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 槃
你肯定知道有一种修辞的方法叫拟人吧?人有一个特性就是人首先是一种富有情感的动物,若是对某某事物有了一种喜爱赞许之情了,往往就会情不自禁地用到这种修辞法。不知怎的,前几日,当我随落儿岭镇美丽办的朱景武主任再次来到烂泥坳时,脑际中不自觉地蹦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词儿。
烂泥坳,可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我在落儿岭工作几十年,经常上去搞教育检查或教学交流,有时双休日和假期,还经常到那座小水库钓鱼,一年少说也要上去十几趟吧?《霍山地名故事》烂泥坳条目是这样写的:还是说一下太子妃逃难那个故事吧,话说当年追兵到了“绿豆粥铺”(鹿吐石铺),匆忙喝了一碗绿豆稀饭便慌忙跨上战马,这里便叫马驾岭(马家岭)。过了一道山嶂,他们顺着山谷行走。一条溪水潺潺流淌,溪边小道泥烂路滑,极为难走,但是苏妃等还是只得艰难前行,以摆脱后面的追兵,好不容易终于翻过了面前这个满是泥泞的坳口,此地即称作为“烂泥坳”了。
关于“烂泥坳”的故事可能还有多个版本,我们就再不作探究了,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土地岭下这个稍微开阔且人居较为集中的地方所拥有的“烂泥坳”这个名称倒是最贴切不过了。“烂”,看似主要是修饰“泥”的,组成“烂泥”这个词,形容这个“山间平地”的“坳口”道路土质的稀松泥泞,难以行走。同时我还觉得,这个“烂”字,还形容了这片地方的“杂乱无章”:这块开敞的地方被几条大深沟切割得七零八落,沟这边到沟那边明明只有几步之遥,恨不得跳远运动员纵身一跃就能跳过去,但却要走里把路才能绕到对面去,碎片化现象十分严重;坳里的几十户人家和其他房舍,有大砖小砖的,也有土打墙,是那样的杂乱无章、排列无序、横七竖八,沟左沟右,领上坎下,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我猜想,老长老长时期以来,也可说是自古至今吧,可能有许多人与我一样,对烂泥坳给留有这种“杂货铺”式的印象吧?
2017年底,我退休之后,就没怎么到过烂泥坳了,即使有几次到漫水河、上土市去,从那里经过也只是从车窗里望到路边,感觉烂泥坳变了,但不像这次我特意赶到烂泥坳,去了解感受这个“坳口”所发生的“嬗变”,带来的震动之大。“嬗变”是我的朋友朱景武在写烂泥坳这几年所发生的变化的一篇文章的标题用的词,我觉得用的十分的贴切、准确。毫无疑问,“彻底的改变”,应该就是烂泥坳这个往昔破旧的小集镇新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的“主题词”。
近年来,落儿岭镇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围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漂流、红色基地、绿色茶谷旅游经济,七年迈出三大步。美丽乡村,峡谷景区,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历时7年,建成农墩石、马家岭、鹿吐石铺、烂泥坳、太子庙五个美丽中心村,一个落儿岭美丽集镇,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其中,烂泥坳美丽中心村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其建设难度最大的一个节点。烂泥坳位于大别山脉霍山大峡谷漂流、白云峡瀑布群风景区,孔雀河在小集镇身旁顺流而下,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烂泥坳水库为六十年代修建的一座Ⅱ型水库,位于小集镇南侧孔雀河上,水源充沛,水质清冽。那几年我经常在那儿垂钓,钓起的各色鱼儿,鱼肥柔嫩而不油腻,鱼汤纯白而鲜美。水库大坝下就是霍山县水电一站,梯次而下依次还有二至六站。烂泥坳水库就是近几年火爆的霍山大峡谷漂流的水源库,白云峡瀑布群座落其中。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并不代表小集镇建设具有同样的优势。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烂泥坳中心村的改貌充满着沟壑和隔阻。但是烂泥坳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把扶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突出红色、绿色旅游:“红色拥军文化和绿色美丽乡村旅游”相结合,以独特的绿色环境优势,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变戏法似地使破旧的烂泥坳小集镇脱胎换骨,建设好了烂泥坳安置点和下街美丽新村和拥军文化广场--红军公田碑历史文化遗址,让烂泥坳小集镇一跃成为国道346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还是凭这次观赏的真实感觉,和大家一道领略一下烂泥坳美丽中心村带给我们的多感官享受吧!
