,病人吃了很快就会好起来,他开的药方既便宜,又能治病,对症下药,医术精湛。当时有很多在三集梁各单位工作的职工,都很敬佩他,赞赏他,说这么多年卧龙卫生院没有来过这样好的大夫。未曾料到,一年多时间后,据说两口子又调到了县医院,人们想,这么优秀的大夫,放在卧龙有点大材小用,到县医院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可能王大夫夫妇的孩子及老人可能都在县城。
六、 卧龙粮管所
到了夏季末、秋季,卧龙的农民用架子车,个别的开着手扶拖拉机,排队交公粮。到了春季和夏季初,也就是粮油青黄不接的时候,县城至卧龙三集梁的公路上,运输供应粮的解放牌大汽车,几乎天天在疾驰,甚至有时候一天好几辆解放牌汽车,确实不是一件好事,但又给卧龙三集梁带来热闹和一道风景,打破了寂静。也有很多的生产队,用自制的架子车在卧龙粮管所排着队打供应粮,有的人从早晨十点来到这里,一直排队和等待至下午五六点钟才回去。
卧龙粮管所有一位会计,个头高,身材端正,苗条,但皮肤比较黑,裤子的后面经常带着一串钥匙,篮球打得特别好,经常在卧龙中学操场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运球稳当,速度快,过人技巧灵活,弹跳好,跨栏动作优美,有智慧。公社职工、县直单位、商店银行、卧龙中学,经常进行篮球比赛,他必须参加,也非常喜好篮球。顺便说说卧龙著名的篮球裁判石明基先生,据说是甘肃省级裁判员,眼睛尖,盯得紧,反应快,坚持原则,非常熟悉规则,理性公正,凡是卧龙比较大的篮球比赛,他是必须的裁判。据说他经常到县城、平凉地区甚至到外县外地区当裁判。
七、 卧龙中学
有两道风景线:其一,卧龙中学600多名学生的早操,分八个班,早晨七点开始走几个大圈,接着做广播体操,大约需要半小时。原来的带操老师,威信不高,软弱,组织力号召力不强,学生排队、走路转圈,说话的说话,笑的笑,做广播体操的时候,动作乱,节拍跟不上,步调不一致。陈亚范老师,高中语文老师,带班硬气,管理学生很有一套方式方法,软硬兼施,既有温暖的关心,语重心长的说教,又有坚持原则、明辨是非的强硬。所以在同学中威望很高。平凉华亭人,个子高,皮肤白,40多岁,帅气灵秀,有才华。他带同学们上早操,谁不遵守规则,捣乱,揪出来在全校几百师生面前站着,典型示范,让同学们知道敬畏。因为都是年轻人,很爱面子,自尊性极强,其他同学就不敢了,于是大家走得整整齐齐,步调一致,做广播体操的动作非常协调,这样六百多人的场面,特别壮观、震撼、好看。尤其他喊一二一,一二一的时候,一会在东面,一会在西面,一会在中间,一会在同学队伍旁边,队伍是几排队伍组成的一个大圆圈,尤其给力有气魄。其二,李明侠,男,西安市人,穿着打扮城市化,发型时尚,语言标准规范,个子高,非常洋气,正规大学本科生,有学识水平,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物理和化学他一个人带。讲课从来不带教案,能够解答同学们复习、高考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难题,亲和力强,同学们非常崇拜和敬仰,在卧龙确实是一位特殊人才。改革开放后,这两位老师都调走了,一位去了华亭,一位去了西安市,现在都去世了,在此向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表示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八、 卧龙三集梁街道
那时候三集梁实有街道,从东到西,只有200多米长。第一家是打铁店,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用煤炭燃烧的火将铁质材料烧软,工人以铁锤打成铁锨、䦆头、铲子、镰刀等农具,出卖给卧龙的农民用于家庭生活和农业生产。第二家是财政税务所,仅有两三名职工,财政主管卧龙乡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税务主要负责收税的。记得有一位非常负责任的税务干部,男性,比较胖,脸蛋比较红,嘴小,经常穿着一套蓝色制服。每次集市开了,从头至尾挨家挨户地忙着收税,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摊位收1角,有的收2角,有的3角,有的4角、有的5角至1元、2元、3元、4元、5元不等。