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立的狮山,美丽的校园,不息的花园河……
这几年在山里转悠,对霍山西部山区的山山水水又多了许多了解:白马尖挺拔,铜锣寨秀奇,龙凤山俊美,五峰山肃穆。尽管山里人对这几座山峰都很熟悉、喜爱,但人们可能会因为地理或其他一些因素而有所偏颇或喜好。但有这样一座山,却能让全体西山人都感到亲切而崇敬,它就是那座坐落于花园河畔的狮子山,因为在它的脚下有一座玉玺楼,有一所狮山中学、以及后来的上土市中学——完全可以说,西山狮山,玉玺楼,那所百年名校,从它诞生起,就成了西山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成了西山人心里的牵挂和无尽的乡愁。玉玺楼,体现了西山人的家国情怀,绵延着西山几代人醇厚的爱国情思,寄托着西山人的希冀和期盼……
而于我,对于狮山、玉玺楼以及狮山中学的了解却是在工作了好多年好多年之后。记得那一年我参加县里组织的一项教研活动,第一次去到了上土市中学。进入大门之后,进入眼帘的首先就是那座非同一般的老式建筑,同行的人告诉我知道,这就是那座传说中的玉玺楼:在一珠老干虬枝的老槐树掩映下,一幢硕大建筑来到了我们面前。灰青砖、白勾缝,界分两色,古色古香;门前两座石狮,威武庄严,惟妙惟肖;六根高出墙头的白色装饰柱,则是欧式罗马风格,却能够与青砖墙壁和谐搭配,甚是奇妙。大门与窗子均为穹庐顶,取天圆地方之意;正门顶照墙两角微翘,如同雄鹰展翅;下方正中,为一巨大圆形图案,寓意朗朗乾坤,明净如斯。门框上方“玉玺楼”三个正楷大字,圆润浑厚。尽管当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 ,没有进得楼里去,但那时给我的感觉是惊奇,因为它与我以前见过的一些寺庙、祠堂以及风景旅游区的古代或仿古建筑绝对的不一样!这座依狮山而建的楼房,显得是那样的朴实典雅、苏世独立。可不一样到底在哪里呢?我一时也说不出来。
在教研活动告一段落之后,上土市中学的同仁特意领着我们参观了玉玺楼,尹家利校长还给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原来在很长一个年代里,西山地区只有一所“淠源两等小学校”,1912改为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简称“淠源二高”,学校位于黄栗杪。后来由李晴峰、黄艮甫等西山有识之士提议,利用“二高”校产及经费,加上致远会会产,以及各界捐资,兴办初级中学。经过考察,最终选定了上土市狮山南麓、花园河畔一片平地作为校址,并对 校园风格设计、工程实施、师资聘任,资金筹措等,出言献策,共同谋划,提出了建筑方案。时地方办学根本没有财政支持,都是民办,其建校经费、教职员工薪资等 资金筹集,主要靠稞田,辅以社会募捐。老五保地区(今 金寨县 天堂寨镇全 域加 长岭乡的 桐源村)、九保(今长岭乡、 燕子河镇、 张畈乡)共出三分之二, 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高山铺、杨家河等地(均为今上土市狮山中学周边区域)共出三分之一。学校逾五年竣工,民国六年(1917)秋正式开学,首任校长是 王树滋。学校一度被改名为“ 霍立联中”。霍,指 霍山县;立,指 立煌县,即今天的金寨县。可见当时的狮山中学生源区,包括现在的霍山、金寨、岳西那一整块西山广大地区,狮山中学是广大西山地区居民心中共同的一块教育圣地。
走进玉玺楼,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绝伦的雕饰。全楼共2075平方米,以大门的中线为轴,前后左右以中心点为对称,66间房依次摆开,瞬间将对称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由外而内,给人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门外是白墙青瓦,第一眼看去,有一点英式教堂的味道,纯洁而庄严,可走进门内,又风格斗转,变成了中国传统风格中的一片“中国红”,从横梁竖柱到楼梯房间一应如是。雕梁画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中西文化曾经在这里激烈碰撞,而又相生相谐,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不免会让人心中产生一种好奇:这座楼的设计者,狮山中学的创办者们,他们当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思妙想,他们怀里揣着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理想呢?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里,我随西山文化研究会的同事又一次来到了上土市中学。再一次到玉玺楼内参观之后,绕道来到了那座并不高的狮山山顶向下俯瞰,玉玺楼给我的感觉是震撼!一大片瓦房,是那样的工工整整,那样的整齐划一。我就知道,这座楼房的设计者似乎要通过这样的设计告诉人们一些什么。从山顶望下去,整座楼就像是一尊巨型的玉玺置于精美的盒中,不偏不倚、方方正正地矗立在那里。