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德国的头像

汪德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8
分享

平遥行

很早就听说过平遥的名字,一直也没往心里去。直到几年前读艺术专业的女儿到西安观摩回来,说是因为某种原因先前去平遥古城的计划落空,甚是遗憾这件事后,平遥古城才在我心中有了比较深的印象,并进而产生了想去看看的念头,但一直没有成行。没成想,不久前我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今年的十月六日,一位朋友要到山西去开一个业务会,自己开车去,便邀约了我们几人一同去玩玩。于是,我们一行开了两辆车,来了个自驾游。当然,我们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古城平遥。

网上知道,从我们家到山西平遥大约一千公里的路程。早上八点半从六安出发,经过安徽北部,整个河南省境,在穿越过太行山之后,到达山西晋中的平遥,已经是夜里十一点钟了。好在已经在网上联系到了住宿的地方,到达平遥之后,在旅店人员的带领下,很快就来到了位于古城里面的住宿旅店。说是旅店,其实就是古城里的民居稍作改造而成的。青砖灰瓦的小平房,古朴简洁。与店里的老老板聊了几句后得知,这是他家老房子,一个小院子,十来间房间,能住十几个客人。国庆假期前几天四五百一个房间,节尾也需一百多元一个人,旅店收入相当可观呢!他家在古城外还盖了一座三层小楼,二三百平米,儿孙们都到那里去住了,留下老两口在这里打点旅店。当晚洗漱过后,躺到平生第一次才有的西北旅店的炕上时,已经过了半夜十二点钟了。

尽管第一天的行程很是疲劳,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起了床走出了旅店。走出门一看,给人的是一种新奇和惊讶:我们不是走进了只有在电影或者电视里才能见到的场景吗:街道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街面不宽,但路旁民居房屋清一色是砖木结构的青灰色平房,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不一会儿一个街巷子,有深有浅,有宽有窄。基本上都很齐整,浅的也就十来米长,深的望不到底。不一会儿一座院大门,院门有高有低,也有宽有窄。从大门楼子似乎大致可以看出当年人家的家境富贵和平贫穷来。大门有关着的,也有开着的,大都住了些人家,只是不是那样热闹。在关着的院落里,还分明飘出一些较为浓重的羊和牛的气味呢!又不免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听旅店老板说过,平遥古城在十来年前住有人口五万多人,现在剩下的只有两万多人了,我想,这也应该是符合一种必然的历史规律的呀。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离我们住处最近的北大门街道上,这应该是条主街道了。街道宽敞,街面铺着长方形街面石,整齐划一。走在这条纯纯粹粹的古城老街上,这里商铺一家连着一家了,有做早点的,有卖土特产的,有经营金银珠宝的,还有开旅店宾馆的,更多的是卖山西老陈醋的店铺,可以说是应有皆有呀。我们在这里吃了与家乡风味不同的各式样的西北面点,就正式开始了在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古城里的游览。

地处三晋腹地的平遥,属于晋中市管辖,离省城太原也不太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而与云南丽水、四川阆中、安徽歙县相比,平遥古城保存得最为完整,因而又拥有“小北京”之美誉。当然这个“小北京”大概是相比于故宫而说的,应该没别的方面的比较。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最早称为古陶,是尧帝的封地;西周时名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遥城的前身;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并把县治迁到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到战火的破坏,但这座古城虽历经磨难沧桑,也有过一些英雄救城的故事。尤其是以在一九八O年,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得知有人要挖开城墙,开出两条公路后,提出“新旧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发展新城”的方案被采纳,几经周折的这个故事最为精彩。古城平遥历尽艰险,终于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实在是一件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走在这座封闭的城池里,无疑给了人一种既庄严古朴,又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不得不赞叹我们的祖先布局策划和建筑艺术的高超。古城以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 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经纬交织在一起,功能分明,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走到城市正当中十字路口时,街道在这里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直直地走去,站在那一个点上,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转向望去,都在约一路光景的地方,看到一座三四层楼高的牌楼矗立在那里,更令人称道称奇,叹为观止。大街上大红灯笼成线成串,国庆佳节吧,面面国旗迎风招展,鎏金等各色条幅和广告标语琳琅满目,交相辉映。加上如织的游人和载客的旅游专用敞篷车来回穿梭,真是热闹非凡,不由让人浮想联翩。那一刻,想象着平遥当年的铺面林立,人来马往,络绎不绝,吆喝声不断的繁荣和繁华,仿佛我们就要立马置身于其中了。

