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德国的头像

汪德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9
分享

文翁故里说文翁

文翁故里说文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仲秋时节,我们来到了舒城县春秋乡。这个乡地处大别山东部山麓,境内有号称“舒城四大名山”之中的两座——春秋山、华盖山。看到这两座山的名字,仿佛就能让人嗅到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息。这两座山,海拔都在400——500米之间,山如其名,温文尔雅。不仅有着妙笔丹青的诱惑,更有着儒学教化的气质。北宋第一大画家李公麟就曾在春秋山上研读《春秋》。更值得一提的,这里还是汉末教育家、政治家文党文仲翁的故乡,是这位素有“公学始祖”之称古代圣贤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因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文翁儒学文化。


文翁(西汉文景时期人,具体生卒时间有多种说法) ,名党,字仲翁,庐江舒人(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书》,在"循吏传第五十九"中,介绍了六人,文翁列在第一,循吏指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文翁在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被尊为“公学始祖”。在蜀郡和龙舒享有很高声誉,留下了很多的文物古迹。文翁的文化功绩成为后世效仿学习的标杆,不但对蜀学意义深远,而且对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文翁故里的人们,在无比敬仰这位故乡伟人的同时,汲取其丰厚的人文和文化营养。春秋乡集镇段和仓房村境内,有春秋中学、文翁雕像、浮雕墙、文思湖、涌泉桥、文苑街、湔水亭、讲学雕塑、文翁文化长廊等,集中展示文翁的生平事迹和文化传承。重建了文翁井、博文亭、鹊尾溪、文翁墓,完善了基础设施,增添了“文翁故里”的生态魅力。还化1000多万元钱,建立了文翁纪念馆。前不久,这座已经隆重开馆。我们就是在纪念馆开关之后慕名前往的。


去的那天,下着小雨。深秋时节,雨润如油。青的更青,黛的稍嫩,黄的放光,把大别山东麓的山山水水滋润得更加容光焕发。文翁纪念馆坐落在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一弯山水之间——原文翁读书庄所在地。坐北朝南,古朴庄严;依山面水,风景秀丽。广场开阔,环境优美;广场前的一口水塘,方中有圆,圆中带方;塘中矗立着一座五角小亭,栈桥曲弯,俏丽别致。纪念馆占地 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两进两厢,雕梁绣柱飞檐反宇蔚为壮观。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画面配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地介绍了文翁从出生到成长的经历,详细的记叙了他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办学和治水的经过,全面展示了文翁生平以及他不朽的功绩。


按十修《文氏宗谱》记述:“文翁父必达公迁于舒,世居鹊岸”,“公生子二:长名乡;次名党,字翁,又名仲翁”。“仲翁生于汉文帝二十三年(前156年)十月十四日,卒于汉武帝三十九年(前101年)十月,享年五十六岁”。“翁生子三:士宏、士运、士廉。”文冲是文姓子孙聚居地,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苗裔昌盛,迄今已历七十七世。


文翁年少好学,通晓《春秋》,曾游学京师,被选为东宫伴读。后担任郡县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文翁长期任蜀郡太守,政绩卓著,功在千秋。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为发展经济,二为开创官方办学。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其功劳可以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相媲美。也可以说,巴蜀地区之所以自古以来能有“天府之国”之美誉,也有文翁莫大的功劳。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文翁的历史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说他是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一点也不为过。班固在 《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行政当中,文翁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派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使用。再者就是文翁开办了“学宫”。 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其中“石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文翁石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今成都石室中学的历史,这无疑是个世界意义的奇迹。


尽管在蜀地任职了几十年,可文翁一直也没有忘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文翁在蜀地过世,却让其长子护送其灵柩回家乡安葬。自此,文翁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儿子留在了蜀郡,大儿子就在舒城春秋山下生活,繁衍后代。文翁生前,更没有忘记蜀徽两地的交流和发展。讲两个故事传说给大家听听吧,这两个传说在文翁任职的蜀郡和故乡两地,是广为流传的——


文翁任职蜀郡时,有一次到一户乡绅家吃饭,饭桌上有一盘肉烧板栗。仅有的几颗板栗其他的人都不吃,却一个劲的谦让给文翁吃,文翁就问你们为什么不吃板栗啊,陪同的人告诉他,板栗是个稀罕的东西,是从几千里以外运过来的,只有尊贵的客人到家才舍得拿出来啊!我们怎么舍得吃。文翁大笑说,在我们家乡,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哪有什么稀罕的啊!后来他就设法让家乡的人把板栗树苗带到四川,从此四川也有了板栗。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又一次文翁到乡下视察,看到人们在树上摘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果子,他就问这果子也能吃吗?摘果子的人回答说,这果子叫油茶果,不能吃,但可以榨油。于是,文翁就到农户家亲尝茶油,果然香美可口。后来他又把油茶苗托人带回了老家。从此,江淮一带也有了油茶。


这可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质的食用油品呵!并且,油茶树是常绿小乔木,给人一种憨厚富态之感,美观好看。这不,在文翁纪念馆两旁的小山丘上,就栽有满坡的山油茶,一片浓绿,香飘四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