蓦然间,我的心中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大脑中灵光一现:这是一种多么巧妙绝伦的建筑设计呀,这是一个多么生动贴切的比喻呀,他们是想办起的这所学校——狮山中学,成为一个襁褓。不!不是襁褓!干脆就是一个子宫,一位母亲!她能为西山培育出一代一代体格健壮,大脑发达,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后世子孙,报效祖国,给西山争光。这个寓意,深刻生动,承载厚重;这个设计,虚实相生,形意结合。“一尊巨型的玉玺置于精美的盒中”,表现出设计者无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限美好的理想追求。校园方方正正,既是校园建筑,又表明了一种办学态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做人力求方正,正直诚实;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要刻苦而严谨,忌浮躁,求踏实。唯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对国家的有用之才,甚至栋梁之才。那尊玉玺是什么?不正象征着国家重器,天之骄子吗?在那风雨飘渺的封建社会末期,这些,正表现了西山地区近代先进人物、有识之士渴望通过办学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教育报国”远大志向的赤子之心。
以后是我一百多年来,这条无比珍贵而明晰的主线,一直贯穿于“狮山中学”,后来的上土市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融进去了更为丰富而宝贵的内容。
1921年,狮山中学进步师生郑普燕等创办新衡书店,出售进步书籍《新青年》《向导》等,稍后,狮山中学成立了西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徐育三为支部书记。学校发行的《醒狮》进步刊物,在校内传阅,引导师生走上革命道路,为以后策动西镇-奠定了基础。那时的狮山中学实乃工农革命和六霍起义的策源地。1929年底,他和伍淑和带领进步师生参加了了著名的“西镇暴动”,策应了六霍起义的全面爆发,西镇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心区域,狮山中学堪称皖西工农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狮山中学改为“霍立联中”,这里广“纳各地流亡学生,无数热血青年能够“攻书怀救国,高歌喊救亡”,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人为驱除鞑虏,甘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捐躯。一代代的西山之子,走在救国、报国的路上,壮怀激烈,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狮山中学、上土市中学,成为了西山子弟成才的启航之地。西山四里八乡的子弟,到这里求知识,圆梦想。这里成为了他们的乐园,更成为了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风水宝地。一代代西山学子,秉承着西山人固有的质朴勤奋传统,背负着父母祖辈的殷切期望,在这里学知识、学做人,成长进步,脱颖而出,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硕士、博士、博士后,或走出校园,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锻造、淬火,发光发热,许多人都成为了祖国建设、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栋梁之才。时任汪洋副总理曾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寄语师生;国家总督学邹时炎曾为学校欣然题词“霍山境上士,幽然立学府。校史杨美名,育才有建树”。毫无疑问,通过共同努力,狮子山下、花园河畔这所学校走出去的西山学子们,已经让那颗玉玺的内涵,比当年那些祖辈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不知要丰富厚实、绚丽精彩了多少倍多少倍。
二O一九年十月六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霍山县文联和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联袂举办了“放歌西山 祝福祖国”地方民俗大型公益演出。当西山学子、二胡演奏家、著名音乐人杨松泉,深情演唱的那首《回家的路》结束之后,霍山体育馆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人们又发现,在掌声中走上台的男主持人、安师大音乐博士余鑫教授,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主持的声音还微微有些颤抖……
汪德国
