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德龙的头像

张德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2/06
分享

真实的力量无穷大——观看《山海情》有感

23集电视剧《山海情》一播映,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热烈追捧和好评,其收视率和点击量一路飙升。我认真观看了一遍,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真实。

《山海情》之所以深受观众好评,首先是该剧取材足够真实。不难发现,剧名的“山”为宁夏,“海”为福建,“情”则表达了对口两地的深厚情谊。故事从宁夏的一个小村庄涌泉村开始,马得福帮助张树成主任张罗移民吊庄的事儿,由于吊庄条件恶劣还未开发,村民们分成了搬和不搬两派,甚至有几家人在搬迁的过程中逃跑,马得福只能求助代理村主任的父亲马喊水动员村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在爷俩的努力下,吊庄从不通电到通电,慢慢有了人气。对口支援政策出台后,福建派专家前往宁夏,一边帮助指导宁夏穷苦百姓种双孢菇,找销路卖好价钱;一边宣传引导穷苦人家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先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后,再回家建设美好家园。在党委政府和移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把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闽宁镇的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好日子。由于整个故事情节真实,所以就能让观众信服,一上映也就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好评。

其次是该剧中的扶贫干部足够忠诚。剧中的扶贫干部无论是本地的,还是福建派来的挂点领导和专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忠诚执着。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扶贫干部兼代理村支书的马得福了,他刚农校毕业参加工作就协助张树成主任张罗移民吊庄的各种事务。从动员吊庄移民,到为移民的通电、灌溉,再到引导移民种双孢菇、外出务工等等,虽然问题困难接连不断,但马得福他足够用心努力。他之所以这样执着追求,只是因为他想早日兑现当初自己“塞上江南”的承诺,还有他对党和政府有足够的信心。再说说张树成主任,他为了尽快解决闽宁镇移民的困难和矛盾纠纷,身为县委常委、县纪检委书记的他毛遂自荐,来到闽宁镇担任党委书记,最后在扶贫工作中因公殉职。可以说,张树成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鲜血都献给了移民工作。最后,再说说剧中福建派来的挂职副县长陈金山和著名菌草专家凌一农教授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他们为了闽宁镇移民尽早脱贫致富,不怕吃苦受累,东奔西走,洒下了奋斗的汗水,特别是起初移民们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唾骂他们,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一直陪伴移民坚持到胜利。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扶贫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

该剧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也秉持客观性,不回避扶贫工作中会遇到的局限和困难,让观众看到了扶贫的艰难和不易。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想到云南楚雄的白发书记李忠凯。为了乡亲们早日脱贫,80后的李忠凯日夜操劳,生活没有规律,“白发苍苍”的他让人误认为是“60”后。当然,我们还会想到因扶贫工作而殉职的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等全国各地一批批优秀扶贫干部。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优秀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最后是该剧中的演员足够用心。《山海情》的成功,除了它集合了国内一流的金牌制作团队,召集了一群敬业的老戏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真实,剧情符合时代特征外,最关键的还是每个演员足够用心,也就是每个演员都很接地气。

第一是演员的着装打扮很接地气。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宁夏,剧中的服装道具都保留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演员穿得十分接地气儿,就连妆容都“土”味十足,演员们的脸都是吹惯了西北风的“高原红”。土房土炕和简朴的家具都得到了还原,日常饮食少不了土豆也很符合以前西北缺少新鲜蔬果的现实情况,特别是白麦苗穿的袜子都是那个年代的,这些细节的认真处理,足以说明了剧组和演员们的用心。剧中对贫困境况的描述更是还原得很到位,比如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为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把女儿嫁了等等,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出当年宁夏吊庄移民的穷。可以说,剧中的每个演员都没有浓妆,也没有油头,但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个个都很真实,也很美。

第二是演员们自始至终使用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口音。因为故事发生在宁夏,属于西北地区,当时又是方言混说,各地方言界限不明显,所以剧中演员为了还原说的是与陕西话相近的泛西北口音,他(她)们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的体验了当地生活,克服了语言障碍,用心去感受剧情氛围。剧组更是想方设法努力促成方言细节提高了该剧的还原度,这让听得懂方言的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说吧:临时村委会主任马喊水正在做饭时,儿子马得宝和外甥尕娃回家了。刚到院子里,尕娃就闻到舅舅做饭的香味儿。便问“舅煮啥呢?”马喊水头也没转就说煮饭呢嘛。尕娃干活累了一天,想吃点好的,满脸疑惑问道咋不煮肉?谁知,马喊水仰起脖子就对外甥喊道“舅脚后跟有块死肉,你啃吗?”此话一出,就引起了观众的爆笑。但爆笑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话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和西北地区群众说话粗犷的特点,也进一步突显出了当年吊庄移民的穷,真是令人“笑中带泪”。

第三是演员们个个都很出彩。剧中无论是老戏骨还是中年演员,甚至是小青年,个个都很出彩。只要你认真观看,认真体味,你就会发现剧中有兢兢业业的扶贫干部,有敢闯敢干的积极分子,也有在脱贫过程中不配合、闹情绪的“刺头”;有粗犷务实的西北汉子,也有坚韧智慧的平凡女性……尤其是剧中的几个小青年,从他们骨子里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一下子把观众带进了那个纯真的年代。比如说,贤惠淳朴而又自强自立的李水花,即使生活再艰难,她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了摆脱不幸的婚宴,水花当年是有机会离开海吉的。如果当时她选择了逃婚,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不幸了。但是,她还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家庭,考虑到收了彩礼的父亲的危险处境,最终,她还是接受了自己的婚姻。后来丈夫不幸截肢,水花也没有放弃丈夫。即使后来,对于丈夫因为自卑而变得有些古怪、自私的脾气,水花依然选择了隐忍。在后来种双孢菇的过程中,水花一直帮着得宝做事情,也没有一点叫苦叫累的表现。又比如说,李大有是典型的小农思维,也是典型的粗暴利己主义者。因为只要事情没有达到他预判的目的,他转身就可以翻脸,而且不计后果。再比如说,剧中的马得宝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调皮捣蛋,但是脑袋瓜子很灵光,很有主见。小小年纪就敢带着小伙伴逃离家乡,为赚钱更是敢去扒火车偷东西。但得宝也很有责任感,为了找尕娃,一个人就敢去新疆,还差点死在了煤矿。回村后的得宝,本来是要去福建打工的,但他看到哥哥在种双孢菇一事而一筹莫展,他果断决定率先建棚种菇。要知道,这钱是他在煤矿上拿命换来的……可以说,剧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是丰富饱满的,真实还原了当地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正是因为每个演员都很出彩,也就能令观众信服好评。

《山海情》中既有奋斗的坚毅,也有爱情的追求;既有一心为民的扶贫干部,也有不配合、闹情绪的“刺头”,还有喜欢搞形式主义,作风软弱、懈怠推诿的领导干部……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该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观众。说到底,就是该剧真的很真实。树木无根不生长,文艺无根则干瘪。文艺必须根植于人民这一肥沃的土壤,文艺园地才能百花竞放、硕果累累。我认为这其中的“根”,强调的还是要真实,因为只有真实强壮的“根”才能汲取丰富的养分,也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不仅是文艺创作需要源于生活,需要植根于人民,其实做人做事更需要真实,更需要脚踏实地,因为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一句话,真实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