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6曰7日,又逢高考季。
尽管今年的高考延期了,朋友圈里却气氛不减,陆续有人晒出去年的准考证、备考照片,其中一组老一中的照片让我砰然心动:哦,我们的老一中!哦,我们回不去的旧时光!
去年今日,我们还在老校区紧张地复习、应考,今天,我们已经身处崭新的校区。如果不是朋友圈的提醒,我们是不是茫然不知?是不是安然如故?离开老校一年了!
站在老校门前,恍如隔世,大门依旧,校牌已换,没有了熟悉的郭沫若书体,没有了“今天走进一中,明天走向世界”的豪迈标语牌。眼睛开始微微潮湿。大门内,一排排铁栅栏将大路分割两条,再往里走,又是一道门禁,无法再入。转身右拐,原先的商店一派冷落,通往操场的甬道被两扇铁幕墙严严实实挡住了。脑海中蓦然浮现出《项脊轩志》中的句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尽管左突右转,费尽周折,熟悉的教学楼,熟悉的操场始终近在咫尺,却如远隔天涯,只可远观不可亲近矣!呜呼,这里已经不是我们的一中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泪光婆娑中,一条时光隧道横亘于眼前,通向那遥远的旧时光——
清康熙年间,在蓬莱城西的一处名胜——君子洲上建起了莲洲书院,乾隆年间,改名瀛洲书院,而后一再扩建重修,到清朝末年,已颇具规模。洋务运动时期,瀛洲书院改为登州官立中学堂,成为当时中国较早的中学堂之一。后几经变迁,直至1952年迁回瀛洲书院旧址,定名为“山东蓬莱第一中学”。弹指一挥间,这所老校驻足紫荆山上已有368年!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蓬莱一中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木门木窗透着缝隙,冬天要在北窗钉上塑料布,以抵挡风沙和严寒。教室北面是一片土质操场,每逢上操或体育课,大家都会搞得灰头土脸。操场东侧有一片小树林,是同学们散步、背书的好地方,也是唯一可以消磨闲暇时光的好去处。冬天北风凛冽的时候,教室里会生起一个小火炉,同学们围炉听讲,其乐融融。生炉子是一项技术活,我记得碰到生手值日时,常常搞得教室里乌烟瘴气,大家咳嗽连连,一边嘲笑那个“蠢蠢”的值日生,一边不忘在烟雾里做题记笔记。女生宿舍在校园西侧,是少有的一幢楼房,可惜寝室内是大通铺,一排大铺睡十几个人。食堂在教室东边,只有打饭的地儿,没有吃饭的地儿,常常由每个班的值日生一块儿端回教室,再分给大家。遇到下雨下雪的坏天气,菜盆里免不了要沾一些天上的“佐料”。现在想想,那时的学校生活真的很苦,可大家都是乐呵呵的,你说怪不?
大学毕业,我又回到了这里,教室仍旧是平房,不过添了一栋办公楼,一座实验楼,两座宿舍楼。以后几年,校园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楼、学生公寓、音乐馆、图书馆、餐厅、礼堂,相继拔地而起,宽敞气派的大门立起来了,塑胶操场、天文台更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旧时代”的“老”人儿感觉高大上。学校里花木葱茏,鸟鸣悠扬。紫荆花园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诺贝尔、爱迪生四位科学家的雕像静静伫立;高高的罗马柱前,一座喷水池带给师生诸多惊喜。校园西侧有一座小花园,名曰“”文苑”,亭台峭立,绿树婆娑,这儿是写生练声的佳处,也是鸟儿、猫儿们的乐园。
蓬莱一中,送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一茬接一茬的新生。辉煌伴着希望,希望又催生新的辉煌。多媒体讲台前,是谁在声情并茂地讲解?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是谁在书海中沉醉不知归路?红红的塑胶跑道上,是谁的汗水伴着泪水洒下一行又一行?“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休”,是谁的誓言铿锵有声?篮球赛上,那些矫健灵活的身影;成人礼上,那些如花儿般绽放的笑脸;夜幕下,那些可耀星辉的璀璨灯火;还有,还有,最后别离时刻的圆圈大合影……
散了吗,那些如烟往事?回不去了吗,那些美丽的如珍宝般的旧时光?
记忆是忠实的观众,它说,我在,我在,我一直在场……
新陈代谢是自然的规律,更是发展的规律。新的校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明天,抒写新篇。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站在浩瀚的记忆长河面前,是眷念,是感谢,是奔向迢远,更是寻找至善。
又是一年初夏来临,图书馆前的牡丹花开了吗?宿舍楼西墙上的爬山虎是否已上了屋檐?办公楼东侧的小橘子又结了几只?草窠里的夏虫是否依旧在悠闲地鸣唱?
啊,这个放飞了梦想、放飞了追求、放飞了希望的老校区,这个牵着心、拽着情、缠着梦的老校区,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一中人的血液里!
再见,老一中!
再见,我们永远的旧时光!
写于2020年6月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