狮山不了情——
傲立的狮山,美丽的校园,不息的花园河……
这几年在山里转悠,对霍山西部山区的山山水水又多了许多了解:白马尖挺拔,铜锣寨秀奇,龙凤山俊美,五峰山肃穆。尽管山里人对这几座山峰都很熟悉、喜爱,但人们可能会因为地理或其他一些因素而有所偏颇或喜好。但有这样一座山,却能让全体西山人都感到亲切而崇敬,它就是那座坐落于花园河畔的狮子山,因为在它的脚下有一座玉玺楼,有一所狮山中学、以及后来的上土市中学——完全可以说,西山狮山,玉玺楼,那所百年名校,从它诞生起,就成了西山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成了西山人心里的牵挂和无尽的乡愁。玉玺楼,体现了西山人的家国情怀,绵延着西山几代人醇厚的爱国情思,寄托着西山人的希冀和期盼……
而于我,对于狮山、玉玺楼以及狮山中学的了解却是在工作了好多年好多年之后。记得那一年我参加县里组织的一项教研活动,第一次去到了上土市中学。进入大门之后,进入眼帘的首先就是那座非同一般的老式建筑,同行的人告诉我知道,这就是那座传说中的玉玺楼:在一珠老干虬枝的老槐树掩映下,一幢硕大建筑来到了我们面前。灰青砖、白勾缝,界分两色,古色古香;门前两座石狮,威武庄严,惟妙惟肖;六根高出墙头的白色装饰柱,则是欧式罗马风格,却能够与青砖墙壁和谐搭配,甚是奇妙。大门与窗子均为穹庐顶,取天圆地方之意;正门顶照墙两角微翘,如同雄鹰展翅;下方正中,为一巨大圆形图案,寓意朗朗乾坤,明净如斯。门框上方“玉玺楼”三个正楷大字,圆润浑厚。尽管当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 ,没有进得楼里去,但那时给我的感觉是惊奇,因为它与我以前见过的一些寺庙、祠堂以及风景旅游区的古代或仿古建筑绝对的不一样!这座依狮山而建的楼房,显得是那样的朴实典雅、苏世独立。可不一样到底在哪里呢?我一时也说不出来。
在教研活动告一段落之后,上土市中学的同仁特意领着我们参观了玉玺楼,尹家利校长还给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原来在很长一个年代里,西山地区只有一所“淠源两等小学校”,1912改为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简称“淠源二高”,学校位于黄栗杪。后来由李晴峰、黄艮甫等西山有识之士提议,利用“二高”校产及经费,加上致远会会产,以及各界捐资,兴办初级中学。经过考察,最终选定了上土市狮山南麓、花园河畔一片平地作为校址,并对 校园风格设计、工程实施、师资聘任,资金筹措等,出言献策,共同谋划,提出了建筑方案。时地方办学根本没有财政支持,都是民办,其建校经费、教职员工薪资等 资金筹集,主要靠稞田,辅以社会募捐。老五保地区(今 金寨县 天堂寨镇全 域加 长岭乡的 桐源村)、九保(今长岭乡、 燕子河镇、 张畈乡)共出三分之二, 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高山铺、杨家河等地(均为今上土市狮山中学周边区域)共出三分之一。学校逾五年竣工,民国六年(1917)秋正式开学,首任校长是 王树滋。学校一度被改名为“ 霍立联中”。霍,指 霍山县;立,指 立煌县,即今天的金寨县。可见当时的狮山中学生源区,包括现在的霍山、金寨、岳西那一整块西山广大地区,狮山中学是广大西山地区居民心中共同的一块教育圣地。
走进玉玺楼,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绝伦的雕饰。全楼共2075平方米,以大门的中线为轴,前后左右以中心点为对称,66间房依次摆开,瞬间将对称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由外而内,给人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门外是白墙青瓦,第一眼看去,有一点英式教堂的味道,纯洁而庄严,可走进门内,又风格斗转,变成了中国传统风格中的一片“中国红”,从横梁竖柱到楼梯房间一应如是。雕梁画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中西文化曾经在这里激烈碰撞,而又相生相谐,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不免会让人心中产生一种好奇:这座楼的设计者,狮山中学的创办者们,他们当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思妙想,他们怀里揣着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理想呢?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里,我随西山文化研究会的同事又一次来到了上土市中学。再一次到玉玺楼内参观之后,绕道来到了那座并不高的狮山山顶向下俯瞰,玉玺楼给我的感觉是震撼!一大片瓦房,是那样的工工整整,那样的整齐划一。我就知道,这座楼房的设计者似乎要通过这样的设计告诉人们一些什么。从山顶望下去,整座楼就像是一尊巨型的玉玺置于精美的盒中,不偏不倚、方方正正地矗立在那里。蓦然间,我的心中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大脑中灵光一现:这是一种多么巧妙绝伦的建筑设计呀,这是一个多么生动贴切的比喻呀,他们是想办起的这所学校——狮山中学,成为一个襁褓。