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母慢慢变老
文/管佑
(一)
2023年是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的一年,十之八九的人都受了疫情的影响,严重的甚至撒手人寰。年近八旬的父母也未能逃脱疫情的侵袭。尤其是是父亲自羊以后,身体每况愈下。
父亲上高中时候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腿疼的毛病就愈显得突出,羊完以后,父亲就懒得走动。只要待在哪里,就在那里差不多得待一天,同时伴着大小便失禁。所以给父亲洗床上用品及衣服就成了家常便饭。
母亲总担心父亲大便失禁,会把被褥弄脏。经常会问父亲“你屙尿呀不?”每每这时父亲就会变得敏感易怒,恶狠狠地回答“不!”而且往往在回答完“不”之后很快,控制不住自己,弄得哪儿都是。我得清理好几遍,才能够恢复原状。其时的父亲像个不懂事的婴儿,看着自己恶心的便溺,他自己也忍不住会说一些自责的话。说归说,说过以后,他的言行又将重复上演。
而且羊完之后,父亲的记忆力锐减,你吩咐他做的事情,他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比如饭熟的时候叫他吃饭,你得叫他二三十遍。直到饭凉了,他也许饿了,他才会想起去吃饭。吃东西跟个孩子似的,贪贪占占。早上母亲蒸了两个鸡蛋,他会把两个鸡蛋全部吃掉。早上最高纪录他吃过五个鸡蛋,结果母亲一个都没吃到。
每次看到父亲总免不了会想起那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话来。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够准确,也不透彻,但是通过伺候父母,我明白了上面三句话的真实含义。大意是说:父母年老了,跟你在一起生活,你就不能抛下父母,想干嘛干嘛?如果实在需要离开的话,一定要把善后的工作做好。
(二)
某日,姐回到父母处,见父亲似睡非睡卧于炕上,心生恻隐,便与父亲展开拉锯式的劝说。
“大,你起来到院子里活动活动,不然…你的整个身体都会出差错,然后…”
这样的劝说不下20遍。
父亲仿佛意识到了什么,竟挣扎着先跪起来,停顿了不知多久才从炕下滑到地下,趿拉着那双淡红色布鞋,蜗牛般,经堂屋,挪到院子里的沙发上。仅停留在沙发边到坐下的这一简单的动作,父亲要用差不多10来分钟,等到完全入座,父亲便累得已没力气睁眼。然后父亲一坐就是大半天,全然不顾日曝、风霜雨雪的侵扰。没有人为的劝导、几十遍地循循善诱,即使夜幕降临,日照头顶,父亲都定如盘石岿然不动!
因为父亲患老年痴呆病了。
附:何谓老年痴呆病?老年痴呆病,一般指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病患者的症状有记忆力受损、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精神障碍等。
经比对,父亲的症状与老年痴呆病或者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惊人的稳合。
(三)
“二明,咱们黑夜咋吃哩?”某日下午下班回家,母亲问我。
“妈,我减肥,黑夜不吃,你和我大想吃甚?”我马上大声告知母亲(母亲耳聋,一般声音她听不到)。
“甚也能哩,你做甚,我们吃甚!”母亲的话颤颤巍巍。
然后我们的对话告一段落。我用数秒的时间决定晚饭吃啥、咋做;母亲躺在后炕安详地等待饭熟;父亲或躺或卧或侧身似睡非睡于锅头,人不问,他很少主动与人答话。
生活最磨练人,近年来我已练就了极速决断、处置生活琐事的能力。很快豆腐汤荷包蛋就出锅了。母亲看我端上汤来,欣喜地坐起来准备进餐,同时不厌其烦地招呼父亲吃饭。
“你是吃饭呀不?要吃,快些吃,不的话,饭就凉了!”
这样的话,母亲每顿饭前她都会重复十几遍乃至几十遍。可以说,母亲的体力消耗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招呼父亲吃饭。
饭前,我也曾多次招呼父亲吃饭,但是招呼三次以后,我的耐心就会大打折扣,有时候连第四次招呼的耐心都没有。然后顺其自然,父亲自己想吃,便吃,不想吃,也不专门再去督促他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世界上最有耐心的人就是母亲!
