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德国的头像

汪德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7
分享

“三孔”行吟

我有点儿像个不安分的人,没事就想到处去走走。这些年下来,一没跑生意,二不出去打工挣钱,就已经跑了大半个中国了。可是走这到那,有一种感觉始终没有出现过,倒是没两天,就多少产生了一些疲劳感,有种想回家的念头。今年初,去到绩溪参加了中华汪氏祭祖大典,一种“寻到了根、找到了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并且觉得徽州这地方真不错,柔顺的山峦,暖暖的凹地,让人感到好亲切,汪家的祖籍地呀,正常得很。没想到几个月之后,我随中国格律体新诗“东方诗风——山东行”采风活动,来到了曲阜,竟也产生了那种奇妙的感觉,只是在这些感觉之外,多了许多庄重崇敬的意味。

其实,仔细一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根”或者“家”的感觉,不正是有着一种很深厚、当然也很隐蔽很自然的因素在里面吗?这就是文化和传统的因素。这里是孔子的故乡呀,著名的“三孔”所在地呀!到这里来之后,必然会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我们民族的一条根就在这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并且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还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在这里面,孔老夫子的思想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最深最广的了。

那天,我从家出发,一直到合肥,都是大天晴,并且没看到云彩。可是,动车到曲阜不到十分钟,天就下起了大雨,并且下得很大。下车后,离吃饭时间还早,就想去看一看曲阜的概貌。走在街中心的大路上,打着把大伞,还淋湿了身子,回来后,便解嘲地写了首格律体新诗:

早知道有个地方叫曲阜

更知道它出名因其有孔府

几千年文明儒家享尊崇

下车淋大雨如同泽被甘露”

“既来之,则安之。”来到了孔庙,哪在乎天下大雨呀,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起来吃过饭就打着伞赶往第一站。这时的雨,可大呵。我们只得在孔庙大门门洞处躲雨。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它们也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来迎接着观光朝拜者。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首创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成为我国最高界别,AAAAA级旅游圣地。

其中的孔庙,公元前478年始建,后不断扩建,至今成为一处占地14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与五十四门坊,气势宏伟、巨碑林立,堪称宫殿之城。整体上可以分为附属区和庙区,而仅附属区也挺大了,是我所到宗教寺庙建筑区所不可比拟的了,我们一行顺着来路巡览了两个多小时,来到大成殿前面,以为游完了,可导游告诉我们,才到了这次游览朝拜的主题区。好阔达啊,好深远啊,好气派啊!心里面想,可能也只有孔老夫子的至圣先师,才配得上这样宏大的庙宇宫殿群。大成殿为主殿,气势比前面的殿堂,更加宏伟,更让人肃穆。正赶上“祭孔”大典的前期,偌大个景区都是人,熙熙攘攘,没歇脚处。当此时,雨知心地停了一下,给大典的预演,提供了条件。孔家人扮演孔家人,好隆重好热闹呀!兴盛至哉!祭孔大典预演活动,让我感受了一次祭孔的肃穆氛围,从场面或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我更真切地人们感受到人们对孔子的崇敬和膜拜。

隔壁的孔府建于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之地,西与孔庙毗邻,占地约16公顷,共有九进院落,有厅、堂、楼、轩463间,旧称“衍圣公府”。从孔庙到孔府没多少路程。进去之后不久,来到一个转拐处,一道小院门敞开着,感觉有些与众不同,可不准游客进去。听导游说这是孔子出生地,许多人就想进去膜拜一下,表达一下敬仰之情。我没看到底有没有人想去尝试一下,可生怕别人给了自己一个白眼,多不好意思呀。离开校园门之后,已然没有了闯劲。你没看那些追星族吗?看到一个明星,不要命地也要向前闯。可是,孔子是圣人呀,如太阳般存在。进去看看他的故居,害怕什么呢?转而又一想,不进去也是一种选择吧,不然,假如遭遇了尴尬,变没了温文尔雅,多不好呀,怎么对得起孔老夫子呢!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从外面看了看,就很有点遗憾地离开了。

从孔府出来就有了一个感受,并且是随着我们参观活动的深入,不断在大脑中或自言自语,或有纠结对话的。别看我们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杂芜,但我们毕竟是文明古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这一个个思想大家,有儒家、道家、法家这一座座文化宝库,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整理和继承发扬工作呀。当然,在这里面,扬弃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视。古代有所谓“三教九流”,这个词,是指学术流派众多。而在这三教九流之中,又以儒、道、释(佛)三家影响最大。通过这一次的拜谒孔子,有一点认识更加明确了,更感受到儒家思想,确实更值得我们去推崇、去继承、去发展。

