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鹤山再探奇(散文)
于周波
“数数频来似有情,青山与我久要盟。战袍脱却浑无事,一曲瑶琴乐太平。”这本为明代登州府(今山东省蓬莱县)武进士,历任登州卫把总、千户,后来即墨营(或鳌山卫)任武官的周鲁题刻于鹤山北峰峰顶“一线天”南壁上的一首七绝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周鲁可谓是对鹤山情有独钟,数数频来,遍游鹤山。作为距鹤山不足五公里的鳌山卫人,我亦数数频来,但每次来至这座被明代国子监祭酒周如砥誉为“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最秀奇者,首推鹤山焉”的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总有一些游兴未尽之憾,或者是因为陪友人不能特立独行,或者因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致使鹤山诸多神奇未能如愿饱赏。
第一次走近鹤山,那还是40年前的事了。
1982年金秋,公社文化站站长找到我,让我参加即墨县文化馆在鳌山卫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学习班期间,我们和肖冰、魏世仪、林天佐以及来自《青岛日报》社的李风海、袁一平等作家、编辑一起,由家住鹤山脚下的周同珍老师做向导,走进了“有仙则名”的鹤山。
那时的鹤山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后,颇似深闺待嫁的美丽姑娘,尚未得到开发。因为是第一次跟鹤山亲密接触,对于鹤山并没有多少了解,因而目光所及的也只是山中原有三座庙宇的残壁断垣和庙宇旁刻有邱处机所书“鹤山遇真庵”摩崖巨石。然而,周同珍老师毕竟是鹤山脚下的当地人,他引导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摸钱涧、舍身台、梧桐金井、仙人路、聚仙门、沐浴盆、滚龙洞、一线天等鹤山八景,尽收眼底。老君炉、自然泉、聚仙台、仙鹤洞、炼魔石、金蟾石、朝阳洞等奇石、神泉、仙洞无不令人啧啧称奇。每到一处他都引经据典地给我们讲解,使得我们对鹤山由“不识鹤山真面目,只怨待嫁深闺中”的第一印象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鹤山乃仙境也,正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徐复阳深涧摸钱得道成仙和“滚过去是龙,爬过去是虫”的滚龙洞及一线天周鲁的《题七登石楼》石刻。学习班结束后,肖冰老师于1983年1月3日在《青岛日报》发表《鹤山小记》一文,令我顿生敬佩之感。同样是一次鹤山之旅,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就是不一样。
此后,我又无数次登临鹤山,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展,对鹤山的了解也原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2006年,即墨市旅游局组织编写、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风情鳌山湾》一书,将我屡屡登临鹤山所搜集的传说故事《徐复阳与鹤山摸钱涧》一文收录入书,更加激发了我对这座被誉为“游崂不游鹤非游也”之仙山的探奇之心。此后,因参与《即墨市村庄志》《新民村志》《鳌山卫志》等地方志书的编修,鹤山的幽洞、奇石、小径、深涧等无不留下我的探奇足迹,许多传奇、美景、故事被挖掘出来,丰富了地方志的内容。
壬寅初冬,青岛即墨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采风(鹤山)活动在鹤山仙境如期举行,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分子,我如约再次亲吻鹤山,拥抱鹤山。尽管如今已是年过花甲之人,但因为鹤山太过神奇,所以没有如少男少女那样去欣赏鹤山红叶,品尝鹤山柿子,也没有再去体验“滚过去是龙,爬过去是虫”的惬意,而是走走停停,甚至走一步退两步,用手机的摄像头去捕捉过去遗漏的鹤山之奇。
鹤山山体以石布景,以景称奇。站在升仙台上放眼望去,无论仰视还是俯瞰,鹤山可以说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头组合而成,而每一块石头不探究其内涵,单观其形状,无论大小都仿佛在向你展现一道风景、诉说一个故事。
鹤山之奇在于罗列于山上的幽洞奇石,连绵起伏的翠谷秀峰和静谧的幽篁澧泉。许多游人在远眺将军观海石、攀上升仙台、登上七蹬楼、滚过滚龙洞、仰望一线天、敲击玉鼓石、看过海螺石、金蟾石、红豆石等象形石,遍游鹤山北峰、西峰和南峰之后,无不为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绝妙杰作所深深叹服。然而,又有几人知道这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象形石地貌,其实是新生代第四纪以来,地球上发生的数次冰川期雕凿所成。