(四)
某天中午我回到父母家中,母亲告我说:你大还拿笤帚把打我哩?我问:打的疼不疼?母亲说:疼了哇?我问父亲:你为甚要打我妈?父亲淡然地回答:我今天可想打人哩!又问父亲:你为甚不去打后院的程新明叔叔哩(程新明和家父同岁,身体棒得像个壮小伙)?父亲笑了笑回答:我吃不倒(打不过)人家!
然后听见母亲自言自语道:你觉得我是好活哩?我是好活的哩哇!说不准哪天往下丢你们呀!
母亲的话让人毛骨悚然,我知道母亲的话里,这“丢”字可不是随随便便丢一个东西,而是指她自己生命的终结。要是母亲真把我们丢下,就再见不到母亲了。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段关于死亡的文字:每个人都不想死,死是极恐怖的事情,而且死去以后会很久,很久……
对于死亡的感知,人们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我们几乎不可能从自己以外的任一个活人身上获取,死亡对我们来说是神秘而又陌生的。对于这种特殊的感知和经历,别人怎么感知我不清楚,我是有亲身经历的。自从阳完以后,感觉自己的酒力大不如前,而且一旦喝得过量,第二天,心脏的负荷就会加剧,仿佛心上有千斤的东西压着,就要把心脏压到爆裂的程度。
与死神对抗的极其短暂的瞬间,整个世界出奇的宁静空旷、同时又显得幽深漫长。只能听到心脏的扑通声要比平时急促,心想自己就要和这个世界永久作别,然后眼角不知何已经湿润!
(五)
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初中时学过这句话,大约是说反动统治者不应该跟老百姓作对,本意是说老百姓不怕死,你拿死吓唬他们是没用的。
为了鼓励父亲好好地活着,我就免不了要给他讲一些身边的关于人们去世的故事。
一位忘年交乒友张兄子玉,砚城人,年愈七旬,工于书画,善长国球,精于商贾,为人低调,以孝闻名,今年年初,不幸因疫陨命。五寨大街常见一白头老翁用轮椅推另一白头老翁散步。其状祥和,见者无不刮目相看,看时不免猜测二翁关系:弟兄/父子?!事实只有一个:推者即是子玉,轮椅上坐的是子玉父亲,子父年龄相差20岁左右。子玉之才暂不论,其孝名小城内广为流传。子玉一走,人们免不了会问:谁人推父,谁人继孝?
偌大一个五寨,最不乏孝子。子玉之外,孝子甚众。李家坪乡大辛庄村即有一吴姓小伙,孝心天地可鉴。为侍母亲,终生未娶,凡村前里后,有唱戏集会,小吴必背母前往。母年事已高免不了屎尿沾身,小吴竟无些须嫌弃,且乐此不疲。
待我以上述故事告之以父,父默然视我,一脸茫然!人近中年,凡事必躬亲,上有八十父母待敬;下有十八小儿待养;中有吃饭薄业待守,样样不可小觑。真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我告父之初衷,不是单纯讲个故事,为父解闷,而是推人及己,若我如子玉先于家父离世,父母谁人敬孝,谁人送终!
老父患有老年痴呆证,他既然无法知我本心,只能听天由命。
(六)
我知道“父母在,不远游”,可有时我却不得不“暂时”远游。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对我的“远游”没甚概念,可母亲就不行。口中常念念叼叼:二明甚会儿才能回来?说这话时带着母亲特有的颤颤巍巍。其实母亲心里只认那句“养儿防老”。我知道自己不够强大,但是在父母那我这个做儿子的就是他们最坚强的靠山!如同儿时父母是我们的靠山一样!
好在现在赶上了好时代,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把遥远的亲人拉成“近在咫尺”,听到声音,看到容颜!
人到晚年仅年老就把人折腾得够呛,再添点小恙大病,老人就更显孤独无助!所以,父母在离去日无多的日子里,作子女的要尽量挪些日子与之共处,一起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免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悲剧在我们自己身上应验!
(七)
从前听人说过一个谜语,谜语的谜面是这样的: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问:这是一种什么动物?