丝毫没有贬低古代其他学说的意思,其他先贤们的思想也有他们的可取之处。而儒家经典对我们的社会影响最大,也更符合社会民情,更具备一种影响力和正能量。你看人们平时若是有拽个文、文呼呼一下的话,信手拈来基本上都是说孔老夫子的话。谦虚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有客人来时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孩子用功读书时说“学而时习之,不也乐乎”。遇到谈不来的情景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劝人生育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评价人的品性时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骂人品德不好时说“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曾有人这样平易地评价“三大家”,道家自视清高,自古以来认定“天赋说”,说是人本来就分为三六九等,人的品位生来就能决定下来,这打消了人的积极性,让人消极;佛家认为,倒是普众,说是人人都能立地成佛,只要你参与、投入,不论你天资如何,六世轮回,准能成佛。这看起来是鼓励人努力,但有些忽悠人的味道。有人说它是杂货店,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再来看看儒家。孔子和儒学,对中华民族的的影响是其他流派不可比拟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方面,都有着人们比较认同的标准。儒家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建设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中庸、德政仁政和法治天下,都有典章,都有论述,都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宝库。在拜谒了“三孔”后,我在这方面的感受更真切了,更明晰了——

与其说这是次观光采风之旅

倒不如说这是一趟朝圣拜谒之程

人的一生过多少桥走多少路啊

这一次的旅程不可或缺更显神圣

离开这里之后,景区里的“古树”们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其实,他们本身既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见证。它们看似寂寞地屹立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吧?这些古树,大多是古桧树和古柏树。高矮不一,粗细不一,站立的形态不一。或笔直笔直,一杆冲天;或屈曲盘旋,老干虬枝;或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或坦胸露乳,铮亮耀目,但它们都活出了一种姿态,一种内涵,一种精神。这些古桧树和古柏树,仿佛都会说“之乎者也” ,都在笑吟吟地表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都在嘱告游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在用它们的肢体语言告诉游客,只要它们活着,就是一种存在,就是一种美的呈现,就是一种精神传承。当时我就在想,莫不是它们经受的耳濡目染,也使它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养分更加充足,生命力变得更加旺盛、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了吗?

我的这样理解和认识尽管是我在拜谒孔子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过有一点必须在这里说一下,以上这些也都是在那位小导游的解说要么要么触发了我的启点,要么引起了我的思考,要么变换了我的视角,让我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的。这个小丫头导游一直陪我们游完了整个旅程,一直到从泰山下来,在济南分手的。但我觉得曲阜之后的旅程,她导游的没有在孔庙孔府解说得好。我才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后面的解说可能不是的主项目,没这里轻车熟路。二可能精力可能消耗的一些,影响了解说效果。但是观察到这些都不是最最主要的原因,小导游在曲阜解说得很棒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小丫头真正的热爱导游这一行,真正把解说好“孔子”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做啊!她在曲阜解说时,紧跑慢说,生怕讲漏了一个景点一个细节,时不时就能结合场景随口就能来一句《论语》里的话,生动异常。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年轻姑娘,还能把儒家经典,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阐释,若不是一个非常热爱儒学、尊崇孔老、努力钻研《论语》文本的人,是不能能做到这一点的。年轻导游的名字我不知道,只知道她姓孙,三十岁的样子,是曲阜三百多个有资质导游中的佼佼者,旅行社特意派来到我们这个采风团队的,当然导游费也要比其他导游高出那么一截。请这个导游很值!这是我们三十几个人一致的认识。

还要顺便说一句,在看到小导游把孔子《论语》的烂熟于胸,张口就来的情景后,我看我们大多数人都露出佩服羡慕的神色,但仔细一想,也便有些儿释然了。原来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七岁、八九岁记忆力好的时候,不是没长记性,而是记别的东西去了。我接触《论语》,背诵古诗文已经是我考上师范学校读书时候的事了,我那时已经是二十好几的汉子了。这或许是人生一个无法补救的遗憾吧?由于营养不良,人生路途,一路行来,我怎觉得脚下轻飘飘的;干起事来,总有点儿缺乏底气,成就不了事业。这或许是一种托词吧,是一个虚荣心重的人的自嘲吧,阿Q一下也可以。而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青少年们,可不能没理由地浪费了记忆的黄金时光啊!到时候,用一句悔之晚也,可交代不了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