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守正的头像

马守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4
分享

童年乐趣

西北的农村,天蓝,树绿,水清,民风淳朴。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玩耍,没有现在孩子没完没了的补习班、兴趣班。尽管玩法老土,但非常尽兴、快乐、充实。打开记忆阀门,乐趣娓娓道来。


1、滚铁环 


 铁环是七十年代孩子的心仪之物,能有一个铁环滚,用爱不释手形容恰如其分。  制作一个铁环通常用细小的圆铁条,制成一个圆满的环,直径一般50--60厘米左右,有时候在铁环上套两个直径1厘米2个小圈圈,滚起来特别响亮。然后做一个柄长约一米,顶端套上“U”形的铁环钩,推动铁圈周围。


滚铁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左手拿着铁环,右手握柄,启动铁环时,要有适当的初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在滚动的过程中,铁环钩离地面3--5厘米,与地面保持45度角,铁环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平衡,铁环钩随时加以修正铁环角度。其技术要领,归纳成一句话,不高不低,不偏不离,熟能生巧。 


 滚铁环多数时候是个人活动,有时候同伴之间三三两两,你在前,我在后,抑或我在左,你在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只听见“哗啷哗啷、哗啷哗啷”,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声音越大,滚的越得劲,心里美滋滋。


遇上几个同伴只拥有一个铁环时,主人也不吝啬,只要你不惹他生气,轮流你滚一会,我滚一会,他再滚一会。因此要滚铁环,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


偶尔和铁环的主人闹矛盾,那这一天你就惨了,眼巴巴看着他们玩,你只能寂寞的,难受的一个人独自躲在墙角。到不了下午,你肯定会去主动与他和好,这样才有机会玩一会。


滚铁环,热爱到在上学放学路途滚,放牛羊时滚铁环,就连晚上睡觉都抱着它不放,大多数梦中都在滚铁环。假如在山坡上滚,铁环会不听指挥的,失控后从高处飞跳而下。此时,我们只有远远望着铁环挑起来、沉下去,又跳起来又沉下去,大家眼巴巴、失望地看着,随着起伏跌宕,大家不约而同随着铁环起伏大声呐喊“呦 --呦--呦……”,不一会就看不见了。有时候飞进沟坝里,有时候飞落屋顶上,有时候掉进田野里。要么找不见,要么找见发现断裂,这时候主人很生气但不骂人,同伴们只是互相帮助,想办法出主意找铁环,然后找大人焊接好,继续滚。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会组织滚铁环50米或100米,过100米的障碍等比赛。也有围绕大树,横过独木桥,4x100米接力等比赛。


这一天,才是显示一年来的真正技术了,拿到名次,获得几个水果糖或一个铅笔奖励,甜蜜、激动之情不亚于现在奥运会获奖。 


 滚铁环,滚出了童年快乐时光,滚出了小山村,滚到了大城市。滚的是小小圆圈,实现了大大的梦想。


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没玩够,就已老去。


2、打梭  


小时候放牛羊时,为了打发时间,我和同伴们玩一种游戏,叫“打梭”。放一天牛羊,打上一天梭,时间过的快,玩的兴趣浓厚,身体倍儿棒。 


 打梭用的木棍长约半米、擀面杖粗细,以比较结实、表面光滑、用起来称手为标准。梭和打梭用的木棍都是我们一群小伙伴集体制作的。当然,木棍要经过大家精挑细选且都认为合适才行。然后找来一把石刀,一般是在其中一头用刀砍去一小段用来制成梭,长约7厘米。剩下的一大段用来打梭。


游戏不需要训练,边玩边学,一看就会,与垒球有相似之处。 


 游戏之前,先把参加打梭的小伙伴们分成两组,自由组合,人数均等。之后,双方各选出一个代表,以剪刀、石头、布决定胜负,胜的一方队先打,在打梭前,要在地上先划定一个圈,把梭放在里面。先打的一个人在圈内用木棍敲打梭的一头,待梭蹦起来后,再用棍用力向外击梭,一旦击中梭,梭飞向远处,另一方队一人跟随梭边跑边用乘凉的草帽(多是用芦苇杆编织成的帽子)或衣服将木梭在落地前接住,很快回跑。回跑时,必须边跑边吆喝“梭......”,声音不能中断,一口气要将梭送到自己队员手中,队员继续边跑边吆喝“梭......”,急忙放进圈内。此时,打梭的人站在原处等待接梭,如果对方不能把梭扔进圈内且又被打梭者再次击到远处,则要以量大步子记分(量步子时我们都找来个子小的来量,以增加步数);如果把梭扔进去,打梭的人就会被淘汰,要换同组另外的人打了。待双方所有的人都打完后,统计两方的总成绩,步数多的一方为赢,输的一方要接受惩罚,就是我们俗称的“灌驴”,即输的一方每个人都要喝上一大碗凉水。夏天还行,大冬天里的天气是那么寒冷,再喝上一大碗凉水是多么的爽啊! 