听了这个谜语,好多人都很费解,但答案却很简单:人。这个谜语分别阐述了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人的幼年一天一个样,在变得强大;人的老年是一年一个样,一年不如一年;只有中年仿佛一成不变。
无论变与不变,我们都得面对,谈不上更喜欢那一样。人在中年身体状况相对是稳定的,也只有中年人能够站在自己的位置瞻前顾后,看身后幼稚的自己,望身前无可奈何的自己。人之幼年无知,老年无识,唯有中年清醒而苦痛,纵有千般苦,都需憋在心里貌似轻松,实则沉重难熬。
(八)
周五中午下班回家,我见母亲在炕上兴奋地捏莜麦窝,心里一阵窃喜。父亲跟过去的每一天一样,半躺半睡在锅头,一言不发,看着母亲捏好的几个莜面窝,面露喜色。
“二明,要不咱压饸饹哇,妈有心没力捏不了了!”还没等我的喜悦捂热,妈妈对我如是说。
我只好无奈地顺从。接下来我把母亲捏好的莜面窝和没有捏的莜面合在一处,都压成了饸饹。
那顿莜面,父母都吃的很香。
父母做饭,一顿做下的常常两顿吃不完。按理,周六不做饭,周五的莜面饸饹够吃。可是周六中午,从监控画面看,母亲又和了一大块莜面,旁边一个盆里放的是山药丝子,我推知母亲这是要吃山药莜面饺子呀!都是莜面系列,两天两顿!
能看出母亲捏的山药饺子真的不能恭维,几乎没有过去捏的饺子的些须模样。用电饭锅蒸了两笼,勉强能吃!
周日,回到家,见桌上放了一盆饭,饭里有燕子(存花姑的女儿)给的白菜,还有面块,大的面块有鸡蛋般大。我不认识,于是问母亲这是甚饭?母亲告诉我:她早上拌了些“拌汤”!
看了母亲拌的拌汤,我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哭!77虚岁的母亲真的老了!也许就是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年龄越大越爱吃家乡的饭菜,父母生在五寨,长在五寨,最爱吃的就是山药,莜面,豆面这些五寨特色的饭食!主要是这些饭做起来费时费功,对年迈的父母,做饭本身已构成了挑战,而且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根本就帮不上一点点忙。我曾为此劝说过多次,可他们就是不长一点点记性,照就我行我素。
(九)
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导致母亲的身体再次崩溃。患老年痴呆病的父亲,成天都卧在炕上,不想下地,结果独立走路都变得异常困难!
2023年8月9日早上不到8点,一个陌生电话打了两次,我因手机设置了静音,没有收到,回拨过去是邻居程叔。程叔说:母亲头晕的厉害,让我马上回去!
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做了让母亲住院的计划。县医院有同学当大夫,一切都办的很顺利。量血压,抽血,验血,验尿,经大夫们会诊:母亲是贫血+低血压。
我分析父母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这次贫血的主要原因,母亲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消耗了母亲相当的精力。说句实在话,尽管我也每天回父母那给他们做饭做家务,但是父母的朝夕相处,过日子才是他们生活的大部分。
(十)
母亲生于1947年腊月廿二,清贫了一生,劳碌了一生。记忆中除了休息、生病,母亲都在劳作。
母亲书读到初中,在当时,女孩子能有此文化程度也算名符其实的文化人,但因成份等诸多因素也未能入职国家正规序列,19岁与父亲成婚,至2015年就不曾离过土地。只要出着气,还能动弹,母亲的手就不曾闲着。
生产队时期,过着“六对六”(早6点出工,晚6点收工,中午不归)的日子,为给村集体创造更多财富,无论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领域,母亲都是楷模榜样级的,故而身体严重透支;包产到后以后,母亲更是甩开膀子大干:没明没夜,不分四季寒暑。父亲曾是民办教师,庄稼地里的多一半劳动自然地倾向了母亲。于是42岁时,母亲积劳成疾,钢铁般的她被“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打倒了。
之后母亲身体大不如前,有过好几次反复。健康状况下降了,但母亲仍雄心勃勃,劳作时不惜力,负担没有丝毫减轻,结果身未老体先衰,年渐八旬的年龄,九十、甚至一百岁的体貌:满头银发;一张嘴里连一颗牙齿都没留下;整个人瘦骨嶙峋,仿佛一阵大风就能把她吹走!最要命的是母亲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可视范围十分有限且伴有耳聋。
母亲的身体像一挂老牛车,一直在不停地运转,倘若哪天不能再动时,只好被迫停下检修。一旦又能动了,就继续上路,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晃便是一生!
