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国道到镇中心往北一点就能看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在这古城前,我的人称“二爷”丈人爷曾经开过骆驼店。可他老人家去逝已经十几年了,该从哪里打听他的事呢?带着疑问我先进了丈人家,岳母说你就问问你三岳父吧,他知道的事比较多。
三姨夫住在古城后的十字街前。十字街国道309和247线的交汇处,如今繁华无比,楼房林立,店铺一个紧挨一个,生意火红;还好,三姨夫在家闲着没事,我一进门他热情地让我坐下,架起罐罐茶端来三姨母烙的油馍馍,我给三岳父点了烟,便开门见山的问起二爷开骆驼店的事;他爽快的答应了我,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骆驼店的由来。他说:
提起骆驼店,得大概说一下我们董家的家史,我们通渭董家,大约在清末民初,我太爷做生意路过甘沟,住在离古城较远的一个小客栈里,因雨天未能出行,闲着无聊出去走走,到了古城旁时,只见城前约有四五十亩地闲着,平展展地,却荒芜一片,荒蒿半人深,且无人居住,从豁牙豁齿南城门中进去,里面阴森森的,老鸹乌鸦扑愣愣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叫着,荒蒿比城外还凶,城很大,从这头望那头,朦朦胧胧。由于柴草和露水没法行走,太爷也就踅回来,他带着疑问,为什么这么大的城废弃没用呢?前面这块平展展地没人耕种,且没人居住呢?本来想去做生意的太爷却对生意没了兴趣,反而盘起了那四五十亩地。决定多住几日,打听他的来龙去脉。听来听去,说法一致:
清同治年间,由于土匪出没,城中所有建筑一火葬尽,死了近万人,死尸遍城,血流成河,血直从城门涌出,惨不忍睹,令人不寒而栗。从此以后,不要说城里头,就连城前的那些平地也撂荒了车,有好多人说,从那以后,每到黄昏,便有喊杀声,哭叫声,狼嚎声……
过了几十年,有胆大的弟兄俩看到城前的这块荒地可惜,决定耕种这块荒地,谁知地还没耕到一半,哥哥昏倒,再没得起来,弟弟见此,收拾了哥哥的事,此后便再也杳无音信了。从此就有了“白天冤鬼活捉人”的说法。且一传十,十传百,说得头头是道。可当时太爷听到后并无惊恐,只是慨叹道:衰草枯杨,当年曾为歌舞场。他说,出家人不信这个!怕的是人,从来就没怕过鬼!胆量超人的太爷做生意出门在外也有十几年了,通过他多日的观察了解,这是个天南海北客商交汇点,也是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驿站,这里能做点事。他凭着他的慧眼和手中做生意的积蓄毅然决定买下这块荒地开店。有人戏谑太爷说:这块地白送给你都不敢用,还出钱要买?再没你这么傻的人了!太爷瞅那人一眼,没言喘。第二天去了镇政府,便把这块撂了近百年荒地廉价买了下来。
当年他雇人收拾了几间屋子,第二年他就把在通渭的一家老小十几口子全都带了过来。通过一年的努力,家安稳了,还盖了十几间房子,供客商居住,场子也收拾整齐了,店名就叫董家场子。挂牌那天,就有一行从陕西汉中过来的骆驼队,太爷乐得跑前跑后,可那些人说,人住下了,可骆驼没草料咱办?太爷一怔,随口就说,能保证!能保证!草料不要钱,迎个开门红!那些人正告太爷:骆驼吃不上,你要倒赔!别说要店钱!太爷连声说好好,行行!