 打梭,打得越远越好,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站在村子里的那块空地上,能把自己从老家,一直打到县城,打到省城。


距离远了,远的让我们没有来得及享受童年的乐趣,就已经奔五了。


思念很久,每每想起久久不能平静,人这一辈子,究竟还能再打多远啊!多远,都得回去,那叫叶落归根,故乡情结永远都在。


3、打刨牛


小时候的冬天,我们小伙伴常常玩打“刨牛”游戏,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陀螺。那时候的孩子真是多才多艺,能用大自然中的各种材料自己制作玩具,也能自己创造游戏。 


 整个制作过程,大概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可以说为了制作一个刨牛,上课偷懒不听讲,课后随便抄一下作业即可。


那时,做一个上好的刨牛,要比做作业还要重要,因为拿出去打比赛,打不赢是门面问题。在学校里,见过很多同龄人在课上用锋利的刀子偷偷刻制刨牛,课下还会一块讨论如何制作一些纹路,看起来更有“范儿”,也是最热闹的时候。


  制作刨牛的选材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找到一根“有分量”的木头,看是要做大还是做小,质量好的,有重量。其次还要估量它的长度,刨牛过长则重心不稳,也容易倒下,若过短,转起来没有持久性,也会倒下。选好木头后,就开始用铅笔勾勾画画,用刀开始一刀一刀往下刻。形状为圆锥形,只是平面以下1厘米左右为圆形,雕刻到整体成型后,就要一点点的磨,直到特别光滑细腻为止。最后选取一颗毫无磨损的铁钉,钉在刨牛最尖处,这是刨牛转动的关键。


  等到冬天坝面结厚厚一层冰,早饭过后,伙伴们不约而同地聚集来,使劲的打刨牛,有的几个人轮流打,有的时候各拿各的打,看谁的刨牛转动越持久,就赢。


坝面上这儿鞭子抽打的响亮,那儿打的得劲,打上一天刨牛,身体外冷内热,特别舒服。  


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些天真无邪的小孩在冬天的寒冷里,玩得忘乎所以,忘了回家的路,忘记吃饭,直到天黑了,从胡同口那边传来妈妈喊着、催促回家吃晚饭的声音。  


左手拿着刨牛,右手把鞭子拴上去,然后握住鞭干,用力猛然一甩,刨牛开始转动,还没等它慢下来,朝着刨牛就是一鞭子,就这样一鞭子一鞭子的打,刨牛一圈一圈的转,不能太慢更不能太快。鞭子抽打的是刨牛,描绘的是童年的梦想。 


 人生,也是一样的。慢下来、或走偏了,会有家长、领导、亲朋,有配偶去抽打提醒一下,你会惊醒过来,继续归位、转动。如果没了鞭子抽打,刨牛也不会匀速度转动,如果没了刨牛转动,鞭子也没地方去抽打,他们两个缺一不可,必须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互相帮助,才能转的端、行的正。学习如此,工作如此,过日子也是如此。  


  4、挤墙角 


小时候在西北农村小学里读书,冬天很冷,冷的让你打颤,一节课上完后,手脚都会冻得冰凉冰凉的,多数时候都会冻僵,到了春暖花开时候,被冻伤了的地方开始消融,那个疼,是钻心窝子的疼。 


 每到课间,冻的找不到温暖的小学生,不分班级,不分男女,不分大小,不分民族都会抢着奔到一处避风的墙角,或者站到可以晒太阳的墙边,一起做“挤墙角”的游戏。 


挤墙角要把队伍分成左右两队,每队派出一名个头最大、最有力气的伙伴,充当打头阵的人,其他队员一个紧挨着一个,跟在后面参加拥挤。随着一声声整齐划一的“哎呦 哎呦 哎呦......”喊声就正式开始了,挤墙角没有太多的规则,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巧,所以,人人都喜欢加入游戏的队伍。谁承受不住挤压,“扛”不住推搡,谁就会自动被挤出队伍。只看到不一会掉下来一个,不一会又掉下来一个,被挤出队伍的人,可以快速跑回自己小队的队尾,继续加入挤。哪个小队的队伍先被挤垮了、挤散了,哪个小队就算输了,然后,游戏重新开始。 


 玩的时候,也没见谁的衣服被弄脏弄破,谁被挤爬下后的哭声,只是满校园回荡着阵阵哄笑声,此起彼伏。挤墙角,把一个冬天里的寒冷全部“挤”走了,个个挤得额头冒汗,这时候,上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大家你追我赶,快快乐乐地跑进教室继续上课。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而太多规则就会限制人的自由发挥、想象,和创新。在一定范围内,有多少自由,就有多少遐想空间。挤墙角的游戏,在小时候的那些寒冷的天气,带来了很多温暖和快乐,现在想来,这个游戏真有点像是 “拓展训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抗压力和忍耐力,还可以训练和培养一种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


挤墙角,挤走了寒冷,挤跑了寂寞,挤掉了压力,挤出来了和谐团结,挤来了凝聚力,那时候整个校园学生都是兄弟姐妹,互相亲切叫着乳名,没有地域、性别、民族之分,有的只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直到今天,无论谁喊一声,大家都会克服重重困难,不约而同去到校园走走,看看,虽然不再挤墙角了,但是挤墙角的快乐依然飘荡在校园角角落落。 


 童年,像⼀⾸⼩夜曲,那曼妙的韵律回荡在没有喧嚣与浮躁的⼼里,如⼀篷远去的⾈影,令⼈神往。 


 回忆⼉时快乐的玩耍⾥,我们追逐的梦想是蓝天,还是风筝?它承载着美好的希冀,飞向⾼空,⼀去不返。    


是啊,童年就是每个人心中那串最美丽的珍珠,且走且数且看且珍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