“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有“天下第一号”美称的“日昌票号”的铺面;游览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参拜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二郎神庙”;当然,还重点游历了前清王朝留下的平遥县署以及设立在一旁的平遥衙门,看到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明清艺术珍品。在平遥县署我还亲身经历了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我来到县署大门口时,看到了一位游客正在与一位演员合影照相,爱赶热闹的我也挤了上去,与这位头戴红缨平顶帽、身穿黑色上衣,中间白圆圈中写个大大的“捕”字的人物照了一张相。结果他在急急忙忙地与我合了个影之后,就向大殿里挤去,我也乘机跟了进去,原来里面正在演一出现场剧,剧情里的县太爷正在审一个小偷,传这个捕快进去作证人,可审来审去,最后却审出真正的罪犯却是这个监守自盗的双面人。有点败了我的口味,这张合影照,居然在我心里面有了一些滑稽色彩和些许遗憾。

大下午,为了看一出情景剧,天就快黑了,就没到其他地方游览了,连城墙也没赶上上去参观。晚上躺在那张炕上,觉得很不满足。古城到底有多大?还有哪些好看的景点呢?整体感觉一点也没有。幸好,领队的那位朋友说第二天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这一天只需到乔家大院参观一下,就赶往乌金山报到就行了,这就给了我一个弥补的机会。第二天一大早,大概5点多吧,我就起床了。我先前是准备登上城墙,绕城墙走一周的,但蹬城墙的门锁着在,门卫说八点钟才会开门,我就决定绕城墙根走一遭了。此时遇到了一位早起的老汉,我问他绕城墙一周需多长时间,他说要一个钟头左右吧,于是我就出发了。看了看手机,时间是6.18分。北边而西边城墙根,偶尔也遇到几个早起散步的,但不太多。在西边的大门南侧,我数起了步子,走到南城墙拐弯处是1380步,1380乘以8,这样算来,资料上说的平遥城墙大约是十里多路,还真差不多。北面西面城墙笔直笔直,而到了南城墙根,发现城墙却真是弯弯曲曲的,城墙根的大路,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甚至有大约50米的地方路就不成为路了,只剩下一条小水沟,当然我是决然要从这里过去的,腿就八字形的蹬了过去。据说,平遥古城是只龟型形状,这南城墙就是乌龟的后爪子,倒是有几分相像。又据说,当年的鬼子没有破坏这座古城,就是日本人敬畏乌龟。当时我心里想,这说法不知真假,倒是这日本鬼子敬畏乌龟,但却野蛮侵略别的国家,残杀无辜百姓,其假仁假义的嘴脸,确实不应受其蒙骗。我到北大门时,已经是已经7.28分了,正好走了一小时二十分钟,加上我边走边拍了一些照片,与那老汉估计的倒是差不离的。

跑了这么一圈子,我的肚子也确实有些饿了,便特意要了份平遥特有的“碗秃”吃了起来,还别说这种用碗底蒸出来的面叶子,炒出来之后,还真特别的香,特别的粘,特别的有劲道。8点钟门卫上班了,我就登上了北城墙大门楼,平遥古城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因整座古城为龟形,传说称为“乌龟八卦城”,有“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之说。城墙为方形,总长度为6157m,高约10m,城墙内外由泥土与砖石堆砌。当然,四面的城墙高度也不是一样的,有的地方比较地高,大约有两丈多高,有的地方明显矮一点,尤其是南城墙,有些地方也只有一丈多高。至于是什么用意,我在下面城墙根散步时,一时没能弄明白。城墙上可并行两辆马车,墙顶上还设有望孔、射孔、垛口等御敌设施。城墙周围原本还有护城河,为保护百姓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现在的北城墙垛口,还放有两门火炮,供人瞻仰。抚摸岁月拂过的痕迹,在静默中瞻仰其雄伟风姿,无疑能唤起人们的一些必要的忧患意识。在城墙头放眼望去,城内四四方方,清灰瓦顶,茫茫一片,沧桑感极强;城外,开阔的晋中大地,高楼林立,透着勃勃的生机。内外的比照,让人读出了许多的因果联想。弱弱地问一句,在物质和精神的保存保护、继承发展这件事上,你们我们都要做了些什么呢?平遥人的做法,不是能给了我们一些思想理念和行为实践方面的有益启示吗?

坐在去往乔家大院的车上,想起了昨天下午看的那出《又见平遥》情景剧,难免感慨万分。这场情景剧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采用超大剧院,场景实地演示的形式穿越时空地展示出平遥古城的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繁衍下来的不仅仅是血脉的相承和香火的延续,更不是形式上发型和服饰的逐代变化,而是那种醇厚古朴、大仁大义、不屈不挠的性格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光大。就这一点来说,我想起了我问走一周城墙需要多少时间的西北老汉,想起了在东城墙根下面行走拍照时,那位等我拍照完再走过去的那位平遥年轻人,同时,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也蓦然在我脑中浮现了出来,并且定格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