太爷领着一家老小到处寻草,至夜间十点钟左右,骆驼草料备了一大摞,那些客商竖起大拇指称赞太爷,同时还把往返的住店的客商的大量信息 提供给了太爷,还说,他们是小队,还有成百号的驼队,你这店需要发展,说得太爷半晌合不拢嘴。
当年太爷把他十几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动手扩建场子,规模达到了能住宿上百号骆驼队的条件。这一年太爷说他们一家欢欢喜喜过了个大年。可太爷还是不满足现状,想着再增加些小作坊,比如,碾米、磨房、做些小吃之类的。需要发展的空间很大。到了第二年,他老人家虽胸怀大计却力不从心了,重病在身,几个月后卧床不起,眼看他的三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干活得力,却在经商上缺少心眼;然而,令他高兴的是,在他的孙辈中,有一个排行老二,年方十三,精敏过人,一般账务只用口算不用算盘,但拨起算珠如玉落盘,一大笔账在他手下就成小菜一碟。不用多虑,太爷临终前就把骆驼店的全部账务交给了后来人称“二爷”的你爷爷手中。这年秋后太爷过世,我二爸接管了董家场子……
此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二爷生前对我的印象:八字须,眼皮总是胀膨膨的,见人总是笑盈盈的,待人总是慷慨大方,走路如风行水上听不到脚步声……
三岳父“嗯”了一声,打断了我的回忆。他提高嗓门,抿了一口茶,点了支烟,重重吸一口,如蚕吐丝好长时间把烟吐尽,花白的头发里闪烁着激动的汗珠,接着说:
二爸真是能干呀!太爷过世后,他不失礼仪,对长辈尊重,同辈和睦相处;干起活来没黑没白,把手里的钱除了留下基本生活开支外,和太爷一样,全部都投入到场子上。没几年,骆驼店已扩展到能容二百多号住宿的条件,并且把太爷生前的想法全部实现,给人无偿提供了碾米的碾子,又做了糖瓜等小吃。店里人来人往,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过了没几年,我们董家场子已发展到能住下五百多号骆驼住宿,这个时候,我二爸就把董家场子改名为董家骆驼店。一流的服务赢得了远方客商的美好赞誉,甚至有些客商宁愿在董家店住宿也不愿在县城附近的客店住宿。
三岳父缓了一下又说:
还有一件事你怕没听说过吧,你二爷还给红军带过路!那是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来了一队人马,说是打听去往县城的路,是从兰宜路上过来的,二爸以为是马家的队伍,小心谨慎的对待他们;可他们穿戴装束很朴素,待人很有礼貌;二爸让他们进店里坐,他们宁愿站在外边也不进屋,就是恳求二爸给他们带去往县城的路。二爸心想,有过许多骆驼客曾经不止一次说过红军的故事,莫非他们是红军?他半信半疑的试问你们是……?这时一位年长的行了个军礼说,掌柜的,我们是红军,想劳驾一下您给我们带带路,去县城的。二爸二话没说,带了俩家人给他们带了路。事后听说是去会宁会师的先头部队。
还不知是那年,红军大部队朝北走时,安营扎寨于骆驼店旁。二爸发现他们吃野菜、剥树皮充饥;二爸找到他们的领导,要求在他的店里住下,并且免费提供吃喝。那位领导说:我们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不能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二爸说我看你们红军挨饿,我店里有一头四百多斤的猪,杀了给他们吃!那位领导连说那不行!那不行!无奈之下,二爸说就算借给你们行不?!那位领导执拗不过二爸就,最后给二爸打了借条,这就了事。还听二爸说,红军临走时,他还把一摞没打碾的麦子也借给了红军,红军用手搓了麦衣,把麦子装在衣兜里,饿了,往嘴里丢几粒,充充饥……
就这样,二爸的骆驼店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的运营着。一直到解放后,骆驼厂场充公。
罐罐茶还在咝咝作响,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我接电话,三岳父如梦初醒,呀了一声说十一点多了,该接娃了,你现坐着我就来,我让你三姨母做饭。
趁着三岳父接娃的当儿和他一同出了门,告辞。
搭上去往县城的班车,从十字街路过董家骆驼店时,二层别墅楼房,四合院,引人注目,一片繁荣和谐的美好景象!只是看不到二爷的骆驼店!车行走在新修的国道247线上,平展,舒服;来往的车辆拖头不断,尤其那些半挂,双桥车如巨龙穿梭,消失了古丝绸路上的驼队。骆驼队从汉中到靖远得用半年时间,而这些半挂双桥只用半天时间,这半年和半天是怎样一个时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