(十一)
8月9日,母亲到县医院检查治疗。经查:母亲又贫血了,血象仅有50,血压降得太低了(50~90),尿中带血。9日、10日各输血一袋,血象明显提高,精神状况向好发展,然血小板数与日俱减,不得已,输药之余辅以口服!
过去住院输完药以后请假回家,第二天继续输药。这次母亲身体特别虚弱,上下楼不方便,所以选择全天候合规住院。
父亲一个人在家,妻:和姐照顾;我和母亲住院。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只要吃好喝好,其他事情便是次要的,我在想,健忘的父亲也许并不会尝到孤独的滋味。母亲也许换了环境不适应,曾和我说过好几次他想回家照顾父亲。很明显,母亲病情有所缓减且感到孤独了。
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一个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在亲人朋友的哭声中悄然离去。每个人的孤独有别,人们消除孤独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消除孤独的材料是一样的,那就是时间。在日升月落间品味情感的内涵,在寒暑互易中感叹人生的苦短。工作、读书、看报、运动、写作、旅游亦或喝酒、品茗、打牌、玩手机等娱乐都可以成消除孤独的手段。
2023.08.13
(十二)
父亲患老年痴呆症有些时日了,78岁高龄,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主要靠母亲陪伴;77岁的母亲虽然伴在左右,但力不从心。一日三餐,我必得回家做一餐,家中才不显得零乱不堪。
一般来讲,早餐父亲的食量还可以,吃一个鸡蛋,一个馒头,或者再喝点稀饭都不成问题。但是中午父亲吃什么喝什么,真的不敢恭维,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不是极度饥饿,他绝对不会按时进食,哪怕母亲喊上20遍30遍都无济于事。
母亲在这个时候与其说是父亲的妻子,倒不如说是他的保姆。此时的父亲也只能记得少年、中年乃至早期晚年的一点情况,70岁以后大脑中新增的人事,基本上留不下什么痕迹。我很难相信父亲77岁以后的生活竟变成了四个字一一“吃喝拉撒”。
一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这已经让人很头疼,如果神智也不清楚,于己于人那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和灾难!面对父亲的无理要求,我们只能选择性地答复,但不顺从。
父亲的一位挚友在省城供职,经常和我通过微信交流,其实我知道他是在念及父亲这位老朋友,并希望他们老弟兄俩能够安度晚年,多活些时日。
鄙人年渐五旬,人生百态万象已不再困惑。不慕功名利禄,但求举家康健平安,每日“一箪食,一瓢饮”维系生命便已知足!偶有心得,述诸以文,公之于众便觉生命尚有意义。
孝顺是一种美德,有时也是一种罪过。假如每一个人能够以身作则,做好一个孝子,人世间就会少一分社会负担,有可能减少一分社会谴责。
人心大多都是向善,向真,向美的。所以与善真美相对立的东西,都是为人所不齿的。
当母亲的呼唤耗尽时,父亲的身体状况不至于顷刻崩塌之际,我只能在一个奇迹背后期待另一个奇迹的出现!
好多有益的东西,家父是听不进去的。所以有些折磨、伤害和痛苦都只能自行消灭,虽痛苦,但不能不接受!
作为儿子,陪伴父母是我的天职,但我永远不能称自己是父母的孝子。我对父母的陪伴,比之于父母对我的恩德,显得微不足道,微乎其微。因为我永远记得一个事实:父母抚育支持我近30年,可他们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没有一点怨言!
疲惫不堪,回到自己的小家时,整个人几乎要散架了。冷不丁儿子问了我一句“老爸,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一头雾水,看着儿子竟不知所以。
“今天是七夕,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爸爸只能照顾周全你爷爷娘娘的生活,哪里还有心思盘算其它?”看着儿子的提醒,我只能摇摇头,苦笑作答。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