那时候的钱很值钱,1角相当于现在的10元。收5元税的摊位不多,因为每个摊位每次集市交易额不多。这位职工特别有耐心,态度特别好,农民有各种秉性,有非常老实的,有比较圆滑的,有的耍个小心眼,玩个诡计,有的中规中矩,有的逃税躲税,他都能够应对。由于集市比较大,摊位比较多,还有牲畜交易、山货市场等,所以收税工作量比较大,非常辛苦。三集梁每隔五天一个集,他逢集必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了国家,也不怕得罪人。实际上收入的税全交给国库了,他一分钱拿不到,工资是由另外一条线支付的。有人不理解,路上碰见了笑话他,说两句风凉话,但他从不吭气。
九、 卧龙拖拉机站
七十年代,卧龙成立了拖拉机站,靠近卧龙卫生院,在三集梁的北面。大约有大型拖拉机三台,中型的有两台。都是红色的,一般没有驾驶室,个别有。所以风吹日晒,天阴下雨下雪司机就要经受一切,所以司机们都有一套黄色棉大衣、棉裤和火车头帽子,防风防寒防冻。在贫穷落后的三集梁,有这样的机械运输工具,感觉非常稀奇,非常罕见,也是当年三集梁的一道风景。拖拉机,从县城至卧龙来回搞运输,给三集梁商店运输货物、化肥,给各单位运输煤炭、木材、砖瓦等,将三集梁商店收购的农副产品运送至县城,有的运送一些人去县上开会、办事。到了春季和秋季,大规模地耕地,效果确实好,卧龙很多地已经做成水平梯田,又都是集体经营的,基础条件好,不会翻倒,耕得比较深厚,通透,比牛马驴,速度块,效率高多了,那么种植农作物土质好,长势好。哪个生产队需要耕地,就要跟拖拉机站商量,一亩地多少钱,要支付费用的。相当于现在的运输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声音特别大,烟气特别浓,污染比较严重,但牵引力特别大。那时候人们看见拖拉机,听到拖拉机响声,感觉十分高兴。卧龙中学学生和农民,如果回家还是赶集还是到县城,有的经过司机同意,有的未经同意,见到拖拉机就往上爬,虽然没有汽车快,但是比起人走路快多了。
十、 水平梯田大会战
为了做苏家山、三集梁两界的水平梯田,苏家山大队、三集梁大队、张家山大队、魏家嘴生产队联合作战,在卧龙公社组织下,成立了临时指挥部,给各个大队、生产队作了明确的分工,划定了工程任务。工地上大约有十几面五星红旗,有一个高音喇叭,从早到晚,高音喇叭里,革命歌声不断,通知不断,鼓劲加油不断,好人好事不断,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生产队为单位,大干苦干加巧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蓬勃开展,广大群众的䦆头抬得高,铁锨广的满,架子车跑得快,争先恐后的那股热情无法形容。在那极其寒冷的冬天,战严酷,斗天地,风里来,雪里去,冒着大雪纷飞,坚持做地。公社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撑腰打气,共同作战,大干了两个冬季,终于完成了一个大湾几十块地的修建任务。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干了就不难。正是身边这群最普通最朴实的人,行走在寒风里,做着最忠诚的事,护佑我们穿越冬天,向着春天行进。我们不要辜负对拼搏者的允诺,也不要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应该把最温暖的衣服穿在他们身上,也应该把最关切的问候传递给他们,文字工作者最应该书写他们。忠诚的心,才是低温中最炽热的火焰;忠诚的人,才是季节里最美好的风景。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在猛烈的大风中,能看得出不会被吹倒的坚韧的小草,在严寒的冬天,历经风霜雨雪才能看得出什么样的树木是不屈服的,这就是庄浪卧龙的农民和党员干部的优秀珍贵的品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当年的卧龙三集梁,正是这些人和事,装扮着它,美化着它,记录着它,感动着它,传承着它的曲折而有光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