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中的小杨树
题记:据我了解,浩川战友这次去东北寻找当年的军营,更加丰富了自已的人生经历,我把你们去东北勃利的感言写下来,让我们的青春走进军营里,就不再老去。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围坐在老树下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我是逢讲必到必听的一个。这次,听说浩川战友一行要去东北,寻找当年的军营,我的心一下就被牵动了。你们是从武汉乘火车出发的,途经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最后到达勃利。一路上谈天侃地,回味捡拾生活,用自已的脚步复制丈量当年的军旅生涯,赢得了一些在军中的印象。
虽然只有几日,却让我始终沉浸在你们的故事里。听说你们到了那儿,只看见一片庄稼地,没有看到原来的营房,几个人的心一下就凉了。房子没了,上那儿能把它找回来呢?
几个战友在地里来回踱步,心理好一阵难受,过后又分头去找,继续找营房、找厨房、找连部、找宿舍,就是不甘心走开,只想在这里多呆一会。几个老兵在寻找无望的叹息中,像一阵风似的从东南西北穿过来,又像羊群一般散去。
跟在身后的几个女人是军嫂,是来寻找当年兵哥哥的足迹的,看到这一幕后,心也碎了,跟着一起落泪。
不知是老天爷的安排,还是事务长的眼尖,在他找过的地方捡起了一块半截砖头和残存的半块瓦片,认定那个位置就是当年装卸大豆的仓库。更为惊喜的是浩川战友,在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原来生长在三排屋后面的那一棵小杨树,缓解了大家当时失落的情绪,激活了勃利县罗泉镇这张名片的出现。这时,玉米地里的叶子正在吐绿,战友们的心也在摇晃。这些成长中的庄稼,像是知道他们要来似的,提前站成几队,那树有了往日不同的笑脸,伸出手来斟酒、抚琴、焚香、沏茶,凸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感,热烈拥抱自己的亲人。一时间,战友们看树,战友的妻子也看树,天上的云也在看树,凝望的目光聚在一起,染尽了树的枝头,完成了一次幸福的回归。风来了,也没能把他们吹走。
这棵小杨树见证了战友们的到来,她在这里整整等了快40年。冬去夏来,她把周围几百亩黑土地打理的井井有条,让老农围着这棵杨树种了几十年的大豆、玉米、高粱,收了个金盆钵满,成了这里的富人,而那棵杨树却将在这延绵起伏的山岗上度过一生。她说她在这里等候,是对战士的承诺,是对自己年华的记录,是对曾经浇灌过她的一个老兵的守候。如今他们来到树下,听阳光和雨露低语,听树叶和庄稼呢喃,听彩云和飞虫话别。那树经不起他们长时间的抚摸,早已变成了泪人,泪花撒落到了他们的身上,充满了苦涩和甜蜜。他们久别重逢,如同多头的葵花又重盛开一般,围绕在他们身旁的那一片青葱玉米,比晚上的月亮还轻亮好看。我的耳际似乎听到了树苗的声音,嗨!你们早该回来了。
离开了小树,战友们来到了军营大门旁边的小路上,这是一条通往750农场厂部的路,过去不知走过多少趟,今天走来,仍然充满新鲜感,大家走走停停,显得眼睛不够用了。浩川战友拾起一块石头当宝物似的对妻子说:“这就是我们当年当兵的地方,你看都长出玉米来了。”“这就是你曾经工作学习战斗过的地方?”妻子有些迷惑不解地问,然后又幽默地接着说:“原来军人的本色里面含有农民的底色啊!”一席话让大家心生敬意,无言以答。此时,正是东北黑土地上釆摘野磨菇、野黄花的季节,诱人的花香似一阵风从玉米地串过。我们这些期盼战友觅根的人,经过一段煎熬之后,把心收了回来,开始释然,关联,成了他们的背景,各种微信照片感言像雪花一样飘来,大家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回首那段特殊的经历,品味那段难忘的感情,仿佛走进了军营,找到了自己青春岁月的影子。
记得我们八三四二部队完成“八一六″等多项国防工程之后,奉命来到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在十二连(后改十五连)党支部和连首长的正确领导下,又出色地完成了750农场种大豆任务。750农场的大豆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工程兵所属的部队和科研院所。连长万尊平提升科长后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我们每天出入在军营和田野里,是那样的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春天集中整训,夏天种豆收麦,秋天收割大豆,冬天装袋发运火车。到了麦豆收割的季节,干部战士早出晚归,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从不叫苦。晚上还参加连队政治学习,办墙报专栏,利用节假日,开展拥军优属工作,组织军民联赛,打蓝球、乒乓球,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活跃了军营生活。
为了改善连队的伙食,我们在荒地上开垦种了十几亩菜地,其中就有我们排种的几亩小白菜,其它排种的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炊事班养的成栏猪。只要一提到养猪,事务长陈家友的话就多了起来。他说连队喂了几十头猪,当时吃不完,部队转场时,用火车拉到了灵宝。有趣的事:指导员张长明费了好大的劲,种活了几根瓜苗,结了香瓜,不知被谁偷吃了,让他心痛了好几天。一次在割大豆的时候,是谁把狼崽带回来了营地,放在仓库里喂养了好几天,晚上小狼崽叫,引得外面的野狼叫,连队干部知道后,派人把狼崽送回了狼窝。连队组织新兵实弹演练,往山沟里投手榴弹,有个新兵战士因为紧张,落在了战壕内,排长李和平一个键步冲上去,捡起冒烟的手榴弹就往外扔,救了战士的命,部队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类似这样的动人故事,几天几夜也讲叙不完。我的这些文字,只能依稀呈现旧时的军旅生活和场景,让连队的营房、大门、操场、球场、猪圈、菜地、仓库、小树在大家的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并不影响每个干部战士重新构图,去续写连队的历史。
浩川战友,我们每个人都有割舍不下的情结,也许是一物,或许是一人。像我们这些当过兵的人,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给了部队,我们的情结就是想回军营看看,找到自己年轻时的感觉。那怕只当一天兵,咱也是一个军人。每当我们提及当兵的话题时,就感到格外的亲切,就好像行进在革命队伍里,身着绿军装,头带帽徽领章,闪现出练兵场上摸爬滚打的情景。走进军营的那一天,听着军号起床,大家整理内务,共吃一锅饭、共饮一江水、共睡一个铺,有了家的感觉,享有一屋的月光。尤其是早出操、晚点名、班务会,执勤、站岗、放哨,抗洪、抢险、救灾,培养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和战斗意志,加深了战友之间的兄弟情义。军营里的灯光,曾经为我们的峥嵘岁月注入了别样的风采,为我们的人生点燃了希望之光,把我们锻炼成为一个“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革命军人,无论走到那里,别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咱当过兵,和别人不一样,那首军歌萦绕在我们的心里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象征。
如今750厂部还在,几栋陈旧的房子和礼堂还在,由武汉通勤部几个战士看守。这里上千亩的土地已租给当地百姓耕种,长上了绿油油的庄稼。我们那时只见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豆,却没有见过一瞅就震撼的玉米地带景观。这让我想起了“轻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的诗句。是浩川战友,当时在营房旧址上走来走去,生怕走错了地方似的,不断地叩问自已:“我们的青春岁月是在这里渡过的吗”?回答是肯定的。好在这块土地没有荒废,只是设置了一个永远追寻不完的话题。令人感概的是,那棵小杨树等了四十多年后仍就站立在那里,处在光照之中,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空旷。她使我们充满了对青春的怀想,那份重返军营的情感,被阳光带向了远方。
写于2019年春节正月初六,修改于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