根据《鹤山志》的相关记载,本次参加采风,我可谓是提前做好了功课。鹤山之秀早已印在大脑里了,鹤山的道教文化也了如指掌,唯一感到不满足的就是以前并不知道鹤山之奇源自冰川遗迹。于是,在“鹤山遇真庵”摩崖石刻前合影结束后,我按图索骥,寻寻觅觅,朝着早已确定的探寻冰川期留给这座道教仙山的遗迹目标出发。撇开导游图的路线,我反其道而行之,左转右拐,时间不长就来到了鹤山北峰后坡边缘处孤立平台上的“沐浴盆”景点。虽然多次来到这一直径不过1.5米左右,深约半米有余的圆形小潭边上,但每每总觉得它堪为奇迹,却不知其来历。眼前的“沐浴盆”跟以前没有两样,它承接雨雪,清水汪然,历久不涸:水碧苔青,晶莹可爱。传说古时月明之夜,天上仙女常在此盆沐浴,因而又得美名“玉女池”。亦有传说,徐复阳在“摸钱涧”历时三年寻回师傅抛的7枚铜钱后,师傅带他在此盆接甘露洗眼,终使双目复明。
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近几年通过修志,从许多考证资料中我才识得它的“庐山真面目”。其实,“沐浴盆”和鹤山另一奇景“铁拐李脚印”均为典型的冰川期雕凿而成的冰臼象形石盆,是大自然超高技术的杰作。而且,不论天有多旱,即使现在已是初冬,今秋又没有多少雨水,但里面的水依然不干,成为令人难以破解的奇迹。鹤山上的“灵蒲泉”“灵芝泉”“含羞泉”以及距此不远的天柱山、姚家山上等大小数十个冰臼,亦是冰川水加工磨蚀出来的“活儿”。
鹤山之奇,感觉第二个看点就是石奇。不仅在于冰臼为冰川期的杰作,更在于其象形奇石也是冰川期的杰作。
鹤山的奇石景观,几乎都是几次冰期的天然雕凿之杰作。从大到滚龙洞的巨磐岩石、升仙台的突兀石体,中到聚仙门间的几块垒砢岩石,小到南峰耸峙的指状袖珍岩体,无不展示着大自然的美。
鹤山的山石属火成岩,在一定的地质年代沉睡海底,由于第四纪冰川期多次浪水的千万年的冲刷,一旦露出海面,形成了千奇百怪的丰富地貌,形成山脉后便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洞岩奇观。不论是东峰、鹤寿峰、鹤秀峰、鹤松峰(北峰),其奇石景观各有千秋,别有洞天的“滚龙洞”,狭窄逼仄的“一线天”,活灵活现的“金蝉石”,象征美好爱情的“红豆石”……无言地诉说着鹤山的灵秀与不凡。因为时间所限,在欣赏完“沐浴盆”等冰臼奇观之后,我沿着仅能容得下一人通过的小径,或攀岩而上,或侧身而下,用手机去记录以往没有关注的冰川期留给我们的奇石、峭壁。
鹤松峰松柏、奇石相间,栖鹤梳羽、滚龙洞、仙鹤洞、七磴楼、朝阳洞、造化窝、摸钱涧、玉鼓石、金蟾石、三仙石、望仙台、红豆石等景点点缀其间。这些奇景曾多次被我摄入镜头,永久保存,更有摸钱涧的传说也被写进《风情鳌山湾》,但有些奇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留在镜头里的照片也就是以险、奇、怪为主,并未抓拍冰川留下的遗迹等细节。滚龙洞就是这样被忽视的,也不仅仅是我,很多人恐怕也是为了“滚过去是龙”而来此体验的。其实,撇开游玩,以一个文史爱好者的目光去观察滚龙洞,你会发现,滚龙洞七蹬楼的东侧,就是一处典型的冰川磨蚀的巨型椅背石。在黄仙府西侧的山腰缓坡上,有大面积平滑的岩石,均为冰川流动经过那里剥蚀而成。在这片光滑岩石的陡坎处,还有许多排列划一的羊背石,这种石头的形状上部平缓,下部陡峭,形似一只只趴卧的绵羊,也是冰川经过岩石陡坎时,跌落刨蚀而出的经典之作。
而位于鹤山北峰山巅的两块赤色球形巨石,并列东西,上圆下扁,谓之曰“红豆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块巨石一圆一扁,一左一右,颇似象征爱情的南国红豆。相传乃嫦娥离开月宫到鹤山沐浴梳洗后,与后羿叙情话别之地。其实,它也是冰川期给我们留下的自然奇观。
从山顶下来,我找到了另一处同样令人称奇的冰川杰作,位于滚龙洞下方的“玉鼓石”。单从外观来看,只不过是一块漫坡而下的大石,上面刻有“玉鼓石”三个隶书大字。很多游客只是匆匆打量一眼便与之擦身而过。殊不知从石下的小洞匍匐而入,里面却是别有天地。“玉鼓石”甚为奇特,由多层石板倾斜重叠而成,外层恰似一枚东海的蛤蜊壳,钻进去里面别有洞天。若在第二层之外敲击第三层探出的下沿,即可听到浑厚的嗡嗡回音,恰似鼓声阵阵。使人想起不远处的鳌山卫古城当年的金戈铁马和抗倭勇士……
还有那升仙台、三仙石、金蟾石、太极石等各种奇形怪状的象形奇石,都是第四纪冰川期留给我们的杰作,才成就了鹤山作为崂山之秀的美誉。
鹤山不大也不高,论山形它没有其西面的天柱山平地而起的挺拨,没有南面的三标山险峻,更没有崂山诸峰雄伟,然而它“山不高而峥嵘,涧不深而幽秒”。鹤山之神奇,并不在于山水、亭台楼榭、花草树木,而在于这漫山遍野历经磨难、充满灵性、拥有无限内涵的奇石。我想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将再难忘鹤山这一处又一处山石奇峻,泉水甘洌,山势回转曲折,与东面的鳌山湾交相映衬,蔚为奇观,天人合一奇妙无穷的奇石头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