不!不是襁褓!干脆就是一个子宫,一位母亲!她能为西山培育出一代一代体格健壮,大脑发达,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后世子孙,报效祖国,给西山争光。这个寓意,深刻生动,承载厚重;这个设计,虚实相生,形意结合。“一尊巨型的玉玺置于精美的盒中”,表现出设计者无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限美好的理想追求。校园方方正正,既是校园建筑,又表明了一种办学态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做人力求方正,正直诚实;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要刻苦而严谨,忌浮躁,求踏实。唯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对国家的有用之才,甚至栋梁之才。那尊玉玺是什么?不正象征着国家重器,天之骄子吗?在那风雨飘渺的封建社会末期,这些,正表现了西山地区近代先进人物、有识之士渴望通过办学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教育报国”远大志向的赤子之心。
以后是我一百多年来,这条无比珍贵而明晰的主线,一直贯穿于“狮山中学”,后来的上土市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融进去了更为丰富而宝贵的内容。
1921年,狮山中学进步师生郑普燕等创办新衡书店,出售进步书籍《新青年》《向导》等,稍后,狮山中学成立了西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徐育三为支部书记。学校发行的《醒狮》进步刊物,在校内传阅,引导师生走上革命道路,为以后策动西镇-奠定了基础。那时的狮山中学实乃工农革命和六霍起义的策源地。1929年底,他和伍淑和带领进步师生参加了了著名的“西镇暴动”,策应了六霍起义的全面爆发,西镇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心区域,狮山中学堪称皖西工农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狮山中学改为“霍立联中”,这里广“纳各地流亡学生,无数热血青年能够“攻书怀救国,高歌喊救亡”,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人为驱除鞑虏,甘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捐躯。一代代的西山之子,走在救国、报国的路上,壮怀激烈,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狮山中学、上土市中学,成为了西山子弟成才的启航之地。西山四里八乡的子弟,到这里求知识,圆梦想。这里成为了他们的乐园,更成为了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风水宝地。一代代西山学子,秉承着西山人固有的质朴勤奋传统,背负着父母祖辈的殷切期望,在这里学知识、学做人,成长进步,脱颖而出,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硕士、博士、博士后,或走出校园,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锻造、淬火,发光发热,许多人都成为了祖国建设、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栋梁之才。时任汪洋副总理曾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寄语师生;国家总督学邹时炎曾为学校欣然题词“霍山境上士,幽然立学府。校史杨美名,育才有建树”。毫无疑问,通过共同努力,狮子山下、花园河畔这所学校走出去的西山学子们,已经让那颗玉玺的内涵,比当年那些祖辈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不知要丰富厚实、绚丽精彩了多少倍多少倍。
二O一九年十月六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霍山县文联和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联袂举办了“放歌西山 祝福祖国”地方民俗大型公益演出。当西山学子、二胡演奏家、著名音乐人杨松泉,深情演唱的那首《回家的路》结束之后,霍山体育馆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人们又发现,在掌声中走上台的男主持人、安师大音乐博士余鑫教授,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主持的声音还微微有些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