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时间到了,该喝药了。”
我掐着点将药和水递到父亲面前,父亲缓缓地从沙发上直起腰,一手接过水杯,一手从我掌心中一粒一粒捻起药片,一口一口慢慢服下,他像一台生锈缺油的老机器,动作笨重而迟缓。
喝完药,我替父亲擦了脸,扶起身,把他屁股下垫的被子扯展,又小心翼翼的把他放回沙发上,给他盖上一床薄毯。
父亲说:“好了,你忙你的事去吧。”
我说没啥事,陪你坐一会儿。
父亲便不在说话,他白发稀疏面容疲倦,黯淡的眼睛半闭半睁的看着电视,我想陪他说说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静静的坐在他身边。
窗外那株老树,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枯黄的叶子哗哗飘落,露出干瘪枯败残枝,生命衰老颓败的景像让人陡升伤感。
回忆往事,我觉得这辈子和父亲缘浅,父子一起相处生活的日子少,就算在一起,都是执拗好强的犟脾气,常常是话不投机,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误解,几乎要誓不两立了。
父亲七十年代初当兵入伍,复员后被分配到铁路局桥梁处成为一名建桥工人,常年天南海北奔波在外,偶而逢年过节回家呆上十天半月,总是来去匆匆,所以我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是陌生而严厉的。每每想起父亲,脑海中全是我犯错时他手拿荆条狠狠抽打我的一幕,以致于我看见父亲就像老鼠碰到猫一样,尽量躲着他。后来长大一些,不再那么怕他了,还是不愿和他相处,他那一惯严厉的家长作风、说话办事斩钉截铁不容商量的脾气让我很是反感,加之他常年在外,父子间从不曾有亲近的相处。
直到一九九四年,父亲因工失去了右脚四个脚肢,不能在工地上爬高跳低了,跛着脚离休回家,那时他五十岁,我正读高中,随着与父亲相处时光增多,我对他的了解逐步加深,父子间十九年的隔阂才慢慢冰释。
父亲回家后,生活的重担使他并不能安心的在家休养,他五十岁拜师,学会了炸油条、磨豆桨,和母亲摆起了小餐饮,每天临晨三点就起床出摊,晚上十点过后才回家,我正值高三,也是早出晚归,父子俩还是一天难得见上一面,后来我外出求学、参加工作,亦不能常和他见面,再后来当他和母亲完全干不动了,关了小餐馆打算回家养老抱孙时我却又搬进了城里的新家,彻底和他们分开了。
记忆中和父亲在一起呆的最久的一次是2022年他突发心梗,我寸步不离的在急救室里守护了他七天七夜,那时父亲戴着呼吸器、挂着吊瓶、插着尿袋,身上布满各种监测仪器,不时会心跳紊乱、骤停,命若游丝。在那个悲伤寒冷的病房内,亲人不离不弃的陪伴像一根拐杖,让他有了依靠;像一盆火,让他感到了温暖;像一盏灯,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亲情;让他有了对亲人的依恋不舍,增加了他战胜病魔的力量和勇气。
父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是我深深思考过的一个问题。我从别人口中听到的父亲是孝顺、吃苦、有才、显摆。父亲的孝顺、吃苦、有才我是亲身见证的,他虽然脾气倔强执拗,但对我的爷爷奶奶却从不高声大嗓,他竭尽所能赡养自己的父母,尽心尽力履行做儿子的责任,生前孝敬、生后风光大葬。他的吃苦更不必说,十八岁离家当兵,复员后别妻离子干了三十年铁路架桥工,整天野人般日晒雨淋,劳苦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间,末了伤残返家,还起早贪黑不得一时清闲。他的有才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他能砌墙,会做小吃,写得一手好字,精通锣鼓响器,唱得一腔好花鼓词,还善扭秧歌,村里谁家过红白喜事,主人一定会盛情邀请父亲去敲上一通、唱上数段,父亲自是来者不拒。有几年村里正月十五闹花灯,玩彩船,村委特地请父亲扮演老摇婆,父亲穿上戏装,擦粉涂红,一手转着彩帕,一手摇着蒲扇,走着碎步,扭腰转臀表演的惟妙惟肖,一时间成了本地的乡土明星。
至于说父亲显摆,我就不大理解,细究其故,原来父亲在八十年代第一个在村里盖起了三间红砖大瓦房,在九十年代初,第一个在村里买了18英寸大彩电,第一个买了能变速的山地自行车,在老家小山村,连续拿下几个第一也的确够显摆的!
后来我才明白,父亲的显摆并不是存心想显摆,父亲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四,五人中唯有他一人走出农村端上了铁饭碗,其它兄弟姐妹都身在农村,日子过的捉襟见肘,他这么辛苦、这么张扬,无非是想做个榜样,帮衬兄弟姐妹一把,让家庭生活好一点,想给爷爷奶奶争些面子,给这个家庭争些荣光。用父亲的话说:“人这辈子,本事大要为国争光,本事小要为家争光,一定要活出个样子。”
父亲好像一本厚重的书,我以前对他了解的只不过是一点皮毛,随着年龄和岁月的增长,我心中父亲模糊陌生的形像渐渐变得清晰亲和,可还是耿耿于怀小时候父亲对我教育的严厉,等到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心结才算打开,天下父母无不盼着一辈更比一辈强,都盼盼着子女成龙成凤,宁肯叫孩子小时吃学习的苦,也不愿孩子长大吃社会的苦,父亲对我的严厉,不过是爱之深,责之切。
《诗经》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我以前总觉得孝敬父母来日方长,觉得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孝敬,后来才明白世事无常,陪伴也是一种孝敬。
为人子女,乘着父母还在世时,应多花时间陪伴和关心他们,“病父榻前一杯水,老母膝下一碗羹” 这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好的回报,孝敬父母的行动应该立刻、马上、现在就开始,就从最简单的陪伴做起,不要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2024年10月19日