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宜祥的头像

张宜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31
分享

三代军人情结

我的家乡地处鲁南山区,我的家庭是普通的农民家庭,也是光荣的军人世家。提起参军的故事,年逾八旬的父亲心情就格外激动,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他目光炯炯地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从你爷爷算起,咱家三代都有人参军保家卫国。咱家是光荣之家,一定要珍惜这份荣誉啊!”

爷爷参军时,父亲还不满八岁,他依稀记得,1946年秋,解放区人民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乡亲们踊跃参军。37岁的爷爷,上有老、下有小,但他依然告别妻儿老小报名加入革命队伍,成为一名革命战士。爷爷离开家乡,一走就是三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过许多战役,直到1949年春天,淮海战役胜利后,部队整编时,他因病复员回到家乡,重新做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爷爷在世的时候,他从未给我们小孩子讲他参加战斗的故事。在我心里,爷爷就是一位善良而慈祥的普通老人。父亲说,爷爷是一名炊事兵,虽没有立过战功,但也常常冒着枪林弹雨上阵地给战友们送水送饭。正是像爷爷一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出生入死为人民打江山,建立了新中国,广大老百姓才能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子孙后代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说起他当兵的事,父亲兴致勃勃。他高兴说,他是1959年初参军的,入伍后,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积极投身于军事训练。1964年2月,他离开热爱的部队退伍回乡。

父亲谈起他在部队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些遗憾。他常讲:“我喜欢部队里的生活,当兵还真没有当够。我要是有文化,也许能提干,在部队能做更多的事。” 由于父亲没有上过学文化低,错过了几次提干的机会。所以,我小时候,尽管我们家在生产队里是有名的缺粮户,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捉襟见肘,父亲仍下大决心供孩子们上学读书。他常对我们讲,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兵去,在部队也有用处。于是,当兵的种子悄悄地埋在了我心里。

1984年春天,我高考预选落榜,灰溜溜地回到家。虽然父亲心里有些遗憾,但并不失望。他和蔼地对我说:“考不了大学,你可以去当兵啊。到部队锻炼几年,也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等到秋后,你就去报名参军。”父亲的一番话,像一盏温暖闪亮的明灯,指引我走向从军之路。

然而,我连续两年报名参军,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1986年秋季第三次报名参军,才如愿以偿。当我接到县武装部应征入伍通知书时,父亲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我满怀激情走进大西北第二炮兵部队军营后,父亲经常来信嘱咐我在部队好好干,要听从班长、排长和连首长的话,与同志们搞好团结,在政治上思想上主动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干出一点成绩来。父亲的来信是他亲手写的。虽然信中有些语句不够通顺,字体不大工整,又有很多错别字,但我能从字里行间读懂父亲对我深情的爱和殷切的期望。在部队教育和培养下,我在军营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我圆了军校大学梦,加入了党组织,由一名新兵成长为正团职军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我也脱下心爱的军装十多年了。但父亲和我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当兵的故事、军营的生活。去年建党百年前夕,六十多年党龄的父亲胸前佩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像一名接受检阅的老兵,精神抖擞,激情昂扬。他坚定地对我说,我们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一辈子永葆军人本色。 望着父亲自信而坚毅的目光,我热血沸腾,浑身上下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迸发涌流。

三代亲人从军路,家国情怀代代传。在阳光下,我家的大门上方那块光荣之家门牌格外耀眼,温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照亮着前方的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