请您站到小集镇西侧原供销社那个小豁口处举目东望,稍作环视,一幅乡村小集镇的美丽的山间坳口图画就会立马揽入你的眼帘——
图画的左侧一条坡上公路像一条黑色绸带飘然而下,在公路的里侧,一长溜灰砖红瓦的两层民居房舍呈泛月牙状排列,坐落在山脚下,整齐而有气度,而以前那条深深的山涧,东段端部分已然不见,已经被填平,西段露出来的部分已经砌上整齐的石坝,河底清理得干干净净,溪水潺潺,清彻透亮,而溪边新铺就的石阶小路,蜿蜒延伸,别具情态。在向图画的中间部分望去,新铺的水泥路顺坡而下,路旁的整片的草坪透着新绿;近处一湾小拱桥横跨小河,颇有点古桥的韵味,透过不远处的一片开着一些花儿的小树林,隐约看到一片新建的房舍掩映其间,还可以看到一些农户春节里贴挂在大门的大红对联。在向远处望去,仿佛铁炉山、平头尖也显得和顺了许多,而小集镇东边那座小山上的电视塔,虽是高高耸立,给人一种风姿风姿绰约的感觉。倒是铁塔下的那幢大楼更显得高大端庄,很有些气魄。这副图画的右侧,一片新盖青砖红瓦的民居,已经不知不觉地替代了多年横躺在那里的褴褛旧屋和荒废多年的老破厂房,那是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在一起建起的安置点,在西斜阳光的映照下,倒给人一种朝气焕然的感觉。
在这里驻足观赏了一会儿之后,我又和朱主任顺着村建水泥路来到了那片小村庄的南端。从这里看,这个坳口小村庄给人的是两条小街道的感觉:四排二三十米唱的新建的红顶砖房,齐齐整整,新潮典雅。门户两两相对而立,宽敞的街道两旁,两排开着鲜艳花朵的风景小树,透着香气,格外地惹人喜爱。这时候我注意到了在有些农户的屋角立着一方淡蓝色的不锈钢小屋,朱景武告诉我,这是移动式卫生间。有的农户屋内有现成的卫生间,有的农户家里没有,就用了这种厕所,都必须达到雨污分开的标准。几年以来,农村兴起了“三大革命”,改厕、改水、垃圾处理,安置点建设尤其注意了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那时我就在想,这“三大革命”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方面的硬性要求,更是一种能让农民生活观念方面的一次革命。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丰富之后,理念观念方面的革命无疑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了。这是对“日图三餐,夜图一宿”长期以来传统生活基本要求的提炼和升华,表现了国家发展决策者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贴和关怀。
我和朱景武主任便沿着村边水泥路继续前行。我边走边想,这里应该换个地名了!烂泥坳,烂泥坳,以前我们来到这里时,若是下雨天,经常弄的是脚下是泥,身上也是泥,可是现在呢,不仅道路都是水泥路、柏油路了,农民的家前屋后不是种上了绿油油的草皮,就是铺上了水泥地面,整个小集镇简直见不到烂泥啦!
随后我们来到了烂泥坳村附近,这儿是烂泥坳的坳口了,也是这方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就有了烂泥坳乡。1958年为诸佛庵人民公社之烂泥坳大队。1961年建烂泥坳人民公社,辖有大垄、背阴山、苏家冲和祝家铺四个大队。1983年改为烂泥坳乡,1992年整建制划归落儿岭镇。这里曾经建过一个大理石厂,产品质量很好,闻名遐迩。
长期以来,村部前面以前是那条深有几十米的大沟,可说最是让烂泥坳人讨厌和无奈的了。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不但被填平,还建起了一座很有意义的广场——拥军文化广场。1931年7月23日,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会议在诸佛庵召开了全县土地委员会议,贯彻鄂豫皖区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布置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第三次土改。会后,全县进行了一次重新分配土地运动,这次土改的突出成绩是设立了红军公田制度,即每乡留路边好田一至五石作红军公田,由乡苏维埃政府组织耕种,收获物充作红军军粮。霍山县七区(诸佛庵区)各乡在土改过程中,都留下一块上等好田作为“红军公田”并树碑刻文,以作标志和纪念。霍山县七区八乡苏维埃政府红军公田碑被发现旧址位于大垄村名组东侧山冲,冲顶端为一小山塘,红军公田碑当时作为塘埂石桥。山塘东北侧为冲田,田的两边为大山,而拥军广场就在距离那座小山冲不到一里路的烂泥坳坳口小集镇东头。填起了大沟壑,铺上了大理石,成了全集镇最显耀的地方。广场小景点有饮水思源文化墙、习语文化长廊、LED电子视频宣传平台、红军公田碑、石头步道、石头景观台、公厕、停车场、绿地等,主题之一很显然是“不忘初心“,而广场旁边那幢楼房,就是烂泥坳行政村的村部,这里要彰显的是广场主题的另一半:“牢记使命”!
参观后广场后,我们来到了这个村的“党群活动中心”,尽管快到下班时间了,可办公大厅里,几个村干部们都还在忙着。看到我和老朱,大家都抬起头来打招呼。我和村里的万书记和陈村长是老熟人,并且不是一般的熟识,由于年长几岁,他们平时都喊我“汪老大”什么的。我进去后,坐在里面一点的万书记立马站起来,来到曲尺型办公围栏桌外,一把握住了我的手说:“老汪你怎么舍得来了,好久没见到你面了。”说着又使劲握了一把我的手,简直把我的握得生疼了。我一边咧嘴笑答着他,一边在想,这家伙还是这样有力道,烂泥坳村有这样一班务实肯干、睿智、又充满激情的带头人领着朝前走,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的......
汪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